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涛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成型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成书,这部由众多医家参与编写的巨著看似理法完备,实则难以自洽。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实质上是由:理、法、方、药共同组成的。“理”主要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等,“法”主要是治疗法则,当然也包括诊断法则。如果是我们能够明证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疗法则存在错误,那么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就会自然坍塌,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也会分崩离析,其“方”“药”自当不堪一提。
传统中医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阴阳平衡。认为机体一旦阴阳失衡就会生病,医生主要就是要帮助调整阴阳。阴阳实质上是古人认识自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对立,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等关系。我们观察可以得知体内最大的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功能(阳)和体形(阴)之间的平衡。小孩体形小,成人体形大,老人慢慢瘦弱......身体体形的缓慢变化反映了机体阳气由弱小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变化路径,它呈现的是一条单峰曲线。同时,我们观察发现机体功能和饮食也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阳气足饮食量就大,阳气虚饮食量就小。正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但是,这种阴阳平衡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生命自行调整的范畴。也就是说不论疾病与健康,阴阳总是趋于自动平衡的,和医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观察到身体内部健康和疾病是一对对立的阴阳矛盾。阳气充足自然没有疾病,即便是染病也会得到快速较好的康复。机体阳气虚损,邪气自然来袭。疾病与健康是绝对对立并且可以转换的一对矛盾,转换的方向要看阳气和阴邪的力量对比。我们从生命生与死的极端状态对比可以得出结论:阳盛则昌,阳亡则死。即便是严重饥饿状态,因为阴的不足最终也还是导致阳亡而死。在机体功能下降严重(阳虚)的时候,即使给再多的饮食(阴)机体也难以阳复而活,相似的情况如:致死的失血性休克后期输血是无用的。由此可以看见机体内部的这种疾病现象并不是古人认为的阴阳失衡,而是:阳主阴从,阳弱则病,阳亡则死。我认为疾病都是机体阳气和内外之邪对抗,最终导致阳气不断衰退而表现的各种病理变化。
古人认为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健康状态,阴阳失衡是机体的疾病状态,所以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平为期”。结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否泰论认为: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正常的天道规律,不论疾病还是健康。疾病(病理现象)则是阳气虚损阴邪入侵或者是外邪入里戕害正气所致。也就是说当阳气低于正常曲线时多是疾病状态;曲线长期低于正常是机体慢性疾病状态;曲线快速下降则是疾病危重;曲线接近纵轴零值则是即将死亡。
上面我们解释了传统中医“理”的错误,现在我们用数学逻辑进一步验证传统中医治则的错误。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我们画图可见:寒者热之→_→传统中医假想健康人群←_←热者寒之;虚者补之→_→传统中医假想健康人群←_←实者泻之。健康人群是不是在寒热虚实之间呢?吃点寒凉的就腹泻,吃点辛辣的就上火?这个结论很明显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否泰论认为:寒者热之→_→热者散之(不能热者寒之)→_→实际健康人群。寒者药用温补,寒邪化热上火,继续温散给邪气一出路,驱邪成功气血常规下藏肝肾,机体恢复健康状态----这才是正常的抗邪康复路径。同时,我们可以反向验证,当健康人群吃了大量寒凉的东西→_→上火怕热多汗(寒化热呈现热象)→_→继续吃寒凉伤害阳气→_→阳虚怕冷。这种现象是符合临床事实的。也就是说健康人群恣吃寒凉首先反应的是怕热上火,而不是传统中医治疗原则逆推的阳虚怕冷现象。治疗原则存在明显逻辑错误,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无从谈起了。数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做过这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才让传统中医的错误理论积木维持至今。
其实古代也有人发现“热者寒之”这个错误,他就是中医史上金元四大家脾胃论的李杲。然而,他只是简单的认为“升清阳,去阴火”、“甘温除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刻思考。金元四大家寒凉派的刘完素,他发现六气五志皆能化火,故多药用寒凉,这种认识是极其肤浅错误的,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六气化火乃邪气入里,阳气攻邪而成。千百年来没人认识到“火”的本质----阴加阳谓之“火”。否泰论认为各种邪气最终都会伤害机体的阳气,因此各种邪气都应统称阴邪。阴邪入里,阳气攻之,机体利用热性升散,而外散化热之邪,这是机体抵抗外邪的正常机制。一般情况下阳虚或(和)邪小则火弱,阳实邪多则火大。特殊情况是下焦阳虚严重邪气凶猛,气血倾巢出动孤注一掷抗邪而成大热危证(肝阳上亢、虚阳上浮、火热温病等)。补火助阳辅助正气是抵御外邪的关键。药用寒凉对阳气较盛的人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上火”症状,但是这种作用往往是短期的、负面的、治标的。长期药用寒凉必定耗伤阳气、戗伐生机,缩短寿命。
否泰论认为李杲的脾胃论,张从正的攻邪派,后世郑钦安的火神派都有正确的理论成分。李杲的脾胃论认识到各种疾病往往和脾胃虚弱有关,后天脾胃运化减弱势必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张从正攻邪派真正的意义是给邪气一出路,我的理解是各种邪气是不能用药物来“中和”消除的,邪气必须驱离身体才能康复,“火邪”服用凉药不可能寒热中和而去,只是热象减轻、邪气蛰伏、阳气消耗、症状缓解而已。朱丹溪所谓的“相火”其实是下焦寒侵,阳不封藏,升散外露的表现。其和刘完素“实火”的区别是阳虚更重。丹溪误用滋阴之法治疗“相火”方向错误,应该求本补火才对,但是补阴对于进食困难的病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的进食都是在补阴,作为医生如果把补阴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则是错误的。
温补学派的众多医家如薛已、张景岳等已经认识到补阳的重要性,这是对前世医家乱用寒凉产生时弊的一个清醒认识。在纠偏救弊的同时,其补阳补阴放却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错误的。我们从生死两种状态已经看得清楚,那就是阳气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时时顾护阳气应该成为我们医生心中的明灯。否泰论对于应用温补之药的指导思想是:必须确保机体阳气和扶阳药物的联合力量以绝对优势大于阴寒之邪,从而保障正邪之争往良性方向快速发展。如果药用辛温只是“以知为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正邪交争陷于持久而难痊愈。这是本人在临床上常常用附片两三百克,干姜百十克的理由,疗效很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临床中必须注意补阳时减少养阴滋腻之成分,阳气恢复后期才能适量运用。
后世的温病学派理论的“热者寒之”和刘完素一样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现在临床上用那些寒凉的中药其临床远期效果多不理想。瘟疫此类邪气有容易和机体阳气迅速发生炙热战争的特性。炙热战事常常消耗大量阳气,阳气从下焦肝脾肾倾巢出动,导致下焦肝肾功能衰退,身体陷入危险境地。药用甘寒、辛寒,甚至苦寒皆治标之剂。此时患者大多舌苔白腻,脉多浮大(或细速)无力。理应速速补火,阳气充足必定抗病从容和缓。由于本人治疗瘟疫缺乏临床经验,此段文字只能是理论推测。
火神派郑钦安开启了用大剂辛热治疗寒症的先河,疗效之好惊艳世人。然而,其并没有认识到“百病皆寒”的实质,没有明白所有邪气入里的结果都是伤阳,即便是阳气津液皆伤,也是唯有阳复方能阴(津精)回。其对于阴、阳、气、血问题也还在辨证施治。否泰论认为血虚、阴虚、气虚都是阳虚的不同类型。机体阳气虚损不能化外物为精血故而血虚精弱,不能化外物为自身以及夹有小邪方成阴虚。阳虚之轻谓之气虚,气虚之重谓之阳虚,阳虚犹如炉膛无火,气虚犹如锅中无气。补阳则诸虚皆治。世人何曾看见干燥症、消渴症、肺结核等阴虚之证,药用养阴清热之法而得痊愈乎?补气养血调经之治疗不多是服药有效,停药不久即复耶?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医学发明比较多,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传统错误的理论框架束缚。比如他重镇降逆的方子,治疗“肝阳上亢”临床上多是用药有效,停药即发。否泰论认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虚阳上浮等证皆乃下焦虚寒,肝肾不能藏阳,气血皆走于上之象,也即丹溪之“相火”。火热表象极其惑人,其舌质多红,脉多浮大或细速。如果识其下焦阳虚上浮之本质,果敢药用大辛大热温补之剂,临床效果极好。本人常用大剂附片干姜之否泰汤,治疗干燥症、躁狂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急慢性心肺疾病、失眠等上焦浮热之证效果明显好于养阴清热重镇降逆之法。
千百年来中医对于湿气的认识都是错误。认为湿热是“如油入面”需要清热利湿,分而治之。寒湿之证药用温燥,寒湿化热乃是天理,继续温化,湿邪方能化热外散。湿邪乃阳虚所致,水火不容是为天理,温阳发散乃其正治,余用大热否泰汤治疗寒湿之证,必会变成湿热,继续温散,必获全功。至于结石、肿瘤、结节、囊肿、息肉、痔疮、静脉曲张、肺不张、慢性咳嗽、所有胃病、糖尿病、肺结核、不孕症、股骨头坏死、慢性肝肾疾病、滑膜炎、风湿类风湿免疫性疾病、各种皮肤病、艾滋病等各种病毒感染等等,否泰论认为这些都是阳虚寒凝瘀滞之象,唯有温散方得全功,这些疾病我在临床已有大量验证。还有很多疾病的病机解释可以参考《否泰论PPT(泰山之巅)》。
传统中医对于痰、淤、外毒的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化痰、祛瘀、解毒视为常规。殊不知这些邪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阳虚,最终的结局都是消耗元阳,直至阳亡而毙。阳虚则不能化饮食为精血而成痰浊。阳虚鼓动无力、血少生痰、血管难御寒侵收紧共成寒凝淤血。各种外毒如:艾滋病、疱疹病毒、湿疣、乙肝等,皆是阳虚免疫低下邪气入里导致机体久病不愈。本人临床用大剂否泰汤治疗艾滋病半个月CD4基本都快速上升至正常,各种慢性心、肝、脾、肺、肾疾病服用否泰汤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用药。
被视为中医灵魂的“辨证施治”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把中医科学直接变成了中医艺术,中医医家个个不得不成了中医各种理论的辩论家。我们假设一个复杂的病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尿酸高+肝肾结石+足坏疽+前列腺炎+骨肿瘤等,上有少热、下有虚寒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假设我们起古人于地下,把张仲景、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张景岳、郑钦安、张锡纯请来一同会诊,结果会怎么样?不用想!!每个医家开的方子绝对不会一样!甚至相去很远!!他们一定还会认为自己的疗效应该比较好,看见一点变化则更加自信,极有可能写成一篇医理高深的医案.....百家争鸣是思想但不是科学!否泰论认为:百病皆为阳虚夹有阴邪,药用否泰助阳散邪,阳复邪祛方能彻底康复。艺术的特性是各自发挥拒绝雷同,而科学结论应该是唯一性或者相似性!可以肯定所有的中医先生都会经常遇到疗效不好容易复发的问题,世人皆以为疗效不好是因为医生理论不高、经验不足、辩证不准等,殊不知它却是传统中医理论先天缺陷所致。理论混乱焉能有实践与疗效的统一?这是传统中医的“艺术”现象,也是传统中医人无可奈何的悲哀。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带入我国,西医对于我国影响力逐步增大是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于西医病理清楚、疗效确切也是逐步信任,对于传承数千年的祖国医学的理论复杂疗效低下的境况甚是无奈,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西医在中国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和进步,近来国人慢慢观察到西医在人类大量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面前的无能为力,整个世界终于慢慢失去了每次现代医学科学研究重大发明带来的心跳和兴奋。于是,中医现在又有复苏之势,在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中医之际,现代上层中医“医家”又在高喊学习中医经典,讲台之上、聚光灯下看见的是中医大家正襟危坐口若悬河的大段经典背诵的炫耀卖弄......中医是实践医学,理论讲的玄妙高深,疗效没有达到预期,都是荒诞之清谈,最终不过是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我们常常看见古人留下很多精彩医案,写的让人钦羡不已。看似一个很严重的慢性病急性发作,被所谓的名医一个小方子、几幅中药药到病除,病机及用药解释自是高深莫测,怎么可能?顶多是短期症状好转而已!一个方子就可以短期改变机体的阳虚状态(机能下降)?患者服药后应该看见阳气逐步恢复及相应的排毒现象(散邪),病重的应该看见“冥眩反应”,怎么可能那么快彻底康复?阳气的康复和邪气的外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我认为:凡是我们及后人不能重复验证的东西,都是前医善于包装、故弄玄虚、欺世盗名之作为!这种卑鄙的行径没有一丝科学求实的精神,完全搅乱了传统中医的传承和比对,让很多错误理论隐藏在虚假的“疗效”之中。这股歪风邪气现在依然还在中医界悄然流行.....对于这种无耻之行径,我们当代中医人不但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敢于大声呵斥的勇气!
中医新理论的重构如下:传统中医基本理论认为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自觉,不论疾病还是健康。“调理阴阳”和“热者寒之”的提法是错误的。疾病的最终结果都是耗阳,直至阳亡而毙。疾病是机体熵增的快速通道。寒象是机体阳虚严重抗邪无力之表现,热象乃是机体正邪相争火热之战事,任何时候都应助阳散邪,不能“热者寒之”。“相火”本质是阳虚严重,下焦元阳上浮之重症,不管有无外邪均需大剂温补。“虚者补之”补阳则诸虚皆治,“实者泻之”只能温散邪气。否泰论认为凡是温性中药对阳气都有正相关作用(同气相求),凡是寒性中药对于阳气都起负相关作用。所有邪气相对机体阳气来说都是“阴邪”。否泰论继承了火神派的扶阳、脾胃论的重视中焦以及攻邪派的部分观点,三者合和而成。彻底摒弃寒凉派的错误理论,对于滋阴派少部分继承,也就是阳气基本恢复后可以加入养阴补血之药以求“阳中求阴”。“百病皆寒”、百病伤阳故而药用辛热堆砌之否泰论乃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柱石之法。助阳必是医生治疗疾病延长生命的关键,也是减熵的不二法则。
否泰论的更多理论解释可以参考本人其他文章。
最后,特别感谢湖北南漳县中医院李常副主任医师、余德海副主任医师以及王宗佼主任,本文诸多内容皆与他们多次深刻讨论数易其稿而成。
2018年8月19日星期日
写于湖北南漳县城关镇凤凰山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成型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成书,这部由众多医家参与编写的巨著看似理法完备,实则难以自洽。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实质上是由:理、法、方、药共同组成的。“理”主要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等,“法”主要是治疗法则,当然也包括诊断法则。如果是我们能够明证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疗法则存在错误,那么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就会自然坍塌,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也会分崩离析,其“方”“药”自当不堪一提。
传统中医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阴阳平衡。认为机体一旦阴阳失衡就会生病,医生主要就是要帮助调整阴阳。阴阳实质上是古人认识自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对立,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等关系。我们观察可以得知体内最大的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功能(阳)和体形(阴)之间的平衡。小孩体形小,成人体形大,老人慢慢瘦弱......身体体形的缓慢变化反映了机体阳气由弱小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变化路径,它呈现的是一条单峰曲线。同时,我们观察发现机体功能和饮食也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阳气足饮食量就大,阳气虚饮食量就小。正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但是,这种阴阳平衡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生命自行调整的范畴。也就是说不论疾病与健康,阴阳总是趋于自动平衡的,和医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观察到身体内部健康和疾病是一对对立的阴阳矛盾。阳气充足自然没有疾病,即便是染病也会得到快速较好的康复。机体阳气虚损,邪气自然来袭。疾病与健康是绝对对立并且可以转换的一对矛盾,转换的方向要看阳气和阴邪的力量对比。我们从生命生与死的极端状态对比可以得出结论:阳盛则昌,阳亡则死。即便是严重饥饿状态,因为阴的不足最终也还是导致阳亡而死。在机体功能下降严重(阳虚)的时候,即使给再多的饮食(阴)机体也难以阳复而活,相似的情况如:致死的失血性休克后期输血是无用的。由此可以看见机体内部的这种疾病现象并不是古人认为的阴阳失衡,而是:阳主阴从,阳弱则病,阳亡则死。我认为疾病都是机体阳气和内外之邪对抗,最终导致阳气不断衰退而表现的各种病理变化。
古人认为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健康状态,阴阳失衡是机体的疾病状态,所以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平为期”。结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否泰论认为: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正常的天道规律,不论疾病还是健康。疾病(病理现象)则是阳气虚损阴邪入侵或者是外邪入里戕害正气所致。也就是说当阳气低于正常曲线时多是疾病状态;曲线长期低于正常是机体慢性疾病状态;曲线快速下降则是疾病危重;曲线接近纵轴零值则是即将死亡。
上面我们解释了传统中医“理”的错误,现在我们用数学逻辑进一步验证传统中医治则的错误。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我们画图可见:寒者热之→_→传统中医假想健康人群←_←热者寒之;虚者补之→_→传统中医假想健康人群←_←实者泻之。健康人群是不是在寒热虚实之间呢?吃点寒凉的就腹泻,吃点辛辣的就上火?这个结论很明显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否泰论认为:寒者热之→_→热者散之(不能热者寒之)→_→实际健康人群。寒者药用温补,寒邪化热上火,继续温散给邪气一出路,驱邪成功气血常规下藏肝肾,机体恢复健康状态----这才是正常的抗邪康复路径。同时,我们可以反向验证,当健康人群吃了大量寒凉的东西→_→上火怕热多汗(寒化热呈现热象)→_→继续吃寒凉伤害阳气→_→阳虚怕冷。这种现象是符合临床事实的。也就是说健康人群恣吃寒凉首先反应的是怕热上火,而不是传统中医治疗原则逆推的阳虚怕冷现象。治疗原则存在明显逻辑错误,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无从谈起了。数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做过这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才让传统中医的错误理论积木维持至今。
其实古代也有人发现“热者寒之”这个错误,他就是中医史上金元四大家脾胃论的李杲。然而,他只是简单的认为“升清阳,去阴火”、“甘温除热”,对这个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刻思考。金元四大家寒凉派的刘完素,他发现六气五志皆能化火,故多药用寒凉,这种认识是极其肤浅错误的,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六气化火乃邪气入里,阳气攻邪而成。千百年来没人认识到“火”的本质----阴加阳谓之“火”。否泰论认为各种邪气最终都会伤害机体的阳气,因此各种邪气都应统称阴邪。阴邪入里,阳气攻之,机体利用热性升散,而外散化热之邪,这是机体抵抗外邪的正常机制。一般情况下阳虚或(和)邪小则火弱,阳实邪多则火大。特殊情况是下焦阳虚严重邪气凶猛,气血倾巢出动孤注一掷抗邪而成大热危证(肝阳上亢、虚阳上浮、火热温病等)。补火助阳辅助正气是抵御外邪的关键。药用寒凉对阳气较盛的人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上火”症状,但是这种作用往往是短期的、负面的、治标的。长期药用寒凉必定耗伤阳气、戗伐生机,缩短寿命。
否泰论认为李杲的脾胃论,张从正的攻邪派,后世郑钦安的火神派都有正确的理论成分。李杲的脾胃论认识到各种疾病往往和脾胃虚弱有关,后天脾胃运化减弱势必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张从正攻邪派真正的意义是给邪气一出路,我的理解是各种邪气是不能用药物来“中和”消除的,邪气必须驱离身体才能康复,“火邪”服用凉药不可能寒热中和而去,只是热象减轻、邪气蛰伏、阳气消耗、症状缓解而已。朱丹溪所谓的“相火”其实是下焦寒侵,阳不封藏,升散外露的表现。其和刘完素“实火”的区别是阳虚更重。丹溪误用滋阴之法治疗“相火”方向错误,应该求本补火才对,但是补阴对于进食困难的病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的进食都是在补阴,作为医生如果把补阴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则是错误的。
温补学派的众多医家如薛已、张景岳等已经认识到补阳的重要性,这是对前世医家乱用寒凉产生时弊的一个清醒认识。在纠偏救弊的同时,其补阳补阴放却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错误的。我们从生死两种状态已经看得清楚,那就是阳气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时时顾护阳气应该成为我们医生心中的明灯。否泰论对于应用温补之药的指导思想是:必须确保机体阳气和扶阳药物的联合力量以绝对优势大于阴寒之邪,从而保障正邪之争往良性方向快速发展。如果药用辛温只是“以知为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正邪交争陷于持久而难痊愈。这是本人在临床上常常用附片两三百克,干姜百十克的理由,疗效很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临床中必须注意补阳时减少养阴滋腻之成分,阳气恢复后期才能适量运用。
后世的温病学派理论的“热者寒之”和刘完素一样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现在临床上用那些寒凉的中药其临床远期效果多不理想。瘟疫此类邪气有容易和机体阳气迅速发生炙热战争的特性。炙热战事常常消耗大量阳气,阳气从下焦肝脾肾倾巢出动,导致下焦肝肾功能衰退,身体陷入危险境地。药用甘寒、辛寒,甚至苦寒皆治标之剂。此时患者大多舌苔白腻,脉多浮大(或细速)无力。理应速速补火,阳气充足必定抗病从容和缓。由于本人治疗瘟疫缺乏临床经验,此段文字只能是理论推测。
火神派郑钦安开启了用大剂辛热治疗寒症的先河,疗效之好惊艳世人。然而,其并没有认识到“百病皆寒”的实质,没有明白所有邪气入里的结果都是伤阳,即便是阳气津液皆伤,也是唯有阳复方能阴(津精)回。其对于阴、阳、气、血问题也还在辨证施治。否泰论认为血虚、阴虚、气虚都是阳虚的不同类型。机体阳气虚损不能化外物为精血故而血虚精弱,不能化外物为自身以及夹有小邪方成阴虚。阳虚之轻谓之气虚,气虚之重谓之阳虚,阳虚犹如炉膛无火,气虚犹如锅中无气。补阳则诸虚皆治。世人何曾看见干燥症、消渴症、肺结核等阴虚之证,药用养阴清热之法而得痊愈乎?补气养血调经之治疗不多是服药有效,停药不久即复耶?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医学发明比较多,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传统错误的理论框架束缚。比如他重镇降逆的方子,治疗“肝阳上亢”临床上多是用药有效,停药即发。否泰论认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虚阳上浮等证皆乃下焦虚寒,肝肾不能藏阳,气血皆走于上之象,也即丹溪之“相火”。火热表象极其惑人,其舌质多红,脉多浮大或细速。如果识其下焦阳虚上浮之本质,果敢药用大辛大热温补之剂,临床效果极好。本人常用大剂附片干姜之否泰汤,治疗干燥症、躁狂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急慢性心肺疾病、失眠等上焦浮热之证效果明显好于养阴清热重镇降逆之法。
千百年来中医对于湿气的认识都是错误。认为湿热是“如油入面”需要清热利湿,分而治之。寒湿之证药用温燥,寒湿化热乃是天理,继续温化,湿邪方能化热外散。湿邪乃阳虚所致,水火不容是为天理,温阳发散乃其正治,余用大热否泰汤治疗寒湿之证,必会变成湿热,继续温散,必获全功。至于结石、肿瘤、结节、囊肿、息肉、痔疮、静脉曲张、肺不张、慢性咳嗽、所有胃病、糖尿病、肺结核、不孕症、股骨头坏死、慢性肝肾疾病、滑膜炎、风湿类风湿免疫性疾病、各种皮肤病、艾滋病等各种病毒感染等等,否泰论认为这些都是阳虚寒凝瘀滞之象,唯有温散方得全功,这些疾病我在临床已有大量验证。还有很多疾病的病机解释可以参考《否泰论PPT(泰山之巅)》。
传统中医对于痰、淤、外毒的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化痰、祛瘀、解毒视为常规。殊不知这些邪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阳虚,最终的结局都是消耗元阳,直至阳亡而毙。阳虚则不能化饮食为精血而成痰浊。阳虚鼓动无力、血少生痰、血管难御寒侵收紧共成寒凝淤血。各种外毒如:艾滋病、疱疹病毒、湿疣、乙肝等,皆是阳虚免疫低下邪气入里导致机体久病不愈。本人临床用大剂否泰汤治疗艾滋病半个月CD4基本都快速上升至正常,各种慢性心、肝、脾、肺、肾疾病服用否泰汤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用药。
被视为中医灵魂的“辨证施治”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把中医科学直接变成了中医艺术,中医医家个个不得不成了中医各种理论的辩论家。我们假设一个复杂的病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尿酸高+肝肾结石+足坏疽+前列腺炎+骨肿瘤等,上有少热、下有虚寒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假设我们起古人于地下,把张仲景、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张景岳、郑钦安、张锡纯请来一同会诊,结果会怎么样?不用想!!每个医家开的方子绝对不会一样!甚至相去很远!!他们一定还会认为自己的疗效应该比较好,看见一点变化则更加自信,极有可能写成一篇医理高深的医案.....百家争鸣是思想但不是科学!否泰论认为:百病皆为阳虚夹有阴邪,药用否泰助阳散邪,阳复邪祛方能彻底康复。艺术的特性是各自发挥拒绝雷同,而科学结论应该是唯一性或者相似性!可以肯定所有的中医先生都会经常遇到疗效不好容易复发的问题,世人皆以为疗效不好是因为医生理论不高、经验不足、辩证不准等,殊不知它却是传统中医理论先天缺陷所致。理论混乱焉能有实践与疗效的统一?这是传统中医的“艺术”现象,也是传统中医人无可奈何的悲哀。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带入我国,西医对于我国影响力逐步增大是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于西医病理清楚、疗效确切也是逐步信任,对于传承数千年的祖国医学的理论复杂疗效低下的境况甚是无奈,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西医在中国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和进步,近来国人慢慢观察到西医在人类大量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面前的无能为力,整个世界终于慢慢失去了每次现代医学科学研究重大发明带来的心跳和兴奋。于是,中医现在又有复苏之势,在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中医之际,现代上层中医“医家”又在高喊学习中医经典,讲台之上、聚光灯下看见的是中医大家正襟危坐口若悬河的大段经典背诵的炫耀卖弄......中医是实践医学,理论讲的玄妙高深,疗效没有达到预期,都是荒诞之清谈,最终不过是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我们常常看见古人留下很多精彩医案,写的让人钦羡不已。看似一个很严重的慢性病急性发作,被所谓的名医一个小方子、几幅中药药到病除,病机及用药解释自是高深莫测,怎么可能?顶多是短期症状好转而已!一个方子就可以短期改变机体的阳虚状态(机能下降)?患者服药后应该看见阳气逐步恢复及相应的排毒现象(散邪),病重的应该看见“冥眩反应”,怎么可能那么快彻底康复?阳气的康复和邪气的外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我认为:凡是我们及后人不能重复验证的东西,都是前医善于包装、故弄玄虚、欺世盗名之作为!这种卑鄙的行径没有一丝科学求实的精神,完全搅乱了传统中医的传承和比对,让很多错误理论隐藏在虚假的“疗效”之中。这股歪风邪气现在依然还在中医界悄然流行.....对于这种无耻之行径,我们当代中医人不但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敢于大声呵斥的勇气!
中医新理论的重构如下:传统中医基本理论认为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自觉,不论疾病还是健康。“调理阴阳”和“热者寒之”的提法是错误的。疾病的最终结果都是耗阳,直至阳亡而毙。疾病是机体熵增的快速通道。寒象是机体阳虚严重抗邪无力之表现,热象乃是机体正邪相争火热之战事,任何时候都应助阳散邪,不能“热者寒之”。“相火”本质是阳虚严重,下焦元阳上浮之重症,不管有无外邪均需大剂温补。“虚者补之”补阳则诸虚皆治,“实者泻之”只能温散邪气。否泰论认为凡是温性中药对阳气都有正相关作用(同气相求),凡是寒性中药对于阳气都起负相关作用。所有邪气相对机体阳气来说都是“阴邪”。否泰论继承了火神派的扶阳、脾胃论的重视中焦以及攻邪派的部分观点,三者合和而成。彻底摒弃寒凉派的错误理论,对于滋阴派少部分继承,也就是阳气基本恢复后可以加入养阴补血之药以求“阳中求阴”。“百病皆寒”、百病伤阳故而药用辛热堆砌之否泰论乃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柱石之法。助阳必是医生治疗疾病延长生命的关键,也是减熵的不二法则。
否泰论的更多理论解释可以参考本人其他文章。
最后,特别感谢湖北南漳县中医院李常副主任医师、余德海副主任医师以及王宗佼主任,本文诸多内容皆与他们多次深刻讨论数易其稿而成。
2018年8月19日星期日
写于湖北南漳县城关镇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