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植物资源之一。竹子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书册不是用纸张印制,而是用竹子制成的。书的量词不是“本”,而是“册”(或是卷)。书是用毛笔(或刀具)将文字写(刻)在削好的一条条竹片上,写(刻)到一定数量时,就用绳子捆绑起来,这些捆绑起来的一捆捆竹片,就是一册册(一卷卷)书。自汉代发明造纸以后,才将文字书写在纸上,装订成一本本书。就连写字的笔杆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即使是汉代沿用至今的纸张,也离不开竹,纸张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可见,竹子与我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
竹子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之一。有人将书简(书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从“罄竹难书”便可略知一二。“罄”:意即用尽,“竹”:则是用来写字的竹简,“书”:这里的“书”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书写”之意。“罄竹难书”,意为用尽所有的竹子作竹简也难写完。原指罪恶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太多难以尽写。《吕氏春秋·明理》载“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也有载:“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孙中山的《历年政治宣言》亦言:“自满清盗窃中国,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这都说明,竹子,是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竹子也就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罄竹难书”便成拉广为流传、千古不变的成语。至今脍炙人口的“竹报平安”一语所说的“竹”,也指“家书”,故“竹报平安”,就指“平安家书”。因而,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竹林七贤”是西晋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年间的七位文人名士,指的就是当时著名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文人组成的名士集团。他们常宴席于竹林之下,为竹林之游,比喻清廉淡雅、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其中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大。南朝刘宋宗室、曾被袭封临川王的刘义兴的《世说新语》中的《共道“竹林”优劣》载:“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当众人议论“竹林七贤”的高下优劣时,谢遏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前辈们从来不对七位贤人妄加评论)。故笔者也无意妄加评论。
盛唐时期也有“竹溪六逸”之说。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称“竹溪六逸”。
历代文人赞誉竹子风格,咏竹、喻竹的诗文是不少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就有这样的名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诗中每段都重复吟咏绿竹,表达了“河湾淇水流来,绿竹一片良材。……河湾淇水叮咚,绿竹一片葱葱。……河湾淇水鸣琴,绿竹一片如林。……”以竹子的优美风格和“圭壁一般温馨”的竹林环境,咏喻“文采风流贤士”,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被誉为首创五言诗之一的古诗《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仅此几句,言简意赅,道出了男女爱情如绿竹扎根泰山般的根深蒂固,像竹子节节向上,不断增长的深厚感情。这以竹子为题的五言诗,文温以丽,意深而远,真是惊世骇俗,一字千金。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两位主要代表之一的王维,其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的名篇,同样咏及竹子。诗中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傍晚的竹林、松间静谧的自然美,富于浓郁的诗情画意。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这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在这诗情画意之中,尤其是在竹和松的形象里,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审美理想。
竹子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之一。有人将书简(书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从“罄竹难书”便可略知一二。“罄”:意即用尽,“竹”:则是用来写字的竹简,“书”:这里的“书”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书写”之意。“罄竹难书”,意为用尽所有的竹子作竹简也难写完。原指罪恶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太多难以尽写。《吕氏春秋·明理》载“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也有载:“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孙中山的《历年政治宣言》亦言:“自满清盗窃中国,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这都说明,竹子,是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竹子也就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罄竹难书”便成拉广为流传、千古不变的成语。至今脍炙人口的“竹报平安”一语所说的“竹”,也指“家书”,故“竹报平安”,就指“平安家书”。因而,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竹林七贤”是西晋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年间的七位文人名士,指的就是当时著名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文人组成的名士集团。他们常宴席于竹林之下,为竹林之游,比喻清廉淡雅、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其中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大。南朝刘宋宗室、曾被袭封临川王的刘义兴的《世说新语》中的《共道“竹林”优劣》载:“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当众人议论“竹林七贤”的高下优劣时,谢遏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前辈们从来不对七位贤人妄加评论)。故笔者也无意妄加评论。
盛唐时期也有“竹溪六逸”之说。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称“竹溪六逸”。
历代文人赞誉竹子风格,咏竹、喻竹的诗文是不少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就有这样的名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诗中每段都重复吟咏绿竹,表达了“河湾淇水流来,绿竹一片良材。……河湾淇水叮咚,绿竹一片葱葱。……河湾淇水鸣琴,绿竹一片如林。……”以竹子的优美风格和“圭壁一般温馨”的竹林环境,咏喻“文采风流贤士”,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被誉为首创五言诗之一的古诗《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仅此几句,言简意赅,道出了男女爱情如绿竹扎根泰山般的根深蒂固,像竹子节节向上,不断增长的深厚感情。这以竹子为题的五言诗,文温以丽,意深而远,真是惊世骇俗,一字千金。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两位主要代表之一的王维,其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的名篇,同样咏及竹子。诗中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傍晚的竹林、松间静谧的自然美,富于浓郁的诗情画意。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这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在这诗情画意之中,尤其是在竹和松的形象里,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