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贤吧 关注:42贴子:178
  • 14回复贴,共1

闲逛周博贤BLOG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都应该知道周博贤是谁, 他和KAY在音乐上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真正享受KAY的音乐, 了解周博贤我觉得很有必要!!
我们到周博贤的BLOG走走吧!!


IP属地:广东1楼2009-12-14 10:41回复
    第七次亢奋
    06-Jun-06, 23:51
    从未玩过Blog,甚至是最近才知道什麼是Blog,真「梁」!
    今天终於尝试看看这个「自己」的Blog(很奇怪,面对自己的blog,或日记簿,感觉竟然是如此陌生),发现虽然未曾发表过任何文章,但仍有这麼多人留言,说着鼓励的说话,令我十分感动。光天化日,男人老狗,在日间的办公室内,竟然开始有点眼湿湿.........
    从未一次过面对这麼多的赞许,除了说谢谢外,真的不知如何反应。
    我想可以用「亢奋」来形容当下的心情。自有知觉以来,曾有这样亢奋的经历大概有六次:88年A-Level放榜知道自己可以入大学、95年跟友人自资开第一次创作音乐会、97年在加拿大某华人电台主办的作曲比赛获得冠军、98年第一首拙作於电台公开播放、99年结婚、及去年出"Kay One"。加上今次,呀!原来我的亢奋根源许多是来自音乐,或更准确地说,是来自音乐所带来的反响。
    没有你们,我们的音乐一去不返,没有回应。感激你们作包围我们的人墙。这度人墙,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太辽阔,但正正是人少少,包得暖暖的,闹闹的。
    期望日后的亢奋源源不绝。 


    IP属地:广东2楼2009-12-14 10:42
    回复
      K妈妈
      07-Jun-06, 01:03
      发报会当日,见到K妈妈。
      从来不是善辞令的我,当时只向K妈妈说了一句:「多谢你的支持!」
      K妈妈睁大双眼,语气肯定的於十份一秒内回答:「梗系支持~!」
      谢安琪,你能有这麼支持你的妈妈,真有福气。我能和你有这个在背后这麼supportive的妈妈的人当合作夥伴,也是我的福气。
      


      IP属地:广东3楼2009-12-14 10:42
      回复
        Seasons Lee 的 Uphill Battle
        10-Aug-07, 23:33
        他是这麼样的一个人:
        1)在香港独立乐坛挣扎十多年。
        2)就算其歌曲在过去未能引起普罗大众太大的回响,但每天仍努力创作自己相信的音乐。
        3)曾自资发过四张广东碟。
        4)现在每次录音前作充足的准备,并且在band房先自行试录,一方面当练习,另方面让监制 comment。
        5)音乐天份和才能不下於现时任何一位活跃於香港乐坛的音乐人。
        他叫Seasons Lee 李嘉强。
        面对挫折和迫人的生活,有人会自怨自艾,慨叹怀才不遇,放弃音乐;又或者扭曲自己,制造只为取悦大众的鱼蛋音乐;更甚者会使出旁门左道,务求让自己的「音乐」得以面世。但他统统没有,每天仍然踏实的教结他,创作自己相信的音乐。
        今天很雀跃,因为Seasons的新单曲《助纣为虐》在「叱口它乐坛」节目内的Round-Table Friday中,有两位乐评人拣选成为第二位。
        虽然只是一桩极微小的事,但起码好像是对这位在音乐上有坚持、有理想、而且无目的地努力的人的丁点肯定。对於我这个开始对世界完全失望的人来说,总算是一个小小的鼓励。
        很白痴,是吗?我也觉得自己很白痴!「小小口野就咁开心,有排你捱呀,细佬!」
        呀,如对《助纣为虐》有兴趣者,可到这里听听:http://wwwcn.myspace.cn/banbanmusic
        


        IP属地:广东6楼2009-12-14 10:46
        回复
          视谢安琪为「摇钱树」?
          25-Aug-07, 18:14
          近日又有杂志报导Kay的新闻,当中再次指我是「视她为『摇钱树』的经理人」。
          可怒也!
          众所周知,以今时今日香港的唱片销量,卖唱片根本不是一门生意,实「蚀」冇黐牙。投资唱片的亏损,只可从其他的途径补偿,而最普遍的,便是唱片公司兼任艺人的经理人,为艺人洽谈各种演艺工作的机会(如演出、代言、电影等),再从艺人这些演艺收入中收取佣金帮补。而艺人本身也绝非白做,因为在扣除佣金后,余款全数归他/她。只要佣金合理,又经双方同意,实在看不出这做法有何不妥。
          其实这已经是香港音乐行业在过去十年的经营方式,绝非小弟独创。
          但「摇钱树」这种讲法,好像把经理人说成「翘埋双手印印脚」,让艺人在外辛苦工作而自己在背后坐享其成,十足「马夫」一样。好像完全忘记了这经理人为艺人绞尽脑汁的创作、孤注一掷的投资唱片制作和宣传、及在艺人未红时牙关出血地为艺人哀求工作机会的努力。
          其实和Kay的合作,一直只是希望做喜欢的音乐,说想说的东西而已,能够维生便可,从未有奢望凭我们这些不太主流的曲风和歌词发大达。
          但我可算是十分失败,生维不了,钱「摇」不出来,投资在Kay首两张唱片的亏损,至今仍未打和,更遑论赚钱。要是一个生意人,早早便结束这项生意了。能继续做下去,不外是靠一种「能些微满足音乐理想」的自欺感觉罢了。这种感觉,绝对敌不过生活的压力和别人恶意的中伤。
          不敢说自己对香港乐坛有什麼贡献,但自信总算曾为这乐坛带来一点点另类的选择。但面对这个行业劣质的环境,难道真的应及早离场?
          越是手无寸铁,越是要迫害,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越是造谣作假,越是有读者捧场,这不是助纣为虐是啥?
          


          IP属地:广东7楼2009-12-14 10:47
          回复
            病态的自我辩解 2
            09-Sep-07, 18:23
            我试过以下的情况:
            a)自命聪明,却在日常工作上因大意而犯下极愚蠢的错误;
            b)接受不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极度难堪;
            c)用诸多藉口来辩护自己的失误,让自己好过一点。
            按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逻辑,上述情况可以这样解释:
            a)因某些原因作出了某些行为;
            b)自我形象是「聪明」,但行为却十分「愚蠢」;
            c)行为与自我形象极度不符,因而产生矛盾(认知失调);
            d)想办法辩护行为不是「愚蠢」;
            e)「愚蠢」没有了,行为与自我形象不再冲突,矛盾因而化解。
            根据这个理论,在矛盾发生时,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化解这矛盾。问题是「如何」(how   to)化解矛盾。
            在上述情况,「如何」化解矛盾,可有其他的方法:例如自我反省,承认自己也有愚蠢的时候,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那麼大意,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是者,自我形象稍作调整,与「愚蠢」的行为不再冲突,矛盾因而化解。
            但调整自我形象涉及自尊的问题,不甚容易。舍难取易下,有人倾向诉诸「合理化」自身的行为,找出外围因素「抵赖」,例如说工作压力太大、老板定下的deadline不合理等。
            当然,这些因素可以是真的,「合理化」也可以是自我反省后找出的真相。但是,如果「合理化」是通过刻意过滤讯息或歪曲事实,问题便大了。是,工作压力真的很大,但忘记了自己工作时只顾股市行情的事实;是,老板订下的deadline真的不合理,但忘记了自己平日只顾和女同事吹水,然后临deadline草草了事的事实。
            如果在矛盾(认知失调)产生时,永远不去自省,永远诉诸歪曲事实抵赖,那真的很病,需要治疗。
            


            IP属地:广东8楼2009-12-14 10:48
            回复
              痛心疾首
              26-Sep-07, 22:36
              近日传出多宗幼儿被疏於照顾的新闻,一时是独留家中的小孩被严重烧伤,一时是几兄弟严重营养不良,连大小二便的控制能力也没有,简直是人间惨事!
              我想对待家中的宠物,尚且不能忍心至此,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是那些父母彻底的冷酷无情?还是他们视儿女为克星?或是只懂沉溺於自己的可怜身世,理所当然地将不幸传给下一代?
              我想生小孩真的不是一件轻率的事,它引申着了莫大的责任。只顾一时之快,拒绝承担所带来的责任,最终更导致另一个人(孩子也是人)要被迫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创伤,是极度自私和禽兽的行为。
              枉为父母,更枉为人!
              


              IP属地:广东9楼2009-12-14 10:49
              回复
                得意o野 (Suite for Cello and Jazz Piano Trio - Claude Bolling)
                09-Jan-08, 00:00
                昨天驾车时在电台听到一首甚为得意好玩的乐章,时而baroque、时而流行、时而爵士(有swing、有B-bop、有Gershwin、有Blues)、时而法式印象派,互相交替,十分抵死。该乐章由钢琴、鼓及大提琴演奏。
                经翻查后,得知乐章原来是法国作曲家兼钢琴家Claude Bolling 的 Suite for Cello and Jazz Piano Trio (1984) 。
                收听link: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4/monconcert/20080107.html
                好玩!好玩!建议大家听听。
                


                IP属地:广东11楼2009-12-14 10:54
                回复
                  深谈《祝英台》
                  15-Feb-09, 02:46
                  得先申报利益,我是此曲的监制,你可以说我这裏的意见存在偏袒。但我在此尝试从较客观的音乐理论和社会观察的角度,为此曲提供一点导听,剖析一下除了凭主观直觉说「好听」和「唔好听」以外,可以如何更深入地评赏此曲。
                  1) 变调/转Key(Modulation)
                  有人认为此曲Chorus(副歌)部份不够「起」、不够「爆」,我想这跟此曲「转Key」的效果有关。这Chorus部份的Key是比Verse(正歌)的Key转低了,即由Verse的Db大调降至Chorus的Bb大调,犹如有人从地铁入闸转乘电梯落月台,整个动作是由高至低,根本不是一个「起」的动作,创作意图亦不纯是营造要「起」要「爆」的效果那麼简单。
                  这种转Key手法,本质上是存在一种「由明转暗」的情绪效果,彷佛食完Donut饮少甜冻柠茶,喜欢与否,纯属主观判断。但可留意的是(A)旋律在转Key前后的连贯性;和(B)转Key的顺滑度。个人认为Cousin Fung(作曲编曲人)在这两项都做得不俗,Chorus的旋律与Verse的旋律相当连贯,在转低了Key后仍能把感觉牵动到新高,而且转Key的过程(由Verse去Chorus再返回Verse)十分流畅,没有突兀的感觉。
                  但话说回来,谁说一首歌的Chorus一定要「起」要「爆」?是否一众饮K歌奶水大的香港新生代,总认为一首歌的Chorus若未能让他们嗌破喉咙或表现其「唱得很高音」的奇技,那便是沉闷?是否旋律一定要翻云覆雨才能令他们有高潮?
                  2) 和弦代替(Chord Substitution)
                  这是一种配乐手法,即在相同的旋律下,按理地配衬一套截然不同的和弦,为重复的旋律带来新的感觉。
                  如细心听,可发现此曲的Verse在重复第二次时,背后用上了许多跟第一次Verse时不同的和弦,带有浓厚爵士乐色彩,是在爵士乐理论下殊不简单的Chord Substitution手法,为听众在旋律重复时带来「不可预见性」(unpredictability)和新视野,为歌曲引入新元素,并紧扣著歌词从古到今的进程。须知道Cousin Fung从未有接受太多的正统音乐训练,能做出这些来全凭天分和听觉,已是十分难能可贵。批评此曲平淡者,且不要对这年青人太苛刻吧!
                  当然,话说回来,不是说「深」便是好,但如果你因为「唔识」便说「唔好听」,那又未免太武断了。
                  3)男女已经很平等,这议题没什麼好说
                  当然现代的女性没有在祝英台时代被歧视得那麼厉害,但谁说男女已经很平等?
                  -那些「女人有钱便身痕」的言论是什麼?难道男人有钱不身痕吗?
                  -为什麼女人赚钱多过男人需要大事宣扬?是否压根儿假设了男人赚钱多过女人是应该,反之便不得了?
                  -为什麼女歌手/司仪在严寒露天的颁奖礼仍需吊带短裙示人,男人则穿得厚厚也无所谓?
                  -为什麼女人要「靓」要「瘦」才有自信?是否潜意识相信能取悦男人便是自信的来源?为什麼要取悦男人?
                  -为什麼要「嫁个有钱人」?
                  -为什麼女人要化妆返工,要穿高跟鞋?
                  正如此曲歌词所说,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只是程度和形式不同,其实旧酒新瓶,依然是一个父系社会。但是否程度好像轻了(really?),我们便毋须再思考这问题?
                  


                  IP属地:广东13楼2009-12-14 10:57
                  回复
                    无得救
                    10-Mar-09, 08:01
                    今天和一位有廿多年资历的唱片公司销售总监(Sales Director)谈了一顿,事后思绪十分混乱,不得不花上一整晚来消化,才能撮要如下:
                    1.基本上卖碟的必然策略,就是在临近出碟时,在媒体打一首「卖碟歌」。
                    2.一张碟十首歌,但只需听其中两三首便可选出这首「卖碟歌」。
                    3.这首「卖碟歌」必定要是「慢歌」,因为根据过往的例证,打「慢歌」有助销售,打「快歌」则凶多吉少。
                    4.香港的唱片消费者是因为这一首「卖碟歌」来决定买碟与否,其他歌曲对一张唱片的销售可说无关痛痒。
                    5.若坚持要打「快歌」也可以,但唱片销售的数字则没保证了。
                    以上种种,似乎只是观察所得,全无数字根据。
                    如果这番话是出自一些网友,我不会太介怀,但出自一位这样资深的唱片销售总监,则很大程度反映著唱片业界对整个行业的一些看法,而这些看法,实在是令我震惊不已:
                    1.原来歌曲只有「快歌」和「慢歌」之分。
                    2.原来卖碟的策略就是「临出碟打慢歌」这麼简单。
                    3.原来作为唱片sales可以无需听毕全碟,无需了解全碟歌词内容,无需充分理解所推销的产品有什麼特性便可进行销售。
                    4.原来唱片销售是这样的不科学,一切靠感觉靠估。
                    5.原来现象间的因果关系(cause-and-effect)或相关性(correlation)也可以不分,看见「打慢歌」和「卖碟」两个现象同时出现时,便结论「打慢歌」等於「卖碟」,无需查找「打慢歌」和「卖碟」中间有什麼其他因素影响著。
                    6.原来做事只可依循惯例,若要作出破例之举时(如打「快歌」),便不知如何是好,不懂得如何sell别人,更可大条道理事先张扬不保证销售数字。
                    7.原来业界在当下已方寸大乱至病入膏肓的境地,只看到「打慢歌有助卖碟」的例证,却无视和不愿面对「打慢歌但卖不了碟」的事实(其实全行也在打「慢歌」,为何不是全部的唱片也卖得?)。
                    8.原来业界在今时今日仍死守这套经营理念,难怪在媒体多数听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慢歌」(因为以为有助卖碟),难怪听众痛骂香港乐坛沉闷,更难怪唱片销售每况愈下,卖得两三万张便大开香槟,卖不到便抱怨非法下载如何打击业界。
                    9.原来在一个卖音乐的行业中,对音乐的认知和视音乐的重要性是可以这麼低,相信这是在其他制造业(不论是卖手机卖车卖鱼蛋粉)少见的。
                    间中也会在讨论区看到什麼「对香港乐坛心淡」或「觉唔觉得乐坛好闷」之类的题目,然后网友在内讨论一番。其实,都没什讨论的必要了。只要业界继续按照上述的方式经营下去,则我敢肯定乐坛无得救,大家等死吧。
                    


                    IP属地:广东14楼2009-12-14 10:59
                    回复
                      Claude Bolling & Jean-Pierre Rampal
                      05-Apr-09, 03:1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0NTQyNzky.html
                      听Claude Bolling的作品,赏心乐事。
                      貌似简单的小品,由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演出,揉合流行、爵士和少许印象派的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带调皮,予人很舒服的感觉,起洗涤心灵的作用。
                      


                      IP属地:广东16楼2009-12-14 11:02
                      回复
                        谷精上口
                        21-Apr-09, 07:27
                        当一个人名成利就,可以追求的,便剩下权力和不朽。
                        成龙跻身在众多国家元首中,霎时幻想自己距离权力和不朽不远矣,亢奋非常,一时失控,口出狂言,将长久压抑在心底的想法爆发出来,得罪了无数人。
                        事后有评论劝他三思而后言,但我相信,他三思后仍然会发表「中国人要管」的言论。我观乎身边一些稍有成就、地位、金钱和权威的中年男人中,不少真的抱有这种想法,认为中国人生性散乱,不管不得。他们平日不高唱此调,唯一是在於「控制」,由理性的韁绳勒住蓄势发待於口边的思想野马而已。
                        但在接近权力和不朽的极度亢奋状态下,内功深厚如成龙,也必难按捺,「谷」了多年的精句如高潮般从口里爆射出来,一刻间感觉身边一切退入幽暗中,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人,满身散发著汗水的闪光。
                        如果他清醒一点,应借用才子陶杰的逻辑,将言论说成是「英式幽默的怪论」,旨在反讽思想保守的部份香港人,以「刻意口出狂言」这行为艺术突显自由的可贵。
                        可惜,成龙不是才子;够胆得罪中国人的,又不是陶杰。
                        延伸阅读:言论自由的曲解与谬用(李怡)
                        


                        IP属地:广东17楼2009-12-14 11:04
                        回复
                          暂看谢安琪演唱会
                          10-May-09, 04:35
                          只是经过了两晚的演唱会,已感动非常。
                          用心弹奏的乐团、劳心劳力的监制导演、士气高涨的台前幕后人员……从上至下,我见到一个用「心」想做好这个演唱会的团队。
                          能遇上这帮战友,怎不动容?
                          没有「邦邦棒」噪音、没有疯狂的哨子声、更没有那种全程跟著歌曲破喉走音大嗌的粉丝们……我见到一群高质素和专程来听歌的乐迷。相比起那种港式演唱会纯官能刺激所引发的闹哄和所谓「气氛」,我更享受和珍惜这种听众用心欣赏音乐的冷静。终於,我们毋须夹硬轰炸音响系统跟群众斗大声;终於,我在红馆可以听到不同乐器的层次。
                          另外,话说第一晚演出完结后,我大概於凌晨二时离开红馆。踏出门口之际,有三位女生向我挥手示意。我初时以为是Kay的粉丝,但他们却说是在等我,并说是特地等著向我提出一些音乐上的意见,希望及后的六场能做得更好。他们说了一些有关「和声」的意见后便离开了,没有其他的要求。我道谢后,回头仍被那种诚意和鉴赏水平所震憾著。毕竟,她们已等了我两个多小时,为的,是说这些……
                          能遇上这样的听众和支持者,怎不动容?
                          


                          IP属地:广东18楼2009-12-14 11:04
                          回复
                            回看谢安琪演唱会
                            21-May-09, 01:54
                            演唱会后,一直忙著偿还因参与制作演唱会而积压的债,无暇回望,更遑论沉淀当中的感觉。但心想,总得把感觉记下来。
                            赞赏
                            不得不赞赏Kay的毅力。试想,要我一晚独唱三小时卡拉OK死定了,何况是面对九千多观众认真唱,更要唱七晚?殊不简单。加上要紧记歌词、舞步、讲稿、走位、动作、运气方法、补妆换衫位等东西,少一点记性、体力和意志力也不行。还要克服种种如外间对她歌唱技巧的批评和传媒恶意中伤等的心理压力,加起来根本是个极艰钜的任务,对一个出道只有四年的人来说更甚。但她最终做到了,起码是顺利完成了。Kay,我送一个「服」字给你。
                            感触/感激
                            有朋友说得好,她说虽然在地图上海港城跟红馆很接近,但对我们而言,这段路走了很久,亦经历了很多。是的,这段路可不算短,亦不易走,当中经历更如过山车,悲喜交集。但可幸和感欣慰的是,毕竟我们走到了。我们这团队会为自己曾付出的努力互相打气,但更会感激在路途中许多人的拔刀相助和幸运之神的眷顾。因此,我们不会自满,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真的比别人幸运。真心希望的,是在往后的路途里,我们可以把持著自己继续走下去。
                            感动
                            尤记得:Frankie早在演唱会开锣个多月前著我替Kay预备私家咪;导演Jackie在彩排时因嗌得太烈,之后需要「队」上一整支川贝枇杷膏;ConceptX仝人在开了无数个通霄后每天仍双目炯炯有神,更不时跟我说笑;dancer Lisa在彩排首场时伤了足部,但仍坚持负伤跳罢余下六场;导演每日也为如何排好Ban Ban Music新人部份扭尽六壬;Frankie又著我提醒Kay在录影当晚何时方为合适时间叫观众起身,以确保画面的动感可观;FM、保安、服装化妆助理或卖「红馆饭」的婶婶等工作人员的笑容亲切可恭;乐队们在庆功宴上告诉我他们从未试过在一个演唱会后影这麼多合照……
                            为所有给经验不足的我们的善意提点而感动,为这麼多人曾用心做好这演唱会而感动,也为这演唱会能让工作参与者从中获得或多或少的满足感而感动。
                            不舍
                            非常回味:那个在下午空旷而漆黑只聚著工作人员的红馆;那条经台底出观众席再上control panel的楼梯;那种因场馆没有观众而显得格外空洞的sound check音乐声;那部如太空船般的Soundcraft Vi6 live mixing console;那个每晚7:30pm导演嚷著「rundown大改」的show前简报会;那种每日见著同一班人做同一件事但又不嫌闷的team work感觉……
                            对惯於躲在房间埋首「dup石仔」的我,上述片段依然萦绕脑间。
                            反省
                            演唱会可以改善的地方实在很多,我们会好好检讨,不会因所谓「完满结束」而沾沾自喜。但对部份传媒就演唱会而捏造的绯闻、花边新闻或恶意抨击,我只想说,你们是极差的打手,因为你们的炒作已荒谬到「负可信性」和令人「过目即忘」的地步,读者看罢不会记得任何内容,但却会留下「谢安琪见报率和人气高」的印象。所以,你们著实是在帮幕后老细的倒忙,不断为谢氏做宣传。我是你,我会停写,但你以可这样交待老细吗?我替你们感到难过。
                            


                            IP属地:广东19楼2009-12-14 11:05
                            回复
                              人生有何好玩?
                              20-Jun-09, 19:56
                              当你的努力和运气为你带来初步的成功,但及后这「成功」却迫你一步一步走向违背良心的边缘,你会如何选择?
                              继续做下去,於是出卖灵魂。
                              拒绝做下去,於是打回原形。
                              即使从头做起,又好彩成功了,但旋即又会再面对这两难。
                              这样做人有什麼好玩?
                              人生真的是一场未经你同意但搵你笨的骗局。一切正面勉励的说话也只是让你舒服一点的止痛剂!
                              


                              IP属地:广东20楼2009-12-14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