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看吧 关注:161,219贴子:529,697
  • 1回复贴,共1

《我中国少年》:少年智力节目的硬核突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中国少年》风格干脆、简明、直接,无论是赛制、题目编排还是整体叙事都集中指向脑力角逐与选手成长。节目的守正创新激活了广大观众向“脑科学”求索的学习兴趣,更准确契合了00后子女成长与教育的时代脉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当下一匹节目“黑马”,《我中国少年》模式为社会教育类节目的提升与突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社会教育类节目好做,做好却不简单,这几乎已经成为电视从业者间的普遍认识。在娱乐向真人秀节目对各端口大小屏幕的不断挤占下,河北卫视推出的《我中国少年》反其道而行之,回归科学教育初心,强调硬科学、硬知识、硬实力,着力打造一档有筋骨,够硬核的青少年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风格干脆、简明、直接,无论是赛制、题目编排还是整体叙事都集中指向脑力角逐与选手成长。节目的守正创新激活了广大观众向“脑科学”求索的学习兴趣,更准确契合了00后子女成长与教育的时代脉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当下一匹节目“黑马”,《我中国少年》模式为社会教育类节目的提升与突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朴素中的精致:善作加减法的节目设计
善于把复杂的元素化于简洁的设计,这是电视节目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下热闹非凡的娱乐真人秀节目浪潮使得许多少儿类节目开始调转航向,尝试在节目的研发设计中引入娱乐化元素以强化节目戏剧效果。而过多的娱乐、游戏或戏剧性设计也往往使节目组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也造成过度娱乐而忽略了科教本心,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甚至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相比而言,《我中国少年》很清楚自己需要打造的是什么。栏目组在节目设计上删繁就简,保证所有环节统筹并服务于突出“科学性”这个中心以及关注少年成长、树立少年榜样两个着力点上,实现了以赛促学、教中有乐的良好效果。可以说《我中国少年》正是凭借着朴素而精致的独特模式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1楼2020-06-29 13:11回复
    《我中国少年》在节目风格上坚持“去泡沫化”,拒绝走造星式的偶像练习生养成模式,着眼于科教立意,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讲故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节目致力于用实实在在的内容吸引人,用真真切切的情感打动人,于细节处强化节目质感,不刻意、不渲染、不夸张、不煽情,给观众以理性克制、质朴自然的清新之感。《我中国少年》节目组没有讲排场、拼颜值、比流量,而是在选手水平与质量上下功夫。节目在全国10万少年中层层筛选,优中择优。他们其中有人曾问鼎世界脑力锦标赛儿童组总冠军,有人摘得MakeX机器人挑战赛全国亚军……他们不是“网红脸”,也不是“小鲜肉”,却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天赋资质和不加修饰的纯真在节目中绽放熠熠星光。在导师人选的考量上,节目组并没有邀请一线明星作为“科学大使”吸引人气,而是有意识选择相关科学领域权威专家作为“科学队长”坐镇把关,为选手提供专业指导与心灵启迪。在第二季中,节目组邀请到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分别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角度辅助选手深度解题。此外,作为受邀嘉宾中唯一一位演艺明星,演员宋宁则是以知心家长的身份,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分享成长教育的乐趣与道理。无论是选手还是导师阵容的设置,均力求与节目的立意与特性高度贴合。
    小成本也能收获大制作。作为一档原创性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秉持以创新为王的理念,依托开掘科学魅力、树立少年榜样的精准定位,守正创新,科学调配资源,强化节目创造性、互动性与趣味性,让好钢用到在刀刃上。正是优秀的创意与巧妙的赛题设计,让《我中国少年》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视觉呈现上,《我中国少年》第二季舞美由世界知名舞台总监弗洛里安·韦德一手打造,通过大量折线以及方形图案的运用,将整个舞台打造成一派科学空间站的景象。舞台主色调为深蓝色,在橘色、黄色为主的电路排线的装饰下,整个舞台更呈现出一种奇幻与浪漫并存的未来感。另外,《我中国少年》竞技环节中的花式考题,更成为节目的创新亮点。题目设计与舞美特性无缝衔接,场景化的演绎让抽象的题目变成生动鲜活。各种设计精巧的实物道具的运用,让选手答题的思维过程得以可视化具象呈现,从而丰富了节目的整体视觉美感。如《航线轨迹》《电光炫舞》等考题,则通过室内航模飞行、电光舞者的酷炫表演,将抽象的数理题目通过艺术化形式呈现出来,增强了观赏性与娱乐感,让普通观众也能参与到紧张的对垒之中。

    节目的质朴真实还体现其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直言不讳的话语形态。节目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毫不避讳地直观呈现、直面在智力竞技过程中选手自身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及时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提供正向引导。自《我中国少年》第二季起,节目组赋予导师以更大的话语空间,导师区成为整个节目中又一个重要的交流场域。三位导师就比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指导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自省和他省,实现全方面的健康成长。在第二季第一期的首轮对决中,出题嘉宾老年模特队的奶奶们身材修长,身姿挺拔,一出场就凭着气宇轩昂的仪表震撼全场。节目组则适时将参赛选手少年们的上场画面穿插其中。与奶奶们形成对比的是,很多选手走路都不甚注意自身仪态管理,往往都弓腰驼背、耸肩探头,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在随后的点评环节中,导师们更是毫不避讳地指出少年们在坐立行走上的仪态问题,强调即便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仪表,挺胸抬头,及时为少年们补上了一堂难得的仪表课。
    二、一盏灯到一瞬间:酣畅淋漓的叙事张力打造
    在《我中国少年》第二季季赛的舞台上,尽管每期节目都有多达37位选手同台竞技,但这些小选手的名字和精彩瞬间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霸气爆灯、以一敌二的记忆大神周刘奥,“光速”抢答击溃对手信心的王一茗、兄弟一心齐上阵的三胞胎学霸等。这均来自于节目在镜头叙事上的精心打磨。通过动力机制的巧妙设置以及对于奇观时刻的多角度塑造,节目在叙事上极具张力,使比赛现场悬念重重、紧张激烈的情绪氛围得以生动展现,有效实现了屏幕内外的同频共振。
    首先,《我中国少年》在节目赛制中树起了一盏灯,为整个节目叙事的持续发展找到了核心推动力。动力机制之于电视节目,正如引擎之于汽车、飞机。广电媒体要讲好故事,让节目具有持续吸引力,就要在叙事中结构典型矛盾与冲突点,从而推动叙事的前进,不断为观众呈现新的内容与情节。在第二季的节目中,《我中国少年》在赛制规则上别出心裁,设置老擂主踢馆赛、30V1的攻守循环赛、1V2爆灯赛,双人合作赛等多种竞技形式。整个赛程设置环环相扣,悬念重重,使得节目在少年们攻守易位的循环对抗之中强化了叙事的戏剧张力。在赛制设计中,节目组通过点灯的形式将各个比赛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在每次的比赛中,当攻擂方成功登顶擂台,或者守擂方防守成功,选手都可以点亮一盏灯,累计点亮三盏灯的选手即可直接晋级总决赛。因此每场比赛是否可以点灯,能否集满三盏灯便成为贯穿整季节目的一个巨大悬念,使得赛场上的所有矛盾冲突均随着点灯这一行为而依次展开,不断将赛况推向高潮。因此《我中国少年》能够做到始终吸引观众对节目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及时跟进比赛的最新发展。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在比赛中设置了点灯这一核心动力机制,但在关键时间点以及视觉呈现上未做出有效的强调与突出,从而形成压力场和高潮的爆发,使得节目在仪式感营造,叙事动力提示上受到一定影响。



    2楼2020-06-29 1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