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出尘封已久的一把壶,当年找好友订制的,可能算全世界第一把八目赵庄朱砂壶了,因为当年造访丁山,遍寻无果,整个行业尽无人能成型。后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顶级的民间临摹高手。
我们不是壶商,只是壶的爱好者,因此不打广告,这里就直接叫老郭了。老郭当年50多岁,专制老壶,因此也有一些朋友把拍卖来的壶拿给老郭临摹,早以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他是真正的匠人,一把壶基本不超过两把,很多只是一把,不断的在专研各种老壶的完善改进。另外值得夸赞的是他还专研窑烧,喜欢研究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窑烧环境下的肌理与发色,追求每一种泥料的极致烧功。不是夸赞,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制壶高手,现在又有多少制壶艺人走上了不识泥料、只知做壶、做完不管烧的误区啊……
提到以上窑烧问题,是因为当年在制作这把壶的过程中,我亲眼历见了制作这样一把壶的艰辛历程。因为朱泥是浆性料,能做到16目已经算高手了,下降到8目,难度是几何平方式的提升,就是拿一坨砂,你把它制成壶,控制不好,一拍身桶就裂开或垮掉了,恨不得都想加胶水粘起来。制壶断断续续就花了半个月。更难的是烧,又怕烧坏,温度不敢太高,温度不到又出不了满意的发色效果,结果窑烧了7遍才接近完美。因为一般壶都要烧两遍,我就算这把壶六道轮回了。
实话实说,成品出来就像个癞蛤蟆,我想不是我这种壶痴,估计一般都接受不了!壶身遍布大麻子和微裂纹,追求完美者不能看。起初我还担心烧太多后玻化过重的问题,会影响泡养。谁知此壶的表现超过预期,每次泡茶,此壶都像饥渴的猛兽,倒水滋滋作响!茶汤冷得时间特别快!利茶性到达极致!和其他朱泥壶对比反差实在太大,透气性远超底槽清那些料。我想,可能和它的这个目数有很大的关系吧……图片是泡养一个月后的效果,欢迎壶友交流。
后又挑战了一些其他极高难度的作品,下次再分享交流。
我们不是壶商,只是壶的爱好者,因此不打广告,这里就直接叫老郭了。老郭当年50多岁,专制老壶,因此也有一些朋友把拍卖来的壶拿给老郭临摹,早以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他是真正的匠人,一把壶基本不超过两把,很多只是一把,不断的在专研各种老壶的完善改进。另外值得夸赞的是他还专研窑烧,喜欢研究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窑烧环境下的肌理与发色,追求每一种泥料的极致烧功。不是夸赞,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制壶高手,现在又有多少制壶艺人走上了不识泥料、只知做壶、做完不管烧的误区啊……
提到以上窑烧问题,是因为当年在制作这把壶的过程中,我亲眼历见了制作这样一把壶的艰辛历程。因为朱泥是浆性料,能做到16目已经算高手了,下降到8目,难度是几何平方式的提升,就是拿一坨砂,你把它制成壶,控制不好,一拍身桶就裂开或垮掉了,恨不得都想加胶水粘起来。制壶断断续续就花了半个月。更难的是烧,又怕烧坏,温度不敢太高,温度不到又出不了满意的发色效果,结果窑烧了7遍才接近完美。因为一般壶都要烧两遍,我就算这把壶六道轮回了。
实话实说,成品出来就像个癞蛤蟆,我想不是我这种壶痴,估计一般都接受不了!壶身遍布大麻子和微裂纹,追求完美者不能看。起初我还担心烧太多后玻化过重的问题,会影响泡养。谁知此壶的表现超过预期,每次泡茶,此壶都像饥渴的猛兽,倒水滋滋作响!茶汤冷得时间特别快!利茶性到达极致!和其他朱泥壶对比反差实在太大,透气性远超底槽清那些料。我想,可能和它的这个目数有很大的关系吧……图片是泡养一个月后的效果,欢迎壶友交流。
后又挑战了一些其他极高难度的作品,下次再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