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 论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合并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偏头痛在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多见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普遍人群都面临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调节紊乱、饮食结构失衡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困扰。偏头痛与抑郁情绪疾病关系密切【1】,偏头痛患者本身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常可作为诱因使其发作,同样在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人群中,有部分早期患者同样受到遗传的控制【2】,而且研究发现【3】,其两者在控制特异表达的相关神经受体如5-HT及多巴胺受体的基因序列存在相同基因片段。虽然偏头痛的具体发作机制现在还并不清楚,但在偏头痛患者发作期根据其发病特点经过一系列现代检验仪器指标,发现其发病时多会伴有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异常、多种疼痛调节通路中相关载体蛋白分子物质的变化,尤其像5-HT及肾上腺物质会直接参与到疼痛的调节当中,额然而这物质多产生在大脑海马区、杏仁核等区域,该区域在神经系统功能中多是起到控制调节情绪及痛觉通路相关的作用【4】。偏头痛的经常性发作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调节,尤其因为其可以导致健康个体的失能性残疾,很容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性疾病出现,同时抑郁障碍也有属于致残性疾病之一,其与应激性环境刺激常相关,偏头痛的诱因中也有感光噪音等刺激性因素。总之偏头痛与抑郁情绪障碍存在很多共性认识,临床中,两种合并共存的患者非常之常见,对于两者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对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主要以药物的防治疗为主。依据偏头痛在急性期及缓解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急性期还是以快速控制头痛的发作时间、次数及程度为主要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中所普遍大量使用的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5】,虽然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镇痛药物之后可以暂时控制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时间,但无法完全将偏头痛彻底治愈,也无法阻断该病的复发,同时镇痛药物的长期频繁使用会造成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形成药物依赖性偏头痛【6】,物依赖性偏头痛患者会进一步加大疾病的的治疗控制难度,也会增加对胃肠、肝肾等重要药物吸收代谢组织结构的损害,更加不利于对偏头痛长期药物治疗,在发现其合并有轻度抑郁障碍时,首先注重一般生活方式的改善与调节,可寻求心理帮助治疗,提高对偏头痛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当运动与放松训练,可以改善相关症状,严重者可予以抗抑郁治疗。在预防性治疗中,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物盐酸氟桂利嗪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效果明确【7】,也是偏头痛治疗中的经典用药,其主要药物作用机制是能够自身通过血脑屏障,舒张脑内血管,能改善血管痉挛引起的神经缺血症状,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所以本次研究选择其作为对照研究。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纵观中医传统论著关于偏头痛的论述,其中“头痛”、“脑风”、“偏头风”等疾病称谓最为与其相符。早在东汉西晋时代,针灸鼻祖皇甫谧就明确提出“偏头痛”一词。通过查阅相关古代文献,可以发现,该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内伤因素相关。内伤偏头痛中脏腑主要责之在肝,与脾、肾相关联,肝为质柔性刚之脏,质柔在于肝属阴脏,内藏阴血,血乃全身之营养,可润可濡四肢百骸,性刚则其主疏泄,肝以顺为本,调畅气的的运行畅达,气乃阳所化,能动等行,可促进机体代谢,气血的充足畅达是生命活动之本,肝能主气血。然内伤头痛以痛为主,证多虚实夹杂,或是不通或是不荣所致头痛,实多气血不通,虚多气血不荣。偏头痛者痛多在一侧,《医学新悟》云:“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脑之偏侧多为少阳经所过之处,足少阳属胆经,肝胆本为一体,互相表里经脉互相联系,功能相互为用。偏头痛部位在脑,位置最高,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肝又为风木之脏,风主动,风动则易扰上窍之气血,可引起气血逆乱导致头痛。肝主疏泄情志,情志不疏最易导致肝气郁结,《灵枢·本神》说:“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曹克刚等也认为【8】肝脏之核心在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疏泄如常则气机畅和,气机和畅不郁则全身气血流动畅达,故能形神兼备,达到健康的身体水平。肝喜调达,恶抑郁,肝对气机的疏泄调节是其主要的功能。同时肝为肾之子,肝肾同源,均为精血蓄藏之所,肾精可化生气血,肾可生髓,髓之海在脑,若肝血虚则肾精亏,脑髓无所生,则元神之脑失去髓之营养,必然导致髓海空虚,引发头痛,此多数内伤头痛之虚证。肝与气血调控最为密切,脾又为气血运化之脏,两者必相互影响,若因五味之谷不足则肝血阴亏,脾胃气虚,则气血无藏无化,气血亏虚,脑窍亏虚,不荣则痛,若嗜好肥甘,则痰湿内生,脾喜燥恶湿,痰湿内盛可困脾,内阻经络气机,形成痰阻之头痛。偏头痛慢性缠绵,难以治愈,内伤五脏气血,久病成瘀,瘀血若阻滞脑络血脉,产生血瘀头痛。总之内伤头痛病因病机复杂,但从多个方面辨证其与肝最关系紧密,辨证当以肝为本,明确气血虚实的变化,兼顾脾肾的调节。
中医药内伤偏头痛治疗中也当分虚实缓急,以气血为本,五脏重在治肝。若肝气郁结当疏肝理气止痛,若肝阳上亢应该抑阴潜阳止痛,若肝肾亏虚当补益精血止痛,若肝脾气血亏虚则益气养血治痛,若脾虚痰湿盛阻滞当祛湿化痰止痛,若久病血瘀当活血化瘀止痛。同时可以加入头痛引经药物,引经上行,增强治疗效果。总之,传统中医药对偏头痛的治疗,始终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指导原则,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发展角度,讲究不同个体,不同体质,不同环境下的辨证治疗,中医药个体化用药的治疗,不仅能明确减轻头痛程度,控制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头痛发作频率,其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药物剂量剂型的加减变化减轻胃肠、肝肾脏器功能的损伤。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导师东红主任医师,在从事近三十年的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中,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的各类疾病,尤其在偏头痛的中医药物辨证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内伤偏头痛五脏重点责之肝,肝气不疏,肝郁气滞为该病的重要的病机,同时气滞易血瘀,久病亦血瘀,肝郁血瘀是内伤偏头痛的核心病机。
导师经过对“肝主情志”“气血相关”“久病成瘀”等经典中医理论研究,病结合自身临床诊治体会,她认为偏头痛病程长久,病情反复,头痛时多单侧起病,其多为情志伤肝,肝郁日久,气血不通,就病入络,导致一系列伴随症状,其对人体生理功能,心理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认为其发病部位在脑,脑为诸阳之会,五脏气血汇聚之地,气血不通或气血不和最先影响脑窍,故气血相和是其根本。血滞成瘀,久虚成瘀,血瘀是其并发症状。偏头痛者痛多在一侧,《医学新悟》云:“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脑之偏侧多为少阳经所过之处,足少阳属胆经,肝胆互为表里,本为一体,故经脉正和其部位。偏头痛部位在脑,位置最高,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肝又为风木之脏,风主动,风动则易扰上窍之气血,可引起气血逆乱导致头痛。“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属阴,性易内敛含蓄,最易感伤情郁,郁则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气滞不通,郁结于内,形成肝郁。所以肝主气机,肝郁则气滞,气又为血之帅,能推动血行,气之不行,则血瘀脉中,只有畅通血脉气血,才可通而不痛,正如《医林改错》论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血证论》写:“气滞则血随气积,宜利气行血”。王清任明确将瘀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首提“血瘀每与气滞有关。”由此创立行气活血化瘀的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在偏头痛治疗上也被广泛应用。同时偏头痛往往病程较久,久病多虚,其虚乃久病导致气血虚耗,血行无力,导致血瘀,而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失职,瘀血停留则新血难生,正如同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指出:“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现代人中因生活工作压力等原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普遍存在,多数研究表明偏头痛可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且两者可相为因果,互相作用增加各自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最终可导致两病共患[18】。吾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认为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紧张、抑郁等精神情志症状人群中普遍存在,中医将其看作为情志所伤,首先伤肝,最易肝郁气结,久病血瘀,故病机核心在“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当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通过临床实践,将古方佛手散合柴胡疏肝散进行化裁,自创佛手定偏汤,在临床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效果明显。同时将偏头痛从脏腑整体辨证,化裁经典方药,不仅临床治疗上效果明显,也能够减少西医镇痛药物的使用,规避其带来的副作用危害,降低对镇痛药物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