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吧 关注:141贴子:1,515
  • 0回复贴,共1

小干货铺——高中语文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要答到点上,就要给自己的答案“仪式感”!
在我的眼里“语文阅读”想要拿高分还是要思维清楚,答的条理。
什么意思呢?就是明明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偏偏用两三句话来说,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自然被判定没有达到点上咯~想象一下老师评一道题,有时只用10秒的时间,如果没有看到关键点,就不会给分了~
我觉得吧,好不容易想出的答案,就要给“它们”一些仪式感,在答题的时候耍点儿小心机:
关键词做为开头的总结,再具体陈述,如:“拟人。诗人运用拟人修辞……“
4行你要答4点,而不是3点。因为你无法保证你写得3点全对,4点更安全
每点答案控制在一行以内,别写到下面一行去,也最好不要空行
写好序号①②③④,清晰利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你看,说出来并不难,但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就更别说用了。就因为没有这几个小习惯,高考不知道要丢多少分呢……都说1分的差距可能是一万人,一个操场都放不下的人!可怕吧~从知道的这一刻就用起来吧,对每一分负责,才能考出“好成绩”嘛!
当然啦,上面是答案最终呈现出的方式。想阅读理解拿高分还要有侦探的敏锐度!
对一些关键的信息时刻保持机警。因为,答案很有可能隐藏其中!
一、读关键信息
抓关键词:
往往是通过几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例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生动、传神。同时也有作者的情感夹杂其中。
例如:“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3.抓表现手法
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如:“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4.结构作用
主要是句子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些句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例子:“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5.抓思想内容
这样的句子再好不过了!这种能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句子本身是可以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例子:“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最后就是答题模版咯!还是要背一些的。高考是种应试考试,想要拿高分,就要在“框里”自由发挥,这个框就是“模版”
二、答题模版
(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
1、理解词语:
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
(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
(2)0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
(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
(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
①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②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③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④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揭示句子内涵,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⑤ 根据修辞特点,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本义。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附:引用名句和某句子在开头或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用名句使文章有文化内涵,有文采,也增加文章内容,同时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某句子在开头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某句子在结尾的作用是呼应前文(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二)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谈能很好地表达出某种感情 。如: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对策小结: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新颖别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4)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6)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紧凑感,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增强节奏美和韵律美。
(7)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对比、反衬的作用:突出、反衬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有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事衬人、以彼物衬此物等。衬托分正衬、反衬。反衬有以动衬静、以悲衬乐、以丑衬美等。)(渲染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加强其艺术效果。)
(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策小结:几种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紧,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对策小结: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朴实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
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做铺垫(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托物言志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扬抑:反差中突出事物,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使行文跌宕,曲折多变。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加时代加性格加阶层加典型)。
答题模式:
1、先总括人物形象,即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概括(时代、地点、身份、地位);
2、详细分析人物性格(好的性格、不好的性格);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社会意义,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对策小结:分析人物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深刻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寄托感情 ;
(2)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从矛盾发展的角度分析情节的走向,看情节安排(结构、线索、铺垫、伏笔)之妙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3)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附: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堆,总想多分享一些,但是分享的是知识,最后决定分数高低的还是你。
从小叨自己的学习经验来看,想要取得高分,要有“想”的习惯。在复习的时候,背之前想一想,为什么要从这几个方面背,不从那几个方面背?在做题的时候,想一下,这道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而这道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我应该怎么答,才能不丢分……
这是“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记知识点更清楚,答题更明了。
除了想就是要有“用”的意识,知道一个知识点,立马把它用起来。要知道,知识点只要背了就会,但是背会不一定会用。会用,才真正成了自己的。
最后是“复盘、总结”。很多时候,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差就差在“复盘、总结”的习惯。如果做了一张卷子,不复盘不总结,这次错的题,下次还会错,再下次还会错。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第一次为什么错,也没有“解决”它,所以它就成了恶性循环一直跟着你!
“想——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为问题。



1楼2020-07-31 09: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