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吧 关注:153贴子:842
  • 0回复贴,共1

裴休故里与化城寺之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至唐,山西闻喜有一支望族世家,名相贤卿云集,从宰相到郡守史书有载的达五百余人,史称“河东裴氏”家族。其中有一支移居济源境内,代表人物非裴休莫属。因许多资料,包括一些官方媒体都认为裴休故里在济源市五龙口裴村,化城寺遗址是在里河化城村,根据本人查阅的资料,综合相关信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就此做以辨析,以求还历史与真相。
一、 裴休其人
 裴休字公美。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宣宗初年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著漕运新法十条,立税茶法二十条,人以为便。代理吏部尚书,颇有政绩。后人对此多给予高度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裴休自大中六年八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仍领盐铁使,大中十年因建言宣宗早立太子被拒心生顾忌,同年六月罢相,为相前后共五年。其间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晚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县开国子,享年七十四,追赠太尉。
  裴休无论在)任上的政绩,还是之外的德业操守皆可圈可点。唐代杰出诗人杜甫称裴休:“仁、义、礼、乐,文、行、忠、信 积此八者,以为成人”。唐文学家沈询在所著《授裴休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判盐铁制》中盛赞裴休:“明堂栋梁,清庙瑚琏。道崇五美,学综九流。持去邪与善之心,蕴尊主济时之术。早升甲乙,首冠贤良。谏垣驰谠正之名,史氏动直言之笔。羽仪著定,律吕缙绅。仙闱道播於弥纶,右掖词推於润色。三临藩郡,皆垂良吏之能;四贰卿曹,效力见大臣之体”。
对于裴休生卒时间,诸多资料显示为公元791~864年。《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记:“庚寅,咸通十一年,相国裴休薨……年七十有四。”认定:裴休生于797年,卒于870年,更为可信。
   二、裴休的父亲叫“裴肃”。
 《山西通志》载:裴肃,休父,闻喜人。侨济源,越州刺史。唐贞元十四年,明州镇将栗锽发动兵变,肃引州兵破之,自记《平戎记》一篇上奏唐皇,德宗嘉美。
 宁波《鄞县志》记载:陶公山一带村村有庙,尤以裴君庙为最,传说晋朝年间,十八位裴姓青年为造福乡里策划蓄水挖湖,伤及恶棍利益,此人通过朝中亲信诬告十八裴姓年轻人聚众谋反,致十八人惨遭冤杀,为纪念这十八位青年,当地百姓自发修建了裴君庙,供年头节尾,祭祀供奉。有诗为证:
     “天台一脉到邹溪,五溪兴会大暑前。
     村村都把裴君迎,稻花香里祈丰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庙原是为纪念这十八位青年,为什么却塑金身,尊菩萨,分祀裴肃?《裴将军庙碑铭》记载说,裴肃曾率部平乱,栗锽为裴肃擒获伏诛。“盖必府君当日师行所过,能捍贼锋而不扰民,故相率报之",裴肃在东钱湖除暴安良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敬重,便是最好的诠释。裴肃卒于公元802年。
  裴休的父亲叫裴肃,裴肃却并不一定是裴休的父亲。史书中还有一个山西闻喜人叫裴肃字“神封”,这个裴肃生于隋朝,曾任北周御正下大夫等职,有误将裴休父亲裴肃冠“字神封”,显然是张冠李戴。
  三、裴休――兄弟三人中的佼佼者
 《新唐书》载:裴休父肃,兄弟三人休行二。其中:
 裴俦字次之,唐敬宗宝历元年进士及第,位在第一。文宗开成初,官至和州刺史。五年,转滁州刺史。宣宗大中初,累迁大理卿。三年,出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裴俅(796~856年)。字冠识,一作冠仪。是三兄弟中唯一状元,官至谏议大夫。
  由此可见,裴休兄弟三人皆进士,裴俅高中榜首,但裴俦、裴俅官场不像裴休跌宕起伏,影响力也不如裴休,世人心目中裴休才称得上济源裴氏代表人物。
       
              《新唐书·裴休列传》
  首先,史书记载裴肃“侨居济源”,可以认定裴肃只能算是“半个济源人”。而裴俦、裴休、裴俅三兄弟“方儿童时,兄弟皆隐家塾,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当属入济第二代,“地道济源人”。
其次史书说裴休为裴肃仲子,如果按《佛祖历代通载》,裴休生于797年,裴俅生于公元796年,裴俅长于裴休。裴俦、裴休皆进士,裴俅高中状元,裴俅与裴休俱享盛名,因而民间评价裴氏三兄弟:“俦不如俅,俅不如休”,一个胜似一个。
  四、裴滈墓志的发现为裴氏研究再添新料
2006年8月,在酒奉村发现一合墓志。墓志主人是裴俅之子,裴滈墓志铭现世打破了一直以来对济源裴氏研究的沉寂。署名张丽芳、杨振威、罗火金共同发表在《中原文物》的《唐代东郡配饰裴滈墓志考》,无论是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为济源裴氏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素材。
  史书中记载的裴渥、裴澈均为裴俅之子。一个是裴渥进士第。自兵部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黄巢称帝后,赐裴渥翰林学士。一个是裴澈,同为进士出身,擢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视同宰相,也算人中一杰,却因拥立伪煴而被诛,令人扼腕。裴渥、裴澈二兄弟与反叛者为伍,或因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名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裴滈墓志铭》中提到,裴俅还有一子,也是裴休的侄儿叫裴瓊,或许是因其裴瓊性情桀骜“不仕”,故而史上未留其名。
关键要说的是裴滈,因为他的经历和命运与裴休有着直接的关系。
《裴滈墓志铭》记:裴滈,字为川(807~874)。聪明好学, 文章辞藻精赡。唐大中四年(850年)举进士,人皆以为必中甲乙科,却因主考官是叔(伯)父裴休,为避嫌退出司考。遂先后为河阳节度推官、试崇文馆校书,俄充凤翔掌书记官、协律郎。授伊阙县尉,改著作佳郎。奏充节度使判官、侍御史。复转副节度使,赐绯鱼,遗憾的是未能取得正式功名。不管怎么说,济源裴氏家族人才辈出也是济源人的骄傲,勤学上进的良好家风堪称后人之楷模。
五、裴休的佛缘
 裴休不仅政绩、操守皆有口碑,且工于书法,学识处上乘,深谙佛理。裴肃对佛教的崇敬在三个孩子中唯裴休所受其熏陶深厚,因此与佛道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毕生虔诚佛法。五代时期政治家刘昫在《旧唐书》这样评价裴休:“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视事之隙,游践山林,与义学僧讲求佛理。中年后,不食荤血,常斋戒,屏嗜欲。香炉贝典,不离斋中,咏歌赞呗,以为法乐。与尚书纥干皋皆以法号相字。时人重其高洁而鄙其太过,多以词语嘲之,休不以为忤”。
裴休时称“河东大士”,对佛教的信仰和虔诚,与禅宗有深厚因缘。任洪州刺史时,与黄檗希运禅师、圭峰宗密禅师有殊胜机缘,并记录整理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等佛学理论,对他们思想的传播和继承起了关键作用。他位居高官,躬身礼佛,焚香诵经[刘1] ,融儒家思想与佛教义理于一体,是一位"外为君子儒,内修菩提行"的朝官,在中国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门”的美称。
 二是屡次舍宅建寺。裴休不仅精研佛学,而且为了弘扬佛法,不惜舍弃田园家产。贬职潭州期间仍心系佛事,大中三年曾奏建密印寺,请灵佑复出。为促成灵佑再建寺,捐田千余亩;唐至德二年,裴休将在嘉兴的住址舍宅建寺,名曰“真如教寺”。元代诗人周棐·《修禊日偕曹广文七人游南湖赋》:得裴休旧业舍宅为寺今真如寺是也;
 幽赏殊未穷, 扬舲济南湖。载瞻裴公宇, 萧条乃禅居。
 缅思太和年, 秩班百寮初。晚怀条俗缘, 息心究空虚。
 岁月既云迈, 世事亦已徂。峨峨清辉堂, 遗构委榛芜。
 斯人不可为,慨伤独在余。
  济源市《三普记忆》载《重修延庆化城寺碑记》中《休以家门重》文:
“佛四海皆知,非无积善之微,未见行心之力。自此迎请长老大德,凡事尽要公心口所管田园并系所使,苟子孙不立难矫众谈,倘僧侣未精无黜殡。今割白莲亭子院充当寺下院,仍请长老大德口寺主,悉敬阇黎别补定一僧充。好知与太初阇黎同勾当一事已。长老同署字申报宅中兼他教化资粮。物业悉依此例,不得改张如 向背之。……”。字里行间可看到裴休一心向佛,不惜割白莲亭充当寺院,为教化提供资粮无怨无悔。
为表达对裴休舍宅建寺的行为赞赏,除周棐外还有南宋名臣、诗人袁甫也曾写诗《咏裴休舍宅为寺》咏之。
    我怜裴相爱参禅,石上莲花几刻镌。
    舍宅何如休起宅,赞侯师俭是名言。
 《真如禅院为唐相裴休舍宅》是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为访裴公宅,当年不离禅。 松风生塔院,湖日媚林烟。
   雨歇酴醾后,春归杜宇前。 招提堪信宿, 殊愧饭僧钱。
五龙口化村有村民说化村不仅是裴休家族故里,而且在此修建了济源最早的化城寺。不排除也是裴家舍宅所建。
  三是两度上疏修寺。唐代是我国佛教盛行的朝代。湖南宁乡地方志记载,座落于宁乡沩山毗卢峰下的密印寺,就是裴休贬职潭州奏疏所建。裴休曾召各寺名僧汇聚沩山,“壮丽凡百楹,奏赐寺额曰敕赐密印禅寺”。此为有史记载得裴休第一次上疏建寺。
 裴休第二次上疏建寺是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五龙口里河化城村发现的“敕赐延庆化城寺之碑”正文所记:《奏置化城寺表》:“……右仲山口口须年少时幽此地,结口独居,探先王经邦立极口源,采古贤济物致君之术。及下山口荐偶忝科名,后累历官班,遂至将相然,而报口之心莫展,福田之志空深辄。宸严口口为寺比者。山外有寺,号为化城,废坼以来,人皆悲叹。赐号延庆化城之寺,……。”
  从会昌五年(82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下诏毁佛坼寺到849年及863年,裴休逆势而为,两度奏表上疏建寺,可见其为弘扬佛法,卫护圣教,初心不改。
四是送子出家为僧。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描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府生药铺主管许宣到保叔塔追荐祖宗,路遇蛇精白娘子主仆,白娘子追随许宣锲而不舍的故事。而佛号“法海”的僧人为除妖将白娘子镇压在雷锋塔下。
该篇小说被后人数度再创作搬上舞台,戏剧《白蛇传》成了经典剧目。此时,令人生恶的女妖精成了富有人情味的美女子,以除恶扬善为本的法海和尚却因棒打鸳鸯,成了恶僧。
 故事归故事,但多数学者认为法海和尚确有其人,而且他就是裴休的儿子裴文德。相传唐穆宗时,太子李固患恶疾看遍天下名医却久治不愈,这时一个方士说“太子只有进入寺庙出家修行,才能祛除恶疾,转危为安”。然而太子作为皇帝未来继承人,出家当和尚岂不荒唐。正当穆宗为难之时,宰相裴休主动为皇帝分忧,提出让其子裴文德代皇子出家,皇帝自然欣喜准奏。于是裴休便亲送儿子出家为僧,拜在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门下,赐号“法海”。
裴休送儿子裴文德出家,曾作有《警策笺》,被禅宗收入《禅门日诵》,诗文劝勉儿子苦研佛学,成为禅宗修行者每日必诵的功课。裴休宰相与法海禅师父子殷切求道的历史,成为禅门的千古佳话。
原本法海禅师裴文德也曾皇榜得中,为遵从父命代皇子出家,不惜放弃养尊处优的好日子,去过枯燥乏味的苦行僧生活。作为一代得道高僧,广施佛法为人除妖降魔,颇受地方民众敬仰和尊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贡献。而《白蛇传》却把法海禅师丑化成了十恶不赦的大恶僧,真的比窦娥还冤。
 六、不得不说的化城寺
谈济源东眷房裴休故里,不得不提化城寺。正因为裴休家族世代奉佛,裴休更是与佛道有不解之缘,因此才有了济源上、下两化城及许多相关故事在民间流传。
1、必须知道的寺的释义
  寺者,说文解字注:寺,廷也。廴部曰:廷、朝中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后名浮屠所居皆曰寺。在秦朝的《三苍》和《广雅》、汉代的《说文》、唐代的《一切经音义》里,对“寺”的解释都有官舍的意思。寺院在古代是一个公共场所,为大众学习交流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来自何地,农闲的时候都可以去寺院听听佛法,看看经书,书生们路过此地还可以挂单留宿。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寺不仅局限于佛教庙宇和讲经的地方。譬如《济源县志》裴休《书留化城寺壁》
       唐·裴休
   平生志在野云深, 建立精蓝大用心。
   须远买园充圣地,祗庖施树不收金。
   鸣钟自息三途苦, 阁上常听万籁音。
   为报往为游玩者, 园林常住莫相侵。
  这里不仅体现了裴休意欲出居野云深处的平生夙愿,同时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僻静偏远的地方购置田园,建筑楼阁供往来游客自我修炼。
2、关于化城寺
一实一虚两化城:
  虚:《华严经》中“佛指化城”。在《华严经》里有一段故事,释迦牟尼和一小沙弥外出布道,到了一片荒凉之地山重路阻,小沙弥饥渴难耐,无力前行,释迦牟尼随即口吐真言,顺手向前一指,顷刻面前突显一城。于是让小沙弥前去化缘,以解燃眉之急,后人皆称“佛指化城”。这个城只是一个虚幻之城,犹如“海市蜃楼”。
  实:现在尚存的化城寺。位于安徽池州市青阳县九华街盆地中心有一座全国重点寺院化城寺,又名地藏寺。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北渡始创寺“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这里的化城寺应该是目前我国现有为数不多、而且形神兼备的“化城寺”。
一上一下两化城:
  除了九华山化城寺,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境内历史上曾有两处化城寺,一座在沁河出水口里河“化城村”,人称“上化城”,《济源县志》和济源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三普记忆》均有相关论述和记载。一座在东汉沁水公主园“沁园”旧址,人称“下化城”,由于历史原因两座化城寺如今已荡然无存。因为两个化城寺均牵涉到“河东大士”、“真儒者”裴休宰相,在佛教领域的研究价值无可比拟,所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华通鉴》记载:唐代后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僧侣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不次于世俗地主。当时全国共有寺院5000多所(不含未经官府认许)。长安洛阳的一些寺院将附近的大部分良田夺为己有,严重影响了唐政府的劳力来源及其财政收入。
  会昌五年五月,唐武宗诏令“毁佛"。除两京留寺四所,州郡各留寺1所外,定期拆毁寺院4万余所,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僧侣地主暂时遭到严重打击。河南大部分寺阮被毁。裴休兄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化城寺”也是难逃厄运。
由于裴休自幼心系佛学,出仕后边从政边学禅,每读《华严经》,夜以继日,后来虽贵为宰相,但常萌发出世之心,意欲辞官专事佛法。到了晚年,每想起少年时化城寺(下)读书研学的经历,免不了“念旧怀古”。为了却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平生夙愿,“须达买园充圣地”,因此上疏奏章,重置化城寺。2008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五龙口镇里河“化城村”发现的《重修延庆化城寺碑》重置化城寺便是佐证。
 七、裴氏故里与化城寺旧址均在化村
目前就有限资料看,大多数认为裴休故里定位在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裴村,里河“化城村”则为裴休少年读书的“别墅”,即化城寺旧址。如果认真分析研判,以上的推断难以立足。
 之所以把裴村作为裴氏故居,一是与村名“裴”和村内有裴姓人家有关。二是“据传,裴休老家在济源化城寺,因位于深山区,交通不便,后迁居裴村”。《济源唐代人物专题》依据清乾隆26年《济源市志》载:“裴休原有陵园,园内原有四冢,在主冢的中轴线上,南北排列三冢,主冢西尚有一冢,除现存主冢外,其它均夷为平地。
 如果只是说裴休老家在济源化城寺,后迁居裴村,或许还说得过去,但是说因位于深山区,交通不便,迁居裴村,显然不合情理。
裴休墓,在县东北(裴村西)故名裴休冢。据裴村村民说,当年曾有盗墓者将墓冢挖开,然而里面一无所有。
1、 济源五龙口“化城寺”的本来面目
 如果说裴休故里原在济源化城寺,后来迁居五龙口裴村,还说得过去,但如果说是“因位于深山区,交通不便,后迁居裴村”就有点与理不通了。
 《新(旧)唐书》和《山西通志》等旧有文献资料都提到“裴肃,山西闻喜县人,侨居济源”,说明裴肃应该是山西闻喜东眷房裴氏迁到河南济源“第一人”,裴休三兄弟“童龀时,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休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 在没有充分证据予以否定的情况下,大多不否认这里的“济源别墅”就是“化城寺”。
 由此可见,济源的化城寺应该是经裴休的父亲裴肃所建,作为“越州刺史”,平乱功臣,还受到了“德宗嘉美”,裴肃到济源建有化城寺不是没有可能。
 从时间上看,裴休生于唐贞元十三年(797),由乡贡入京登进士第是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会昌五年(845)唐武宗颁旨“废佛”,咸通四年(863)裴休上疏“重修化城寺”,即上化城寺,既然是“重修”,因此就不能说上化城是化城寺旧址。
 此前人们把《济源县志》元、明、清有关文献资料拿来作为判断化城寺旧址依据,这些文献相对于唐代都已是时过境迁,难免有误。有的借助《重修延庆化城寺碑》发现地来证明化城村是化城寺旧址,并不可信。

 碑记无疑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问题是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后人的推断误解了当事人的原意。在裴休写给懿宗皇帝的《奏置化城寺表》有一句话“山外有寺,号曰化城,废拆以来,人皆悲叹”,试问一下:“山外有寺,号曰化城”,可曾想过是不是山外原来就有一个“化城寺”?那么这个山外的化城寺究竟在哪里?
 2、化村才是济源化城寺旧址所在地
 
笔者曾拜访过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沁河以北多位老人,他们不仅都知道化村有个“化城寺”,而且有许多关于裴休宰相与化城寺的传说故事。这个化城寺也许曾经“重修”或者是改建,但它的存在仍始终保留在老年人的脑海中。
郭先参。退休教师,原济源市三职高校长(83岁)。在他的记忆中,化村的化城寺(下化城)仍历历在目,甚至于到“三高(尚庄)”上学,他还清楚记得,在那里所看到的那些建筑材料上原有的化城寺标识和痕迹。这些均来自于化村的“化城寺”~下化城寺,为化城寺拆毁而惋惜
商怀方。退休老教师,逯村人。在他写的一本回忆录《岁月》中,这样描述:“化城寺……坐北向南。……两进院落……左右配以八字墙……门楼上写有“化城寺”三个鎏金大字”。殿前甬道上悬挂一口大钟声音洪亮,大河里村村都能听见。”
  每当说起裴休宰相,说起化城寺的故事,化村80岁左右的的李正永、郭思栾,杨家升等人,一个个都如数家珍。
济源市五龙口马村村名起源,在《济源市村名志》中解释的是“唐代村西南化城寺养马处,时名马桩,后更名马村”’。和化城寺比邻的逯村,人们说是因为最早在此居住的是逯姓人家,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与逯姓相关信息,应该是人们把村名于姓氏相联牵强附会,联系马村村名起源,反倒是更适合“逯”的另一层意思~“随意行走”更接近真相。“浑然而往,逯然而来。—《淮南子》”。因为化城寺虽然属于化村地界,但却与逯村距离更近,不排除逯村原本就是化城寺游客游玩休闲的地方。
  据沁阳《紫陵牛氏渊源考析》: 明末沁阳紫陵人滕奎依水(沁河)为塞,建拯民堤及长春堤各十余里, 其中记载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某日,“河邑安泉渔者”李子翼一行数人,到化城寺界,游玩于“行沁之间,以五公拯民堤告成之故,,赋诗勒石",李子翼所撰《冒雪书石》诗曰:
   —天风雪化城南, 雁影参差过碧潭,
   莫谓寒深冰欲结, 行间飞白映山岚。
所谓的拯民堤东起于沁阳紫陵,终结于五龙口逯、化村之间。李子翼一行游玩遇雪,就住在化村的化城寺,并用刻碑铭文方式记述了游玩经过,此碑铭现有刘健先生保存,他说“此碑就发现于化村”。
    
《冒雪书石》碑刻   刘廉海摄
 1996年济源日报曾有一篇署名文章《消失的化城寺》写到:“在里河村(现化城)采访时村民告诉记者,解放前这里的人每次收完庄稼之后都得划着小船过沁河,把租子交到化村的下寺”。因为化城寺是裴家的封地,裴家就住在化村,换句话说,上化城寺不过是下化城寺“分店”而已,所以将地租缴到化村也就不足为怪了。
前文说到,裴休的侄儿裴滈(字为川)《裴滈墓志铭》记载:“裴滈……遘疾,以咸通十五年夏六月,弃手足于济源县华里之别墅,享年六十八”。据老人们说,化村曾有东、西化村(寺庄)之说,东化村在现化村东北约半里之地,后来与西化村合为一体。东化村也称“华里”。这些具体细节尚需专家来考证,不过由此看来,不仅裴休父子故里是化村,其侄儿也曾在化村居住,是否举家皆如是,不得而知。
 3、化村才是济源东眷房裴氏不二之选
 五龙口镇化村,在济源城东北约30里处,南临沁河,北靠太行,地肥水美,空气清新。汉时曾是沁水公主刘致御花园,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兵灾战火,沁水泛滥,往日那鸟语花香、峰峦叠翠渐现凋敝,竹芦荡漾的迷人景色已成过往。正如金人耶律楚才所作《过沁园有感》描写的: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
   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
   云退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前面提到,裴氏从化城寺迁居裴村说法错误,是题设有问题,因为这种说法前提就把化城寺旧址定位在了“里河化城村”,试想闻喜东眷房裴氏历代高官,家大业大,裴肃也居官有功,率家眷从晋迁济,竟然会从山区再迁山区,岂不成了笑谈?
化村之地自从沁园被毁,已物是人非,虽然没有往日的辉煌,但土地肥沃,地域广阔,空气清新,也算是 “贵”气尚存,此前除了作为公主园林,鲜有人居住,岂不正是裴氏建别墅理想之所和不二之选。由于裴肃一家的到来,此地得以"一阳来复,生机盎然,水带山屏,掩映笔墨间”,再现生机,使得此地游人如织”,游客拴马也要到化城寺以东数里之外,这里逐步由化城寺渐成村落,名为“化村”。
裴氏入济第二代始,尤以裴休为代表的一众人等,位高权重,已经不再追求于高朋满座,人来客往的繁华,更希望有一个幽静之所修身养性,再加上众叔侄各有所司,一个个走出化村,留下的都是当年护院,家奴在此成家立业,延续香火。清《济源县志》录有裴休《书留化城寺壁》为证:
    “平生志在野云深,建立精蓝大用心。
    须远买园充圣地,祗陁施树不收金。
    鸣钟息息三途苦,阁上常听万籁音。
    为报往来游玩者,园林常住莫相侵。”
既然去意已决,裴氏家人各奔东西,僧侣散去,原有化城寺也就渐趋落寞。民国最后一任寺院总管赵澄瀛,(字自君,留村人),因无力维持寺中僧众日常开支,自此将寺中僧人尽数遣散。
  化城寺后来做过“私学”、“武学”,“大理河小学”。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曾培养了郭孝笃(化名李旭初),书法家。杰出牌匾艺术大师;郭孝岚,老一代教育家(原沁阳一中校长)、尚庄李德久,逯村任正凡山西杨子俊等一干社会精英,当年大河里小学负责人郭巨鳐(音)后人也曾沐浴膏泽,受到毕业于化城寺大理河小学的老一代眷顾。清道光年武教头原克亮(济源勋章人),教授的‘小洪拳’至今仍是化村人引以为傲的武传绝学。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化村的“沁园遗址”――刘廉海摄
郭先参老师曾清楚记得,过去在化村村南有一处疑是贵族墓地的地方,对甬道两旁矗立着的兽,石像他至今记忆犹新。这些石雕到了解放以后才被运走,用专家的话说,化村历史上除了沁水公主和裴氏家族,从未听说过有谁能具有如此高的规格,这里是不是裴氏墓地,当由专家来考察做出判断。
                          作者:刘廉海于辛丑开岁。


1楼2021-04-03 21: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