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吧 关注:5,777贴子:69,934

液冷发动机散热器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散热器需要有空气从中流过才能有效带走热量,而将散热器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只有不到1/3的空气能有效流过,其余气流从外部绕过散热器不仅无法起到散热效果,而且还会产生湍流和很大的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散热器安装在一个管道中,约束气流走向以保证空气有效通过。迫使空气通过散热器则需要前后两面的压强差,这个压强差越大则散热效果越好。而散热器前面压强高,后面低,这个压强差就会导致一个向后的阻力,同时空气通过散热器会和散热芯壁产生摩擦阻力,这两个力构成了散热阻力(cooling drag)。
散热的效果与通过空气的流量成正比,流速越快流量越大,散热效果越好。但是空气流过也会在散热片上产生摩擦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综合考虑,需要一个较低的空气流速来减小内部阻力,而低速意味着通过的流量减少,所以同时还要增大截面来保证空气流量。
更大的截面面积可以降低散发同样热量所需要的压强差,然而这会导致正投影面积增大,导致整体气动外形的阻力增大。在地面滑行、爬升等低速运动中,通过空气的量不足,增大面积可以增强散热,而在高速飞行中并不需要如此大的面积来通过空气,所以引入了这样一种管道型散热器(ducted radiator/ cooling duct)的模型:


空气进入一个截面较小的管道进气口,在到达散热阵列前,经过扩散器(diffuser)管道截面增大,空气减速,并且增加静压力。穿过散热阵列后空气压强降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再经过截面减小的喷嘴(nozzle)重新加速喷出,获得推力。
减小进气口,并且把中间的散热阵列部分埋入机身或者机翼中,可以有效控制正面面积。在散热器的出口有一个可活动的风门,控制出口的大小。理论上可以通过同时控制散热器的入口和出口面积来控制空气流量,但是实际上进气口面积在散热阵列正面面积的30-50%时,空气流量将仅由出口面积决定。出口减小时将产生明显的梅里迪斯效应(Mereditheffect,1935年提出)(空气流经散热器,被加热后经过一个截面逐渐减小的排气管排出,由于吸热膨胀增加能量,又经过一个较窄的出口导致加速喷出,这样整个散热器就会获得一定的推力,相应的可以抵消一部分散热阻力),而出口增大则会在后部制造一个低压区,增大散热器前后的压差来加强空气流过,当然增强散热的代价就是增大了阻力。
空气流经扩散器时,若扩散器过短,截面快速增大则会导致气流分离增加阻力,所以需要加长扩散器的管道,使得气流扩散更为平滑,喷嘴同理需要加长。
对于整个管道外壳,由于管道内部气压高于外部,空气在扩散器部分会产生向前的力(可抵消阻力),喷嘴部分产生向后的力(增加阻力),据Flight 1941-1942几期关于ducted radiator的问答,这个向前的力大于向后的力,所以整个外壳在内部是获得推力的。
而对于空气和芯壁之间产生的阻力,除了降低空气速度以外,散热片的形状也很重要。早期的散热器是蜂窝状的:

后来被扁管形的取代,并且经过改进后,扁管的截面是流线型来进一步减少阻力:



IP属地:江苏1楼2020-10-14 23:10回复
    对这样一种典型模型,有两篇文章做了一些分析:

    THE BONUS OF AIRCRAFT PISTON ENGINES, AN UPDATE OF THE MEREDITHEFFECT Piancastelli Luca, Pellegrini Marco DIEM,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Bologna, Italy
    这篇文章的模型中,面积A1/A0=5.5,A3/A0=0.92,扩散器长度/散热器高度=2.97,喷嘴长度/散热器高度=1.20,通过拉长扩散器和散热器,可以减小气流分离以降低阻力,在这样的一个模型中可以把散热器的阻力最小化并且获得相当的推力。
    THE MEREDITH RAMJET: AN EFFICIENT WAY TO RECOVER THE HEAT WASTED INPISTON ENGINE COOLING

    在这篇文章中测试在153 m/s@5,000m时,产生了2500N的推力。可以看出0-1阶段通过扩散器,空气压力上升,速度下降,而经过1-2的散热器后,空气吸热温度上升,压强下降,通过2-3的喷口后,空气的速度大幅提升,甚至比入口更高,从中获得了相当的推力。


    IP属地:江苏2楼2020-10-14 23:11
    回复





      P-51野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D/K型的散热器有两部分组成,从前方管道进气后一部分通过下部的滑油散热器排出,另一部分通过液冷散热器排出,后冷器位置安装在液冷位置。而对于H型,后冷器移到了滑油散热器的位置,并且整体管道更长,更加有利于空气减速,减轻空气分离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长更平滑的整流罩形状也有利于减小外部阻力。
      P-51的散热器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在于,它的进气口没有紧贴机腹,离开一段距离可以避免机身附近的边界层气流进入进气口,减少进气的湍流和引起的震动问题,并有效增加进气量。这一设计在Bf-109F及之后型号的散热器上也有类似方案。
      在达到480kph左右时推力会超过阻力。装备1700HP的梅林发动机,使用管道型散热器,在10000m,195m/s(702km/h)时散热系统能产生大约2000N的推力。
      某一篇测试中,类似野马的散热器模型,出口关到最小可恢复84%的动能,而开到最大只有59%。

      前文提到进气道的扩散器部分若太短,则会引起气流分离,而Re2005在扩散器中加入了导流片,有效缓解了这个问题。


      IP属地:江苏3楼2020-10-14 23:13
      收起回复







        飓风的散热器设计,可以看出早期设计仅仅是简陋的一块U型整流罩,包裹了内部的散热器。而后来的改进中,散热器整流罩有了更加流线的外形,入口缩小并且远离机身,有效减轻了边界层效应,散热器核心位置也更加深入,加长了扩散器通道,而出口处考虑梅莉迪斯效应制作了可活动的挡板,有效控制气流量并且从加热过的废气中回收动力。


        IP属地:江苏4楼2020-10-14 23:15
        回复
          对于Bf-109这种安装在机翼内的散热器,由于机翼的厚度有限,散热器无法做的很高,扩散器部分也受到起落架影响,不能做得很长,在减阻方面就没有机身内部散热器的P-51那么方便。


          可以看出E型只有出口有活动挡板可调,而F型在进气口也加入了可动的挡板,可同时调整进气和出气口大小,并且F型有个“Boundary layer by-pass”用于将边界层气流直接通过这个开口进入,再从后方排出,减少边界层气流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同时,109的散热器出口挡板和襟翼做了一个整合,还可以调整喷出气流的方向,放下襟翼时向下喷气还可获得一定的升力。

          可看到进气口也有活动的挡板,可调整开口大小。


          IP属地:江苏5楼2020-10-14 23:16
          回复
            喷火的散热器设计时同样考虑到梅莉迪斯效应,100ft/s推力测试中,发动机和散热器排气提供的总推力是7.5lb,总冷却阻力7lb,基本持平,而在最大速度下,发动机和散热器排气提供的总推力大约为120lb,其中发动机废气70lb,散热器排气50lb,进气口面积/散热器面积大约是1/2,相比之下P-51大约是1/4,而且喷火没有针对边界层设计,所以效果比P-51要差。

            机翼厚度有限,散热器内部厚度有限,再加上起落架限制了扩散器长度,也没有解决边界层问题,喷火的梅莉迪斯效应受益很有限。

            换装“狮鹫”发动机后,整个散热器的面积更大。
            “喷火”的后继型号“怨恨”在阻力方面做了很多优化,其中散热器换成了更为扁平的设计,并且在前方也加入了可活动的挡板以调节进气量。滑油散热器布置在左散热器的后方,中冷器布置在右散热器的前方。


            IP属地:江苏6楼2020-10-14 23:17
            回复
              还有一种蚊式/萤火虫mk4/暴风mk1原型机上所采用的机翼前缘散热器(Leading-Edge Radiator),这种散热器有个好处就是基本不会增加正面面积,而且远离螺旋桨后的乱流,从而减少阻力。但是在Flight 1946的某篇测试中,暴风上安装的这种散热器的总阻力并不是很理想,其中Internal drag内部阻力特别大 (暴风环形散热器简史 https://tieba.baidu.com/p/6965957675 这篇帖子图3)。当然,前文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现代战斗机(1940s)的机翼空间有限,没有足够大的正面面积来给机翼前缘散热器降低阻力”,符合本文开头提到的减阻条件之一“增大散热器正面面积”,所以我推测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内部阻力过大。


              图为蚊式的散热器示意图。
              据我分析这种散热阻力不够理想可能原因就为:扩散器过短导致气流分离,散热器正面不够大,以及散热器出口的气流走向不是朝向正后而是朝下,无法有效利用推力。当然上述都是我的主观推测,因为我也没找到更详细的测试,希望有人能共同讨论。


              IP属地:江苏7楼2020-10-14 23:19
              回复
                野马的195m/s(702km/h)时散热系统能产生大约2000N的推力。
                2000N=200kgf=450ibf 这个推力不错了 中低速时呢?
                喷火的100ft/s= 30m/s推力测试中,发动机和散热器排气提供的总推力是7.5lb,总冷却阻力7lb,基本持平,
                只有几磅的推力和阻力?


                IP属地:江苏10楼2020-10-15 08:34
                收起回复
                  @科京同志1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15 08:46
                  回复

                    瞎扯独立式推力排气管
                    个人的看法 单个排气管的总截面积肯定比过于的集合式大 有利于排气减少发动机背压 增加发动机动力?
                    废气经过独立的排气管,散热面积更大,更有利于充分膨胀 增加流速 增加推力
                    独立排气管更加均匀的布置在机身截面周围 排气有利于破坏附面层减阻?
                    独立的排气管 向后方的导向能力更好 更有利于废气向后喷射产生动力


                    IP属地:江苏12楼2020-10-15 08:49
                    收起回复
                      另一篇文章里的100ft/s阻力测试,这应该是个统一标准测试,不是实际飞行到最大速度的阻力值。另外一个测试中最大速度的VD007发动机排气推力有2500N,跟楼上的野马最大速度2000N这个数量级没啥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0-15 09:13
                      收起回复
                        再谈一下德国佬喜欢的环形散热器设计。它的应用和一个叫Power-egg的概念有关,这是一种整体化的设计思路,不同机型的发动机和其辅助设备有一定的通用性,方便更换,这种有统一通用标准的设计思路给予了工程设计很大的方便。
                        Jumo 211发动机及其环形散热器就以相同的安装方式应用于Ju 88和Me 264,而He 219A和He 177B也用了同样安装设计的DB 603发动机及其环形散热器。
                        环形散热器安装在发动机前部,不会增加机体的正面面积,有利于减阻,而且紧靠螺旋桨,可以利用螺旋桨后方的高速气流增加进气量加强散热。当然紧靠螺旋桨这种设计在提升散热效果上有利,在阻力方面就未必是好事了。并且环形散热器紧靠着发动机,冷却液和滑油的管路大大节省,相比布置在机身或是机翼的散热器提升了可靠性和检修维护时的方便性。Fw 190D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也受了power-egg思路的影响,直接采用了改进的环形散热器,设计成本降低。
                        Jumo 213E/F相比A型改进了散热片的角度,优化气流走向。
                        测试中散热器出口挡板打开20-30%的效果最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0-15 09:25
                        收起回复
                          推力能否抵消阻力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0-15 12:29
                          回复
                            这张表格是Fw190D9的散热器不同工况下的速度,把打开角度分为0-10档,6562ft,2700rpm,测试结果为2-3档时速度最快,全开时比最快低了20kph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10-15 14:45
                            回复
                              是不是快到苏维埃了。
                              感觉和飓风差不多。


                              IP属地:北京19楼2020-10-15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