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9.27.天气:阴雨,地点:天彩窗帘。
《夺冠》
老勾曾经被农校人称为“一支笔”。我见过有人趁着夜色提两条好烟求他写过稿子,但我没有见过他写的文章。他的演讲稿都是写给那些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的,领导再说给一部分精英平民百姓听,我这样自力更生的小商小贩无产阶级群体,想听,还不够格。
老勾文章究竟写的好不好,我不敢妄加评判,但麻将打的臭,却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我根据他打牌的水平推测,文章应该也就那样,风格应该和他打麻将时牌差点就严肃认真起来的状态差不多。但或许就是这风格,领导喜爱。
这当然是对老勾的调侃,这世道,这年月,想要混出名堂来,没有两把真刷子,哪里混的下去。
我写的东西,老勾有时也会看,我想不是他愿意看,而是我每天这样在朋友圈狂轰滥炸他不得不观其一二。他应该也是爱写的,但他沉浸在文山会海里,自抽不出时间来写我这样鸡儿猫儿的破事,他每天写的文字肯定比我写的还要多,只不过,他为党为国为人民而写,而我,只要能够愉悦到自己就行。
走的路线不一样,书写的方式也就不同。我写的多是随性随笔,他写的多是命题作文。如果要比较难度,无疑,命题作文要比自己感兴趣的随笔难的多。
电影《夺冠》,就属于这样的命题作文。
这世上,越熟悉的事物越复杂。或许很多粉丝会记得自己偶像的生日、出过哪些作品、工作履历、甚至他(她)喜欢什么颜色,钟爱什么味道、对什么过敏等都一清二楚,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关于自己,却突然茫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很少人能够清晰地回答自己这三个问题。这疑惑放在身边家人身上,也恰当,你觉得非常了解彼此,但却时不时起冲突,所以,总会有人说,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书评专家在评论张爱玲的作品《白玫瑰与红玫瑰》时说:如果不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技巧足够自信,绝对不敢在第一段就把作品的立意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因为这需要更高的技巧诠释一切。
中国女排,代表一种精神,代表着一代中国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中国精神。
这些,但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导演陈可辛更加知道。而且,他也知道,这样主题绝不能够更改,否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影片以陈忠和教练第一次进中国女排为切入点开头,创意可以,但叙述有点直白,好在,篇幅不长,迅速进入了主题。
老一代,中国女排从苦练开始。
当你的下意识控制得住球的时候,才能够打到自己想要的点上,下意识怎么来?千万次的刻苦训练出来。
当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夺得冠军在领奖台边与美国队队长的一段谈话:
郎平:我一直都在努力,却还是没有摸到你摸的3.32的高度……
美国队长:你虽然没有摸到,但是你有一个超强的队伍摸到了……
老一代女排,只需要统一集体团结意识,为国争光,而到了新一代的女排,如何把追求个性发展和为国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结合,成为一个课题。
人最不愿意的就是对不起别人。年纪大了才发现,年轻的时候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其实,最对不起的人是自己 。
只有拼搏过了,才算对得起自己。
看完电影出来,有人问我情节,我说没有情节。只有人物。
影片我打75分。很大程度,冲着巩俐。不得不说,巩俐的表演太过精彩,她演的郎平,神韵几乎完全分辨不出来真伪。你很难想象,她之前是那个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雍容华贵风格鲜明的爆乳形象,还有那个《红高粱》里野性的九儿,《唐伯虎点秋香》里典雅的秋香……
这是和之前所有巩俐演绎过的角色形象毫无瓜葛,而且,演绎的还是现实中观众熟悉的人。郎平的形象太过鲜明,模仿可以,但郎平身上那股掌控全局的大将风度、和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磨炼出来的不屈精神气质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住的。
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眼光独到,选了巩俐。巩俐也没有让他失望,果然,入了人物灵魂的定。
2008年的郎平代表美国队打败中国队。这也是中国女排低谷期,见谁输谁,输到人们甚至开始反思,中国还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郎平接手,连续14场输了13场。接连有主力离开,中国队更加低谷。
对于外界的质疑,郎平说:我郎平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
在面对质疑的时期,陈可辛在赋予郎平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品质的同时,也想拓展出她更生活的一面。
为什么打球?
这是郎平给新一代女排姑娘们的问题,也可以延伸到问每一个人。
为什么工作?究竟是因为喜爱还是出于生活的无奈?
郎平说:“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在乎输赢?只有拿到金牌才算赢,即使获得了银牌都是输?我说,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当我们强大到无敌的时候,就会发现输赢不是最重要的了。”
竞技体育,总会有胜利和失败,没有一直都胜利的队伍,但有一直都打不垮的精神。
在文艺界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巩俐演活在体育界叱咤风云的郎平,因为她们对生活诠释有共同的核心密码——永不言败的精神!
《夺冠》
老勾曾经被农校人称为“一支笔”。我见过有人趁着夜色提两条好烟求他写过稿子,但我没有见过他写的文章。他的演讲稿都是写给那些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的,领导再说给一部分精英平民百姓听,我这样自力更生的小商小贩无产阶级群体,想听,还不够格。
老勾文章究竟写的好不好,我不敢妄加评判,但麻将打的臭,却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我根据他打牌的水平推测,文章应该也就那样,风格应该和他打麻将时牌差点就严肃认真起来的状态差不多。但或许就是这风格,领导喜爱。
这当然是对老勾的调侃,这世道,这年月,想要混出名堂来,没有两把真刷子,哪里混的下去。
我写的东西,老勾有时也会看,我想不是他愿意看,而是我每天这样在朋友圈狂轰滥炸他不得不观其一二。他应该也是爱写的,但他沉浸在文山会海里,自抽不出时间来写我这样鸡儿猫儿的破事,他每天写的文字肯定比我写的还要多,只不过,他为党为国为人民而写,而我,只要能够愉悦到自己就行。
走的路线不一样,书写的方式也就不同。我写的多是随性随笔,他写的多是命题作文。如果要比较难度,无疑,命题作文要比自己感兴趣的随笔难的多。
电影《夺冠》,就属于这样的命题作文。
这世上,越熟悉的事物越复杂。或许很多粉丝会记得自己偶像的生日、出过哪些作品、工作履历、甚至他(她)喜欢什么颜色,钟爱什么味道、对什么过敏等都一清二楚,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关于自己,却突然茫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很少人能够清晰地回答自己这三个问题。这疑惑放在身边家人身上,也恰当,你觉得非常了解彼此,但却时不时起冲突,所以,总会有人说,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书评专家在评论张爱玲的作品《白玫瑰与红玫瑰》时说:如果不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技巧足够自信,绝对不敢在第一段就把作品的立意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因为这需要更高的技巧诠释一切。
中国女排,代表一种精神,代表着一代中国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中国精神。
这些,但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导演陈可辛更加知道。而且,他也知道,这样主题绝不能够更改,否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影片以陈忠和教练第一次进中国女排为切入点开头,创意可以,但叙述有点直白,好在,篇幅不长,迅速进入了主题。
老一代,中国女排从苦练开始。
当你的下意识控制得住球的时候,才能够打到自己想要的点上,下意识怎么来?千万次的刻苦训练出来。
当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夺得冠军在领奖台边与美国队队长的一段谈话:
郎平:我一直都在努力,却还是没有摸到你摸的3.32的高度……
美国队长:你虽然没有摸到,但是你有一个超强的队伍摸到了……
老一代女排,只需要统一集体团结意识,为国争光,而到了新一代的女排,如何把追求个性发展和为国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结合,成为一个课题。
人最不愿意的就是对不起别人。年纪大了才发现,年轻的时候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其实,最对不起的人是自己 。
只有拼搏过了,才算对得起自己。
看完电影出来,有人问我情节,我说没有情节。只有人物。
影片我打75分。很大程度,冲着巩俐。不得不说,巩俐的表演太过精彩,她演的郎平,神韵几乎完全分辨不出来真伪。你很难想象,她之前是那个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雍容华贵风格鲜明的爆乳形象,还有那个《红高粱》里野性的九儿,《唐伯虎点秋香》里典雅的秋香……
这是和之前所有巩俐演绎过的角色形象毫无瓜葛,而且,演绎的还是现实中观众熟悉的人。郎平的形象太过鲜明,模仿可以,但郎平身上那股掌控全局的大将风度、和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磨炼出来的不屈精神气质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住的。
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眼光独到,选了巩俐。巩俐也没有让他失望,果然,入了人物灵魂的定。
2008年的郎平代表美国队打败中国队。这也是中国女排低谷期,见谁输谁,输到人们甚至开始反思,中国还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郎平接手,连续14场输了13场。接连有主力离开,中国队更加低谷。
对于外界的质疑,郎平说:我郎平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
在面对质疑的时期,陈可辛在赋予郎平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品质的同时,也想拓展出她更生活的一面。
为什么打球?
这是郎平给新一代女排姑娘们的问题,也可以延伸到问每一个人。
为什么工作?究竟是因为喜爱还是出于生活的无奈?
郎平说:“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在乎输赢?只有拿到金牌才算赢,即使获得了银牌都是输?我说,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当我们强大到无敌的时候,就会发现输赢不是最重要的了。”
竞技体育,总会有胜利和失败,没有一直都胜利的队伍,但有一直都打不垮的精神。
在文艺界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巩俐演活在体育界叱咤风云的郎平,因为她们对生活诠释有共同的核心密码——永不言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