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最常见的主要是噪声和耳毒性药物。
一、噪声
一般公认,低于75dB A的噪声,不管暴露时间有多长,都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然而,噪声强度高于80dB A,暴露达到一定时间,造成明显听力损失的危险性就增大,至少一部分人如此。当噪声强度超过115dB SPL时,即使暴露时间很短,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由于噪声对听觉损害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评估噪声对听力损害的危险性十分必要。这种危险性标准(DRC)考虑了噪声强度、噪声暴露时间(包括单次及长期反复暴露)以及预期造成明显听力损失的百分比等因素,因此该标准成为噪声性听力损害的预测工具和制定听力防护规定的基础。
噪声暴露后,肿胀的毛细胞会破裂,从而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此外,还会出现毛细胞扭曲、静纤毛融合或者静纤毛不再能够有效地向毛细胞传递能量。进一步的损伤会导致听神经纤维变性,使中枢听觉系统发生改变。
如果受损的毛细胞数目较少,则在噪声暴露的早期不会感觉有明显的听觉变化。听觉功能的上述微小变化不会有累积效应,也正是这种累积效应使得损伤很隐匿。虽然噪声暴露后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很明显,但其后轻微的永久性听力下降则不易察觉。与其他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相同,永久性听力损失在早期会出现代偿行为,因此在听力损失对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影响之前,患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听力下降。多年重复的噪声暴露才会使其意识到听力发生了变化,遗憾的是,这时已经为时太晚了。
预 防
1. 噪声控制为根本办法,由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入手多方面,采取措施、清除声源,降低声强,限制声传播,隔声,吸声,防震等,制定噪声卫生标准,噪声允许标准90dB或85dB(A),每日工作8h(TTS恢复要16h);
2. 个人防护为减少声损伤有效措施,特别是噪声控制未能达标时更为重要。防护用具:耳塞、耳罩、隔声帽。80dB应用耳塞,90邛B应用耳罩等防护。紧急情况下应用棉花等软物或小手指堵塞内,爆炸发生来不及躲避,应就地背向爆炸源卧倒,张口呼吸,减少受伤程度;
3. 卫生监督就业前检查听力,神经性聋者最好不录用,接触噪声者定期测听,及时发现早做处理。工厂应定期检测工作环境控制噪声。加强对爆炸物、高压容器和易燃易爆物的管理,消除各类爆炸事故的隐患。
二、耳毒性药物
药物性耳聋以前并不多见,后来随着抗生素的问世才大量出现的。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理想药物,但是有些抗生素也有副作用,其中对耳有毒性容易引起耳聋或眩晕 。
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会导致耳聋,但有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损害听觉神经,严重的还会导致耳聋。其中以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为突出,医学家称它们为耳毒性抗生素。
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0.9%,中国有200多种抗生素,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种容易导致药物性耳聋的药物分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使用过量均有致聋的可能;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丁尿氨等;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引起的听力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视,甚至会发展成药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会引起听觉神经的损害,一般治疗方法没有明显效果,不能恢复到用药前的听力水平。因此药物性耳聋一般是不可逆的。
耳毒性抗生素具三个隐蔽性特点。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病人听音困难,也不会意识到与用药有关,这在医学上称为"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与老年人最为多见。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
预 防
1. 医生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适应证,慎用耳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采用最小有效治疗剂量。用药前医生须对患者说明本药的耳毒作用及中毒症状,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可疑的中毒症状时考虑停药;
2. 有明显耳毒性聋家族史者为易感个体,用极少药物即可招来严重耳聋,用药要慎而又慎;
3. 必须用药者要定期测试听力;
4. 必须用药时可同时用保护神经药物:维生素A、维生素B1等;消炎痛、催产素、甲状腺素等可拮抗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作用;
5. 肝、肾疾患、糖尿病患者已有感音神经性聋时少用药或尽量不用;
6. 避免应用有毒性协同作用的药物,对一种氨基甙类抗生素出现中毒时不可用另一种耳毒性抗生素代替。
一、噪声
一般公认,低于75dB A的噪声,不管暴露时间有多长,都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然而,噪声强度高于80dB A,暴露达到一定时间,造成明显听力损失的危险性就增大,至少一部分人如此。当噪声强度超过115dB SPL时,即使暴露时间很短,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由于噪声对听觉损害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评估噪声对听力损害的危险性十分必要。这种危险性标准(DRC)考虑了噪声强度、噪声暴露时间(包括单次及长期反复暴露)以及预期造成明显听力损失的百分比等因素,因此该标准成为噪声性听力损害的预测工具和制定听力防护规定的基础。
噪声暴露后,肿胀的毛细胞会破裂,从而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此外,还会出现毛细胞扭曲、静纤毛融合或者静纤毛不再能够有效地向毛细胞传递能量。进一步的损伤会导致听神经纤维变性,使中枢听觉系统发生改变。
如果受损的毛细胞数目较少,则在噪声暴露的早期不会感觉有明显的听觉变化。听觉功能的上述微小变化不会有累积效应,也正是这种累积效应使得损伤很隐匿。虽然噪声暴露后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很明显,但其后轻微的永久性听力下降则不易察觉。与其他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相同,永久性听力损失在早期会出现代偿行为,因此在听力损失对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影响之前,患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听力下降。多年重复的噪声暴露才会使其意识到听力发生了变化,遗憾的是,这时已经为时太晚了。
预 防
1. 噪声控制为根本办法,由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入手多方面,采取措施、清除声源,降低声强,限制声传播,隔声,吸声,防震等,制定噪声卫生标准,噪声允许标准90dB或85dB(A),每日工作8h(TTS恢复要16h);
2. 个人防护为减少声损伤有效措施,特别是噪声控制未能达标时更为重要。防护用具:耳塞、耳罩、隔声帽。80dB应用耳塞,90邛B应用耳罩等防护。紧急情况下应用棉花等软物或小手指堵塞内,爆炸发生来不及躲避,应就地背向爆炸源卧倒,张口呼吸,减少受伤程度;
3. 卫生监督就业前检查听力,神经性聋者最好不录用,接触噪声者定期测听,及时发现早做处理。工厂应定期检测工作环境控制噪声。加强对爆炸物、高压容器和易燃易爆物的管理,消除各类爆炸事故的隐患。
二、耳毒性药物
药物性耳聋以前并不多见,后来随着抗生素的问世才大量出现的。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理想药物,但是有些抗生素也有副作用,其中对耳有毒性容易引起耳聋或眩晕 。
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会导致耳聋,但有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损害听觉神经,严重的还会导致耳聋。其中以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为突出,医学家称它们为耳毒性抗生素。
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0.9%,中国有200多种抗生素,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种容易导致药物性耳聋的药物分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使用过量均有致聋的可能;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丁尿氨等;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引起的听力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视,甚至会发展成药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会引起听觉神经的损害,一般治疗方法没有明显效果,不能恢复到用药前的听力水平。因此药物性耳聋一般是不可逆的。
耳毒性抗生素具三个隐蔽性特点。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病人听音困难,也不会意识到与用药有关,这在医学上称为"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与老年人最为多见。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
预 防
1. 医生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适应证,慎用耳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采用最小有效治疗剂量。用药前医生须对患者说明本药的耳毒作用及中毒症状,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可疑的中毒症状时考虑停药;
2. 有明显耳毒性聋家族史者为易感个体,用极少药物即可招来严重耳聋,用药要慎而又慎;
3. 必须用药者要定期测试听力;
4. 必须用药时可同时用保护神经药物:维生素A、维生素B1等;消炎痛、催产素、甲状腺素等可拮抗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作用;
5. 肝、肾疾患、糖尿病患者已有感音神经性聋时少用药或尽量不用;
6. 避免应用有毒性协同作用的药物,对一种氨基甙类抗生素出现中毒时不可用另一种耳毒性抗生素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