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河南之战进军路线考辨》
作者:谭晓斌
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役,伟大的军事统帅卫青收复河南地,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心脏地带秦中也就是关中的威胁,缴获牛马羊的数量高达一百多万,斩捕首虏五千三百多级,而汉军自身零死亡,“全甲兵而还”,取得了碾压性的胜利。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云: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有简文错乱的现象。
《史记•匈奴列传》云:
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胡又入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围汉将军安国,安国时千余骑亦且尽,会燕救至,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于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胡。得首虏数千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
我们可以据此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纠正为:
其秋,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
这一错误可能是由太史公疏忽大意或者后世传抄出错引起的。当然,“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匈奴“略二千余人”发生在辽西郡,而非渔阳郡,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匈奴在渔阳郡“虏略千余人”。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云: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使建筑朔方城。上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遗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八百户。”
班固在此处没有出错,“李息出代郡”发生在元朔元年,并且他没有在元朔二年领兵出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畜数十万”,他也纠正为“畜百余万”,因为汉武帝封卫青的诏书中明确说了“马牛羊百有余万”。至于“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作“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益封青三千户”作“益封青三千八百户”,目前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这是传抄中产生的。除了这两个数字,诏书中的其他内容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出错了。
在元朔元年条,他写道:
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
在元朔二年条,他又写道: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附传中都有李息,但是均未称他和卫青一起出云中收河南地。
元朔二年也没有“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的事情。
《史记•韩长孺列传》云:
匈奴大入边,杀辽西太守,及入雁门,所杀略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击之,出雁门。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
由此可见,“匈奴入上谷、渔阳”发生在元朔元年。
荀悦的《前汉纪》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承袭了《汉书•武帝纪》中的这一错误,称元朔二年,匈奴入上谷、渔阳,卫青、李息出云中收河南地。
从汉武帝诏书中的信息来看,河南之战分两个阶段,汉武帝在收到卫青第一阶段的战报后,封他为长平侯,卫青巩固并扩大了战果,回来后,汉武帝根据他第二阶段的功劳,进行“益封”。
一些书籍和文章在描述此战时,往往会说卫青从云中郡出发,沿着黄河北岸西进,到了高阙,再南下,但是这就与诏书中的“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一语产生了矛盾。
此处的“西河”是指邻近云中郡的那一段黄河,虽然在河南地的东面,但是因为在云中郡的西面,所以当时从汉人的角度看,就是“西河”。
卫青此战是进攻河南地,从云中郡出发,第一步是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地,这没有任何问题,说他沿着黄河北岸西进是毫无道理的。
围绕河南地的黄河是“几”字形的,当时黄河在阴山南麓也就是“几”字形中横的那个位置分为两支,南支叫“南河”,北支叫“北河”,主河道是“北河”。
高阙是阴山山脉中的一处缺口,卫青从云中郡出发,渡过“西河”进入河南地之后,再去高阙,就还得渡河,离开河南地,这是毫无疑问的。
诏书中说卫青“至高阙”之后,“遂西定河南地”,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卫青到了高阙,那么河南地对他而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西”这个方向。
因此,“度西河至高阙”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许多人选择不顾“度西河”三字,认为卫青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至高阙,显然是因为这个缘故。
但是,渡河也好,不渡河也罢,只要到了高阙,就会与“遂西定河南地”一语产生矛盾,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我认为“度西河至高阙”中的“度西河”三字是没有问题的,“至高阙”三字有误,汉武帝封卫青的原始诏书在此处是没有这三个字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卫青没有“至高阙”,此次进军的终点正是高阙,只不过“至高阙”发生在第二阶段。
对于“白羊楼烦王”的注释,长期以来,都认为是白羊王和楼烦王,亦即二王。
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白羊是楼烦的一支,所以被称为“白羊楼烦”或“楼烦白羊”,是一王。
卫青从云中郡出塞,渡过“西河”,进入河南地,向白羊楼烦王发起攻击。白羊楼烦王没想到汉军会有这样的行动,迅速崩溃,仓皇逃跑。汉军“获首虏二千三百级”,并缴获了敌人来不及带走的大量“车辎畜产”。这是河南之战的第一阶段。
汉武帝收到卫青的战报后,以三千八百户封他为长平侯。
虽然汉军轻松获胜,但是有不少敌人也就是“伏听者”隐藏在各处,所以卫青对这些敌人进行清剿,并将行动扩展到了河南地之外,也就有了诏书中提到的“案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等行动。这是河南之战的第二阶段。
“榆溪旧塞”是秦朝蒙恬所建。
“梓领”是一座山,位于“榆溪旧塞”和“北河”之间的路线上。
“薄泥”和“符离”都是匈奴小王。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和《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元狩四年时的符离王名叫“敞屠洛”,降汉后,被封为湘成侯,不知元朔二年时的符离王是不是他。
在肃清了河南地的残敌之后,卫青架桥渡过“北河”,进攻薄泥王,蒲泥王向西逃窜,卫青追击,进入符离王的领地,符离王也被击败,他们通过高阙逃跑。
卫青追到高阙,下令停止追击,汉军在第二阶段斩匈奴轻锐之卒、捕伏听者共计三千七十一级(一说“三千一十七级”)。
接下来,卫青就班师回朝了,汉军回到河南地,带着战利品,从陇西郡入塞。
汉武帝“益封”卫青三千户(一说“三千八百户”)
河南之战,卫青从云中郡出塞,从陇西郡入塞,因此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称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高阙是此次进军的终点,因此他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称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着重强调了一下“高阙”。而关于此战的更多过程,他通过引用汉武帝诏书中的内容来表现,但是一不小心,在“度西河”之后,顺手写下了“至高阙”三字。后世的班固未能发现这个问题,承袭了他的错误。
(2021年2月4日)
作者:谭晓斌
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役,伟大的军事统帅卫青收复河南地,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心脏地带秦中也就是关中的威胁,缴获牛马羊的数量高达一百多万,斩捕首虏五千三百多级,而汉军自身零死亡,“全甲兵而还”,取得了碾压性的胜利。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云: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有简文错乱的现象。
《史记•匈奴列传》云:
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胡又入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围汉将军安国,安国时千余骑亦且尽,会燕救至,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于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胡。得首虏数千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
我们可以据此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纠正为:
其秋,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
这一错误可能是由太史公疏忽大意或者后世传抄出错引起的。当然,“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匈奴“略二千余人”发生在辽西郡,而非渔阳郡,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匈奴在渔阳郡“虏略千余人”。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云: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使建筑朔方城。上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遗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八百户。”
班固在此处没有出错,“李息出代郡”发生在元朔元年,并且他没有在元朔二年领兵出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畜数十万”,他也纠正为“畜百余万”,因为汉武帝封卫青的诏书中明确说了“马牛羊百有余万”。至于“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作“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益封青三千户”作“益封青三千八百户”,目前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这是传抄中产生的。除了这两个数字,诏书中的其他内容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出错了。
在元朔元年条,他写道:
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
在元朔二年条,他又写道: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附传中都有李息,但是均未称他和卫青一起出云中收河南地。
元朔二年也没有“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的事情。
《史记•韩长孺列传》云:
匈奴大入边,杀辽西太守,及入雁门,所杀略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击之,出雁门。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
由此可见,“匈奴入上谷、渔阳”发生在元朔元年。
荀悦的《前汉纪》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承袭了《汉书•武帝纪》中的这一错误,称元朔二年,匈奴入上谷、渔阳,卫青、李息出云中收河南地。
从汉武帝诏书中的信息来看,河南之战分两个阶段,汉武帝在收到卫青第一阶段的战报后,封他为长平侯,卫青巩固并扩大了战果,回来后,汉武帝根据他第二阶段的功劳,进行“益封”。
一些书籍和文章在描述此战时,往往会说卫青从云中郡出发,沿着黄河北岸西进,到了高阙,再南下,但是这就与诏书中的“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一语产生了矛盾。
此处的“西河”是指邻近云中郡的那一段黄河,虽然在河南地的东面,但是因为在云中郡的西面,所以当时从汉人的角度看,就是“西河”。
卫青此战是进攻河南地,从云中郡出发,第一步是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地,这没有任何问题,说他沿着黄河北岸西进是毫无道理的。
围绕河南地的黄河是“几”字形的,当时黄河在阴山南麓也就是“几”字形中横的那个位置分为两支,南支叫“南河”,北支叫“北河”,主河道是“北河”。
高阙是阴山山脉中的一处缺口,卫青从云中郡出发,渡过“西河”进入河南地之后,再去高阙,就还得渡河,离开河南地,这是毫无疑问的。
诏书中说卫青“至高阙”之后,“遂西定河南地”,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卫青到了高阙,那么河南地对他而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西”这个方向。
因此,“度西河至高阙”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许多人选择不顾“度西河”三字,认为卫青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至高阙,显然是因为这个缘故。
但是,渡河也好,不渡河也罢,只要到了高阙,就会与“遂西定河南地”一语产生矛盾,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我认为“度西河至高阙”中的“度西河”三字是没有问题的,“至高阙”三字有误,汉武帝封卫青的原始诏书在此处是没有这三个字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卫青没有“至高阙”,此次进军的终点正是高阙,只不过“至高阙”发生在第二阶段。
对于“白羊楼烦王”的注释,长期以来,都认为是白羊王和楼烦王,亦即二王。
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白羊是楼烦的一支,所以被称为“白羊楼烦”或“楼烦白羊”,是一王。
卫青从云中郡出塞,渡过“西河”,进入河南地,向白羊楼烦王发起攻击。白羊楼烦王没想到汉军会有这样的行动,迅速崩溃,仓皇逃跑。汉军“获首虏二千三百级”,并缴获了敌人来不及带走的大量“车辎畜产”。这是河南之战的第一阶段。
汉武帝收到卫青的战报后,以三千八百户封他为长平侯。
虽然汉军轻松获胜,但是有不少敌人也就是“伏听者”隐藏在各处,所以卫青对这些敌人进行清剿,并将行动扩展到了河南地之外,也就有了诏书中提到的“案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等行动。这是河南之战的第二阶段。
“榆溪旧塞”是秦朝蒙恬所建。
“梓领”是一座山,位于“榆溪旧塞”和“北河”之间的路线上。
“薄泥”和“符离”都是匈奴小王。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和《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元狩四年时的符离王名叫“敞屠洛”,降汉后,被封为湘成侯,不知元朔二年时的符离王是不是他。
在肃清了河南地的残敌之后,卫青架桥渡过“北河”,进攻薄泥王,蒲泥王向西逃窜,卫青追击,进入符离王的领地,符离王也被击败,他们通过高阙逃跑。
卫青追到高阙,下令停止追击,汉军在第二阶段斩匈奴轻锐之卒、捕伏听者共计三千七十一级(一说“三千一十七级”)。
接下来,卫青就班师回朝了,汉军回到河南地,带着战利品,从陇西郡入塞。
汉武帝“益封”卫青三千户(一说“三千八百户”)
河南之战,卫青从云中郡出塞,从陇西郡入塞,因此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称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高阙是此次进军的终点,因此他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称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着重强调了一下“高阙”。而关于此战的更多过程,他通过引用汉武帝诏书中的内容来表现,但是一不小心,在“度西河”之后,顺手写下了“至高阙”三字。后世的班固未能发现这个问题,承袭了他的错误。
(2021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