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吧 关注:412贴子:4,214
  • 0回复贴,共1

汉语言诗歌的本质属性文/于进水谈起诗歌,许多人都能够说出点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语言诗歌的本质属性
文/于进水
谈起诗歌,许多人都能够说出点什么,尤其在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这就是一则关于什么是诗歌的解读。
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的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曾列举了中国古今关于诗的定义达四十种之多。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诗的定义(初形)试拟》则列举了三十八种。实际上,古往今来的诗人和学者关于诗的定义肯定还不止这些。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关于写诗和读诗》)这个定义性的说明,也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精炼的语言,具有音乐美。但是,就当代中国诗歌界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甚至诗歌爱好者,抑或诗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不甚清晰,尤其对诗歌的本质属性不清楚,这不但是当下,甚至几千年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也是导致某些作品冠以“自由体新诗”的帽子而大肆泛滥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最至关紧要的问题,现在诉诸如下,见教于方家。
第一章: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
关于诗歌的本质,向来有不同的说法。言志说(《尚书·尧典》、《诗大序》),缘情说(陆机《文赋》),摹仿说(亚里土多德《诗论》),想象说(华兹华斯《关于浪漫主义》),押韵说(全世界都有,除希伯莱外,他们没有韵母,但也有它法,如从上至下贯顶法等),灵感说(柏拉图),语言结构说,感觉说,思维说,法度说,表现说,格律说,韵律说,声韵说,音乐说,平仄说,主情说,意境说,凝练说,浪漫说,理性说,经验说,生活说,感染说,人性说,分行说等等不一而足。
但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本质唯一标志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各种文学体裁相互区别的标志是什么,然后才能够找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和标志,以及这种本质和标志的内涵,并进一步据此判断什么是诗歌,
什么不是诗歌。
一、表达思想意旨的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各种文学体裁相区别的唯一标志
小说、诗歌、散文、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任何文学体裁,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旨。而表达作者思想意旨的许多文学体裁,都可以塑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都可以使用凝练的语言;都可以抒情言志;都可以表达得非常浪漫,也非常理智;都可以是经验或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都可以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果或积淀生活的灵感爆发;都可以写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都可以写得富于人性,生动而感染人;都可以借助分行、分段来加强文章感染力等等。因此,意境说,凝练说,言志说,缘情说,浪漫说,理性说,经验说,生活说,灵感说,感染说,人性说,分行说等等,都不是文学体裁相区别的标准和标志。
并且,任何文学体裁都有许多特征,许多属性。但这些特征和属性都是在确定了这种文学体裁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确定了这种文学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之后,才产生确定的。
好比说,诗歌的抒情性、言志性、音乐美、意境美、层次美等等属性和特征,都是在确定了诗歌是诗歌之后才产生确定的。
那么,什么是各种文学体裁相互区别的标志呢?问题的解决,还要回到原初。作者通过文章(口头和书面)来表达思想意旨,文章通过语言的排列组合来完成。因此,语言的排列组合不同,也就是说表达思想意旨的语言形式的不同,就成为所有文学体裁进行区别的唯一标志。
那么,什么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呢?换一句说,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是什么呢?
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属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志
承上所述,笔者认为,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志。从以下几点简单阐述。
(一)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节奏,诗歌的语言节奏非常有规律,这种规律体现在和谐(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适当”,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551页)。诗歌以外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也讲究节奏,但不明显,也没有特别的要求,更不要求必须和谐。而节奏的和谐性,对于诗歌贯穿首尾。
一篇文章的整体语言,能够不能够体现出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判断其是否为诗歌的唯一标志。
(二)任何文学体裁都是再现生活的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给人以美的感受。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是一个道理。” 他同时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谈美·谈文学》)
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是最主情的文学体裁。当然离不开高低、长短、疾徐、抑扬顿挫、相互对称、彼此呼应、节奏鲜明和谐的语言。
(三)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汉语诗歌是汉语言的精华,当然要反映出汉语言迥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汉语节奏的主旋律——音顿律、平仄律和声韵律。而这三大律的综合运用,就造就了诗歌语言节奏的规律性——和谐性。
(四)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意境是靠各种修辞来完成的,而语音修辞是最重要的修辞,汉语节奏主旋律的和谐性又是语音修辞无定中之有定。
(五)诗歌是能唱易记的文学作品,音乐性是她的重要属性之一。这就说明诗歌具有和谐的语言节奏,而不是一般的杂乱的节奏。
三、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构成
任何语言都是有节律的。汉语言的节律由汉语的停延和汉语的节奏等内容构成。汉语诗歌就是在汉语的停延中表现出来的有规律性的汉语节奏。
上面说过,这种有规律性的汉语节奏,表现在汉语诗歌中,就形成了诗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
句子是最小的应用单位,一个诗句就是一个独立的诗行。以诗行为界,诗歌的停延分为行内停延和行外停延,同时形成诗歌的行内语言节奏和行外语言节奏。
由于诗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就使诗歌行内形成一个节奏周期,行间和段落间也形成一个节奏周期,整首诗歌就形成一个大的节奏周期。因此,显著的节奏周期性是汉语诗歌的鲜明特点。
(一)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和谐性
从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音节”开始,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分为音节节奏的和谐、音步节奏的和谐和气群节奏的和谐三个层次。
这三种节奏由汉语语音链上的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七种节奏形式来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诗行节奏周期。其中,音顿律是最基本的节奏形式,是一切节奏形式的基础,其他节奏形式都得伴随音顿律而存在。由于它们的作用,就使得诗行内的诗句抑扬顿挫。诗行内的语言节奏是诗歌的基本节奏,因此,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的基础。
1、音节节奏的和谐
对于音节节奏的和谐,起主要作用的是平仄律。汉语是声调语言,由声调的高低曲折变化形成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根据调值可以把阴平、阳平归为高调,把上声、去声归为低调。由声调的异同(音高的不同)形成的平声与仄声有规律地相间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而对立统一地组合出的平仄律节奏,是汉语节律的一大特色。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平仄律在语音链上的音乐美,便把它应用到口语和文学中,尤其是诗歌中,并且成为诗歌的一大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指出“凡声有飞沉”,“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一句都用声沉的字,即仄声字,便抑而不扬,虽发出响声,好像断而不续。一句都用声飞的字,即平声字,便扬而不抑,声像飞扬出去而不能回还。抑扬不能交错,都会违反节奏音律。所以要求飞沉相配,使声调和谐,也就是指语音链上的平仄律。
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在诗行中,平仄相间,重轻有别,扬抑有度,错落有秩,快慢有序,就会形成美妙而朗朗上口的语音链。
2、音步节奏的和谐
音节组成音步。对于音步节奏的和谐,起主要作用的是音顿律,也是诗歌行内由“音空”而“顿歇”的主要表现。由等音节或等音步语句排列组合,形成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序列和音空,有规律地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就产生了音顿律节奏形式。一句完整的诗行,就是一个音顿律周期。这在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例,诗行内音步切分一般是“2+2+1”和“2+2+2+1”,使之出音顿律。每行(句)最后一个音步称“脚节”(句末用韵的称为“脚韵”),脚节前面的音步称“腹节”,腹节之前为“头节”,头节前面的音步叫“顶节”。五言体诗歌每句三音步无“顶节”。最后的“脚节”,属于“半逗律”的应用,是中国诗歌独有的规律。整首诗歌就是一个音顿律节奏群。
语音链中的音步可以是字、词、词组,但由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总词数73.6%的绝对优势,就使得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成为汉语节奏的主要倾向和主要形式。换一句话说,音步节奏层大多是由两个音节周期构成的一个基本节奏单元。除音顿律外,起作用的还有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和重轻律等形式。
3、气群节奏的和谐
音节、音步组成气群,而气群构成诗行(诗句)。一个完整的诗行,由一个或多个气群组成。如:“中国的西边~||不是高原|就是山地。”这句话就是由13个音节、6个音步、3个气群组成。
气群节奏的和谐就是由“平仄律主要作用的音节节奏”和“音顿律主要作用的音步节奏”完成的。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气群节奏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诗行。
由此可以看出在诗歌的语流中,从音节→音步→气群→诗句,这些语音单位按层次由低到高组合,层次较高的语音单位的边界又与层次较低的语音单位的边界重合。一个诗行(诗句)的结尾,既有音节边界,又有音步边界和气群边界,并且是行内节奏的结束和行外节奏的开始。
同时可以看出一个诗行的停延规律是:音节≤音步≤气群≤诗句(诗行)。诗歌的行内节奏就是在诗行的停延规律中,表现出来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周期性显著的节奏群。
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诗歌创作,诗行内音步和气群的划分,应该以内容和意思表达(表意)为主。这和古人诗歌创作不一样。众所周知,近体诗是先有形式后填内容。七律有两种音步的安排,两种安排都是固定的。一种是“2︱2‖2︱1”(“顶节︱首节‖腰节︱尾节”)式的,前三个音律小节都是两音音步,收尾的“尾节”则是个单音音步;另一种是“2︱2‖1︱2”(“顶节︱首节‖腰节︱尾节”)式的,这是为其特有的音律规则所决定的;其中气群的划分统一在诗行的上“四”下“三”之间。这种划分早就形成了我们民族诗歌的传统。之所以如此,这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基础及其格律条件和环境所决定的。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不象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基本没有轻音,也没有现代汉语如此众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词,以及种类繁多的助词、连词及介词之类虚词。时代的发展,语言的丰富,迫使诗歌生存条件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当今,诗歌创作的语言不能不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不能不兼顾词汇的完整。因此,诗歌音步、气群的划分原则必须以内容或意思表达为主,不能像近体诗那样割裂词汇,实行单纯以形式为主的原则;否则很难得到当代群众的认可。
那么,一个诗行,由多少音节构成合适呢?中国文学史上,从二言、四言、六言,发展到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甚至更长句式之后,又回到了以五言、七言为主体的句式。这在散文中也很常见,尤其是标语、口号和文章的标题,所用的短语大多五至七个音节。这符合人类的言语感知心理。因此,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周期长度是有定的,应该以七个音节组成的句式上下浮动为好。整首诗歌就是由这样和谐的语言节奏,构成的节奏群或节奏场。
(二)诗行外语言节奏的和谐性
一个诗行(诗句)的结尾,是诗歌行外语言节奏的开始。诗歌的语流从诗句(诗行)→句群(行群)→段落→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节奏群或节奏场。根据汉语句外停延的规律,可以得出诗歌行外停延的规律:诗句(诗行)<句群(行群)≤段落<篇章。因此,诗歌的行外语言节奏同样分为三个层次。
1、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
诗歌的行尾,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诗歌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8-24 21: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