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尾文化吧 关注:35贴子:274
  • 14回复贴,共1

浅谈根系萌发的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浅谈根系萌发的原理---作者:老李(福州)
植物发根有几个基本原理,下面粗浅的谈谈:
1,适合的空气湿度,空气的湿度并不指土壤湿度,湿度相对高,比如达到百分99的饱和空气湿度,植物甚至可在空气中萌发根系,而不需要接触土壤介质,很多人在湿度上会失败,原因不是空气湿度不足(一般阳台环境,梅雨季节可达百分80,普通时间一般在百分55左右,北方可能更干燥),所以闭棚温室植物是很容易扦插繁殖成功的。而很多人走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土壤高湿度,土壤湿度其实不用很大,因为根系那时候不吸收水分甚至没有根系,土壤维持一定时段是因为提供植物附件空气的高湿度。
2,适合的激素水平,我们经常适当的在前期凉干植物,原因一是愈合伤口,二是让植物适当塌缩,植物塌缩时,其流失水分,但是体内激素浓度却得以提升,根系萌发需要激素水平,某些植物激素水平低,需要补充萘乙酸的生根粉,比如乌羽玉类扦插适当涂抹生根粉会提升效果,而另外一些激素水平很高,很容易萌发根系的植物,如三角杆,你涂抹生根粉它却不萌发,原因萘乙酸过量会有抑制作用。
3,适当光线,我们都知道光线会促进植物体液流动和蒸腾,但是前面提到激素水平,当光强较大时,植物的激素会流动到植物顶部,而非需要生根的基部,而光强会产生这种问题,让某些植物萌发不易,比如十二卷类和仙人球类,而龙舌兰类反而有一定光强更好萌发,所以要看具体的品种,光强还造成植物的蒸腾,说白点,就是被晒干了,所以塌缩到一定程度的植物,如红纹寿(其实那个也有人叫紫肌寿,反正中文俗名通常很不严谨),塌缩激素水平已经足够,再晒其没有根系补充水分,体液几乎凝固,那激素水平高也是宛然。
4,适合组织,你拿一个花瓣去扦插它是肯定不会生根,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经常认为能扦插的位置,很多是很难扦插的,比如老的木质化茎,我就曾经在去年烂了40个以上的特选冬星,原因我用几乎木质化的老冬星大植株去扦插,维持几个月后,基部依然不萌发根系,那里的植物组织太老化了,萌生新根芽很困难。那个帖子中我也看见一个蛮大的头,其实这些大头如果不带有一点根基,是不容易萌发根系的,我在温室繁殖时,这一点很明显,比如秋物语的叶插,根系通常2周后萌发,但是制作头部,看上去叶子更多状态更好的情况下,反要等1个月时间才开始发根。反之,过小的嫩组织也会不容易萌发成活,虽然这些组织细胞稚嫩而活跃,但是这些组织太小时,储存的养分不足,在没有萌发根系前就死亡了,所以这里要选择合适的组织,现在网上经常看见1厘米下的小十二卷芽,或者2-3片叶子的龙舌兰苗,要善意提醒大家,这种苗是很难带活的,就是活下来,长势恢复期也非常长,比如10公分的甲蟹芽,你可以让其在1年内长的很旺盛,而5公分以下2-3片叶的,你一年可能只见它长1-2片叶,还是个芽,要让这样小的苗成活已经不易,要让其长成一个标本株,你至少比10公分的苗多等2年-3年以上。
5,良好的愈合,伤口砍下后,各种细菌可能感染伤口,它们感染严重时组织溃烂,你虽然看见它们仅感染表面一点,但是内部的菌丝可能已经很多,那些细菌产生毒素,影响愈合和萌发,所以良好的伤口处理很关键,被感染有时候对萌发影响很大,有时候扦插很长时间没有长根,甚至忽然的腐烂掉,原因就是感染,所以砍下后的处理很重要,有根的组织,根系收缩愈合甚至脱落后,留下的伤口较小也较容易愈合,而叶插之所以难成,原因是叶子伤口较容易感染。砍下的组织,你必须干燥,这与扦插不同,这个时候空气干燥反而有利组织安全愈合,如果某些汁液很多的植物,你还需要用纸巾及时的干燥伤口,避免其不愈合流出汁液造成细菌霉菌的滋生而影响了伤口,适当的凉干植物,甚至凉到其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塌缩时,再进行扦插是对十二卷和球类都好的。
最后提供个阳台较安全的解决方法,首先植物组织凉干到适度塌缩,然后用一个花盆,在土壤的表面接触组织的部分,放一点中颗粒的蛭石,因为蛭石内细菌少,可腐败有机物少,(扦插土壤消毒其实我是不建议的,因为消毒土壤虽然初期很干净,但是后期可能霉菌大爆发,因为里面没有抑制霉菌的其它微生物了,强势的霉菌反是第一个光顾的,如果有条件,土壤种植em菌倒是很建议。)然后浇透水,用一个塑料袋套盆,记得用嘴吹鼓塑料袋,这口气很重要,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氧水草的人都知道,放半阴处等待即可,这种扦插成功率很高,可以创造局部高二氧化碳,高空气湿度,介质相对安全的环境,个别不成功的只能归咎人品问题,这种不成功概率谁都不能避免,包括最专业的苗圃哦。
以上是引自《仙珍圆》论坛
====
下面的是花友的提问以及老李的回复:
最好再补充一下扦插的适宜温度,按照最后的方法,前些天的温度下,结局也只能是暴白丝了。
破舞星岚 发表于 2010-5-11 15:17
哦,关于温度,这个我没有具体的说明,当然这里要说适当的温度其实就是生长季温度,各种植物生长酶启动温度不同,因此这很难一一说明清楚,但是有一个原则,冬型种和夏型种,扦插温度和时间都宁可偏早不偏晚,也就是说温度偏低不偏高。
原因之一就是夏季高温,某些冬型种已经休眠,这可能导致你扦插的植物夏季开始,到秋季才开始恢复,这对品相影响严重,有些甚至难以恢复,而夏季微生物活动活跃,腐烂的几率比早春大的多,而深秋对于温室是很不错的时候,但是对于普通阳台,特别是北方花友,植物将进入冬眠,且空气湿度邹然降低,因此大部分植物扦插时间最好是在早春或者初夏这段时间。
梅雨季节很适合植物生长,但是这一季节,嫁接和扦插的插穗都很容易发生腐烂,原因空气湿度过高,植物伤口愈合很困难,而植物扦插时需要高空气湿度,但是凉干插穗时则需要相对低的空气湿度才更安全,这里有一个矛盾,我一般温室扦插植物,有些干脆放在有散射光的花岗岩台面,如果要更安全,放在温室的进风口或者温室以外地方。
另外当空气湿度更高时(如套袋),我的温室某些花盆中的蘑菇会在阳光下生长出来,这是因为土壤有益菌群的不平衡导致,因此我一直在推荐大家使用em菌,那种菌种有特别的园艺土壤配方,比如“活水”中就有这种土壤专用配方,翠韵也有类似的东西,em菌能抑制土壤大型真菌,很多白毛其实是蘑菇的菌丝体,它们对死亡组织,甚至活组织都会有一定伤害的。
学习了,看过老李的温室就再看文章就更容易懂了
040600052 发表于 2010-5-11 15:29
温室其实是个大高湿环境,但是这个环境会有空气对流产生,比如我的温室就配比吊扇,在持续土壤湿润的阴天,我会开启吊扇,以增加土壤氧气的保有量,避免溺死根系的情况发生,这比大家在普通的阳台小环境调整要简单有效率。
而如果给插穗创造套袋的高湿度小环境时,土壤过湿就会很致命,所以这个土壤湿度需要把握好,有时候如果担心太湿土壤导致的组织缺氧溃烂,可以有简单的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将盆底部孔从袋中暴露,捏袋子,让空气更多进入土壤,另外一种就是定期的拔出插穗,有根后不用动,没根前插穗脱离土壤时,那里就有足够好多天的空气了,从而不容易溺毙部分组织导致腐烂发生。
另外给大家介绍一个扦插的利器。
这个是我还没有温室时,在家中设计的的一个反季节扦插箱。
其实很简单,花40几元购买一个这样的箱子,然后花20几元购买一个微风吊扇,然后箱子底部铺一点沙,以存储水分,然后沙上摆上扦插盆。
这种环境不怕土壤湿度过大,因为吊扇一直给土壤带去氧气,也不怕空气湿度小,因为水汽跑不出来,如果反季节扦插,比如夏季,你可以将这个箱子丢在空调房里面,总之用这个扦插,成活率是非常的高,我通常用来对付一些外地进入的植物发根的第一阶段,花钱搞一个其实花费不大,但是扦插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IP属地:四川1楼2020-11-28 16:18回复
    作者:明仔(武汉)
    一、关于仙人掌类的介质配比
    (一)透气材料选择
    冬季来临,偶今天利用冬闲时节,顺便写点偶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种植经验,因写的比较仓促,偶也不想找什么资料类的,或是套用以前某些人写过的文章,偶根据自身的经验随心所欲的写点这方面的经验,偶也不是什么才子,很多年没动过笔了,如写的太稀烂,哈哈,大伙不太见笑就是,只是希望对某些仙友有所帮助,如有不详之处,希望各位仙友批评及指教!
    今天,偶就先讲下关于介质的配比问题。
    如何利用好手上的材料,配出最佳介质,偶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都多数仙友。关于介质的配比问题,偶一向认为,介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部分掌类植物的生长,因为必定偶也不是专业种植者,所以范围只能限定在比较常见的种类,今天讲些适合大部分掌类植物的介质配比问题。首先,就是介质配比的基本要求。因为多数掌类植物对介质的要求还是有相当高的要求,并不是随便搞些什么土壤或是煤渣之类的就可以种好,配介质之前,要先了解其掌类的生长习性,再进行造当的配出理想的介质。配出理想的介质,偶认为要达到以下五点要求:1、一定要疏松透气;
    2、一定要排水良好;
    3、一定要保水性适中;
    4、根据其习性针对性增加一定量的含有腐殖质成份的物质;
    5、尽量最大能力化的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现在讲下透气透水材料的问题,偶相信各位仙友熟悉大部分透气透水的材料都有所了解,但是偶还是要讲下这类出现的问题,一般这类比较常见好找的材料,如,砂、兰石、植金石、轻石,珍珠岩类的等等;(1)关于砂,偶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江砂,相对来说,江砂这材料对我来说很好找,偶认为如果利用好,是一个不错的材料,砂最好要经过筛去过细的,留下较为粗大的,再进行淘洗,晾干备用,关于筛出多大颗粒度的砂,偶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详细说明。(2)关于植金石、兰石、轻石之类的,经过偶性比价对比之后,偶大部分选用了兰石或轻石做为掌类的透气透水材料,偶其实也挺喜植金石,但其价格太高,偶已弃用。这类材料使用之前,一定要筛去过多的粉尘,经过大小分检之后留下颗粒备用。(3)就是珍珠岩,这类材料有个缺点,就是过轻浇水时容易漂浮在盆面,偶已弃用。(4)就是常见的煤渣,用好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材料,筛出大小适中的煤渣,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这类材料有个优点就是透气透水功能特别好,缺点就是晴天干得太干,阴雨天干得太慢,所以需要渗和一些别的介质来中和这种情况发生,关于如何筛取合适的煤渣这个问题,偶以后有空再写。
    (二)关于仙人掌类介质颗粒度大小问题
    今天应某些仙友要求,写点介质颗粒度大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偶一向认为在仙人掌类植物中,还是要依据植物本身大小,结合本地气候环境进行介质配比,偶这个地方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来说,属于湿热阴冷之处,但这都不是很大问题,关健是配出合适的颗粒度介质。偶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归结以下四点:
    1、播种期介质的介质颗粒度。播种期的介质偶建议以2毫米左右,参照大小就是米粒大小的颗粒度为好,尽量筛去介质中过多的粉尘;
    2、幼苗第一次移苗时的介质颗粒度。此时幼苗达到0.5公分时,进行间苗或是移苗时,颗粒度一般在3~4毫米为好,参照大小就是介于绿豆大小的颗粒度为佳,尽量筛去介质中留下的粉尘,以达到透水的效果;
    3、小苗第一次修根时的介质颗粒度。小苗长到一定大小,比如一公分左右时,这时就应进行适当的修根,来服盆,此时,就要加大颗粒度的大小,一般在5毫米左右为好,同样要筛去介质中留下来的粉尘,参照大小就是介于黄豆大小为准;
    4、最后就是接近成年或成年的掌类的介质颗粒度。这个问题,偶一向认为成年球,根系是强大的,就需要更大的颗粒度来进行养植,一般6毫米左右为好,虽然颗粒度大点,但是后期的长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问题偶一向于肥肿同学(静默与单纯)经常讨教,得出的结论,大颗粒种成株很理想,可以使植株产生更强大的根系!
    (三)其它材料的选择
    其它材料的选择
    合理运用手中的材料,从而配制认为适合自已的最佳介质配比,这是一个大部分仙友比较关注的问题。
    据偶所知,目前比较常见及比较普遍使用的材料如下:
    1、赤玉土,这个材料的成份偶就不讲了,偶只说它的使用效果,这个材料是大多数仙友比较崇赏,比较喜爱的一种种植材料,但是因其价格较高,偶只也是少量的,针对性的用一些,这个材料的优点在于,保水性良好,比较透气透水;缺点就是无肥力。如果使用纯赤土种,植物个体先期一般表现良好,一但到了后期因缺乏肥力而造成植物体生长过于体弱,甚至生长缓慢。如果合理运用,赤玉土在配土材料中将占主导地位。使用之前筛去粉尘,留下颗粒备用。
    2、仙土,偶的理解其实就是兰花土,种兰花的专用土,这种材料,因价格适中,偶已大部分使用这种材料做为偶的介质材料。它的优点在于,肥力好,壮根,壮苗;缺点就是不太易吃透水,吃透水后,一但碰到长时间阴雨天气,不易快速干燥,这就需要偶们借助别的材料来改良这种缺点。使用之前筛去粉尘,留下颗粒备用。
    3、泥碳,就是偶们常说的腐殖质介质,这个材料占据着偶的经常使用,这种材料一般市面上较为常见,有时鱼龙混珠,以次充好之事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偶们进行区分,一般质量好的泥碳,腐殖质较多,分解缓慢,不易成粉状;较差的,不但肥力差,而且在浇水后易粘结成较大团状块,造成植物难以扎根。一般常见较好的泥碳有:发发德泥碳,丹麦土等,偶一向使用的是翠筠土。使用之前,置于阳光下曝晒几天。
    4、草木灰、稻谷壳,因为这两类材料偶比较难以找到,所以很少用。有条件的朋友,如果方便找到,这也是一种比较经济,比较好的种植材料。草木类,在偶的印象中好象就起杀菌作用,还可增加植物的钾元素,调节酸性过高的土质。有时,用稻谷壳充分碳化,也可以起到草木灰的效果。如果方便的朋友,如果想制作这类材料,偶有个土方法,就是最原始的方法,呵呵,就是找个废弃的大锅,把稻谷壳放在锅里炒成碳化状态就可以了。使用之前,必需堆放一段时间再使用。
    5、石灰石,这类材料只是在介质配比中占少量的一部分比例,主要是针对某些陆生类掌类,比如岩牡丹属种类等。一般常见的有:贝壳类、蛋壳、及含有石灰石成份山石。
    6、最后一个就是基肥,关于这个无非就是偶们经常听到的,牛粪、鹿粪、鸽子粪之类的温性肥,及豆饼之类的肥。至于化肥之类,偶很少使用,几乎上没什么经验,这些问题偶很早之前就请教过静默与单纯同学,关于这个问题,偶觉得他比偶说起来有说服力。使用之前,必需堆放或抠制一段时间,完全腐熟透后,方可使用。
    7、除了上述材料外,还有些仙友们常使用的,比如:塘泥、鹿沼土、之类的,偶也没用过,所以偶认为没有实践过,就无发言权,希望知道的仙友们,有空作个补充。
    关于材料问题,偶就说到这里吧。欲知后事,请留心下段落!
    (四)关于介质的配制
    前面偶已讲了比较常见的种植材料,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材料,并随心所欲的配制出适合自身环境的介质,首先要先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本地气候及自已环境而进行配制,当然,也不要把配制介质想象的非常难,其实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和心思罢了,偶在第一篇里讲了五个要求,偶再重新提一下,温故而知新嘛!
    1、一定要疏松透气;
    2、一定要排水良好;
    3、一定要保水性适中;
    4、根据其习性针对性增加一定量的含有腐殖质成份的物质;
    5、尽量最大能力化的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偶觉得大部分的掌类介质配制都比较接近,偶就只统笼的讲一下,关于掌类介质的配制比例,偶认为介质的配制,最好达到那种随心所欲的配法,正所谓法无定法,只要达到以上五个要点进行配制就可以了,并不要区分的太过于精细化,并根据植物的大小,状态来进行合理化配制,偶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颗粒度大小问题偶在前面文章说过,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1、播种介质的配制比例
    (1)赤玉土50% 煤渣20% 泥碳30%
    (2)赤玉土50% 泥碳30% 粗砂20%
    (3)煤渣50% 泥碳30% 粗砂20%
    2、幼苗第一次移苗时的介质配制比例
    (1)赤玉土50% 泥碳30% 粗砂20%
    (2)赤玉土50% 泥碳30% 粗砂20%
    (3)煤渣50% 泥碳30% 粗砂20%
    3、小苗第一次修根时的介质配制比例
    (1)赤玉土30% 仙土30% 植金石(代替品:轻石,兰石)20% 泥碳20% 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或不加
    (2)仙土40% 煤渣30% 植金石(代替品:轻石,兰石)20% 粗砂10%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或不加
    (3)煤渣50% 泥碳30% 粗砂20% 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或不加
    4、接近成年或成年的掌类的介质配制比例
    (1)赤玉土30% 仙土40% 植金石(代替品:轻石,兰石)20% 泥碳10%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
    (2)煤渣20% 仙土40% 植金石(代替品:轻石,兰石)20% 泥碳20%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
    (3)煤渣20% 仙土40% 粗砂20% 泥碳20%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
    (4)煤渣40% 泥碳30% 粗砂20% 温性肥5% 加少量骨粉类及石灰石类
    介质完成配制之后,最好放在阳光下曝晒几天再使用,如果在使用前加些少量的呋喃丹,可预防一下某些虫害,如介壳虫、鼠妇等。这方法只适合少量种植者,如果种植量较大,建议用药进行喷施预防,这个问题,静默与单纯同学比偶有说服力,偶会在下面的文章里进行讲解,希望静默与单纯同学和各位仙友对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


    IP属地:四川2楼2020-11-28 16:21
    回复
      作者:实生天地
      昨天看到寒武兄弟说有了介壳虫了,自己也有两棵花又这个问题,今天网上去收了些资料,还望老大们不吝赐教,给些绝招。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人工防治: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药剂防治: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花卉介壳虫的防治  介壳虫的虫体被一层角质的甲壳包裹着,如用药物对它直接喷洒不易奏效。它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吸取植物的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为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而死亡。受为害的花卉有米兰、茉莉、山茶、含笑等。防治的办法有:  ①用白酒兑水,比例为1:2 。治虫时浇透盆土的表层。介壳虫在春季室温7 ℃ 时,便开始活动。可在4 月中浇一次,此后每隔半个月左右浇一次,连续4 次见效。  ② 用食醋(米醋)50 毫升,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木茎、叶上轻轻的揩擦,即可将介壳虫揩掉杀灭。此法方便、安全,既能达到除虫目的,又可使被害的叶片重新返绿发亮。  ③ 用酒精轻轻地反复擦拭病株,就能把介壳虫除掉,且能除得十分干净、彻底。如用酒精擦拭兰花病叶时,不但能把介壳虫除掉,就是肉眼看不清楚的幼虫,也都彻底杀灭掉,第二年很少发现有介壳虫的为害,此法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④ 用柴油、洗衣粉、水按 10:0.6:6 的比例调成母液,此时母液含60% ,呈牛奶状,用水稀释含油30% 药液后,对米兰、金桔、苏铁上介壳虫仔细喷洒。一周后,介壳虫大部分由原来新鲜橙色变成干瘪状态,说明此法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IP属地:四川3楼2020-11-28 16:25
      回复
        作者:岩鸣 (天津)
        红叶现象是被子植物常见的一种伴随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颜色改变,裸子植物非常少见。在多肉植物中,红叶作为一种园艺类型,普遍存在于许多种类的园艺变种当中,尤其见于星球属的鸾凤玉。在多肉植物中的一些品种也具有类似的现象但季节依赖不明显,如景天科的虹之玉,甚至大戟科的布纹球。传统观念上的红叶就是指伴随季节的变化,尤其是秋冬季节。实际上,所谓的红叶其实是一种自身色素的交替改变,促进这些改变的诱因有光照、温度和胁迫,其中对光照的反应最为明显。
        红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自身色素比例的改变而造成的,这包括正常色素的消退、分解,新色素的生成或者正常色素化学结构的改变。这个问题在8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当时的理论认为是由于在秋季叶绿素的分解而叶黄素、花青素等诸色素的颜色被体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秋季植物表皮变红是由于重新合成了大量的花色素甙的结果,花色素甙通常称鲜红色、紫色和蓝色。入秋以后,表皮细胞中的花色素甙大量合成的是件实际上要遭遇叶绿素的分解,秋季的寒冷和干燥是促进花色素甙合成的主要原因。
        花色素甙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由一个氧杂萘和一个苯环所连接,形成双环15碳的化合物。其中环上可以衍生一些羟基和甲基,在相应的羟基上可以由单糖分子形成糖苷。脱去单糖的单纯15碳二环分子就是花色素。不同的碳位被羟基、甲基或者形成糖苷,都会使得这个化和物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此外,该化合物由于是甙结构,也含有羟基,所以pH将对它的空间结构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酸碱度的改变会导致颜色变化。
        花色素甙的合成是红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它的合成量的大小、结构变化都会影响外观上的红叶表现。由于花色素甙的生物代谢过程复杂,涉及了大量生化反应,故不加赘述。但是要提到整个代谢当中的关键酶:o-甲基转移酶、UDPG-类黄酮葡糖转移酶和鼠李糖转移酶,这三个酶是合成关键酶,任何一个酶阻断剂或者激活剂都可以影响红叶现象。
        影响花色素甙合成和代谢的因素就是影响红叶的因素,它们包括:
        1. 基因型
        这个是决定红叶的主要因素,正常的鸾凤玉和红叶鸾凤玉相比,红叶鸾凤玉就富于颜色变化,而普通鸾凤玉仅仅是颜色加深,而并不能表现出各种艳丽的色彩。兜和鸾凤玉相比,在红叶方面的变化也是不同的,鸾凤玉更倾向于改变颜色。岩牡丹属的基因型应该也是富于变化,遗憾的是它的维管系统结构特殊,表皮被覆很厚的蜡层,这些都会影响到光照、温度对色素代谢的影响,导致反应低下。在园艺育种和自然突变的牡丹当中就会产生蜡层的缺陷或者色素敏感亢进,表现为牡丹属红叶现象。总之,无论是色素系统还是辅助系统基因型的不适宜,都会影响色素代谢,从而影响红叶现象。另外,叶绿素的分解程度也是体现色素颜色一个重要因素,红叶植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花色素甙合成的同时开始大量分解,这样才能体现出艳丽的颜色;否则则是表现为叠加颜色,例如原种牡丹玉、豹头、艳肌士童等。
        2. 光照
        光照决定红叶是普遍认同的,因为红叶最基本的改变就是伴随光照出现的。在秋季,由于大气浓度、太阳直射角度等诸多地理性因素,导致了光照透射量增大,光照强度增高,尤其是强效应紫外光的透射。这些因素都作用在植物表皮细胞的光系统上,进而激活光敏感开关,启动了第二信使,从而诱导了花色素甙的合成。人工诱导红叶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强效紫外线(UV-B)来诱导花色素甙的合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露天栽培的红叶要好于塑料棚的红叶,塑料棚的红叶要好于玻璃温室的红叶。在台湾的红叶非常漂亮,主要原因是那里的核实湿度、温度有利于露天栽培,另外那里的纬度导致紫外线透射量比较大,这些都有利于红叶的产生。在北方,红叶现象在秋季比较明显,主要是由于大温差和季节性紫外线量的改变造成的。不够遗憾的是,在家庭条件下红叶是非常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玻璃窗把大部分紫外线滤过了。
        3. 温度
        寒冷和大温差可以激发花色素甙的合成,其中以寒冷最为明显。这个最典型的就是秋季红叶的出现,最早表现为温度依赖性,然后才开始依赖光照。景天科的虹之玉受冷以后非常容易变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家庭环境下,红叶现象不明显除了光照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温度比较高,温差也小。低温之所以可以诱导花色素甙的合成,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花色素甙的合成可以增强植物体的抗寒性,这可能和花色素甙的吸收光谱有利于更好的吸收光照的能量有关。另外花色素甙的合成伴随ABA(脱落酸)的生成,ABA也是植物休眠和抗性产生的主要激素。
        4. 盐胁迫
        所谓的胁迫包括很多,比如低温、干旱、病虫害、盐碱等等,我们这里的胁迫主要是讨论盐胁迫。关于盐胁迫,目前研究的比较多,主要是指细胞或者组织渗透压的增大导致了花色素甙的合成。这个表现为,当植物体缺水的时候更容易体现出来红叶现象。在这种提示下,我们可以使用高盐溶液来处理植物诱导红叶现象,但是比较容易伤害植物。同样,在家庭条件下,我们不可能给植物使用高盐碱的水,这也是导致红叶不明显的另外一个原因。
        5. 其它
        叶绿素,红叶之所以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必须有一个淡色背景,也就是叶绿素的浓度必须降低到一定水平。这个就是和基因型有密切的关系了,只有叶绿素能够周期性变化的突变体才会具有漂亮和明显的红叶现象。此外红叶更多的时候是伴随叶绿素缺陷体(斑锦)出现的,这个可能也是由于叶绿素的缺陷促进和花色素甙的合成。
        激素,赤霉素受体拮抗剂、生长抑制剂都有利于红叶的产生,这个主要是由于这些激素起到了类似胁迫或者光照的作用(实际上光照和胁迫也都是现实的激素水平变化而起作用的)。遗憾的是,目前对激素在红叶现象上的作用原理还非常不清楚,效果也不确切,所以很少应用。
        感染,某些病原体的感染可能会产生某些物质激活了植物体的休眠系统或者ABA系统,从而使植物体产生了异常红叶现象。例如某些兜苗在受了感染以后,会出现病态性的表皮颜色加深,变紫,往往我们检查的时候都可以见到根系萎缩或者腐烂。
        红叶和斑锦的区别:红叶是指代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或者反应性花色素甙合成与分解,伴随叶绿素分解和其他色素代谢改变。斑锦是由于叶绿素缺失伴随其他色素合成亢进。两者共同点就是都与叶绿素的变化有关,都具有色素成分的改变;不同点是斑锦具有叶绿素基因的损伤或者缺陷,红叶的叶绿素基因是正常的或者是周期性正常的,这个是他们的本质不同。斑锦颜色的产生是由于正常色素的继发性亢进,而红叶则是原发性花色素甙的生成。在遗传学上,红叶的遗传在细胞核,斑锦的遗传大多数在细胞质(质体)。斑锦可以和红叶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叶绿素缺陷或者部分缺陷的基础上半岁花色素甙的合成,这样的颜色往往更漂亮,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红叶鸾凤玉锦。
        红叶的人工诱变:首选的还是UVB处理,机制就是抑制叶绿素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花色素甙的合成,诱变概率比较高,但是不稳定,能够稳定遗传的概率不到1%. 与之不同的是,斑锦的诱变则首选xray和叶绿素阻断剂,它主要是破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合成基因或者细胞核中的叶绿体控制基因。
        命名:红叶的命名一般来说就是“红叶某某”,如红叶鸾凤玉;斑锦的命名则是“某某锦”或者“某某斑入”(国内很少用),如鸾凤玉锦;同时出现的时候,则称为“红叶某某锦”或者“红叶某某斑入”,例如红叶鸾凤玉锦。


        IP属地:四川4楼2020-11-28 16:26
        回复
          作者:岩鸣(天津) 斑锦变异的生物学机制一——概论 斑锦变异,是指植物体的茎、叶甚至子房等部位发生颜色上的改变,如变成白、黄、红等各种颜色。多肉植物的斑锦变异的数目和类型在植物界中可以首屈一指,这是和多肉植物特殊的生理生化特点密切相关的。
          仙人掌科、百合科(包括龙舌兰科)发生斑锦变异的概率相当高,并且多数以黄色锦化出现,其次是红色和白色等其它颜色。具体的种、属的变异情况各异,比如星球属的变异类型就相当多,各种锦化类型之间也相互融合,所以表现出相当复杂的园艺性状。(关于斑锦变异的基本情况可以详见徐民生教授专著《仙人掌科与多肉植物》P80-84)
          习惯上把斑锦变异按照形态学分为黄色锦化、红色锦化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仅仅是以表观性状为依据,显然很不科学并且对园艺遗传育种学的意义也有限。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微观世界,从细胞、亚细胞到分子水平,在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化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这一分类的提出之前,必须要对锦化的生物学机制有所了解:
          锦化的生物学机制:一个正常的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必须在适宜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当中进行,所谓的外环境就是指细胞间的液态环境,而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液。而对于植物体来说,它的外环境就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环境,内环境则是指植物体的内部。内环境的稳态(Homaostasis)是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充分条件,外环境作用于内环境而发挥作用,所以内环境的改变是造成新陈代谢紊乱的直接原因。一些物理(射线、环境骤变)、化学(诱变剂)以及生物因素(病毒),均可以作用于细胞外环境或者直接作用于内环境,这一系列的作用会导致细胞中产生一些“杀伤信号”,一部分信号会被内环境所代偿,仅会有很小的一部分作用于细胞内所有生物化学反应的指挥者——基因,使得基因突变。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之后,某些调控色素生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启动了相关色素基因的封闭基因;或者使色素生成基因的启动子失活等等。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该基因调控的色素合成受阻,色素不能被合成,表观上就表现为斑锦变异。
          并不是同一株植物的所有细胞都要发生锦化,而是仅仅一个或者几个细胞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细胞不断的分裂,并且和正常细胞共存而形成了嵌合体(chimaera),例如我们常见到的兜锦、玉扇锦等。变异细胞的根源是基因突变,所以这种变异是具有遗传性的。这种遗传可能有两套机制存在:1.核基因受损的双系遗传;2.叶绿体基因受损的细胞质遗传。当子一代的锦化植株产生后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完全锦化的个体,这些个体不具有嵌合性状,而是全部由锦化细胞组成的,这种锦化现象可以称为完全锦化,而完全锦化的个体称为极端体。由此锦化可以分为完全锦化和不完全锦化,不完全锦化就是以嵌合体为代表的锦化细胞和正常细胞共存的锦化类型。
          在长期的养护当中会发现有些锦化的程度不是很明显,可能初期很明显而到了后期就和正常的绿色融合在一起了,习惯上我们认为这样的为“暗锦化”,而把色彩分明的锦化称为“鲜明锦化”。这种现象的发生引出了锦化机理的另外一部分——细胞融合。由于锦化突变细胞的高度不稳定性,它们的细胞膜钙离子含量往往较高,这种环境很容易造成细胞膜穿孔,进而发生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的融合,甚至细胞核的融合。当这种融合发生在锦化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时,就形成了嵌合细胞。这种嵌合细胞形成的植物体就表现为“暗锦化”,也就是颜色不是很分明,是杂合在一起的。值得提出的是,由嵌合细胞形成的锦化个体和嵌合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嵌合体是由非嵌合细胞组成的。为避免这个概念的混淆,我们称“鲜明锦化”(嵌合体)为非融合性不完全锦化,称“暗锦化”为融合性不完全锦化。综上所述,锦化变异就可以分为完全锦化和不完全锦化,而不完全锦化又可以分为非融合性不完全锦化和融合性不完全锦化。
          这种分类方法是基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提出的,它可以对遗传育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没有对色素进行定位,所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色素基因进行一定的克隆和分离是对这种分类方法的必要补充。(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色素基因的定位,这个研究会对遗传育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明确了锦化的机理和分类,就可以概括出锦化的特点:
          自养紊乱性:部分锦化细胞的突变基因恰好是叶绿素基因,那么这样的细胞就不具有自养能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称这样的细胞为叶绿素缺陷型细胞。其他的色素缺陷也会对自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细胞统称为自养紊乱细胞。
          遗传性:关于锦化遗传性上文已阐述。遗传性是锦化的园艺学价值的重要方面。
          分离性:嵌合体的子一代会形成极端体,这就是典型的遗传性状分离;在组织培养中,当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嵌合体也会发生分离,例如京之华锦的继代培养中就可以观察到极端体(全绿和全黄植株)的形成。
          可逆性:这一现象并不是经常出现,但相当一部分锦化(基因封闭型锦化)具有这种可能,也就是已经发生锦化的植株,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经历了几代的无性繁殖后,会自发的发生锦化细胞复位现象,表现为锦化消失。
          斑锦变异生物学机理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完成的,以上所述的锦化现象和相关的特性在组织培养中都有所体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培养中的某些生理现象和表观锦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形成机理尚未阐明,例如,组织培养中由于环境和激素的作用不当会产生“玻璃化现象”,这样的苗子在瓶子里通体透明,呈水浸状。把这样的苗子出瓶后可以形成融合性不完全锦化的植株,将这种植株培养一段时间,可发现锦化越发鲜明,经过2-3次的无性或者有性繁殖可以得到非融合性不完全锦化(鲜明锦化植株),这一点又体现了锦化的可逆性和遗传性。
          锦化的根源在于基因突变和异常调控。所以对锦化的深层研究必须从分子水平上讨论,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对锦化的成因做深一步的探讨,这不仅仅为园艺遗传育种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多肉植物的生理特点研究提供了路径和手段。斑锦变异的生物学机制之二——细胞平衡学说 斑锦变异是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变异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单一的分析斑锦变异的成因是不够的。以前我们曾经提到过斑锦变异形成的两个机制:基因封闭和细胞融合,根据这两个观点可以将斑锦变异植株划分为:完全锦化和不完全锦化;不完全锦化又分为融合性不完全锦化和非融合性不完全锦化。这样划分的论据是来源于“组织培养”中出现现象的分析,然而锦化变异植株是高度不稳定的,这个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在长期的养护、杂交、嫁接等人工干预过程中,斑锦变异植株不停的发生着变化。 在栽培中,我们可以发现将一个嫁接的黄绿相间的兜锦小苗用锡箔纸罩住培养,其中的黄色部分会生长得很快,甚至抑制绿色的部分;在有经验的大棚里,对于全斑锦化的养护经常用锡箔纸罩住球体,这样不但生长很快,还容易出子球。这提示,非绿色细胞或锦化细胞(叶绿素基因封闭细胞)对于光能的需求是有限的,在一定范围内它们需要光能,但是当光线过强时(如,大棚环境)则抑制锦化细胞的生长。当遮住阳光后,锦化细胞的生长具有更强的吸收砧木营养的能力,这种能力超过绿色细胞的摄取,结果就表现为锦化细胞的旺盛生长,同时由于光照强度不够,茎尖生长素分泌大大降低,下部运输的细胞分裂素水平提高,结果使得锦化球体大量萌生子球。对于正常细胞或绿色细胞来说,光照是他们最为喜爱的,在有光能的时候,它们大量合成有机物,故对于砧木的有机物摄取就会相对减低,久而久之他们对砧木供给的营养就产生了耐受,一旦缺乏光照,他们不能及时从砧木那里获得有效的养分,从而在短时间内抑制生长。这个机会正好为锦化细胞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他们的生长就会超过正常细胞。另外,在遮住阳光一段时间后,锦化细胞虽然由砧木提供养分,但有些特殊的有机物还是要求自身来合成,故而会发生转绿现象,但是比较少见。
          不同的锦化对光能的反应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他们对光能的利用为:绿色/黑色或褐色〉红色〉黄色〉白色。所以这也决定了多锦化杂合时候的特点,比如增大光照时,全斑兜锦会发红、杂和兜锦的绿色部分颜色会更加浓重等等。对于黑色和褐色的情况就不尽相同了,这两种颜色对光的反应情况要看叶绿素占的比例。
          由于环境和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高温高湿、强光和嫁接等,会使得锦化植株发生改变。例如用砧木嫁接一些兜锦的小苗,锦化部分往往比实生这些苗子的锦化部分多得多。在高温和强光的温室中,兜锦往往是黄里透红,杂合的兜锦一般都是绿色越来越强等等。这些现象是和环境因素相关的,但其成因都是由于锦化细胞和正常细胞,或者锦化细胞间的“细胞平衡”所造成的。某些细胞存在对光能和温度的高敏感性或反应性,这些细胞的生长优势就比较强,同样存在对环境不敏感的细胞。不同反应性的细胞存在于同一植物体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平衡。刚才所说的是关于环境对细胞平衡的一些影响,同样在杂交和苗期管理时,这些平衡也存在。 以兜锦为例,用不同颜色的兜锦作父本,普通的兜作母本,杂交出的子一代锦化概率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相差10倍左右(有些高达80%)。这个现象的出现说明不同的锦化基因存在着优势差,或者称之为“锦化种性”的强弱。由于一些锦化细胞的种性强,那么只要这个细胞存在于胚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可以抑制其他细胞(包括绿色细胞)的生长,最终表现为锦化。同样在后期育苗和正常生长中,也是环境的适宜,导致优势细胞占了主导地位,一些表现就是在正常养护的绿色植株生长点出现了锦化。不同的锦化细胞有着不同的种性,合理利用这些,会给杂交育种带来意想不到的欣喜。对可能发生锦化的苗子进行嫁接,也是扩大锦化斑块和提高锦化细胞优势的很好措施。斑锦变异的生物学机制三——变异机制的假说和人工诱变
          在各种变异的形成机制之中,一般认为斑锦变异和遗传密切相关,而畸形变异和嵌合体则多与后期栽培有关。那么显然对于斑锦变异的研究就更有科学价值,这对于阐述仙人掌科高度的变异性、多样性和特殊的生态学特性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斑锦植物,根据近年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斑锦形成机制、遗传特点和亚细胞遗传定位进行较为深入的解释:一个正常的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必须在适宜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当中进行,所谓的外环境就是指细胞间的液态环境,而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液。对于植物整体来说,它的外环境就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环境,内环境则是指植物体的内部。内环境的稳态(Homaostasis)是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充分条件,外环境作用于内环境而发挥作用,所以内环境的改变是造成新陈代谢紊乱的直接原因。一些物理(射线、环境骤变)、化学(诱变剂)以及生物因素(病毒),均可以作用于细胞外环境或者直接作用于内环境,这一系列的作用会导致细胞中产生一些“杀伤信号”,一部分信号会被内环境所代偿,仅会有很小的一部分作用于细胞内所有生物化学反应的指挥者——基因,使得基因突变。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之后,某些调控色素生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启动了相关色素基因的封闭基因;或者使色素生成基因的启动子失活等等。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该基因调控的色素合成受阻,色素不能被合成,表观上就表现为斑锦变异。锦化是叶绿素基因缺陷和其它色素基因高度表达的结果,这些色素基因并不是定位在细胞核之中的,而是定位于漂浮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白质体当中的,间接受核基因调控,保持一定的“半自主遗传性”。
          这种遗传不是严格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遗传模式——“细胞质遗传”。这种遗传和锦化细胞的分裂密切相关(如图16),这就造成了斑锦变异遗传的高度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虽然给定向遗传育种带来了困难,但却极大丰富了斑锦变异的类型。


          IP属地:四川5楼2020-11-28 16:33
          回复
            【转载】扦插的生物学机制2010-02-20 09:34
            作者:岩鸣(天津)扦插是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包括茎插、根插、叶插和微扦插。前三者在多肉植物的营养繁殖中占有很大比重,微扦插则是组织培养中快速微繁殖的一种途径。
            扦插是典型的营养繁殖,是不通过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扦插形成的植物和原植物是“同克隆系”的。所以,扦插繁殖属于克隆繁殖的一部分。
            扦插的材料一般是植物的茎、叶和根。比如仙人掌科植物长出的子球、十二卷长出的侧芽以及切顶植株的顶部等都属于茎扦插;万象、玉扇、寿和岩牡丹的叶片也可以切下来扦插,这属于叶插;一些植物的主根,比如万象、黄叶地不容的根或块根也可以用来繁殖,这属于根插。也就是说,扦插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植物体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就可以扦插成功,长出和母株相同的小苗。
            扦插的基质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适当遮光,经过一定的时间,扦插材料会长出不定根,然后形成不定芽,最后长成完整的植物体。通常所说的扦插,一般指茎插,实际上叶插和根插叶可以划分入茎插。叶插的叶片基部必须带有茎组织,同样根插的根基部叶要带有茎组织。这是因为茎组织在外界环境中形成维管系统的能力比较强,容易分化为根和芽。
            在植物材料扦插的时候,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包括激素水平的调控、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光照的影响、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等等。下面我就激素水平和营养转运为主简单谈谈扦插生根的生物学过程:
            扦插包括不定根的形成以及芽的分化启动。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决定扦插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根系是否长出。那么说,不定根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如果能够掌握不定根形成的规律,对于操纵扦插来说则易如反掌了。不定根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扦插材料受伤——生长素重新分布——插条薄壁细胞/维管束细胞脱分化——潜伏根细胞团形成——受到CTK刺激进行细胞分裂——根原基原始体形成——细胞重排——根原基形成——根分化——维管束连接——根原基生长——不定根形成。这个过程是经典的扦插机理,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扦插不定根形成的激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植物生理学家Jarvis将不定根的形成划分为四个时期,各时期具有不同的激素调控效应:
            第一期:诱导期。扦插材料受到创伤,脱离了母体,这个时候其体内生长素类物质将重新分配,向根部转运,积累在扦插材料的生根区。碳水化合物(糖类)也随同生长素一并向基部运输,以提供生根所需的营养。在植物根部生长素类物质积累(主要是吲哚乙酸),这些激素素促进了扦插材料生根区某些细胞的脱分化,由正常的维管束细胞转化为愈伤细胞,形成了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个时期,大多数细胞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但并没有分裂。细胞的分裂大约出现在诱导期进行的24 ~48小时之后,这个时期生长素类物质浓度恰好达到促进分裂的浓度,同时在扦插材料整体物质转运的基础上,一部分细胞分裂素物质被转运到生根区,此时扦插就由诱导期转入启动早期。两个时期的标志就是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物质(CTK)转运到生根区,并启动了细胞分裂。
            第二期:启动早期。扦插材料的生根区形成的愈伤细胞开始在CTK作用下分裂。经过一定的细胞分裂,部分细胞开始形成最原始的根原基细胞团,在CTK和吲哚乙酸作用下开始分化形成根原基和相关的维管束系统。这个时候,乙烯类物质和生长素类物质开始减少,大大促进了根原基的形成,随后进入启动晚期。这里要指出的是,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乙烯类物质和生长素类物质的减少:实际上,在扦插材料刚刚脱离母体的时候,有一种“伤害效应”,这个信号启动了植物细胞内“累积IAA防护系统”进而开始产生植物多酚,这些酚类物质和硼酸盐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激活“吲哚乙酸氧化酶”,此时恰好在启动早期和晚期的衔接处。此时IAA浓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乙烯产生,这两者都可以协同根原基的形成,有人报道乙烯也可以提高IAA氧化酶的活性,也就是说,乙烯也是使得IAA水平降低的。
            第三期:启动后期。这个时期,根原基形成了,在CTK作用下开始发出不定根。与此同时,不定根的形成会产生大量的CTK,这些CTK将向顶端转运,最终促进芽分化和茎的生长,此时,扦插由启动后期转入生长分化期。
            第四期:生长分化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不定根形成和茎尖开始萌动生长,标志扦插成功。
            在这四个时期中,吲哚乙酸(IAA)起着决定性作用,IAA的积累和从新分布决定了诱导期和启动初期的细胞生长转化情况,在第三期IAA的降低和乙烯的产生促进了根原基的形成。那么说,IAA是呈现波浪状作用的,这提示持续维持较高的生长素水平是不利于不定根的产生的。很多朋友喜欢大量使用生根粉,有些朋友的植物持续了很1年多都没有生根等等,这都是和IAA水平持续过高有关。所以,我们建议在促进生根的初期可以适当使用生长素类物质(生根粉的主要成分),但不可过多,把握生长素的效用持续2~7天为宜。与此同时,可以认为给硼酸盐,才促进IAA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生长素水平,此时可明显看到不定根的生成。同样,外施乙烯类物质(如:乙烯利)可以促进扦插的启动后期不定根的形成。
            生长素类物质的生根作用也是不同的,近几年来合成的吲哚丁酸(IBA)和1-萘乙酸(NAA)都可以用来代替不稳定的吲哚乙酸。同时,IBA促进形成长而细的不定根,而NAA促进形成短粗的不定根。如果两者配合将达到很好的生根效果。赤霉素(GAx)抑制启动早期的细胞分裂,所以它将抑制根系的形成:这提示,采用赤霉素抑制剂——植物生长延缓剂类物质(如:多效唑、比久等),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浓度如果过高,也会抑制扦插生根效应。乙烯对不定根形成的效果有各种结果,如果浓度适宜则会促进生根,若过高则抑制。
            在营养物质方面,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直接影响不定根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的提供者,是保证激素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动力。所以,扦插材料如果营养状况良好对生根是有利的,所以进行扦插尽量在生长旺盛时期进行。如:星球数扦插选择春天,岩牡丹属选择秋天,原因是这个时期他们正好处于花芽分化阶段,储存了大量的养分,但不要等到开花以后再扦插,这样将大大降低生根率。
            另外,氮元素对生根由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钾和磷对生根有促进作用,钙离子对后期维管束的形成是必要的。所以建议对提供扦插材料的母株哚施用磷钾肥和钙物质:如,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避免使用铵类和硝酸盐。
            光照因素:光照对生长素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建议在扦插时提供一定的光照。但是必须是暗光,原因是:过强的光照对尚无吸收养分能力的扦插材料具有一定的伤害作用,它将消耗扦插材料的养分和水,不利于后期的生根。
            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在顶端分布,不利于向基部转运。如果完全黑暗不但不利于生长素分泌,反而会促进霉菌生长,造成腐烂。值得提出的是,一种经典的扦插材料的处理方法是很有效的,这就是“黄化处理”。
            就是在要进行扦插的部位用不透光的纸罩住,等待这个部位绿色减退,再动刀子将这个材料取下来,晾干伤口后扦插。原理是,黄化处理可以减弱植物多酚的合成,在初期提高生长素水平。同时黄化能促进生长素向基部富集,协调激素水平。
            所以黄化处理是值得提倡的。“防霉粉”是一种具有高度脱水效果的钙制剂,其原理很简单,就是问了让伤口快速脱水,同时产生抑制细菌生长作用。它主要生理学作用,我们认为主要由三点:1.快速干燥伤口,防止材料过度脱水,缩短后期恢复生长时间。2.抑制细菌生长,碱性的钙盐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在扦插中尤为重要。就算没有防霉粉,我们也要喷施杀菌物质。3.促进生长素向生根区富集。4.拮抗IAA氧化酶,提高IAA水平。5.协同硼元素,提高启动晚期生根作用。
            在湿度方面建议提高空气湿度,而降低基质湿度。因为没有生根的扦插材料是不能吸收基质的水分的,而基质过湿会滋生霉菌造成腐烂。较高的空气湿度,能协调细胞气——水平衡,稳定代谢。所以一定的空气湿度是必须的。
            以上是从几个大方面来讨论扦插的机制,许多东西如果仔细思考的话,和我们的日常栽培是密不可分的。一些朋友过分迷信生根粉什么的,其实是个大误区。希望朋友们仔细思考一下扦插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从而根据您的植物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有效的生根促进物质。


            IP属地:四川7楼2020-11-28 16:44
            回复
              【转载】给浇水添些佐料----作者:岩鸣(天津)
              在植物的日常养护中,浇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工作。浇水用的水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因此就要求我们严格选择给植物的水。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伴随气体交换和养分的吸收,同时吸收水分的同时整体新陈代谢活跃,诸多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进行着运输和利用。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保证植株健康、提高植物抗性,甚至希望植物向某种形态生长等等,我们可以在浇水的水中加入一些成分,这些物质可以通过水分的运输协同被植物吸收,或者辅助植物吸收,从而达到促进植物健康等诸多目的,这些类似“佐料”的物质,我们称为“水分协同添加物”,这些物质包括:营养元素、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抗菌素与抗虫剂、细胞信号分子、维生素及其类似物、稀有元素等等。下面对这些物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 营养元素:作为肥料的一种类型,加入到日常的水分补充当中,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这个类似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但和施肥略有不同,他的使用浓度要远远低于施肥的浓度。此外,考虑到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学效应,我们认为主要以补充磷钾和微量元素为主,尽量少使用氮元素。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物质:
              磷酸二氢钾:KH2PO4,一种高效的磷钾肥,他的磷钾比例是相当适宜植物的生长的,几乎没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取代他。该盐水解微酸性,生理中性,非常适宜作为植物表面喷施。能促进表皮细胞的代谢和发育,提高外观观赏性,同时可以补充植物所需的磷钾元素。此外该化合物可以作为缓冲物质,辅助其他添加物的吸收,且不会损伤植物细胞。常用喷施浓度为
              0.01~0.1%;尚可进行植物髓内注射,作为快速补充植物却营养状态的一种手段,很有效,但须进行溶液高压灭菌,使用浓度0.4mol/L。
              硫酸亚铁:FeSO4.7H2O,俗称绿矾、黑矾,作为一种酸价调节剂使用,主要用来调节水质的酸碱度(pH)。一般不作为补充铁元素的手段,因为该物质在水溶液中快速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离子不能被植物吸收,甚至会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若需要补充铁元素,需要使用螯合铁,如柠檬酸铁、EDTA铁等,使用浓度为0.001~0.1%,不可以持续使用。另外,硫酸亚铁称为“黑矾“是因为它和大豆共同发酵的液体颜色是黑色的,这是一种极好有机肥料,推荐使用,但须发酵完全,否则会造成空气污染和滋生害虫。
              硝酸钾:KNO3,俗称硝石,可以作为钾素和氮素的补充物质,由于氮素过多会造成生理紊乱,所以这种物质最好在生长期使用,休眠期慎用。硝石中的氮是硝态氮,这种氮对植物是有益的,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株型,避免徒长。成用浓度0.1%,固体需远离火源和避免撞击。若单纯作为氮素补充,可选用硝酸铵、磷酸二氢铵(“美国二铵”)等,慎用尿素和氨水。
              硫酸镁,MgSO4.7H2O,俗称泻盐。镁离子是植物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也参与多种植物的新陈代谢。所以适当补充镁元素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建议和磷钾肥料同时使用,浓度控制在0.1%以下,不可连续使用。
              微量元素,包括很多种,例如锰、硼、锌、铁、铜、钼等等,甚至一些痕量元素,如碘、钴等都是植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适当的补充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尤其是对植物的外观品相的保持和改善。例如一些斑锦植株的色彩与微量元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铜、锌等元素;一些具刺的植物的刺色也与铜等元素有关;开花受孕和坐果和硼元素密切相关等等。长期缺乏某种元素,植物将表现为特异性的缺素病状,若那时候在补充,则为时晚已。所以适当在浇水的水中加入一些微量元素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家庭进行各种微量元素的配置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些矿物质,例如可以使用一些麦饭石浸泡在水中,他们可以在水中溶出许多矿物质被植物所利用,也可以在盆土表面铺垫一层也可以奏效。若需要自行配置,各种微量元素离子的浓度需要控制在100ppm以下。
              2.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
              众所周知,植物激素是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舵手,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所以激素的应用往往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目前市售的大多数营养液当中都含有激素,因为只有有了激素才会使这种营养液短期内出现明显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激素不一定就不好,也不一定就好,他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使用才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激素生物学比较复杂,不能要求每一位花卉爱好者都精通激素调控的道理,但是适当的学习常用激素的使用方法也是必要的,他作为应用激素的一个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激素,使我们的植物更加繁荣。此外需要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他的作用机制不仅仅包括了激素生物学,而且涉及一些激素化学的知识,所以应用这些更需要注意他的作用方式和途径。


              IP属地:四川8楼2020-11-28 16:49
              回复
                生长素家族:
                生长素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它能促进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非生长点细胞的伸长,诱导根原基的发生和根系的生成。促进雌花的分化及果实的成熟。由于生长素类是由顶端生长点合成与分泌,向下运输,容易在侧生长点处积累而产生过量抑制效应,导致侧芽的产生困难,此即所谓的“顶端优势”。切顶可以打破这种抑制,促进侧芽的生长。
                1-萘乙酸,又称a-萘乙酸,NAA。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在农业上有广泛的应用。NAA可以溶解到乙醇和碱溶液当中,常用0.1mol/L氢氧化钠配置成0.1%(1000ppm)母液储备。它主要用来促进根系的形成,所以给新移栽的植物浇水需要使用它。通常使用浓度为50~100ppm,混合在浇水的水中,连续使用3~5次即可。若用作促进生长,使用浓度则需降低到1~50ppm,于生长期使用,必要时需要配合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来促进吸收。
                吲哚丁酸,IBA。也是一种生长调节剂,是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的类似物。该物质化学性状虽然比IAA稳定,但仍然易分解,不经常使用。有些时候可以用来促进生根,因为IBA促进形成的根主要为细长松散的根,而NAA促进形成的是短粗紧密的根,往往两者配合使用。作为生根促进往往配合NAA使用,浓度大约是NAA的一半即可。
                2,4-D,2,4-二氯苯氧乙酸。一种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本品是高强度生长素,使用必须慎重,同时由于本品对单子叶植物能起到除草剂效果,故不可应用到百合科植物上。
                细胞分裂素家族:
                细胞分裂素是一种在植物根尖合成,向茎尖转运的一种重要激素。他们大多数都是嘌呤族衍生物,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学活性,这些作用包括:
                1) 可促进细胞分裂与伸长(与生长素作用机理不同),使茎增殖,抑制伸长。
                2) 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的生长。
                3) 在根尖合成向上运输,故可以拮抗生长素的生根作用,和顶端优势作用。
                4) 抑制衰老,可去除仙人球类球体上的老化木栓质。
                细胞分裂素需要使用乙醇或者酸溶液溶解配置,常用0.1mol/L的盐酸配置成0.1%的母液储备。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
                6-苄基氨基嘌呤,又称6-BA、绿丹、BAP。是整个细胞分裂素家族中最廉价的一种,对大多数植物效果显著。主要用作促进侧芽(子球)萌生,促进群生效果;同时可以抑制衰老,去除老化斑;长期低浓度连续使用,可是促进植物表皮的正常生长,提高品质等。常用浓度:促进群生,可以使用100ppm溶液喷施生长点及其周围,连续不超过3次,或者直接用500~1000ppm溶液滴入生长点,群生促进效果更好,但是会在一定程度损伤生长点;去除老化斑,常用10~50ppm涂抹老化斑若干次;作为日常喷施,一般使用1~10ppm加入到水中喷施植物表面,可以延缓衰老提高品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开花。
                6-呋喃氨基嘌呤,又称激动素、动力精、KT。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分裂素物质之一,来源于鲱鱼精子。造价比6BA高,但尚可以接受。效果和6BA几乎一样,但在离体细胞培养中发现KT对某些种类的促进分化、促进群生效果更好,主要就是百合科植物,各种十二卷尤其典型。
                赤霉素家族:
                赤霉素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物质,能够促进茎的伸长、茎尖细胞分裂、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等效果。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多肉植物中主要用来促进种子萌发,此外适当低浓度喷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是容易徒长,需要慎重。常用的赤霉素是混合物,农业上已经有泡滕片出售,可以融于水,非常好用。也可以用赤霉素纯品溶解在乙醇中,制成母液储备使用。常用浓度:促进种子萌发,使幼苗健壮,常用10~100ppm左右;促进生长常用1~50ppm。
                本品效力可被赤霉素受体拮抗剂阻断,切不可同时使用。
                赤霉素受体阻断剂家族:
                主要用作对抗赤霉素作用,因为激素作用存在诸多的“杠杆”,例如赤霉素/生长素杠杆调控生根作用,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杠杆调控成花和侧芽萌生,赤霉素/脱落酸杠杆调控植物的生长、休眠和衰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杠杆中的一者,就可以达到某种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目的,赤霉素受体阻断剂的发现,使得这种杠杆调控更加简便,且副作用更小。使用赤霉素受体拮抗剂,可以使赤霉素/生长素比例降低,生长素水平相对升高,则促进生根;可以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比例升高,细胞分裂素相对升高,促进群生和开花;可以使赤霉素/脱落酸比例降低,脱落酸水平升高,使植物进入休眠和提高抗性。这三个平衡中,赤霉素/脱落酸平衡范围最大,一般要使用很高的浓度才可以奏效,所以不需要过分担心植物进入休眠。
                此外,赤霉素受体拮抗剂尚可以阻断赤霉素诱导徒长的作用,使植物矮化健壮,这就是“化学整形”的基础。目前市售的赤霉素受体拮抗剂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说明书使用,总体原则是浓度宁低毋高。常用的有:
                矮壮素,CCC。很常用的一种生长调节剂,主要用来控制株型,拮抗徒长作用,效力温和,推荐使用。常用浓度要根据不同产品的说明书自行调整,不可以与其他激素混合使用。
                多效唑,pp333。也是一种常用生长调节剂,效力比CCC高,使用需慎重,主要用来促进侧芽分生和促进开花,使用浓度不可过高。
                比久,B9。和pp333类似,具体使用方法依不同产品而定。
                其他的还有缩节胺、西维因等等。
                乙烯家族:
                这一类激素使用非常少,主要的是催熟作用,也可以诱导凤梨科植物开花。常用的是乙烯利,在多肉植物的栽培中不推荐使用,偶尔作为促进生根的辅助物质,但需慎重。
                3.抗菌素与杀虫剂:
                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是植物栽培管理中最让人头痛的,一旦病害发生,是很难挽救的,就算把植物救活也无法恢复以前的面貌。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到“治未病”的思想,也就是说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在平时不仅要提高植物的抗病力,并且适当使用各种药物对抗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的浇水管理中,可以适时适量加入一些药物,这样土壤和植物都可以累积一定数量的药物,起到长效抗病作用。
                抗菌素:抗菌素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及抗寄生虫药物等。农业上有专门的抗菌药物出售,但由于其纯度和载体的缘故,在喷施过程中容易造成球体表面污染,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不妨使用一些医学药物,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抗菌素:
                多菌灵,是一种氨基甲酯类的抗菌素,难溶于水,所以大多数的商品都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本品已经使用多年,效果非常好。但由于大多数商品的纯度是50%左右,惰性载体含量太高,不宜用作喷施,以免造成植物表面出现白斑。推荐作为浇灌使用,常用浓度依据不同产品的使用说明而定,浓溶液也可以用作拌种处理。
                甲基托不津,又称甲基硫菌灵,是一种硫脲苯类抗菌素,和多菌灵一样不溶于水,需要制成可湿性粉剂。效力比多菌灵强一些,同样是内吸性杀菌剂。建议与多菌灵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代森锰锌,是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是一种杀菌谱广的低毒保护性杀菌剂,它常用于与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产品也是可湿性粉剂,故不适宜作为喷施使用。
                阿普隆,又称甲霜灵,瑞毒霜,是氨基甲酯类抗菌素。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易溶于醇,故可制成醇型水剂,非常适合喷施使用。本品作为种子处理效果也非常好,同时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青霉素,又称为盘尼西林。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医学上抗感染,常用剂型是冻干粉。对于大多数细菌,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可以作为喷施使用的药物,常用浓度为10~40万单位/升。此外,近年来发现青霉素尚可以促进根原基的形成,所以他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根促进剂,使用浓度适当提高到80万单位/升。
                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医学上常用药物。常用剂型为安瓿注射液,每安瓿8万单位左右。是一种非常好的抗菌素,价格低廉,常用作幼苗管理。广谱抗菌作用,效力强于青霉素。使用浓度一般选择4~8万单位/升。此外,本品也是组织培养试管苗出瓶过程的主要抗菌素之一,对多肉植物和食虫植物的试管苗出瓶尤为适合。
                链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常用剂型为冻干粉,本品通常与青霉素合用,形成所谓“二抗”,效力较强,抗菌广谱。“二抗”不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抢救濒危感染植物时首选。
                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菌药。造价较高,对于植物来说效果和庆大霉素类似,因此不推荐使用。但偶尔也可以作为交替使用的药物,避免产生耐药性。
                头孢菌素,即先锋抗菌素,如头孢拉定(先锋六号),b-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强效抗生素类,对于大多数病原体都有杀伤作用,同时对产生耐药的菌也具有一定杀伤力。由于本品造价非常高,仅在抢救名贵病危植物时使用,可与“双抗”交替使用。
                甲硝唑,常用的抗厌氧菌和抗寄生虫药,此外在植物中对线虫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适当使用。常用片剂0.2g,使用浓度为0.1%浇灌土壤可奏效。不可以长期连续使用。本品与新诺明合用可以有效抑制岩牡丹属等种类的球体内感染,将他们的片剂研成粉涂抹在伤口上即可抑制感染的蔓延。
                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基异恶唑和甲氧苄啶的混合物,对细菌的叶酸代谢具有“双重阻断”作用,广谱抗菌药。价格低廉,常用片剂,可以捣碎后融于水作为灌根或者喷施,杀菌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生根植株、幼苗的管理和植物体的内感染。
                杀虫剂,大多数杀虫剂都具有一定毒性,如氧化乐果、三氯杀螨砜、呋喃丹、对硫磷等药物。如果这些在日常浇水中加入,势必会影响环境。因此使用杀虫剂最好定期,比如每月使用1~2次即可。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毒性非常低的杀虫剂,对植物和人体几乎无害,并且可以强效杀灭害虫,这类杀虫剂的代表是“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一种从微生物中提纯出的抗生素类药,对各种害虫都具有杀灭作用,效价高,很低的浓度即可奏效,且无毒无害,推荐家庭使用。阿维菌素又一个特点就是,不具有内吸性,仅仅是触杀作用,所以需要喷施,并且在土壤内残留时间非常短,故可以经常使用。
                此外,对于一些病毒感染也可以使用药物预防,但目前抗病毒药物比较少,且效果不确定,这个就给抗病毒治疗造成困难,所以预防病毒感染主要的手段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改善营养状况。也可以使用医学上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作为定期预防:
                利巴维林,病毒唑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于各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效,可以使用安瓿包装的药物溶于水喷施。其他抗病毒药,如阿昔洛维、马林双呱等也可以作为抗病毒预防药物。


                IP属地:四川9楼2020-11-28 16:50
                回复
                  【原创】翻盆中发现的问题和养护中的困惑--作者:书香2009-09-10
                  最近陆续开始翻盆,本以为有些植物看似很好不需要进行翻盆,因此一直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愿意去打扰植物正常的生长。但昨天跟老姚交流后,他说植物定期进行翻盆是必须的也是养护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对植物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翻盆。昨天晚上翻了几盆,发现了一些的问题,更有一些疑惑,因此将这些问题集中记录起来:
                  现象一:
                  万象、玉扇植物叶面状态尚好,但根系中中空根很多,新萌发的根子比我想象的要差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一直认为我的环境和气候对于十二植物来说是几乎没有休眠的,这一点现在通过这次翻盆感觉这样的认识还是有偏差的。从大量的中空根可以看出,在夏季这些根子在休眠过程中,很多老根就被植物自身消耗掉了,变成了空根,逐步的失去功能说明植物吸收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减弱,而土温高于35度根就不吸收水分了,也就是说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生长速度减缓,根系不再发育,这些的症状基本上印证了多肉植物在夏季还是处于休眠的,尽管不是深度休眠但植物生长习性是规律性的,这样的浅休眠也是符合植物自身特点的。植物的生长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壤积温,合适的土温才会给植物提供良好的温床发根的条件。
                  现象二:
                  对于多肉植物浇水的问题,很多大仙总结经验是要植料“干透浇透”,可“干透浇透”的透,如何理解?
                  我使用的是塑料的万象盆,盆面覆盖是赤玉土颗粒。日常中浇水大多都是凭着手感来决定是否该对植物浇水,一般基本上在7~10天浇一次水。这次翻盆发现,在环境相同、盆器相同、植料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土壤的潮湿度却不同,10天没浇水的植料并没有完全的干透,而是处于微潮的状态,湿气很大,尤其是盆的下部更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算是干透了呢?所谓的“干透”是指植料完全失去水份处于完全干燥的状态吗?
                  这次翻盆解决了一个以前认识上和掌握上的误区,总是担心根系会缺水造成干枯,经过请教花友,得知植物根系仅仅依靠空气中的湿度就能维系生命并得以生长,因此水大了未必是件好事,反倒是容易对植物根系造成致命的伤害。十二卷在发根过程中,持续的潮湿效果不一定比忽干忽湿的情况下发的快,发根不一定要很湿,只要有一定湿度就可以保证根系的生长和萌发,哪怕土看起来是很干的,只要空气中湿度足够,照样能出根的。
                  现象三:
                  根系向下扎的不够强,根系不够粗壮。
                  植物根系具有三向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造成植物根系不够粗壮、向下扎的不够深,总是盘缠在盆的中部,这是由于浇水和植料的问题造成的。浇水的问题如上现象二,由于植料没有完全干透就再次给水,使得根须不需要向下去吸收水气就可以得到补给,因此缺水向下找水的动力;植料的问题可能是颗粒土比较多,浇水后密度逐渐增大使得根系向下***较困难,是否需要适当提高一些泥炭或者草炭在植料的配比中,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和求教。
                  现象四:
                  盆、株要合适、匹配
                  以前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瓦苇植物根系比较粗大,盆越深越大对于根系的发展越好。但这次翻盆感觉到并非是我想象的这样。在瓦苇植物中相对来说万象和玉扇的根系比较强大,而其他的瓦苇也不是全部都是这样的,因此要结合植物的株型大小配上合适的盆子,大盆小株往往会使得盆子的底部长期淤积水份,从而造成植料板结,这样透气行不好使得根系不能很好的生长。而大株小盆又会限制植物根系及时吸收养分,限制了根系的生长延伸。因此说要选择合适盆器来栽种植物,不能千篇一律或者是形而上学。
                  现象五:
                  植物陈旧的主根茎(大屁股)要大胆的切除(修根)
                  植物养殖一定的年份后往往在主根茎的部位会产生出一个大的陈旧块状物,这也是花友们常常说的“屁股”。对于这样陈旧的屁股在栽种前一定要大胆积极的切除(修根),不要心存侥幸或者舍不得。只有切除掉这些老根茎植物才会尽快的萌生出新根,给植物生长提供最好的养分,而这些老的主根茎毫无任何生长意义,并且往往会造成病菌的腐烂,因此一定要突破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大胆的修根才是植物生长的前提所在。
                  现象六:
                  植料的配比要结合客观条件来灵活掌握
                  其实这一点与现象四是相关的,由于使用的养殖器皿不同,因此植料一定要根据盆的情况来自我调整植料的配比。万象塑料盆尽量使用颗粒大一些的,这样透气性会适当的提高,而陶盆由于透气性好,因此也要适当增加一些保水性好的植料,比如泥炭。同时植物摆放的位置、光照、通风等情况尽管在一个房间,但这些都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因素都要适当的考虑进去,因此一定要灵活,而不能千篇一律,否则会在日常养护中造成植物生长的不良,到发现时已经是后悔晚矣。
                  现象七:
                  紫肌玉露的养护
                  玉露本身是一个比较好养护的品种,可我的紫肌玉露自从去年来了以后就一直生长的不好,主要表现在于窗面不够透亮、饱满,这一点并非像有些花友所说的我谦虚,真实情况其实就是这样的。这次翻盆发现根系生长的很不好,大部分的根系都短而弱,这说明紫肌玉露在养护中根子没有养好。有些花友曾经说过:紫肌玉露尽管也是玉露系列的,但养护中十分不好掌握其规律。看来我也是遇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这单一品种上,我还要多多求教花友,力争今年冬季将玉露养出好的状态出来。


                  IP属地:四川10楼2020-11-28 16:52
                  回复
                    岩鸣---也谈三角接物的落地
                    近来很多朋友在谈论关于三角接物如何落地的问题,尤为关注在三角髓的去留问题上。当然,为数不少的大仙和普遍的论点认为:留三角木芯的接物,诱导形成的基本上都是三角的根系;而彻底去除木芯的接物,诱导形成的是接物的自根。其中,留木芯落地操作容易,去木芯落地相对较难。
                    对于这种普遍观点我持谨慎态度。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支持,我感觉实际上对于三角的去留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界定几个概念:首先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木芯”的概念,从普遍意义上讲,木芯是泛指残留三角的中央大维管束组,由于维管束高度纤维化,形成所谓的木质质,故名“木芯”。然而,如果我们把残留在接物下部的三角去掉肉质,保留大维管束,经过充分风干之后,实际上这个“木芯”远端仅仅是一个空腔,并无生物学活性,原因在于,具备生发能力细胞性物质已经干死掉,留下的只是空腔。而“木芯”近端则残留细胞性物质,具备生发能力,往往三角的根系就是由这些细胞分化产生的。这样的木芯内细胞成分是一种浅绿色组织,比三角的肉质颜色要淡一些,我们称之为“木髓”。为了更清楚的界定这个概念,我们把木芯和木髓共同组成的中央大维管束组称为“三角髓”。
                    三角髓包括了木芯构成的纤维管和木髓构成生发细胞组织。能够形成三角根系的是木髓的生发细胞,木芯的纤维组织无生发能力。
                    界定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就更容易去探讨接穗嫁接过程中砧木三角和接穗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实际上这对理解三角接物落地至关重要。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生理过程,我们把接穗嫁接到砧木上成活后的变化,按解剖学分为4期:
                    1期:愈伤再通期,嫁接的双方断面发生组织也渗出、维管束结合,疏送管道再通的过程,继而余下的伤口出现纤维素性的隔离膜或者细胞渗入融合。这个过程发生在嫁接后7天内。往往决定嫁接的成败,此时极易感染,接穗和砧木结合得也很不牢固,容易碰掉接穗。对环境亦敏感,尤其是干燥对维管束闭合和组织渗出融合影响很大。这部分的病理生理改变在关于嫁接的文章中继续讨论,此不赘述。
                    2期:生理融合期,此期发生在嫁接后几周到数个月。这个时段出现的现象时维管束结合处的细胞爬坡和加固维管束断口,往往形成迂回的再通性维管束,同时伴有胶质组织过度增生对维管束的压迫。影响这个过程最大的在于接穗和砧木的对线问题,因为木心是维管束的大集合,所以对合维管束尤为重要,普遍的观点是推荐要维管束环相对,可以正对也可以侧对。在第2期中,接穗和砧木的维管束暂时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浸润,结合面平齐嫁接面。接穗开始生长。
                    3期:浸润负平衡期,随着接穗开始生长,三角源源不断供给接穗营养,同时还提供给接穗大量正向生长调节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接穗快速生长、促进接穗成熟,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性状提前出现等等。由于嫁接的快速生长和激素的快代谢,三角和接穗的结合处不断的出现细胞过度增生,原有的三角愈伤细胞会快速向接穗维管束爬坡和浸润,目的是为了形成更畅通的维管束以提供更大的营养。这一作用的来源很可能是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刺激作用,这种激素自根部分泌,向上运输到接穗。由于细胞分裂素的这种作用,导致球体在为完全恢复生长之前能够有一个快速恢复生长的动力,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动力使得球体生长点出现一个持续拉伸球体的作用,进而球体储水肥大,开始生长。这样的作用大约持续数年,直到球体底部出现老化为止。在细胞分裂素的逆向刺激之下,以及接穗生长点快速恢复的拉伸作用,导致接穗组织向下包裹三角髓,木髓细胞浸润接穗。对一个3~5年的三角嫁接兜进行解剖,可以发现三角髓的木髓细胞已经浸润到球体的下1/3左右,远远高于嫁接平面。
                    4期:浸润正平衡期,伴随着接穗底部的老化,三角髓的老化和木质化,结合处混合细胞的固定、细胞分裂减慢、激素代谢趋于衰退,尤其是细胞分裂素分泌降低、受体下调,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局限结合部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减缓三角木髓细胞对接穗的浸润,结合面固定在球体下1/3~1/2之间。
                    实际上,我们的落地多在3期以后进行,那么这个时候无可厚非的一个问题就是,三角的木髓组织已经渗透到接穗内,且和接穗下部维管组织无明显界线,甚至少数三角木髓细胞浸润到接穗周边维管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何种方法去掉木心、去掉三角髓,都是无法彻底清除木髓细胞的。当然除非是精细的显微操作,也许有可能完全去掉三角木髓细胞,当然,实现这个目的可能需要数百年。
                    因此,落地是无法避免出现三角根系的。如果我们对三角带三角髓落地进行一次详细的研究可以发现,至少有三类根系形成:
                    1.三角根:这个是由残留的三角木髓细胞形成的一种比较单一的三角根系,典型的腐生根。比较适合采用含有腐殖质的酸性土壤种植。三角根一般出现数个月~3年,后被交接根取代。
                    2.交界根:这个概念在三角接物落地中非常重要。它是指在接穗和砧木结合处,由混合细胞(包括木髓细胞、接穗生发细胞、融合细胞等)构成的,这种混合组织形成的根系是一种过度根,既不像腐生根系,也不像接物根系,对土质要求比较偏向接穗。交接根大约在带芯落地第2~5年内出现。
                    3.接穗自根:就是完全由接物自身的生发细胞形成的根系,它可以逐渐转化为类似实生根的形态,但还是和实生根有一定区别。接穗自根可以膨大,形成所谓“萝卜根”。这个过程要在交接根死掉以后才出现,大约在带芯落地3~5年后形成。此时土质要适合接物本身。
                    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多数的去芯落地,实际上还是局限在先形成交接根。可能只有极少数(如牡丹)品种在特定情况下才直接形成自根。带芯落地,无可置疑都是三角根。
                    木心如果在带芯落地中留得过长,实际上木心的下端已经被风干,里面的木髓细胞都已经死亡掉了,不具备发根能力,发而容易继发感染。因此枯萎的无髓木心必须作为隐患而去掉。这样生根的就是上端还有木髓的部分,由木髓细胞形成三角根。
                    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如何快速过度根系的策略,详细介绍另行陈述:
                    1.饥饿生根法:适用于容易产生气生根的品种,比如牡丹等。在夏天之初给三角断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球体,保持袋内足够的空气湿度。这样到了第二年春天可以看到接穗底部形成大量粗大气生根,而砧木三角则薄如纸片。这样可以直接掰掉砧木,残留交界处,适当风干后落地。由于气生根产生,“饥饿梯度”形成,导致接物受体下调,能够较快的完善自己的根系,形成自根。但是对于不易产生气生根的品种,则不适用于此种方法。
                    2.诱导法:此种方法,是利用三角根系对湿度要求较高的特性而提出的。因为腐生类比较喜欢腐殖质和湿度,我们可以把产生三角根的接物移栽到含石灰质的适合接穗的基质中,这样可以抑制三角根,诱导接物根。但是此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就在于接物和砧木必须具备明显的根系生理差异。有时我们对于三角接的兜采用简约诱导法,把带芯接物空置,直到三角木髓形成根系并且枯死之后,再上盆。
                    3.过渡法:实际上这是最常用、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带少量木髓组织的落地方法。把木芯局限化、或者掰除三角髓。这样的生根虽然较留长木芯要慢一些,但是它转化为自根的速度非常快。在栽培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移栽时的土壤过渡。对于三角根,可以加入腐殖质,交接根和自根则逐步加入适宜接物的土质比例,直到自根产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IP属地:四川11楼2020-11-28 17:10
                    回复
                      岩鸣---多肉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多肉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体内一切生化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通过对葡萄糖(Glucose)的有氧氧化或无氧酵解而产生大量的生物能量(三磷酸腺苷,ATP),以提供其他的生化反应使用。所有细胞都在无时无刻的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着二氧化碳。通过糖酵解——乙酰辅酶A的生成——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等四步细胞呼吸的途径来完成能量代谢。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的胞质和线粒体等细胞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不同,但并不相反也不矛盾。因为这两种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生化模式:光合作用是通过光照来供能并释放氧气的,即光解水的过程,产生氧气和还原当量(烟酰胺腺嘌呤二磷酸核苷酸还原态,NADPH)。还原当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生物能量,这些能量用来固定二氧化碳来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是叶组织细胞内的叶绿体。
                      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并存,各自行使着生物学功能和使命,互相协同。表观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光合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植物体释放氧气的多少,但并不是说光合作用能够决定呼吸作用,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依存关系。光合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光照,而呼吸作用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温度。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直存在的,包括白天和夜晚;而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天。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植物体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在释放着二氧化碳,吸收着氧气;但是在有光照的时候,光合作用远远超过呼吸作用,使得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几乎直接被光合作用所利用,这也就表现为植物在白天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了。
                      对于多肉植物,由于这一类植物的细胞采用“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所以与其它的C3、C4植物有所不同,这一类植物在白天气孔关闭,不发生或者极少发生着气体交换。而在夜晚则不同,它们会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交换,表观上还是释放的氧气远远多于二氧化碳,这一点与其他植物是大大不同的。但这并不等于多肉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夜晚,其实这些二氧化碳被储存在叶肉细胞的有机酸(如:苹果酸)中,当有光照的时候这些有机酸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分解释放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使用。
                      “光照=能量” 这种论断很直接的阐明了光合作用的意义:把非生物体的能量转化为生物能,并合成复杂的有机物来供生物界的有机物循环。生成的有机物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生物能量,为众多的生化反应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的基础,光合作用仅存在于含有叶绿体的生物体中,而呼吸作用则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定量分析光合作用:对于C3途径植物每转化一分子二氧化碳,需要3分子的ATP;合成一分子葡萄糖需要18分子的ATP。但是经过呼吸作用有氧氧化一分子葡萄糖可以生成36或38个ATP。可见光合作用是固能过程,呼吸作用实际上是能量的生成过程。对于C4或CAM植物来说每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需要30分子的ATP,同样呼吸作用分解一分子葡萄糖仍然是36或38个ATP,由即可见C4或CAM植物的代谢率比较低,表观为“生长缓慢”。虽然C3植物比C4植物消耗的ATP少,但由于C4或CAM植物呼吸作用不明显,生成的二氧化碳会立即被光合作用所利用,故C4或CAM植物的光合效率较高,细胞储存养分的能力较强,表观为“多肉肥厚”状态。
                      对C3、C4、CAM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和分析是从生理生化角度讨论了植物界的特点,分析了多肉植物与其他植物的异同,确立了多肉植物的生物学地位。同时为多肉植物在园艺学、医学、遗传育种学和生物工程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研究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些基础研究促进了多肉植物的生态、分类、栽培、繁殖(尤其是组织培养)和遗传育种的发展。


                      IP属地:四川12楼2020-11-28 18:04
                      回复
                        岩鸣---植物栽培中的微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和宏观生物之间、微生物之间、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在自然界,微生物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宏观生物(动物、植物、大型真菌等),不同种的微生物之间甚至同种不同型的微生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协同或者相互拮抗的关系。比如青霉(真菌的一种)就可以抑制许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再比如放线菌可以抑制许多植物病原真菌。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很特殊的微生物分布特点,即正常菌群。当外界对正常菌群进行破坏的时候,就会造成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的结果就是使原本没有治病能力的微生物产生了致病能力,使得植物体受到伤害。例如,我们给幼嫩的小苗过度喷施青霉素溶液,会造成大量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死亡,相应的被这些细菌抑制的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将会大量增殖,最终结果是导致小苗被真菌污染而死亡。再比如,习惯上我们播种都喜欢对种子进行消毒,有些朋友就喜欢用低浓度的硫酸铜,甚至仅仅用单一的抗生素处理种子。这样的消毒方法都是不全面的,不但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相反会使种子受到更大的污染。这些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正常菌群的任何一种微生物,都会导致其他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使得这个菌群发生变化,甚至被外来的新的菌群所占领。例如,采用强力的消毒剂,如戊二醛、氯化汞进行种子消毒,会使种子表面的正常菌群完全崩溃,当你的土壤也消毒得很完全的时候,本以为会高枕无忧了,结果恰恰相反,种子可能会被很常见的青霉所吞噬。这就体现了土壤微生态和种皮微生态相互的协同作用,他们可以来抵制空气和其他微生物的破坏。
                        微生物和宏观生物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人体的肠道就有很多的细菌给人体提供必需的维生素,同时利用人肠道的养分而存活,这就是所谓的互利共生。天麻没有叶绿素之所以生存就是因为有一种称为“密环菌”的真菌与它形成了共生关系。在种子萌发的时候,处于种皮上的一些微生物由于适度的增大会产生一些溶解酶类,软化种皮,帮助种子胀破种皮。
                        动物粪便中的养分大部分不能被植物所利用,必须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而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这些就说明了微生物和植物必不可分的关系,致病菌无处不在,在平时它们之所以不能侵害植物,就是因为植物有“正常菌群”保护着。生活在纳米比亚的百岁兰,由于当地属于海洋性的气候,低霉菌的潮湿海风不断的吹过,这种独特的空气微生态能够大大促进这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百岁兰的种子为了适应这种微生态而形成了富含脂质的特点,然而就因为微生态的不同,百岁兰的种子在我国的北方气候几乎不可萌发,大部分被北方干燥空气中的青霉所破坏。
                        正确的利用微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植物的生长,保证植物的健康。过分的利用灭菌剂和化学肥料,会破坏植物所在的微生态环境,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植物体有好处,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弊大于利。所以在正常的栽培中要重视对微生态保护,适当的使用杀菌剂,调整浓度使之恰好杀灭致病菌即可,而不是约浓越好。对于种子的消毒,建议将种子用清水洗净即可,不必过分的进行灭菌,保护正常菌群。对土壤进行消毒也要适当,因为土壤微生物是植物的生长的必要条件,可以采用效力适中的灭菌措施,如:低浓度甲醛、微波、紫外光、常压蒸汽灭菌等。对一些效力过强的杀菌措施应避免使用,例如组培中常用的氯化汞和高压灭菌等。在使用抗生素时更应该注意联合用药,千万不要使用单一效力的抗生素,如可以采用适当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多菌灵+庆大霉素等等。
                        在栽培中,往往忽略微生态的调整,过分的注意土壤材料、光照和温湿度。其实这些因素如何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微生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你开始重视微生态调整的时候,将会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会成大大的改善,诸多的环境因素将会发挥更大的效能。


                        IP属地:四川13楼2020-11-28 18:05
                        回复
                          仙珍圆作者:禅语塑心---干透浇透太伤多肉(请新手仔细看看 比较重要)
                          发表于 2013-3-29 00:36
                          养花没有定式,各家都有各家的养法,而且估计大家也是谁也不服谁。同样的,浇水也没有定式,有人喜欢干养——干养便于植物的生殖生长,能更好的积累干物质,但植物可能就不那么水灵。有人却喜欢湿养——湿养有助植物的营养生长,枝繁叶茂,但是抵抗力可能会比较差。如何,优点缺点就放在面前,愿意怎样养,各位可以自己选择。
                            当然,无论喜欢干的还是湿的,浇水的时机还有要把握的,对于“时机”二字,相信所有的大仙都会一致相信它的存在。对于多肉植物来说,似乎“干透了浇”这个办法,已经成为了共识。的确,这个办法是个最保险的办法,很多能保持植物3年不死的同学,就是靠这个办法苦苦支撑着。但各位再仔细想想,如果大家都知道“干透了浇”,那还哪里来的“浇水三年功”这个说法,难不成,古人都是低智商,总结了五千年就总结了这么个“干透了浇”的傻办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干透了浇”只是花卉杂志上很多专家的口头禅,这些专家一怕别人掌握了核心技术,将来抢了他们的饭碗,又不甘心默默无闻地当个辛勤的园丁,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万金油一样的词汇来忽悠大家。
                            干透浇透其实很伤多肉
                            “干透了浇”,什么叫透?是一天还是1个月?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词就是个诡辩的道具。植物,哪怕是多肉植物,根系脱水都会造成有关细胞组织的破坏。沙漠里的胡杨总算是能抗旱了,30年不下雨的地方也能长的张牙舞爪。但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无论这个地方多少年没下雨,凡是有胡杨生长的地方,顺着根挖下去,5米以内保证土是湿的,地下水可能和几百公里以外的绿洲相连。你当植物是傻子啊?它们机灵的很嘞~
                            觉悟吧!难道你家里的盆子里也有地下水吗?既然没有地下水,那你再给人家来个“干透”?人家能艰难的活着,就已经很对得起你的RMB了。家里毕竟不是大棚,大棚里有地气,有湿度,哪怕干个半年,空气中的湿度也足够要求不高的多肉植物喝一壶了,再加上温差什么的(后面会介绍)所谓的“干透浇透”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正因为这样,家庭环境下的浇水策略就需要专门的进行策划了。
                            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维持适当的水分是必须的,不同品种对水分的需求都不大一样,譬如十二卷要润,番杏要干。如果可以翻盆看土进行讲解的话,那么十二卷盆里土表以下3公分干的发白了,再下面的土粒有湿气但不会粘连,就可以浇水了。而番杏则是最下部的1-2公分的土(不包括排水层)还有潮气的时候,也可以浇水了。这两个浇水的时机,可以在保证不因为过多的水造成植物生理障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维持植物毛细根上的根毛不被干死,植物的根毛也不必一直处于枯死——复活——再枯死的循环,有限的营养可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积累,植物长的自然会越来越好。
                            多肉植物应该什么时候浇水
                            说到多肉植物应该什么时候浇水当然要说说浇水“时机”的把握,我们不可能每次浇水都翻盆来看。这除了需要平时苦练手感、眼力等基本功以外,其时是有窍门滴~
                            窍门1——称重法,先确定自己的配土,每次上盆尽量用相同的配方,同时准备一个空盆,装上干透的土,然后称重,记录重量后浇透水,再次称重,把2个数据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一天一称,除了可以检验你自己配土的保水性,最终目的是看几天可以回复到干土上盆时候的分量,在这个天数上减去1-2天,就是你需要浇水的周期了。以上说的是十二卷,番杏的话,可以不必减天数。当然这个方法忽略了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一般有植物生长的盆土会干的快点,所以以上的得出的数据能够再和带植物的盆的重量进行同期对比的话,得出的浇水周期就会更加精确了。
                            窍门2——植料变色法,加大配土中赤玉的比例,因为赤玉的土粒吸水性、水分传递能力相当好,而且有点水分就会变色,干湿非常直观。配土中赤玉土的比例加大,可以加强盆土内的水分传递,上面的土干的快,下面的水分会一直传递上来,直到下面的植料中水分的含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点为止,而这个临界点,往往就是浇水的信号的开始。建议配土中赤玉土比例加大到40%以上,盆面用2——3粒径的纯赤玉进行铺面,盆面的赤玉变成淡黄色发白的时候,十二卷最多再等1天,番杏2天就应该浇水了。同学们如果想用这个办法确定浇水周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配土进行调节。
                            多肉浇水应该被唾弃的窍门
                            1、牙签法,这个很多人喜欢用,但实际上很容易扎坏沿着盆壁生长的根系,再一浇水,烂你没商量。唾弃指数3星级。
                            2、手指探盆法,这个办法以前在一篇别人翻译的文章上看到过,不知道实际上有没有人在这样弄,我觉得这个办法很蠢,先不要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用颗粒土,手指头根本插不进去,就算插进去了,手指头也会弄的脏兮兮,好好的盆面化妆土被弄乱,搞不好,盆面上浮着的一些宝贵的毛细根也会被插断,可以说,这完全是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办法,唾弃指数4星级。
                            3、敲盆听音法,这个办法我不想再批评了,忒不靠谱,除非大家都练就了朗朗一样音乐家的听觉,否则,这个办法还不如用手指头直接插。唾弃指数5星级。


                          IP属地:四川15楼2020-11-30 20:36
                          回复
                            出山论"实生" --本帖最后由 南山 于 2015-11-1 19:24 编辑
                            多肉这江湖已不是一天两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俊的丑的,高的矮的,瘦的胖的,混迹其中。今天不为说这江湖,等有功夫自然出来说说这多肉江湖。今儿暂将实生论。
                            说到实生自然是球,十二不会这么说,番杏更不会,景天就更别谈了。话说球的普及大家是有目共睹,算是国内引进比较早的,就拿草球来说,无人不识,无人不懂。今儿暂且说下鱼吧,一来自己比较喜欢,二来自己栽培的最多便是鱼,说到鱼有以下几点:1.鱼的形态多变,就算同一颗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形态都有变化,或平疣或小疣,或白肌或面目全非肌。2.开花勤,除去最寒冷的几个月,只要条件适宜,鱼每月都有开花,或白花或粉花或红花,其他球虽然也开花,就没这么勤了。3.鱼的品种丰富,大体分三类:乌、银、翠。其下又分很多小类,各小类里又因产地不同再有其他划分,就不一一细说。抛开其他不谈,光一个品种就有这么多分类的不多见,牡丹和娇丽虽然分类也多,但前面两点一套也就没那么好玩了。4.容易养殖,光照需求相对其他球而言没那么高,更易阳台养殖。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正题:实生。说到实生以下几个一定绕不开,那就是嫁接、落地、自根。什么是实生:接由种子繁殖的苗木,它包括播种苗、野生实生苗以及用上述两种苗木经移植的移植苗等;由种子繁殖得到的苗株,有别于无性繁殖得到的扦插苗、嫁接苗等。在常规的养殖过程中,播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从小苗繁殖到成株开花那是每个培育者的梦想,也是选育的必走之路,然而不幸的是,鱼从播种到开花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再到成株起码七年,七年时间的选育毕竟太长,相比十二卷和景天、番杏长多了,为此大多数培育者借由嫁接大大缩短了培育时间,从我们公认的大疣银说起,以前一直以为是大疣银侧芽嫁接落地所致,通过自己这几年的亲身试验,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光是侧芽嫁接出来的疣银生硬且没品相。反而是疣银作为母本,其他银作为父本(当然父本疣银或小疣银更好,出大疣的机率也大),授粉播种后小苗再行苗接,这样出来的疣银不仅疣漂亮而且相当自然。当然也有人要怀疑了,那不能就播种选拔,可以是可以,如果你家里地方够大母本够多自然可以。可以说撇开现代技术不用着实有点浪费,毕竟你花了心血花了时间出来的东西并不会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试验下,但是需要地方,不是每个爱好者都能做到。再说黄鱼,国内也叫黄体乌,记得最早引进是福建的高师傅(或许引进另有他人,但真正把这接出品相来的也就高师傅了)。为什么非要说到黄鱼,想必大家雅虎奈良拍了那么多期,没见着一个黄鱼,是黄鱼不漂亮还是怎样,都不是,是日本人压根就没去选育,他们把重心放到了疣银和赤花乌(一会也会说下赤花乌,先卖个关子)上,反而是国内在十几年的培育下黄鱼已经出类拔萃,虽然是嫁接,但东西相当漂亮,大多数人见过一眼便不会忘记,更别说骨灰级鱼友,后面我会上一些黄鱼的照片,大家可以一起看看。最后说下赤花乌吧,赤花乌这东西是个神奇的东西,大家可以去翻阅小新和郑州小王的帖子,里面都有提到,包括乔丹选育什么的,我说的重点不是这个的出处及演化,这些是园艺家们操心的事。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这几期的雅虎陆续出现的一些赤花乌是黄色雄蕊,疣比之前红色雄蕊的赤花乌也更为挺拔,甚至呈肋骨状。我看了很激动,为啥激动,又得提到福建的高师傅,之前他出了一批赤花乌,也是嫁接所得,很多人说不纯,为何不纯,这和我们常见的赤花乌不一样啊,首先是疣型和皮色,其次是花蕊,就和我前面说过的,是黄色雄蕊。说到这大家可能要说了,这嫁接的东西有什么好说,嫁接再好也就那样。我想说日本人也在嫁接赤花乌选育,可能没国内的量大,在这上国人算是跑赢了,这点我很是开心,毕竟国内做的好的东西不多,尤其选育命名这块都是日本说了算。但我也有担心,毕竟现在都是商业运转,没有利润的运转是不可能的,这么好的东西国内如果不认可势必会走向衰亡,结果只有两个,烂在手上或者重新卖去日本包装下再卖国内,后面这个结果是常态的结果,早些年的银冠玉就是这样卖去日本兜一圈再卖国内。长此以往我不知道球的命运会怎样,也不想多想,嫁接和实生本就是互补的,鱼嫁接落地久了成实根也不差,差的只是时间和理解。实生和嫁接的争论或许永不会停止,就像十二的组培和实生,从某种程度说任何技术只有成熟了才会被应用,嫁接如是,组培如是,这只是一种手段罢了,过分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存在即合理。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东西对版了,环境和时间到了,都能成铭品。以上是自己的陋见,欢迎大家拍砖。


                            IP属地:四川16楼2020-11-30 20:51
                            回复
                              【深度解析】浇酸水的促生长效应
                              本帖最后由 岩鸣 于 2010-10-17 10:59 编辑
                              一年前,我在几位朋友的督促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总结写出了关于十二卷植物浇水pH黄金分割点的文章:即采用盐酸调节水pH到5.0(4.0-5.5区间均可),用这样的水浇花或者喷雾,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抑制钙镁结晶体和水渍的出现、有助于根系发育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但是,这个酸水理论提出之后,遭受了多方面的质疑。不过欣慰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朋友使用酸水方法取得了非常惊喜的效果。
                              酸水理论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有着诸多的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背景,更有着长达数年的实践经验支持。为了帮助更好的理解酸水效应,我把自己的机制认识介绍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毕竟一个有效地栽培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国内十二卷的栽培和繁育,我有生之年也算为多肉界办点实事。
                              【酸水效应的机制分析】
                              1、移除钙镁离子的附着:这个在最早的那篇黄金分割点文章中已经大篇幅提到了,主要是说酸水虽然不能降低水的硬度,但是可以让不溶性钙镁盐转化为可溶解的离子,这样帮助移除堵塞气孔、根毛的沉积物,恢复植物呼吸和离子交换能力。这一点被很多朋友错误的理解为酸水是为了除水碱或降硬度,其实酸水既不降硬度,也不会除水碱,只会让水碱溶解。
                              2、质子生长效应与植物扩张蛋白:这个机制我在最早文章没有提到,因为它涉及了相当复杂的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的知识,非常晦涩难懂,但是作为酸水促生长的终极机制,这里要重点提出来。
                              植物生长素作用于植物细胞后,通过调节细胞质膜上的质子-ATP酶影响细胞内外质子的分布(质子=氢离子=酸),使得细胞内质子扩散到细胞外。扩散到细胞外的质子可以与钾离子交换,使得钾离子通过其他通道进入细胞内(钾离子是肥料),大量的胞外质子会促进钾通道进一步开放,摄入更多的钾以平衡细胞内外的阳离子氛围。有趣的事发生了,分泌到细胞外的质子会促进植物细胞壁上的一种叫做“扩张蛋白”的分子激活,这种分子可以有效地与植物细胞壁骨架分子纤维素的特定区域结合,使得纤维素这种钢性分子变得更加可塑,在植物细胞内部膨胀压力的作用下,细胞快速扩大。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壁松弛效应,即“酸生长理论”。
                              氢离子促进扩张蛋白,使得细胞壁松弛,细胞膨大,恰好是植物生长素的效应过程。也就是说,浇酸水=给予生长素刺激。
                              这种细胞扩张效应,不只是植物叶子、茎的膨大,根系也会相应的延伸生长,可以说是植物综合促长效应的呈现。
                              3、促进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气体交换,叶表的气孔是非常关键的植物器官,其开放保证了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多肉植物属于CAM光合途径,白天是不会打开气孔的,到了夜晚在温差、湿度和细胞内其他刺激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刺激因子是通过质子-ATP酶来实现气孔保卫细胞激活的,和上面提到的一样,质子可以促进保卫细胞膨胀、提高钾离子的摄入,进而促进了细胞的发生极化收缩,气孔获得通气效应。
                              因此,傍晚时喷施酸水,可以促进叶表面气孔的开放,极大地促进多肉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发生,暗反应是有机物合成的时相,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干物质。
                              4、通过抑制脱落酸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抑制性内源激素,调控了植物的休眠和衰老,以及逆境中植物的生长停滞。酸水,可以通过增大质子浓度来改善钾离子的摄入作用,促进细胞生长,这个过程可以抵消或者掩盖住由钙离子介导的ABA负向调控作用,解除ABA对植物的抑制。
                              【酸的选择】
                              最佳调酸物质:盐酸(盐酸是目前生物化学和生物活性培养系统最公认的调酸物质,已经在生物学和医学使用了上百年,很少量就可以达到大幅改变pH的作用,虽然有少许氯离子混入,但对多肉植物来说并不会造成负向影响的,其实我们的自来水中氯含量早就超过这点盐酸了。有的朋友说这是强酸、强腐蚀性呀,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一种理解的偏颇,只有浓盐酸才具有强腐蚀性,用它调酸后其酸性取决于pH,不是说只要含有盐酸一律强酸,我们的胃酸就是盐酸。)
                              调酸物质优先使用顺序:
                              1、盐酸(最好)
                              2、硝酸(次之。当浓度很低的时候,其产生的氧化性可以忽略,对植物没有影响;同时还可以给植物补氮,可谓一举双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其氧化性可能对一些杀菌剂或其他浇水成分产生影响,最好不要和其他物质同时使用)
                              3、醋酸(效果不确定。有机酸,也就是白醋,可以调酸,但是要加很多,不如盐酸调酸能力强;醋酸根是否对植物产生影响还不好说,最好谨慎或者间隔使用)
                              4、柠檬酸(较差。有机酸,调酸能力比醋酸还弱,并且还会与微量元素螯合,影响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偶尔使用还可以)
                              不能使用的调酸物质:
                              1、草酸(最不能使用的物质。草酸虽然可以调酸,但是其会和钙离子形成不溶性草酸钙,不但起不到上述的促生长、溶解沉淀作用,反而导致气孔、根毛的永久性堵塞,未来恐怕很难解救)
                              2、硫酸(硫酸根可以和钙离子形成硫酸钙沉淀,也就是石膏;如果长期用硫酸调酸,最后盆土都变成石膏。。。估计可以做塑像了。。。)
                              3、磷酸(磷酸和草酸一样,都会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和上述理论是相悖的;虽然也可以促进生长,但主要还是靠补磷的作用;除非使用较多的磷酸,才可以使磷酸根氢化,进而溶解,但是这样需要持久酸性,对植物和根际环境不利)
                              跟调酸理论完全不沾边的做法:
                              1、酸性离子交换水(的确,离子交换树脂的做法很现代,但是其过程和交换产生的成分需要更加复杂的调酸理论来解释了,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还有待判断,至少生物医学里没人用这个,都是纯水调酸)
                              2、生物性发酵酸水(这个东西同样成分过于复杂,解析起来很困难,因人而异吧,愿意用就用,看效果)


                              IP属地:四川17楼2020-11-30 2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