钱钟书吧 关注:8,734贴子:50,683
  • 4回复贴,共1

读管01《周易正义》0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管01《周易正义》04
一 论易之三名(一字多义之同时合用)续三
管锥:語出雙關,文藴兩意,乃詼諧之慣事,固詞章所優爲,義理亦有之。
抟扶摇按:“語出雙關,文藴兩意”,就是指一字词语句而虚含数义。“詼諧”、“詞章”分别指日常生活的幽默玩笑话和文艺作品言。比如相声里甲逗:“我爸爸和你爸爸是好朋友。”乙捧:“是啊。”甲逗:“所以你爸爸一天不见到我爸爸就跑到我家来喊我爸爸。”乙捧:“没错。”[乙作忽然大悟状:“嗯?你说什么来着?你再说一遍?你再说我就跟你急!”]原来“喊我爸爸”是异义双关语。一义是上我家来“呼唤我的爸爸”。另一义是“把我当爸爸来唤”。乙领悟了甲说话的“坏”心思,所以作怒状言。不过钱老这里要说的是在中国,即使是学术文章,也就是阐述“義理”的文章,也常常使用語出雙關、文藴兩意的手法。这在《管锥编》里不时可以看到钱老揭示,这里他聊举两例。
管锥:蓋“文家大體”,當曰:“彼出於此”或“非出於是”,他語之對舉者仿此;今乃文成破體,錯配非偶,成氏遂以“言約”、“角勢”疏通之,會心已不遠矣。
抟扶摇按:钱老表扬成玄英(约601-约690),“文家大體”就是阿成说的,意思是“写文章的话,一般而言(该如何如何)”。阿成是对《莊子·齊物論》一段话说的。这段话钱老抄了,抄得简练,全是筋骨,于是像绕口令。不过讨论的关键是这么几句:“……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説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些话的逻辑含义或哲学意思现在可以不管,所以我不翻译。钱老是跟着阿成谈语法的。语法不通,那么意思就免谈了;语法不周到,那么意思也不会完满。所以先要疏通语法问题。
成玄英是说,一般而言,应该“是-非”配对;“彼-此”对举。现在庄子作“彼-是”匹配,这像是违背语法了。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就认为庄子会语法错乱,因此出现貌似的语法错误,那很可能是庄子有深意。阿成说庄子这是“舉‘彼’角勢也”。什么意思呢?阿成是说:这好比是“1是-2非”、“3此-4彼”的搭配(抟扶摇按,这里的数字编号是我加的,为了后面说话方便。),本来没有错。庄子写成“彼-是”呢,就好比把1-2和3-4上下排列,那么1-4就是对角搭配了,这就叫“角势”。一角势,那么本来要写1-2、3-4两对的,现在只要写一对“1是-4彼”就行了,它包含了1-2、3-4两对。所以成玄英说这角势“欲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因此庄子写文章,语法大体上没有错。阿成这么一说,钱老表扬他“會心已不遠矣”!这表扬按照今天的说法那就是“大方向对头了”,不过所谓“不远”,就还是“差一蹶子。”于是钱老自己捉刀了。
钱老解决古籍里这种字词意思和语法的问题,有一个好做派,那就是不完全根据字书词典来确定意思,而是从当时的文章里寻找同一字词的运用,看它在不同文章里表达什么意思,从而归纳出这个字词的通义。我把钱老确定字词义的这种做法说成是属于“语用学”的,而把主要根据字书词典来确定意思的做法称为“语义学”的。于是钱老从庄子的《秋水》篇里举证,表明“是”有两个等义解,一是“此”,二是“然”,好比上海人认为“马铃薯”有两个等义词,“土豆”和“洋山芋”。“是”作“此”解,先秦文章里就屡见不鲜。所谓“是之谓也”,就是“即谓此也”,白话就是“说的就是这事啊”。“是”作“然”解,今天的白话小说里也常用,比如“甲:你说是不是啊?”“乙:不然!(不是)”或者“乙:然也!(是啊!)”或者“乙:果然也!(真是呵!)”考订了“是”可等义于“此”、“然”后,钱老又考定了“‘彼’可作‘他’解,亦可作‘非’解”,书证请见钱老文。
我们在日常生活会自发地形成一些正确的具体的形式逻辑推理,比如可以说“妈妈是女人”,可是要说“女人是妈妈”,总觉得道理上别扭。这就是说,很有一些时候,我们说过去可以,比如说“A是B”,可是说回来不行,比如不能说“因此B就是A”。和这种情况类似,钱老发现“非”可以训为“彼”,因此“彼”可以代替“非”。可是“是”虽然可以训为“此”,“此”却不能倒回来训为“是”。于是,“非出于是”就不能写成“非出於此”,我们也不能把“是亦非也”写成“此亦非也”,而是只能把这里的“此”字换成“是”字,在加上“非”字换成“彼”字,这就成了:“彼出於是”、“是亦彼也”的写法。“是”和“彼”,从阿成说的“文家大體”上看,也就是从使用字书词典的“语义学”上看,好像有“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可是从通行的、校勘没有问题的经典著作如《庄子》的用法看,那只得承认这里的搭配是正当的,不仅如此,这样的搭配必须补充为一条语法,岂能有应用之实,而无法则之名?人家副班长捏合了三十几名散兵游勇打了胜利仗,你不给他升个少尉军衔做排长啊?
写到这里,我不免要提到李泽厚,他说:“我问过推崇他的人,钱钟书到底提出了什么东西?解决了什么问题?有长久价值的。大家大都讲不出来。我认为这就是问题所在。”李泽厚这样的人居然也会犯简单的形式逻辑错误,难道“大家大都”数典不能,那就是钱老徒有虚名了?那“大家”里的“大都”之外还有“一小撮”呢!而一个天才往往就是三五个人率先服膺在说服“大家”的,那就是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真正认识了毛泽东的历史嘛。再说了,即使大家“全都”不知道钱老的学术发明,那也不等于钱老没学术啊,学界的眼睛全瞎了、脑子统统进水了,这不可以吗?这就是梵高的命运嘛。扯回来趟钱钟书。钱老此则管锥在这里,他强调从语用学而不是一味地从语义学来解字释词,这就是他提出的一个小东西,却是解决了大问题,并且具有“长久价值的”,试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史哲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中国辞书界,有谁那么重视语用学并且扎扎实实地用于说文解字而有新发明的?当代只有钱钟书。我国的“当代”之开端,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所以我要补充两个人,他们是在中国的“现代”末期认识到语用学的重要性,并且有过重要应用的。那就是陈寅恪先生为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写序。陈先生夸奖杨先生注疏《论语》不一般,方法仿佛佛典采用的“合本子注”法,那就是对《论语》语句里的目标字词语,列出先秦时期其他诸子书中使用这些字词语的完整话,让你领悟这些字词语在《论语》的这句那段话里是啥意思更靠谱,这就避免了自古以来的儒师经生之迂腐,他们只是翻阅字书词典,单从语义学上来辗转解释一字词,一路上争吵不休,到头来常无定论。


1楼2020-03-15 15:42回复
    谢谢分享!


    2楼2020-08-21 10:09
    回复
      周易正义 02和03 似乎找不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21 01: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