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后记面前我没想到她跟我的浪漫憧憬重成这幅样子。
而且她很清晰,这点真是让我十分羡慕。
奕含她把房思琪称为“犊羊般的”,但是她不是,某种意义上她真的又温柔又锋利。
昨天走在路上开始思考关于所谓的“社会共谋”,所以我开始在想,关于这类问题的义愤填膺式煽情是否也算这种共谋的一部分?一种潜意识不自知而又表意识正义的共谋。
在想一个很诡异的角度:如果案件变少,那么意味着女孩子受到的伤害少了吗。
还是只不过是痛苦的集中。暴力事件愈发孤案,即意味着事件中的受害者愈发孤立无援。而暴力的本质在于杀灵魂,杀身体只不过是杀灵魂的一个具现化过程。孤立无援则是说她的灵魂一定会死。
当然这样受害者可以不再分散,这符合我们法律的精神:保护大部分人。
这种煽情的本质很多时候是否认恶与暴力的随机必然性。通过对恶与暴力的谴责来否认其随机必然,通过对暴力的渲染来加强对谴责的表达。然而对受害者的过分同情某种程度上也在语言下隐喻着受害者的残破与不完整,这样的同情完成了对受害者的二次去权(第一次去权当然是源于施暴者的暴力伤害)。当然没有同理心是更大的问题,但是麻木就没治,。
必须消解的实际上是这个词,是关于性,以及一种强奸式的色情文化。是被赋权了的性,我们必须消减——如果不能完全消解,性的社会文化意义。
所以司法当然是必须完善的,但是司法不是出路,司法没有出路。社会的共谋在于文化的共谋,用物质证据去判定精神的杀,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但是确实对于司法这是避免模糊的唯一办法,所以如果要从问题的根源解决还是只有从文化入手,性必须被去资本化,去占有化,必须被可以言说,随意平常的言说。
你知道我想到这时我感到她有多漂亮?她是司法外的那个出路,哪怕她觉得写没有用哪怕她不自认。她的那种锋利那种温柔的锋利给这种文化划了一道口子,她记下来,用文字写下来,她叙述,那么哪怕不幸也再也非孤立的了。
而且她很清晰,这点真是让我十分羡慕。
奕含她把房思琪称为“犊羊般的”,但是她不是,某种意义上她真的又温柔又锋利。
昨天走在路上开始思考关于所谓的“社会共谋”,所以我开始在想,关于这类问题的义愤填膺式煽情是否也算这种共谋的一部分?一种潜意识不自知而又表意识正义的共谋。
在想一个很诡异的角度:如果案件变少,那么意味着女孩子受到的伤害少了吗。
还是只不过是痛苦的集中。暴力事件愈发孤案,即意味着事件中的受害者愈发孤立无援。而暴力的本质在于杀灵魂,杀身体只不过是杀灵魂的一个具现化过程。孤立无援则是说她的灵魂一定会死。
当然这样受害者可以不再分散,这符合我们法律的精神:保护大部分人。
这种煽情的本质很多时候是否认恶与暴力的随机必然性。通过对恶与暴力的谴责来否认其随机必然,通过对暴力的渲染来加强对谴责的表达。然而对受害者的过分同情某种程度上也在语言下隐喻着受害者的残破与不完整,这样的同情完成了对受害者的二次去权(第一次去权当然是源于施暴者的暴力伤害)。当然没有同理心是更大的问题,但是麻木就没治,。
必须消解的实际上是这个词,是关于性,以及一种强奸式的色情文化。是被赋权了的性,我们必须消减——如果不能完全消解,性的社会文化意义。
所以司法当然是必须完善的,但是司法不是出路,司法没有出路。社会的共谋在于文化的共谋,用物质证据去判定精神的杀,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但是确实对于司法这是避免模糊的唯一办法,所以如果要从问题的根源解决还是只有从文化入手,性必须被去资本化,去占有化,必须被可以言说,随意平常的言说。
你知道我想到这时我感到她有多漂亮?她是司法外的那个出路,哪怕她觉得写没有用哪怕她不自认。她的那种锋利那种温柔的锋利给这种文化划了一道口子,她记下来,用文字写下来,她叙述,那么哪怕不幸也再也非孤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