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吧 关注:2,346贴子:14,100
  • 0回复贴,共1

【形象篇】阳来100大健康 | 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在写(伤寒论)时总结出(黄帝内经)的精髓共四句话: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人的阳气为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盛则健,阳气衰则病。
阳来,阳气来。

Part
1
阳来的由来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及“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全身热量和能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打通循环能排出身体的寒气,湿气,毒气,让你全身轻松。
疾病的形成:虚→寒→湿→凝→淤→堵→瘤→癌
一切疾病的根源是阳气不足,寒凉所致。
医学研究表明,体温升高1度,人体免疫力就会提高30%;相反,体温降低,免疫力也会下降。36.8加减0.34度是人类正常体温的标准值,大部分下代人由于压力过大和饮食不当等原因,正常体温都在35-36度,这种“低体温状态”无疑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更年期障碍、抑郁症、心肌梗塞、癌症等疑难杂症高发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体温,是决定生老病死的关键。
Part
2
阳气与健康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也记载“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器官只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应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母;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夫妻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阳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Part
3
活到100岁
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同时,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Part
4
健康100分
《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就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健康100分。
Part
5
阳来的由来
社会缺乏公信力,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这不仅使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也加大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阳来——带来光明。期望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增加社会公信力。
6
价值100分
在政策层面的助力下,大健康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在万亿级的市场容量面前,各方力量跃跃欲试,传统企业、互联网新秀、创新力量纷纷涌现其中。未来,大健康产业机遇与挑战必将并存。
重塑大健康行业的规范,支持大健康的未来发展。
为社会创造价值。


IP属地:天津1楼2021-05-11 09: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