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至今,一共取得了紫陸有效成長脫殼記錄共44筆,其中第二次脫殼以上的記錄共有21筆,可以用來統計平均脫殼間隔時間:
◉ 總共21筆,平均間隔128天(75~197)
◉ 螯寬4~9.5mm有16筆,平均間隔121天
◉ 螯寬11~14mm有5筆,平均間隔151天
平均間隔時間應該還會稍微增加,因為周期短的容易先被記錄下來,半年前的統計則是9筆平均104天。這裡的間隔是指兩次脫殼之間,可以用來計算每年脫殼頻率。從數據來看,螯寬4~10mm每年平均脫殼3次,11~14mm每年2.5次。但由於脫殼當下往往難以觀察,因此記錄上使用出關時間代替。
[圖一]為螯寬與脫殼間隔的關係圖,可以看出越大的個體脫殼間隔越長,符合預期。其中螯寬使用脫殼前後平均的主要用意是讓資料分散一些,因為螯寬記錄的最小單位是0.5mm。(雖然我的記錄可以量到13mm/3888pix~=0.0033mm/pix,但當初覺得不需要分這麼清楚
)
[圖二]為脫殼間隔與成長幅度的關係圖,兩者看起來大致上沒什麼關係,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個體脫殼間隔長但成長幅度小。
有效成長脫殼記錄則為:
◉ 總共44筆,平均每次脫殼螯寬成長0.86mm
◉ 螯寬4~9.5mm有27筆,螯寬平均成長1.06mm
◉ 螯寬10~14mm有17筆,螯寬平均成長0.56mm
[圖三]與[圖四]顯示個體螯寬超過10mm後成長趨緩。
其中螯寬4~10mm的個體每次脫殼螯寬平均可成長1mm,綜合前述每年脫殼三次,可以推論螯寬4mm成長到10mm只需要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