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吧 关注:19,492贴子:107,472
  • 10回复贴,共1

加味二仙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的:观察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经颅多普勒(TCD)血流速度指标异常分布状态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下一步研究推广佛手定偏汤对该病的应用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郁血瘀型偏头痛门诊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其依照就诊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号,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两组的组内人数均为30人,其中让治疗组的患者口服佛手定偏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次,早晚各一次,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5mg 口服 每晚一次,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8天。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是头痛发作次数、每次所持续的时间长度、头痛的伴随症状以及头疼的程度等头痛症状积分表现、中医症候积分、TCD血流速度指标异常分布状态、HAMD评分,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整个临床研究观察期间,治疗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1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67例。


1楼2021-04-03 21:49回复
    结果:
    1. 治疗前基线比较:治疗前分别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内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头痛病的分布类型以及患者的得病程度,所得p值大于0.05,所以统计无差异,可进行比较。
    2. 总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还有有着显著差异的,对照组的效率是66.67%,治疗组的效率达到88.2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细高于对照组,经检验所得p<0.05,所以统计有意义。
    3. 中医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对照组以及治疗组在经过治疗以后,总积分全部减少,治疗组减少的量要高于对照组,经检验所得p值小于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69.70%的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头痛症候积分比较:在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效果要好一些,比如它的头痛发作所持续的时间长度、头痛频率、伴随症状、头痛的严重程度以及头痛总积分总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除对照组的头痛次数前后无显著变化外(P>0.05),两组其它指标治疗后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CD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的速度相比较而言,并没有显著差异,经检验所得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MCA、ACA异常血流速度异常比例明显下降(P<0.05),PCA、VA、MA血流速度异常比例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只有MCA两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血管组,两组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5. HAMD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治疗以后,HAMD的分数全部降低,但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因此治疗组效果更好,经检验所得p值小于0.05,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6. 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没有表现异常,没有不良反应,但是根据两组相关数据表示,经过佛手定偏汤治疗的患者临床安全性更好。
    结论:
    1.佛手定偏汤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改善TCD血流动力学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佛手定偏汤;偏头痛;肝郁血瘀


    2楼2021-04-03 21:50
    回复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它以单侧或双侧慢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为主要发病特征,发作病前通常会伴有视野缺损、异常闪光点、偏侧肢体面部运动感觉异常等先兆表现,发作时常以自觉血管搏动样胀痛、刺痛或紧箍样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多种症状表现,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及数天不等,常反复发作。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范围内偏头痛的总体患病率在约在8%-12%,中国一项大范围的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其患病率可达9.3%,人群性别比显示男性:女性约为1:2.25,在年龄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性,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在中青年群体里面,可能性最低的是老人和儿童群体,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在偏头痛患者中广泛存在。当代由于各种新兴科技的发展推动,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人们工作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快速发展的时代导致的心理压力的增加等等因素,都会提高头痛的发病率。
      偏头痛的发生常因多种因素导致,其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当前研究者广泛认为,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性别体质差异、不好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服用的药物相关因素等关系密切。在最近的几年,相关研究表示,偏头痛患者中合并精神心理情绪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使用西药的治疗方法是:预防性治疗、对症治疗、一般生活方式的调节、神经电生理调节、多种行为性治疗及精神心理干预等综合疗法,治疗性药物主要以抗炎镇痛药物为主,包括5-HT受体激动剂、麦角胺类药物、非甾体类的抗炎药、阿片类药物。预防性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阻滞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及CGRP受体阻断剂等。西医药物性治疗虽能有效减轻头痛程度,但药物副作用明显,长期预防性治疗疗效不佳,加之本病易反复发作,可与多种疾病合并,本身也会造成身心残疾性损害,可明显会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增大、压力增大、从而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水平。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彼此弥补各方的不足,能发挥多种优势,比如能够提高长久的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的疼痛、改善病人睡眠质量等优点。
      中药医学经常将此病划为“脑风”等范围内。主要是因为病因和先天不足、疲惫不堪、久病入络等有关系。发病位置主要是脑部,原因与脾脏、肾脏、肝脏功能失去调理有关系,最基本的患病机理为外感风邪夹寒、夹湿、夹热,内伤肝阳上亢、痰浊阻滞、血瘀以及气血阴阳亏虚致脑部气血不畅或气血失荣。治疗以“通”“荣”立法,辨外感内伤、部位经络、虚实阴阳 ,外感以祛风为主,兼散、寒清热、除湿,内伤以疏肝、化痰、行瘀或补益气血肾精。导师东红主任医师系临床脑病临证近三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对偏头痛的辨治亦有较深体会见解。认为本病与五脏中的肝脏关系最为密切,肝经上行巅顶,肝多郁,常因情志失畅致肝气郁结,气滞则无力行血,形成瘀血,故肝郁血瘀证在偏头痛辨证中最为多见。相关治疗手段主要是以活血化瘀作为基本原则,研究此病症的导师们主要是以“肝主疏泄”理论最为考虑点,基础方是以古方柴胡疏肝散合佛手散,同时以多年的临床经验,自己亲手拟定了药房,发现治疗效果极佳,因此以佛手散为主要药材的药房值得推广。
      本次课题主要是观察经过导师拟定的经验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TCD血流动力学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性能的评价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3楼2021-04-03 21:50
      回复
        临 床 研 究1 研究对象1.1 病例来源
        收集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一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所有符合偏头痛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病房和门诊患者7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7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7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数据来源于《国际头痛疾病分类》中的偏头痛诊断标准[4](有先兆或无先兆性),其书籍是2019年发布的第四版的书籍:
        无先兆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第二项到第四项头疼特征的发作次数要大于等于5次。
        (2)在没有经过治疗或者治疗之后没有效果后,头疼发作持续时间是4~27小时。
        (3)患者头疼发作至少要符合下面特征的其中两项。
        ①单侧性
        ②搏动性
        ③中或重度疼痛
        ④日常活动时会加重头痛或因头痛加重避免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4)头痛发作时至少有下面特征的一项。
        ①身体感觉恶心,或者出现呕吐的现象
        ②害怕光线和声音
        (5)最好的解释ICHD-3的的诊断。
        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发作次数要大于等于2次,且发作特征符合(2)-(3)症状。
        (2)至少有以下1个先兆症状能完全先可逆恢复
        ①视觉症状 ②感觉症状 ③言语和(或)语言症状 ④运动症状 ⑤脑干症状 ⑥视网膜症状。
        (3)患者符合的特征至少是以下四种情况的三种。
        ①有两种甚至比它的次数还多的先兆症状连续不断的发生,或者至少有一种的先兆症状发展症状持续时间大于等于5分钟
        ②每种先兆症状持续 5-60 分钟
        ③先兆症状是单侧的
        ④生先兆症状时,一般情况下会产生头痛的现象,或是先兆发生时产生头疼,或是先兆发生后在后来的1小时内产生头疼。
        (4)已排除是由于短时间内脑部缺血所偏头痛的原因,没有比ICHD-4诊断的解释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2]版制定。
        ⑴患者不断的发作头痛病,发作次数至少是3次,生病的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在6个月以上,或至少3有次发作,①头疼发生的部位一般是前额处、巅顶处、头部的一侧或者辗转反侧仍是全部头痛。②头痛的性质大部分是隐隐作痛、刺痛的感觉、或者头疼如裂等等症状。③患者每次发作的持续的时间一般是数小时、数分钟、数天,也有的患者持续时长是几周之内,可以通过自己缓解症状。
        ⑵急性或者亚急性发病,开始终止的时间没有规律。
        ⑶头痛病发作可能是有诱导因素,在未正式发病前,有征兆表示。
        ⑷经过神经系统的检查,CT、MRI、DSA检查可以除外颇外伤与脑内器质。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2011年《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3]拟定肝郁血瘀证:
        主症:头痛反复;头部刺痛或胀痛;痛处固定。
        次症:入夜或外出受风或情绪刺激痛甚;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胸胁胀满疼痛; 面色晦暗或青紫或紫暗。
        舌头形态:舌头的表面发紫或者是暗红状态,舌苔薄呈现白色,表面有瘀点和瘀斑。
        舌头的形态符合上面所列症状的两个即可,之后就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患者符合先兆症状偏头痛的标准;
        (2)年龄在16-60岁,男女不限;
        (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不低于7分;
        (4)符合中医证候诊断;
        (5)轻、中度疼痛,影响工作学习;
        (6)近1月来未服用预防和治疗偏头痛药物;
        (7)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者。
        1.4 排除标准
        (1)伴有重要器官(如心、肝、肾)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
        (2)有贫血或自发性出血等造血系统疾病者;
        (3)有精神病史或者癫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4)头颅 CT 、MRI检查发现有头颅肿瘤者;
        (5)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1.5 终止标准
        (1)对本药物过敏者;
        (2)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3)未按照规定接受和完成治疗或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4)年龄在16岁以下,60岁以上者;
        (5)难以忍受疼痛必须服用其他止痛药或者其他接受治疗的患者;
        (6)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6 脱落标准
        (1)不能坚持治疗者;
        (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3)患者主动要求退出临床试验者。
        1.6.1 脱落处理
        (1)经过观察,发现病例呈现脱落状态,研究者应该理解和对象进行联系,咨询脱落的原因,并完成相关内容的记录;
        (2)对经过治疗但仍患病导致中途退出的患者,研究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3)将病例的各项情况保存完整;
        1.7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所有的病人,都应该签署伦理审查同意书,如果没有签署同意书,不可以将其纳入到名单当中。


        4楼2021-04-03 21:51
        回复
          2 研究方法2.1 样本量估计
          参考书籍是孙振球主编第4版《医学统计学》中两样本率比较所需样本含量估算公式:
          式中n1和n2分别为两样本所需含量;两总体率的估计值分别是p1和p2;检验水准α和Ⅱ型错误概率β相对应的u值分别是uα和uβ。设α=0.05,β=0.20,检验方法用双侧检验。并根据10%的脱落率估算样本含量n=75,结合临床实际,总样本量为70例。
          2.2 分组方法
          选择在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肝郁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将进入研究的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具体方法如下:将70例入选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再从随机数字表的第6行最左端开始,横向取70个数字。,若出现与前面重复的则继续取下一个。规定序号1-35对应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序号36-70对应的患者分为对照组。
          2.3 治疗方案
          2.3.1 治疗组治疗
          佛手定偏汤( 川芎20g、柴胡15g、岷当归15g、酒白芍15g、枳壳10g、香附12g、僵蚕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由甘肃省中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的免煎颗粒,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餐后30min用200ml开水冲服,连续服药4周。
          2.3.2 对照组治疗
          给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5mg*20/盒 北京优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98),用法:10mg,每晚1次,温水送服,连续服药4周。
          治疗计划:根据一本名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书籍的要求,同时还要依据病人的事迹情况,准备将14天作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收集资料。
          注意事项:事先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所有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忌烟、酒,避免过劳及进食过量。两组病人均向其做耐心解释使其对该病有正确认识以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2.4 质量控制
          (1)具有偏头痛病的患者,他们的病历以及相关数据应由专业的人进行统计,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2)针对偏头痛患者,是由两个专业科室的医生对患者的 进行确认统计,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积分统计,比如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指标头痛症候积分等;TCD指标统一由我院专业医师操作完成。
          (3)告知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可吸烟喝酒;不可以大量引用碳酸饮料和咖啡;不可服用对头痛有一定影响力的药物。之后还要向治疗组和对照组内的患者解释该病的基本情况,以确保患者可以理解,和研究能够正常进行。
          2.5 观察指标 2.5.1 安全性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时间段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并对患者的肝脏、肾脏等功能进行记录,特别要详细记录的是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2.5.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1)头痛症状积分:
          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从第一次诊断开始,对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所对应的积分值计分,并统计总的积分值;见附表1,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疗程(4周),总积分7~11为轻度,12~16为中度,17~21为重度。见附表1。
          (2)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根据主症、次证的轻、中、重度表现进行评分。在初诊时、治疗1疗程后评价。见附表2。
          (3)经颅多普勒(TCD)血液动力学指标:
          所有偏头痛发作就诊时行TCD检查,并于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TCD检查,观察患者颅内主要动脉(ACA、MCA、PCA、VA、BA)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上海本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诊断超声仪,探头2mHz脉冲,患者仰卧位及侧卧位检测双侧中动脉 (MCA)、大脑前动脉 (ACA)、大脑后动脉 (PCA)、椎动脉 (VA) 及基底动脉 (BA),检测深度分别为MCA:50~60mm;ACA:60~70mm;PCA:60~70mm;VA:50~70mm;BA:80~100mm。
          (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为抑郁状态[7],HAMD应在经过训练的2名评定观察员共同评分,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检查完毕之后,2评定员分别进行评分。评分时间是在初诊时、治疗2疗程结束后各评价一次。
          (5)依从性观察
          所有纳入病例均采用面谈、电话或随访等形式,按照实验要求,如实记录患
          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5楼2021-04-03 21:51
          回复
            2.6 疗效评价
            2.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通过采用计分法,对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伴有症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结束后随访予以测评一次,总积分7~11为轻度,12~16为中度,17~21为重度。
            (1)临床痊愈:治疗后的患者不再有偏头痛的症状,停止一个月的服药,也没有发病的症状;
            (2)显效:治疗后的积分减少程度大于50%;
            (3)有效:治疗后的积分减少程度21~50%之间;
            (4)无效:治疗后的积分减少程度<20%。
            注:起点分不能低于7分。
            2.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临床治愈:患者身体症状以及临床症状完全呈现消失状态,证候积分减少程度大于等于95%;
            (2)显示有效果:患者身体症状以及临床症状显著编号,证候积分减少在70%~95%范围内,包含前者不包含后者;
            (3)有效果:患者身体症状以及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在30%~70%范围内,包含前者不包含后者;
            (4)无效果:患者身体症状以及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呈现加重的表现,证候积分小于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主要的参考书籍是:2002年版本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轻度:有轻微不良反应,可耐受,不用处理能再用药。
            中度:对于产生的不良反应难以承受,也可以在处理过后服用药物。
            严重: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停止治疗实验。
            2.8 统计学处理
            利用现有的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镜像分析,比如利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该数据统计使用的是SPSS软件,使用卡房检验对数量进行统计,当数据的分布类型是正态分布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实验组内使用的统计方法是配对样本的t检验。当统计数据的类型不符合正态分布时,数据组与组之间使用Mann-Whitney 检验法,而单个数据组内使用的是Wilcoxon检验法,a=0.05时,当检验值p值小于0.05,差异明显,统计有意义。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3.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患者年龄在16~60岁之间;得病持续时间也就是病程全部超过了半年。经过对数据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得病持续时间检验所的p值大于0.05,差异不明显,统计无意义。(见表3)
            3.1.1.两组患者性别、分型的比较(表1)
            表1两组患者性别和分型的比较结果(例)
            组别 例数 性别 分型
            男 女 先兆型 非先兆型
            治疗组 34 11(32.4%) 23(67.6%) 6(17.6%) 28(82.4%)
            对照组 33 9(27.3%) 24(72.7%) 8(24.2%) 25(75.8%)
            0.206 0.441
            P 0.650 0.507
            注:经卡方检验,两组性别比较c2=0.206,P=0.650>0.05,分型比较c2=0.441,P=0.507>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分型、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2.2两组患者年龄、年龄段比较(表2)
            表2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结果(例)
            组别 例数 年龄 平均年龄(`)
            16-24 25-45 45以上
            治疗组 34 8(23.5%) 20(58.8%) 6(17.6%) 34.15±11.807
            对照组 33 10(30.3%) 16(48.5%) 6(17.6%) 35.06±11.344
            /t 0.729 -0.338
            P 0.695 0.737
            注:用c2检验和t检验,检验所得P值大于0.05,检验值表明对照组和治疗组无显著差异,可比。3.2.3两组患者病程段比较(表3)
            表3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结果(例)
            组别 例数 病程分布 P
            <1年 1-3年 3-5年 5年以上
            治疗组 34 8(23.5%) 9(26.5%) 16(47.1%) 1(2.9%) 1.428 0.699
            对照组 33 9(27.3%) 7(21.2%) 14(42.4%) 3(9.1%)
            注:采用c2检验,c2=1.428 P>0.05,表明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6楼2021-04-03 21:52
            回复
              3.2 治疗后两组疗效的比较(表4)
              治疗组34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了88.24%,其中4例无效患者,14例有效患者,14例患者经治疗后显示效果,2例经过治疗后痊愈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氟桂利嗪组33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66.67%,其中经过治疗后有11例无效患者,1例痊愈患者,14例经过治疗后效果有效,7例患者经治疗后显示效果。经c2检验,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差异,统计有意义,说明经过治疗好,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强于对照组。
              表4两组患者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c2 P
              治疗组 34 2 14 14 4 88.24% 4.484 0.034
              对照组 33 1 7 14 11 66.67%
              注:采用c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症候积分比较(表5)
              两组患者头痛单项证候评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检验法,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法。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经过治疗以后,在此组内的患者所患头痛的程度、伴随着头痛所带来的的其他症状、每一次头疼所持续的时间以及头痛总积分总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同时,除对照组的头痛次数前后无显著变化外,两组其它指标治疗后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表5 两组患者头痛症候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头痛次数 治疗组 34 4(2,4) 2(2,2) 0.001
              对照组 33 4(2,4) 2(2,4) 0.083
              P 0.669 0.028
              头痛持续时间 治疗组 34 4(2,4) 2(2,2.5) 0.000
              对照组 33 4(2,4) 2(2,4) 0.005
              P 0.680 0.032
              头痛程度 治疗组 34 4(2,4) 2(2,2) 0.000
              对照组 33 4(2,4) 2(2,4) 0.011
              P 0.884 0.010
              头痛伴随症状 治疗组 34 1(1,2) 1(1,1) 0.001
              对照组 33 1(1,2) 1(1,1.5) 0.014
              P 0.562 0.011
              头痛总积分总分 治疗组 34 12(11,14) 8(7,9) 0.000
              对照组 33 11(11,13) 11(9,12) 0.000
              P 0.592 0.000
              注: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头痛次数对照组P>0.05,其余P均<0.05说明对照组对头痛次数改善不明显,其余症状在治疗前后均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 说明治疗组头痛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3.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表6)
              可以看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没有显著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都有了显著下降(P<0.05),但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组。
              表6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组 34 13.59±2.893 8.85±1.760 0.000
              对照组 33 13.15±2.774 10.94±2.749 0.000
              P 0.531 0.001
              注:采用t检验,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1<0.05。
              3.3.3两组中医疗效比较(表7)
              表7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c2 P
              治疗组 34 14 17 3 91.18% 4.941 0.026
              对照组 33 10 13 10 69.70%
              注:采用c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总体中医疗效高于对照组。3.3.3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表8)
              可以看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都有了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8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P
              治疗组 34 13.24±1.860 6.29±2.154 0.000
              对照组 33 12.67±1.963 9.39±2.030 0.000
              P 0.228 0.000
              注:采用t检验,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HAMD评分,改善抑郁状态;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对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
              3.2.4治疗前两组患者TCD指标比较 (表9、表10、表11、表12、表13)
              表9两组患者的MC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状态比较
              组别 MCA P
              异常 正常
              治疗组(n=34) 治疗前 21(61.8%) 13(38.2%) 0.000
              治疗后 6(17.6%) 28(82.4%)
              对照组(n=33) 治疗前 22(66.7%) 11(33.3%) 0.048
              治疗后 14(42.4%) 19(57.6%)
              P 治疗前比较 0.676
              治疗后比较 0.027
              注: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M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M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优于对照组。
              表10两组患者的AC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状态比较
              组别 ACA P
              异常 正常
              治疗组(n=34) 治疗前 16(47.1%) 18(52.9%) 0.042
              治疗后 8(23.5%) 26(76.5%)
              对照组(n=33) 治疗前 17(51.5%) 16(48.5%) 0.022
              治疗后 8(24.2%) 25(75.8%)
              P 治疗前比较 0.715
              治疗后比较 0.945
              注: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A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A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表11两组患者的PC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状态比较
              组别 PCA P
              异常 正常
              治疗组(n=34) 治疗前 8(23.5%) 26(76.5%) 0.203
              治疗后 4(11.8%) 30(88.2%)
              对照组(n=33) 治疗前 5(15.2%) 28(84.8%) 0.720
              治疗后 4(12.1%) 29(87.9%)
              P 治疗前比较 0.386
              治疗后比较 0.964
              注: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对A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改善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2两组患者的B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状态比较
              组别 BA P
              异常 正常
              治疗组(n=34) 治疗前 7(20.6%) 27(79.4%) 0.171
              治疗后 3(8.8%) 31(91.2%)
              对照组(n=33) 治疗前 9(27.3%) 24(72.7%) 0.228
              治疗后 5(15.2%) 28(84.8%)
              P 治疗前比较 0.521
              治疗后比较 0.425
              注: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对A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改善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3两组患者的V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状态比较
              组别 VA P
              异常 正常
              治疗组(n=34) 治疗前 9(26.5%) 25(73.5%) 0.230
              治疗后 5(14.7%) 29(85.3%)
              对照组(n=33) 治疗前 9(27.3%) 24(72.7%) 0.378
              治疗后 6(18.2%) 27(81.8%)
              P 治疗前比较 0.941
              治疗后比较 0.701
              注: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对ACA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改善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7楼2021-04-03 21:53
              回复
                讨 论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合并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偏头痛在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多见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普遍人群都面临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调节紊乱、饮食结构失衡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困扰。偏头痛与抑郁情绪疾病关系密切【1】,偏头痛患者本身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常可作为诱因使其发作,同样在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人群中,有部分早期患者同样受到遗传的控制【2】,而且研究发现【3】,其两者在控制特异表达的相关神经受体如5-HT及多巴胺受体的基因序列存在相同基因片段。虽然偏头痛的具体发作机制现在还并不清楚,但在偏头痛患者发作期根据其发病特点经过一系列现代检验仪器指标,发现其发病时多会伴有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异常、多种疼痛调节通路中相关载体蛋白分子物质的变化,尤其像5-HT及肾上腺物质会直接参与到疼痛的调节当中,额然而这物质多产生在大脑海马区、杏仁核等区域,该区域在神经系统功能中多是起到控制调节情绪及痛觉通路相关的作用【4】。偏头痛的经常性发作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调节,尤其因为其可以导致健康个体的失能性残疾,很容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性疾病出现,同时抑郁障碍也有属于致残性疾病之一,其与应激性环境刺激常相关,偏头痛的诱因中也有感光噪音等刺激性因素。总之偏头痛与抑郁情绪障碍存在很多共性认识,临床中,两种合并共存的患者非常之常见,对于两者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对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主要以药物的防治疗为主。依据偏头痛在急性期及缓解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急性期还是以快速控制头痛的发作时间、次数及程度为主要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中所普遍大量使用的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5】,虽然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镇痛药物之后可以暂时控制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时间,但无法完全将偏头痛彻底治愈,也无法阻断该病的复发,同时镇痛药物的长期频繁使用会造成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形成药物依赖性偏头痛【6】,物依赖性偏头痛患者会进一步加大疾病的的治疗控制难度,也会增加对胃肠、肝肾等重要药物吸收代谢组织结构的损害,更加不利于对偏头痛长期药物治疗,在发现其合并有轻度抑郁障碍时,首先注重一般生活方式的改善与调节,可寻求心理帮助治疗,提高对偏头痛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当运动与放松训练,可以改善相关症状,严重者可予以抗抑郁治疗。在预防性治疗中,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物盐酸氟桂利嗪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效果明确【7】,也是偏头痛治疗中的经典用药,其主要药物作用机制是能够自身通过血脑屏障,舒张脑内血管,能改善血管痉挛引起的神经缺血症状,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所以本次研究选择其作为对照研究。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纵观中医传统论著关于偏头痛的论述,其中“头痛”、“脑风”、“偏头风”等疾病称谓最为与其相符。早在东汉西晋时代,针灸鼻祖皇甫谧就明确提出“偏头痛”一词。通过查阅相关古代文献,可以发现,该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内伤因素相关。内伤偏头痛中脏腑主要责之在肝,与脾、肾相关联,肝为质柔性刚之脏,质柔在于肝属阴脏,内藏阴血,血乃全身之营养,可润可濡四肢百骸,性刚则其主疏泄,肝以顺为本,调畅气的的运行畅达,气乃阳所化,能动等行,可促进机体代谢,气血的充足畅达是生命活动之本,肝能主气血。然内伤头痛以痛为主,证多虚实夹杂,或是不通或是不荣所致头痛,实多气血不通,虚多气血不荣。偏头痛者痛多在一侧,《医学新悟》云:“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脑之偏侧多为少阳经所过之处,足少阳属胆经,肝胆本为一体,互相表里经脉互相联系,功能相互为用。偏头痛部位在脑,位置最高,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肝又为风木之脏,风主动,风动则易扰上窍之气血,可引起气血逆乱导致头痛。肝主疏泄情志,情志不疏最易导致肝气郁结,《灵枢·本神》说:“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曹克刚等也认为【8】肝脏之核心在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疏泄如常则气机畅和,气机和畅不郁则全身气血流动畅达,故能形神兼备,达到健康的身体水平。肝喜调达,恶抑郁,肝对气机的疏泄调节是其主要的功能。同时肝为肾之子,肝肾同源,均为精血蓄藏之所,肾精可化生气血,肾可生髓,髓之海在脑,若肝血虚则肾精亏,脑髓无所生,则元神之脑失去髓之营养,必然导致髓海空虚,引发头痛,此多数内伤头痛之虚证。肝与气血调控最为密切,脾又为气血运化之脏,两者必相互影响,若因五味之谷不足则肝血阴亏,脾胃气虚,则气血无藏无化,气血亏虚,脑窍亏虚,不荣则痛,若嗜好肥甘,则痰湿内生,脾喜燥恶湿,痰湿内盛可困脾,内阻经络气机,形成痰阻之头痛。偏头痛慢性缠绵,难以治愈,内伤五脏气血,久病成瘀,瘀血若阻滞脑络血脉,产生血瘀头痛。总之内伤头痛病因病机复杂,但从多个方面辨证其与肝最关系紧密,辨证当以肝为本,明确气血虚实的变化,兼顾脾肾的调节。
                中医药内伤偏头痛治疗中也当分虚实缓急,以气血为本,五脏重在治肝。若肝气郁结当疏肝理气止痛,若肝阳上亢应该抑阴潜阳止痛,若肝肾亏虚当补益精血止痛,若肝脾气血亏虚则益气养血治痛,若脾虚痰湿盛阻滞当祛湿化痰止痛,若久病血瘀当活血化瘀止痛。同时可以加入头痛引经药物,引经上行,增强治疗效果。总之,传统中医药对偏头痛的治疗,始终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指导原则,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发展角度,讲究不同个体,不同体质,不同环境下的辨证治疗,中医药个体化用药的治疗,不仅能明确减轻头痛程度,控制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头痛发作频率,其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药物剂量剂型的加减变化减轻胃肠、肝肾脏器功能的损伤。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导师东红主任医师,在从事近三十年的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中,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的各类疾病,尤其在偏头痛的中医药物辨证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内伤偏头痛五脏重点责之肝,肝气不疏,肝郁气滞为该病的重要的病机,同时气滞易血瘀,久病亦血瘀,肝郁血瘀是内伤偏头痛的核心病机。
                导师经过对“肝主情志”“气血相关”“久病成瘀”等经典中医理论研究,病结合自身临床诊治体会,她认为偏头痛病程长久,病情反复,头痛时多单侧起病,其多为情志伤肝,肝郁日久,气血不通,就病入络,导致一系列伴随症状,其对人体生理功能,心理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认为其发病部位在脑,脑为诸阳之会,五脏气血汇聚之地,气血不通或气血不和最先影响脑窍,故气血相和是其根本。血滞成瘀,久虚成瘀,血瘀是其并发症状。偏头痛者痛多在一侧,《医学新悟》云:“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脑之偏侧多为少阳经所过之处,足少阳属胆经,肝胆互为表里,本为一体,故经脉正和其部位。偏头痛部位在脑,位置最高,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肝又为风木之脏,风主动,风动则易扰上窍之气血,可引起气血逆乱导致头痛。“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属阴,性易内敛含蓄,最易感伤情郁,郁则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气滞不通,郁结于内,形成肝郁。所以肝主气机,肝郁则气滞,气又为血之帅,能推动血行,气之不行,则血瘀脉中,只有畅通血脉气血,才可通而不痛,正如《医林改错》论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血证论》写:“气滞则血随气积,宜利气行血”。王清任明确将瘀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首提“血瘀每与气滞有关。”由此创立行气活血化瘀的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在偏头痛治疗上也被广泛应用。同时偏头痛往往病程较久,久病多虚,其虚乃久病导致气血虚耗,血行无力,导致血瘀,而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失职,瘀血停留则新血难生,正如同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指出:“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现代人中因生活工作压力等原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普遍存在,多数研究表明偏头痛可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且两者可相为因果,互相作用增加各自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最终可导致两病共患[18】。吾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认为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紧张、抑郁等精神情志症状人群中普遍存在,中医将其看作为情志所伤,首先伤肝,最易肝郁气结,久病血瘀,故病机核心在“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当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通过临床实践,将古方佛手散合柴胡疏肝散进行化裁,自创佛手定偏汤,在临床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效果明显。同时将偏头痛从脏腑整体辨证,化裁经典方药,不仅临床治疗上效果明显,也能够减少西医镇痛药物的使用,规避其带来的副作用危害,降低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8楼2021-04-03 21:59
                回复
                  3.1 加味佛手定偏汤的来源及方义
                  3.1.1 方药来源
                  佛手定偏汤是导师通过古方佛手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后的一个自拟方。佛手散的药物组成只有当归与川芎两味中药,最早被记载于《普济本事方》中,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瘀血诸证,后被医家进一步认识扩大治疗范围,广泛应用在多种瘀血病症的临床治疗中【9】。佛手散主要功效【10-11】为“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药理学研究表明,佛手散可以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缺血,保护血管损伤等多种作用【12】。柴胡疏肝散现多认为最早是从《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方演化而来,明确被提出是在叶文龄的《医学统旨》所记载【13】,主要针对肝郁证,其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其药物组成多以主归肝经、理气疏肝的药物为主,辅以柔肝化阴、养血止痛的药物,以畅达气机,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目的。临床中可应用在多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在偏头痛的治疗中也常被广泛使用,因人体气血皆可上注于头,故头为诸阳之会,肝郁日久,肝经气血不畅,而肝经走形可上行头目,布于巅顶,所以疏肝止痛可用于治疗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4】,它的疏肝活血用主要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作用、抗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相关,其多层次、多靶点、多系统的作用调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意义重大。
                  3.1.2 方义分析
                  本方主治肝郁血瘀证型偏头痛。方中柴胡、川芎同主治少阳诸症,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经,长于疏肝解郁,调达肝气,川芎味辛,善行走散,性温,偏温通益阳,其主要功效为行气活血,散郁止痛,为治疗少阳头痛之要药,两者合用,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主,正对肝郁头痛之主证,故用量最大,两者共为君药;当归味辛性温,能补能行,主入血分,既可养血和血,又可活血行血,补中能行,症合调血之意,白芍苦辛微寒,归肝脾经,擅养肝阴,长于柔肝止痛,能补益肝血之阴,又可防辛走之味伤肝耗血,香附微苦辛,入肝经,长于散行肝气,疏肝止痛,枳壳辛苦性寒,偏行气止痛,四药共为臣药,以助君药疏解肝郁,行气止痛之效。延胡索苦辛性温,最善止痛,行气活血之力强,可有效降低头痛程度,加虫药僵蚕,搜风通络之功最强,能引君药和臣药直到肝经络属,更高发挥整体疗效,两药共为使药,既能引药入经,有能增强疏肝活血之功,最后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减轻药物毒戾之性,配合提高整体药物功效,综上所述,全方配伍严谨,气血同调,寒热并用,补泄兼有。全方治疗主要以疏解肝郁为核心,加以活血化瘀,可使肝气调畅,瘀血性散,气血相和,阴阳相秘,头痛乃止。
                  3.2 现代药理研究
                  佛手定偏汤的主要药物组成共有九味,分别按照君臣佐使进行配伍,君药共有两味:川芎与柴胡,臣药有四味分别为:当归、枳壳、白芍、香附,佐药两味:延胡索、僵蚕,使药是甘草。其功效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要针对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治疗。
                  3.2.1 单味药研究
                  君药:川芎、柴胡
                  川芎药性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本平辛温行散,能温通气血经脉,主要功效是活血行气,行血能使瘀血通散,行气能够使肝郁行解,被称为血中之气药,且善止痛。临床中常被运用在肝经痛症、妇科诸病及痹病的治疗,尤其善治头痛。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成分有川芎挥发油【15】以及生物碱成分【16】,其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物质是苯酞,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川芎挥发油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痛经等【17】,生物碱成分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川芎嗪成分可以扩张脑血管,将提高脑内血氧供应,同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从而使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减少了血流,改善偏头痛症状。【18】。
                  柴胡辛苦微寒,主归肝、胆经,本平辛行苦泄,善调达肝气,疏肝解郁,疏解肝郁中是首选药物。主要功效是善疏肝解郁,和解表里,不仅能内调脏腑气机又可解少阳表证。临床上柴胡主要运用于肝郁所致经行不畅的痛症及外感发热等治疗【20】。《滇南本草》中论述柴胡能行肝经逆结之气。当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主要成分是柴胡皂苷,其具有细胞分子黏附,抗内毒素,促进肿瘤分子的凋亡作用,同时可以刺激免疫吞噬细胞产生强大免疫活力,增强免疫反应,产生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21】,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具有神经保护的功能【22】。
                  臣药:当归、白芍、香附、枳壳
                  当归性甘温质润,归肝、心、脾经。本平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兼有润肠止痛的功效。《景岳全书》中称其:“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有补血之圣药之称。用于体虚乏力、皮肤苍白头晕的贫血治疗,也可以用于妇女血虚、血瘀的月经病的治疗,也可用于跌打外伤、虚寒腹痛、风湿痹症的治疗。当代研究显示当归挥发油是其主要提取物,在心血管系统中及各种动物性基础实验研究均表明当归挥发油具有降低血压[23]、抑制血管平滑肌[24]、降低血液血脂水平[25]、改善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硬化[26],在消化系统中,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胃动力,抑制消化道平滑肌的作用[27]。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主要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要应用在妇女经血不调的血虚诸症、腹部及躯体肢节的痉挛疼痛、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等病患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水煎剂可明显增强自身免疫反应功能,尤其明显能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吞噬功能,对炎性反应起到明显抑制,达到止痛效果[28]。芍药苷还相关动物研究表明其可以调节缺血灌注,抑制血栓形成,加速血液流速等保护心脑血管作用[29],还具有护肝的功效[30],有关研究表明芍药苷明显改善抑郁状态,下丘脑及海马区是调控情绪的主要神经区域,主要和该区域能释放5-HT及多巴胺有关。基础动物研究显示[31],芍药苷类成分可以提高5-HT水平。此外其抗氧化作用也被能改善皮肤角质化细胞损伤证实[32]。
                  香附味辛微甘苦,归肝、脾、三焦经。本品辛散行气,主如肝经,善理肝气之郁结,又能通理中焦,调理上、下二焦气机。临床主要用于肝郁导致的胁肋乳房胀痛,妇女痛经闭经,及脾胃气滞所导致的痞满腹胀等症状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香附挥发油中的各种单帖物质可以增加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物质发挥镇静作用【33】,同时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能通过明显加脑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控制抑郁症相关症状【34】,其还有明确有抗炎镇痛的作用,研究表明其可能与疼痛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阻断有关[35],此外还具有护肝及抗肿瘤的作用[36]。
                  枳壳,味苦、辛、酸,性寒,入肺、脾、大肠经,主要功效在于是行气理中散结除胀。主要用于治疗中焦气阻,痰饮内停等证。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37】,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消化肠蠕动的刺激,增加消化动力,达到消胀止痛的效果。【38】。
                  佐药:延胡索、僵蚕
                  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心经。主要功效是行气活血止痛。古代常用于治疗外伤内损所致的全身各种痛证。现代药理学运用先进的工艺提取其主要化学成后进行研究,发现【39】其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有可以明确降低疼痛阈值,阻断疼痛通路,同时能改善脑灌注,保护脑神经。研究表明【40】延胡索提取物中的生物碱成分,其镇痛效果可以达到吗啡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其成瘾性远低于吗啡。
                  僵蚕辛平,味咸,归肝、脾经,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功效,本品辛散可用于肝经夹风之头痛,祛风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僵蚕的主要成分是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蛋白质成分,其中分析发现谷氨酸含量较其他氨基酸要高出很多[41],谷氨酸参与了多个重要的蛋白质代谢过程,其发挥镇静止痛的作用可能与氨基酸提取物对抗神经毒性,改善脑缺血,保护脑神经有关[42-43]。
                  使药:甘草。
                  甘草性味平,归心、肺、脾、胃经。主要作用功效是缓急止痛,补益脾气,兼清热镇咳。陶弘景评价其为“百药之王”,临床运用中也有“十方九草”之说,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脾虚乏力例,心气亏虚的心悸气短,及外感邪气导致的肿痛疡疮、咳嗽多痰,肢体疼痛及缓解药物毒性。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甘草中所含药理成分复杂,甘草皂苷是其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次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多糖等成分含量也比较高。甘草皂苷最近研究都表明其具有明确的抗炎杀菌作用[44]。黄酮类成分研究表明是抗抑郁基础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甘草也可用于抑郁的治疗[45]。此外所含有的生物碱及多糖成分在免疫调节、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方面也有作用[46]。


                  9楼2021-04-03 22:01
                  回复
                    4 结果分析4.1 一般资料分析
                    本研究中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偏头痛患者70例,各自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5例。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整个试验的34人,治疗组中剔除1例,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的33人,总共最后统计完成试验的67名患者进行最后统计分析。从整个男女性别比例看,男性20例,女性47例,男女性别构成比约为1:2.35,从年龄分布来看,总体入组患者年龄在之间,其中16岁到24岁有18例,占到总患者病例的26.86%,25岁到45岁有36例,占总人数的53.73%,46到60岁13例,占总人数构成的19.4%。病程1年以下的有17人,病程1年到3年的有16人,病程在3年到5年的有30人,5年以上的有4人。根据其有无先兆证状的分型构成看,有先兆患者14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53例。通过统计学对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型的分布计算结果看,P均>0.05,统计学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4.2 疗效结果分析评价
                    依据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对头痛症状包括头痛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头痛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两组总体治疗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其中愈显率占47.05%,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只有66.67%,愈显率为24.24%,两组疗效比较无论总有效率还是愈显率,治疗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佛手定偏汤组总体组临床疗效优于氟桂利嗪组。
                    4.3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疗效评价
                    本研究表明,按照中医证型肝郁血瘀证制定的中医证候积分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看,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改善头痛、刺激加重、胀痛、面色、舌脉的综合中医证型的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在总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明显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百分比的尼莫地平公式换算评价中医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69.70%,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佛手定偏汤组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到91.18%,经卡方检验c2=4.9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佛手定偏汤能显著改善偏头痛的中医症状。
                    4.4 TCD血流速度指标评价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颅内主要血管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异常与正常比例的变化,评价佛手定偏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脑中动脉(MCA)与大脑前动脉(ACA)所占的异常比例最高,大脑中动脉异常患者治疗组中达到61.80%,治疗后异常比例下降至17.6.2%,对照组治疗前异常比例占66.7%,治疗后降到42.40%,说明两种治疗前后均可以明显降低MCA异常比例,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异常患者比例经治疗后两组也均较前下降,但两组下降在程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两组治疗前后异常患者变化及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4.5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
                    从数据分析可看出,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的分数军降低,经过结果比较,治疗组的分数低于对照组,经过检验所得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佛手定偏汤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障碍方面占优势,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中药中多用疏肝之药有关。


                    10楼2021-04-03 22:02
                    回复
                      结 语1 结论
                      (1)佛手定偏汤能明显改善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疼痛程度、发作时间、伴随症状,并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优,且用药安全,临床中值得推广。
                      (2)佛手定偏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轻中度抑郁状态,调节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有利于偏头痛的长期预防性治疗。
                      2 问题与展望
                      本次课题研究因研究水平及科研时间的限制,并未收集到大量的临床患者样本作为临床对照研究,样本量较少,而且患者均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门诊患者,相对样本来源单一,同时缺少长时间的后期随访观察研究,对于后期疗效并未做出系统评价,且疗效评价指标多为患者主观数据,可能结果存在主观性偏倚差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寻求更加多元的病例来源,增加更加细致、量化的生理机制调节指标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拟在以后的研究中能设计出更加多元严谨的评价试验方案,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能得出有更强说服力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佛手定偏汤治疗偏头痛的反应机制,为方药的推广生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1楼2021-04-03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