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吧 关注:363贴子:6,495
  • 4回复贴,共1

转贴:《五千言》正解——从打假开始【亦文吧】_百度贴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本清源

《五千言》正解——从打假开始【亦文吧】_百度贴吧

来自:tieba.baidu.com/p/7351253982?sharefrom=tieba



IP属地:北京1楼2021-05-15 08:41回复

    《五千言》正解——从打假开始
    ——————文医题记:正本清源,还道学本来面目!


    IP属地:北京2楼2021-05-15 08:42
    回复
          《五千言》正解——从打假开始
                  ——————文医题记:正本清源,还道学本来面目!
                    绪  论
        一切从打假开始!还原历史真相。不破不立!这也是真正学到《五千言》道学的唯一正途。为避免读者对错不知、真伪不辨,拿着根贴牌的冒牌货鸡毛当令箭而误入歧途。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基本事实:
        1、“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太多人没有注意,作者在《五千言》开篇就提出了两个对立概念:上德、下德。并且旗帜鲜明地断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不能明确此话中的不德、有德、无德中的德字概念中暗含的上下德特指涵义区分,那么这句话实际上乃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典型。因为无论上德还是下德,就象雌马雄马都是马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德罢了。怎么可能有“上德不德”即上德否定德的事情发生呢?那不是连自己的上德也否定了吗?但原文确是如此。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字面上的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恶果,或可能是作者高估了读者的逻辑分辨能力,省略了上下二字而造成了困惑?或是后来被周儒篡删了?毕竟死对头周儒之礼制才是取得统治权的最终胜利者……。
        许多人对“不德”感到理解困难,实际上,“不”字,最直接的涵义就是“否”。比如:不好、不对、不善、不能等等,就是对:“好、对、善、能”等之直接否定,代表着它们的反面。而古时,不、否,也确是同一字,否字,则是后来才从根字“不”分化发展出来的:不,下加一口,开口说不,就成了否。所以,不德就是否德。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既然上德否定德,那又怎么可能“是以有德”呢?因为上德也属于被否的范畴呀!因此可以确定,作者的本意不是什么上德要否定全部的上下德,而只是要否定自身之外的另类德:下德。即“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如此,才可能彻底避免行文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对吧?!
        而下德,作者已明确指出“不失德”,而既然没失下德,又怎么可能“是以无德”呢?毕竟下德也是德呀!因而只能是“是以无(上)德”。所以,这充分证实,作者在用德这一字时,实际上已经隐含或默认区分了其中的上下德涵义,同样的德字,在不同的地方分别指上德或下德。如此才可能避免行文的自相矛盾:
        “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大家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必须这样改写和理解,才可能避免其中出现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开门见山,开篇就提出与区分了上下德概念,当然不是无病呻吟,乃是为了区分崇尚无为、“以道立天下”的道治与“为政以德、以礼节之”的有为礼治(德治)之两种截然相反的治国学说之间的本质不同!而不是象历史注解所误导的那样,讨论什么品德高下的论德。所以,紧接着作者就给出了上德的“道法自然”内涵和界定:“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同时也等于默认界定了对立面下德的相反内涵,就是被《道德经》后补到明处的衍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其实就是指后面提到的周儒“攘臂而乃之”之礼治人为驱动治世模式的典型。所以,作者的上、下德之分,本质上就是区分“道法自然”与“儒推人为”,即道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世学说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上德不(下)德”,则可谓是旗帜鲜明的扬道绌儒的铁证吧?!


      IP属地:北京4楼2021-05-20 08:42
      回复
          因此,五千言开门见山区分上下德,公然否定下德上仁义礼,指其皆“失道”而绌儒扬道,充分证实了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即:道儒互绌!比如面对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提问《五千言》如何?大儒生辕固竟然也敢当面大放厥词,颇为轻蔑地答曰:“此乃家人言耳。”反正就是把窦太后尊崇的黄老学说贬得一文不值。而这也为道儒互绌增添了一笔毋庸置疑的史实铁证吧?!
          由此知,《五千言》作者确是惜墨如金,绝不浪费。只是由此一来,对于读者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却大大提高了要求。行文逻辑上理解不到位如不懂“上德不德”的真实涵意,那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自知,再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原文了。而只要正确把握了作者思路及其行文逻辑,就不难明白,《五千言》此章乃是开篇明旨、“去皮取此”的全书总纲——去儒取道。
          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这就是在区分上下德和明确上德否定下德的基础上,公然宣告、批判和否定“下德”治国的周儒礼制。
          “为政以德、以礼节之”之周儒下德治国,最终落实到礼制,所以,作者也从皆失道的下德上仁义礼的依次下行推论逻辑,最终落实到批判代表下德治国的礼制:“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所以,《五千言》等于是开门见山的公然宣告,它乃是一部“上德不(下)德”、“故去皮取此”——去儒取道的论战性纲领著作。目的就是要否定以下德治国的礼制而“以道立天下”!所以,本章最终落脚点:“故:去皮取此”,也就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全书之总纲。因而证实两千多年来的独尊儒术环境下诞生与汰留的现有全部存世《五千言》历史注解,几乎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的尊儒贬道反面教材,早已面目全非,根本不堪大用。


        IP属地:北京5楼2021-05-20 08: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