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网文:
2017年4月30日晚看了越剧《楼台至斩刁》,这出戏又名《茶房至斩刁》),这是出烂戏。剧情很简单:刁氏夫人与王文私通,毒死丈夫,最后被绳之以法。此戏迎合了平民老百姓的心理:戏一开始,王文就与刁刘氏在台上又跳又抱,没完没了地亲嘴。刁氏夫人还带着四个丫环也跟着淫荡,折腾了好一阵子。接下来就是为被毒死的丈夫守灵的戏,唱得东一句西一句的,只是玩文字游戏,然后就是被告,被审。破案过程也是乱编乱写,两个**要跑,被变鬼的死者拦住。审案也简单,有个缺心眼的丫环,把事情都说出来了,于是案件结束,这些淫乱之徒等着问斩。而在狱中等死之时,王文买通狱卒,最后一晚又与刁氏及四个丫环在狱中又吃又喝大搞淫乱活动,跳舞的过程中带着下流动作,那个王文临死之前更是兽性大发地对着披头散发的相好们一个一个地发泄——最后都押赴刑场,斩立决。当然,刁氏临刑前被游街示众,大唱不该淫荡杀夫,来教育大众。这出剧的剧本应是民国时期的,只有那个时期有这类传奇、怪诞的故事可公开演出。还有,这个剧本的作者应该是个大家、名家,民国时期,戏剧、戏曲事业发达,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也写些迎合大众口味的剧本,挣点钱。看这个剧本,唱词铺陈繁琐,语句准确精彩,文辞华丽,用典频繁,语句比喻恰当,对仗工整,文词雅致。一看就是有意在显摆。而这个学者好像不懂戏曲艺术特点,中间大部份戏只是对话,叙说,显得很潦草,而有些大段唱词虽好,但不是根据剧情需要而唱,倒像是为了教化民众而唱。还有另一种可能,民国时期,各类剧种繁荣,有些戏班为了生存,求名家或学者写剧本,而那时的话剧也刚刚兴起,戏曲人们也还喜爱,所以搞出了这种话剧不是话剧,戏曲不像戏曲的不伦不类的闹剧,——也很意思,看着挺好玩的。
这大概是越剧早期据弹词《倭袍》改编的一个幕表戏,现在用来重排,不说陈腐得极,和时代早已脱节,也说明《倭袍》是一部“秽书”,和《金瓶梅》一样,并不适宜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
写这篇网文的作者还道:“看这个剧本,唱词铺陈繁琐,语句准确精彩,文辞华丽,用典频繁,语句比喻恰当,对仗工整,文词雅致。一看就是有意在显摆。”真是相当“精准”的感觉,这就是这本原本弹词的突出之点,并不是作者有意炫才显摆,郑振铎还说:“《倭袍传》为弹词中最好的作品之一,颇多细腻深切的叙述,颇多富于诗意的描写。”言外之意,这部弹词文学价值极高,只是很难在取袭改编为其它文艺形式后,表达出它的“惩创”之意,这一点很同《金瓶梅》,即故事也同《金瓶梅》,所以说,《倭袍》就是弹词中的《金瓶梅》,大约不是为它戴高帽子。有了这个恶谥,《倭袍》就是弹词中首当其冲的禁毁书目,从来禁毁淫词唱本目没有拉下它的,也是形成今天名声极隆而继说极芜局面的历史原因。
其实《楼台至斩刁》,只是《倭袍》中的摘锦《刁家书》,《倭袍》的题名不是《刁家书》,而是因《唐家书》名之,一个因惜袍不借而引发的令人毛指的杀戮忠臣的故事,惨烈只有“肉丘坟”可以当之,此段书大概借用了另一部抒发明末遗恨的《天雨花》的情节,亟犯当道不容,一而再再而三被查禁,大概还以此被,佚名作者不被挫骨扬灰,已经是他祖宗积德。
2017年4月30日晚看了越剧《楼台至斩刁》,这出戏又名《茶房至斩刁》),这是出烂戏。剧情很简单:刁氏夫人与王文私通,毒死丈夫,最后被绳之以法。此戏迎合了平民老百姓的心理:戏一开始,王文就与刁刘氏在台上又跳又抱,没完没了地亲嘴。刁氏夫人还带着四个丫环也跟着淫荡,折腾了好一阵子。接下来就是为被毒死的丈夫守灵的戏,唱得东一句西一句的,只是玩文字游戏,然后就是被告,被审。破案过程也是乱编乱写,两个**要跑,被变鬼的死者拦住。审案也简单,有个缺心眼的丫环,把事情都说出来了,于是案件结束,这些淫乱之徒等着问斩。而在狱中等死之时,王文买通狱卒,最后一晚又与刁氏及四个丫环在狱中又吃又喝大搞淫乱活动,跳舞的过程中带着下流动作,那个王文临死之前更是兽性大发地对着披头散发的相好们一个一个地发泄——最后都押赴刑场,斩立决。当然,刁氏临刑前被游街示众,大唱不该淫荡杀夫,来教育大众。这出剧的剧本应是民国时期的,只有那个时期有这类传奇、怪诞的故事可公开演出。还有,这个剧本的作者应该是个大家、名家,民国时期,戏剧、戏曲事业发达,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也写些迎合大众口味的剧本,挣点钱。看这个剧本,唱词铺陈繁琐,语句准确精彩,文辞华丽,用典频繁,语句比喻恰当,对仗工整,文词雅致。一看就是有意在显摆。而这个学者好像不懂戏曲艺术特点,中间大部份戏只是对话,叙说,显得很潦草,而有些大段唱词虽好,但不是根据剧情需要而唱,倒像是为了教化民众而唱。还有另一种可能,民国时期,各类剧种繁荣,有些戏班为了生存,求名家或学者写剧本,而那时的话剧也刚刚兴起,戏曲人们也还喜爱,所以搞出了这种话剧不是话剧,戏曲不像戏曲的不伦不类的闹剧,——也很意思,看着挺好玩的。
这大概是越剧早期据弹词《倭袍》改编的一个幕表戏,现在用来重排,不说陈腐得极,和时代早已脱节,也说明《倭袍》是一部“秽书”,和《金瓶梅》一样,并不适宜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
写这篇网文的作者还道:“看这个剧本,唱词铺陈繁琐,语句准确精彩,文辞华丽,用典频繁,语句比喻恰当,对仗工整,文词雅致。一看就是有意在显摆。”真是相当“精准”的感觉,这就是这本原本弹词的突出之点,并不是作者有意炫才显摆,郑振铎还说:“《倭袍传》为弹词中最好的作品之一,颇多细腻深切的叙述,颇多富于诗意的描写。”言外之意,这部弹词文学价值极高,只是很难在取袭改编为其它文艺形式后,表达出它的“惩创”之意,这一点很同《金瓶梅》,即故事也同《金瓶梅》,所以说,《倭袍》就是弹词中的《金瓶梅》,大约不是为它戴高帽子。有了这个恶谥,《倭袍》就是弹词中首当其冲的禁毁书目,从来禁毁淫词唱本目没有拉下它的,也是形成今天名声极隆而继说极芜局面的历史原因。
其实《楼台至斩刁》,只是《倭袍》中的摘锦《刁家书》,《倭袍》的题名不是《刁家书》,而是因《唐家书》名之,一个因惜袍不借而引发的令人毛指的杀戮忠臣的故事,惨烈只有“肉丘坟”可以当之,此段书大概借用了另一部抒发明末遗恨的《天雨花》的情节,亟犯当道不容,一而再再而三被查禁,大概还以此被,佚名作者不被挫骨扬灰,已经是他祖宗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