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压力容器分享站,获取更多知识
1、焊接接头系数的取值
当设备焊接接头系数是0.85时,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如何取值,有很多看法,归结如下:
a) 取1.0(SW6默认1.0)
b) 按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为0.85,开孔补强计算时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应取0.85
c) 补强区内没有A、B类焊缝时,可以取1.0(有接头才会有接头系数,才会有强度削弱,没有接头为什么不能取1.0?),有焊缝时应按壳体。可设计无法得知筒体组装情况,开孔处有无焊缝也无从知晓,因此保守的单位还是取0.85。
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记为φ1),接管的焊接接头系数(记为φ2),这两个焊接接头系数对于开孔补强计算有何作用?等面积开孔补强计算的合格条件:A1+A2+A3(+A4)>A
A——开孔削弱所需要的补强截面积
A1——壳体多余的补强面积
A2——接管多余的补强面积
A3——焊缝金属截面积
A4——另加的补强面积(补强圈等)
多余的补强面积是如何得出来的?简单的讲,就是长×宽:
长——B-dop的数值(有效的补强范围)
宽——多余的厚度(有效厚度减去计算厚度)
标准一长串公式,就是考虑了接管材料与壳体的不同,引入的强度削弱系数而已,那么影响多余补强面积的数值,其实只有长当中的B和宽当中的厚度值,φ1直接影响着是A1的数值,φ2直接影响着是A2的数值,正因为设备上的接管大都是无缝钢管或锻件(很少见有焊接钢管),所以在φ2的数值上大家没有争议都是取1.0(并非一定是1.0)。
所以对于φ1,是影响着壳体壁厚的计算厚度值(影响着壳体厚度的余量A1),例如筒体,实际就是筒体的计算厚度。也就是,筒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取多少,开孔补强计算时就取多少。
有人提出在GB/T 150.3-2011 6.1.4条中规定:"容器上的开孔宜避开容器焊接接头。当开孔通过或邻近容器焊接接头时,则应保证在开孔中心的2dop范围内的接头不存在有任何超标缺陷。"
所以即便开在有焊接接头的壳体处,已经做了100%检测,开孔补强计算时,φ1应取1.0。
非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条:此100%检测是针对"局部部位"的检测,而且是Ⅲ级合格,是属于20%范围内。只针对壳体的某一条焊缝进行了检测,该焊缝实际是100%,但对于壳体其实只做了局部,最终还是20%。
也有的同志把重点放在了"开孔处"的壳体计算厚度,所以引来了"有焊缝才有焊接接头系数,没有就是取1"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理解的偏差,在GB/T 150.3-2011 6.3.3.2条开孔补强计算公式中,并无区分开孔处壳体有无焊缝之分。
因此我认为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应是设备本体的焊接接头系数。
2、接管内伸及外伸高度的取值
对于开孔补强计算,GB/T 150.3-2011图6-2中给了图示,但是对于接管内伸及外伸高度的取值,需要注意:
1)对于封头轴向开孔、筒体斜开孔,外伸高度是指沿接管圆周上测得的最短长度;
2)对于接管的内伸高度,是指筒体纵剖面而不是横剖面。
3、开孔补强计算与实际图纸的出入
建议:计算时粗略取值,画图时初步计算接管外伸高度,制图后返回核对计算。
4、开孔补强计算时,焊缝金属截面积的输入
此处对整个开孔补强计算影响不大,但我仍然建议各位设计人员,输入该数值,可以输入小一些,大家不信可以试试,如果不输入,软件自己计算一个数值,该数值有可能比真实数值大哦。
对于开孔补强计算在满足合格的前提下,设计应该适当留取余量。考虑到管道载荷、温差应力以及不可避免的一些机械载荷等,建议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的余量不低于20%,对于人孔、手孔等不会承受管道应力等可适当减少,但个人认为不应低于10%,有的为了降低成本,开孔补强计算的余量控制在3%~5%,甚至加内伸后才刚刚计算合格,我认为余量确实太小了。
关注公众号:压力容器分享站,获取更多知识。
1、焊接接头系数的取值
当设备焊接接头系数是0.85时,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如何取值,有很多看法,归结如下:
a) 取1.0(SW6默认1.0)
b) 按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为0.85,开孔补强计算时壳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应取0.85
c) 补强区内没有A、B类焊缝时,可以取1.0(有接头才会有接头系数,才会有强度削弱,没有接头为什么不能取1.0?),有焊缝时应按壳体。可设计无法得知筒体组装情况,开孔处有无焊缝也无从知晓,因此保守的单位还是取0.85。
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记为φ1),接管的焊接接头系数(记为φ2),这两个焊接接头系数对于开孔补强计算有何作用?等面积开孔补强计算的合格条件:A1+A2+A3(+A4)>A
A——开孔削弱所需要的补强截面积
A1——壳体多余的补强面积
A2——接管多余的补强面积
A3——焊缝金属截面积
A4——另加的补强面积(补强圈等)
多余的补强面积是如何得出来的?简单的讲,就是长×宽:
长——B-dop的数值(有效的补强范围)
宽——多余的厚度(有效厚度减去计算厚度)
标准一长串公式,就是考虑了接管材料与壳体的不同,引入的强度削弱系数而已,那么影响多余补强面积的数值,其实只有长当中的B和宽当中的厚度值,φ1直接影响着是A1的数值,φ2直接影响着是A2的数值,正因为设备上的接管大都是无缝钢管或锻件(很少见有焊接钢管),所以在φ2的数值上大家没有争议都是取1.0(并非一定是1.0)。
所以对于φ1,是影响着壳体壁厚的计算厚度值(影响着壳体厚度的余量A1),例如筒体,实际就是筒体的计算厚度。也就是,筒体的焊接接头系数取多少,开孔补强计算时就取多少。
有人提出在GB/T 150.3-2011 6.1.4条中规定:"容器上的开孔宜避开容器焊接接头。当开孔通过或邻近容器焊接接头时,则应保证在开孔中心的2dop范围内的接头不存在有任何超标缺陷。"
所以即便开在有焊接接头的壳体处,已经做了100%检测,开孔补强计算时,φ1应取1.0。
非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条:此100%检测是针对"局部部位"的检测,而且是Ⅲ级合格,是属于20%范围内。只针对壳体的某一条焊缝进行了检测,该焊缝实际是100%,但对于壳体其实只做了局部,最终还是20%。
也有的同志把重点放在了"开孔处"的壳体计算厚度,所以引来了"有焊缝才有焊接接头系数,没有就是取1"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理解的偏差,在GB/T 150.3-2011 6.3.3.2条开孔补强计算公式中,并无区分开孔处壳体有无焊缝之分。
因此我认为开孔处壳体焊接接头系数应是设备本体的焊接接头系数。
2、接管内伸及外伸高度的取值
对于开孔补强计算,GB/T 150.3-2011图6-2中给了图示,但是对于接管内伸及外伸高度的取值,需要注意:
1)对于封头轴向开孔、筒体斜开孔,外伸高度是指沿接管圆周上测得的最短长度;
2)对于接管的内伸高度,是指筒体纵剖面而不是横剖面。
3、开孔补强计算与实际图纸的出入
建议:计算时粗略取值,画图时初步计算接管外伸高度,制图后返回核对计算。
4、开孔补强计算时,焊缝金属截面积的输入
此处对整个开孔补强计算影响不大,但我仍然建议各位设计人员,输入该数值,可以输入小一些,大家不信可以试试,如果不输入,软件自己计算一个数值,该数值有可能比真实数值大哦。
对于开孔补强计算在满足合格的前提下,设计应该适当留取余量。考虑到管道载荷、温差应力以及不可避免的一些机械载荷等,建议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的余量不低于20%,对于人孔、手孔等不会承受管道应力等可适当减少,但个人认为不应低于10%,有的为了降低成本,开孔补强计算的余量控制在3%~5%,甚至加内伸后才刚刚计算合格,我认为余量确实太小了。
关注公众号:压力容器分享站,获取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