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302,244贴子:14,685,461
  • 14回复贴,共1

曹操为何被诋毁?#曹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老学士
一般以为曹操遭后世文人和统治者诋毁的主要原因在于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曹操的儿子最终取代了汉献帝自己做起了皇帝。
最能影响君臣关系的是权力的归属。一个对皇帝造成威胁的大臣就是觊觎政权的大臣,一个受到威胁的皇帝就是自己的政权正受到觊觎的皇帝。曹操迎驾之前的汉献帝惶惶如丧家之犬,性命尚且难保,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以外已经一无所有,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此时,曹操掌握着本来属于自己的政权,汉献帝没有什么权力可被觊觎。如果他们之间真有什么权力之争的话,那么也只可能是汉献帝企图剥夺曹操的权力。
不管汉献帝怎么想,不管躲在后方不干正事的孔融之流怎么想,曹操至少在此时是不可能把权力交出的。他的理由很充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即便是周公也是在天下大定,成王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天下的情况下才归还了本来就属于成王的政权。面对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汉献帝难道会认为这个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权力现在就应该由自己亲自掌控?
衣带诏事件应该不是出于汉献帝的本意。因为汉献帝根本就没有除掉曹操的理由,他现在之所以还是一个皇帝完全是赖曹操之力。如果他落到了别人手里比如心胸狭窄的袁绍之流 的手里也许早就命丧黄泉了。如果他真写了什么衣带诏那么此人就是一个诛杀功臣的人,就是一个只关心个人权力而不顾天下安危和百姓死活的赵构一类的人。难道做岳飞才是曹操应该有的下场吗?
还有一件损害曹操和汉献帝关系的事就是伏皇后阴谋要害曹操。据说伏皇后是因为看到曹操让自己的女儿进宫做了贵人,自己感觉受到了监视,因此非常紧张。如果要监视你曹操也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女儿。即便是监视你,如果你没做亏心事也大可不必紧张。即使心里紧张你做事小心一点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置曹操于死地呢?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是想重施外戚专权之故伎。正是外戚专权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他们的阴谋如果得逞,结果就是先害了曹操,然后自取灭亡。除掉这般只会祸国殃民而无真才实学之辈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福,同时也是汉献帝之福。伏皇后的下场实属罪有应得。如果刘禅的老婆要害诸葛亮,诸葛亮大概也绝不会手软。
汉献帝有没有参与这两件事呢?如果他参与了,那么一方面说明此人绝非善良之辈,一方面说明此人政治上极不成熟;如果他是个局外人,那么其昏庸无能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曹操没有交出权力是多么正确!无论如何,这两件事肯定在曹操和汉献帝之间造成了隔阂。曹操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同时还要防备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汉献帝并不能做他可靠的后方。他比阿斗还更不容易扶起来。
曹操和诸葛亮与他们的皇帝的关系实在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的区别在于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而诸葛亮的儿子则没有。假如诸葛亮的儿子后来夺取了刘禅的政权,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不管这件事与他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出于他的本意。“王莽谦恭未篡时”,可能就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很可能是别人的伪造。因为曹操曾经说过要让诸妻妾在他死后出嫁“令传道我心”一类的话,唯恐天下人误解他,他又怎么会说出这种话给人以口实呢?就算这句话真是曹操所言,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暗示他的儿子当皇帝。这种说法有些可笑,对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话不可以明说,为什么一定要暗示并且弄得尽人皆知?所以如果他说了这句话其意图就是向天下人声明虽然自己可以做皇帝但是绝不会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至于儿子要怎么做,自己死后是无法控制的。在他的儿子做皇帝这件事上他根本就用不着暗示,就是他劝儿子以后别做皇帝,曹丕也未必肯听,即使曹丕肯听,他手下的大臣们也未必肯听。他的大臣们之希望曹氏称帝,正如高怀德们之于赵匡胤,李逵们之于宋江。
请问如果曹操自己做了皇帝他和赵匡胤相比谁更对不起原来的皇帝呢?当然是赵匡胤。因为如果曹操做了皇帝那是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而赵匡胤攫取的却是一个完好无损的政权。曹操自己没有做皇帝除了策略上的考虑即不愿坐在火炉上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障碍或者说是道德上的障碍,也就是所谓几世为汉臣的包袱。不管是什么原因,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曹操最终选择了道德,维护了所谓的君臣大义。而被后人赞赏的刘备诸葛亮君臣为了当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听信了汉献帝已死的谣言。如果他们想搞清楚汉献帝是否真的死了,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这个所谓的谣言就是自己造出来的也未可知。由此看来,刘备君臣在这件事上至少不比曹操高尚。公正地说曹操这种行为与赵匡胤等人相比即使以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也是值得赞赏的。
曹丕取代汉献帝当上皇帝开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禅让制的先河,其实就是开创了改朝换代中和平交班的传统。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外大部分的改朝换代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著名的如晋武帝司马炎,南朝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梁太祖朱温,宋太祖赵匡胤都是用这种方式取得了政权或者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5-16 17:00回复
    魏朝对退位后的汉献帝还是不错的。退位后的汉献帝仍“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陶渊明说: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表面上是指责曹丕在汉献帝退位后不闻不问,实际上是赞扬他对汉献帝没有戒心,比较宽容。而不像刘裕在晋朝恭帝退位后的第二年就下毒手将其杀害。山阳公死后,魏明帝“素服发哀,并遣使持节典护丧事”并追谥他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
    说曹丕篡夺了东汉的政权其实是很牵强的。曹丕只不过是把名义上属于汉朝的天下实际上是由自己父亲打下来的天下实至名归地换上了自己的招牌。而司马炎,杨坚,赵匡胤倒是地地道道地夺取了别人的政权。没有多少人指责司马炎,杨坚,赵匡胤,却和曹丕的父亲过不去,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如果象鲁迅所说这是因为曹魏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么中国的文人们岂不是太势利了吗?
    即使曹操确实对不起汉献帝,确实是一个篡权者,确实是一个“汉贼”,那么这个“汉贼”也只是汉朝之贼,而不是汉民族之贼。从历史贡献来看,他实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如果说旧时代的文人们诋毁曹操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文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如果还纠缠于他和汉献帝的个人关系,而不是着眼于他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贡献,就没有资格做一个现代人。
    后世的雍正和曹操有类似的命运:“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这也不是什么巧合,其实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得罪了有话语权的人。历史的经验证明能够左右舆论的人是万万不可以得罪的。秦始皇坑杀了几百个儒生,项羽坑杀了二十万降卒。秦始皇被公认为暴君,却没有几个人指责项羽的残忍。所以,一个“狡猾”的统治者宁可得罪百姓也不可得罪精英。
    以前我有一个模糊的感觉,曹操和拿破仑在个性和才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曹操就是中国的拿破仑,拿破仑就是欧洲的曹操。后来看了拿破仑比较详细的传记,发现撇开时代的特点不谈,无论就个人才能,成就还是个人魅力而言,欧洲的拿破仑都比不上我们中国的曹操。并且处于皇权时代的曹操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而大革命时代的拿破仑却做了皇帝。在欧洲包括原来与拿破仑敌对的国家都把他视为历史伟人,甚至恩格斯都没有在做皇帝这件事上指责拿破仑。而没做皇帝的曹操呢在中国历史上却遭受了最严重的诋毁。难道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吗?
    “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罗贯中给予曹操的最有效的诋毁。这句话最早的版本出自孙盛的《杂记》,原文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人说孙盛此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且不管这评价是否可靠,值得怀疑的是作为东晋人的孙盛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他以前的人好像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凭什么相信他的话呢?后来罗贯中对这句话做了改造并且觉得没有人证不足以使人相信,于是让曹操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陈宫。如果是在今天,曹操的后人一定会跟孙盛和罗贯中这两位刀笔先生打名誉权官司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孙盛和罗贯中则用莫须有的罪名毁了曹操。
    如果曹操真说了那句话就一定是坏人吗?我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孔子很同意我的看法,所以他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且不说历史上的曹操,即使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是一个只允许他负别人而不许别人负他的人。我们有句古话叫做“不因人废言”由此可知也不能 “因言废人”。
    为什么人们那么在乎一个人的言论呢?这是因为人们以为这些人的言论一定代表了他们真实的思想。所谓思想其实是一种判断,人的脑袋里可以有很多念头但是只有在形成了稳定的判断以后才可以称之为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是看不到的,思想见之于行为并且是一贯的行为才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扪心自问,我们哪个人从来没有说过过头的话呢?难道那些话代表了我们一贯的思想?难道我们会照我们说的去做?一个巧言如簧,甜言蜜语却总干坏事的人,我们不会认为他是好人;一个满嘴牢骚却乐于助人的人,我们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坏人。
    不好的言论的坏处,在于可能会影响世道人心。我们可以猛烈的批评这种言论,但绝不能因此全面地否定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形下说出的个别的言论,并不能代表这个人真实的一贯的思想也不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但是,如果某个人一贯地宣扬某种言论则另当别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5-16 17:01
    回复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汶川地震中的范美忠。他出于求生的本能逃出了教室没想到要喊自己的学生们一起逃生,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如果他承认自己做得不好,请求学生们原谅自己的惊慌失措,人们也不会对他有过多的苛求。然而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不惜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自私的“英雄”。当他振振有词地套用从书本上搬下来的概念和词句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是多么可笑,可怜,可恨!他的这些言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呢?他伤害的只有自己和他的家人。
      三国魏晋时期的曹操在当时一般人心目中的地位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代伟人。且看他的主要对手对他的评价。孙权说他“至于御将,古来少有”;诸葛亮转述刘备的评价“先帝每称操为能”;诸葛亮自己的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陈寿的评价更是出奇“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陈寿已经是晋朝人了,曹操及其政权早已烟消云散了,他大可不必为了某种个人的利益去吹捧曹操。陈寿这种激情的评价只能说明去世多年以后的曹操仍然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对曹操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崇拜到诋毁的漫长过程。即便到了以刘备为正统的《三国演义》也没有完全掩盖他的超凡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大概罗贯中自己就是这么定位的。有他在书中引用的一首诗为证: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如果事先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见,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被罗贯中丑化了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也是最有血有肉,最有魅力,最激动人心的形象。所谓“可爱的奸雄”的评价应该从《三国演义》中得出。
      有位老先生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感觉这个曹操不是他心目中的曹操,好像有为曹操翻案的意思。其实电视剧《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他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其实他心目中曹操的形象并非直接来自《三国演义》。他或者没有读过《三国演义》,或者没有认真地读过《三国演义》,至少是没有不带任何成见地读过《三国演义》。他对曹操的印象更多的来自脸谱化的中国戏剧以及由它直接造成的民间舆论。当戏剧中的曹操被画成白脸后,他在民间的形象就彻底地被抹黑了。由于戏剧通俗易懂的形式“曹操”的丑恶嘴脸很快就妇孺皆知了。曹操民间形象之最直接的根源就在于戏剧的影响。不用说在文盲充斥的时代就是在几乎消灭了文盲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认真地看过《三国演义》呢?
      更有一些无知的家伙,从不认真读书,从不认真思考,仅凭不知从哪里听来的片言只语就出来哇啦啦地乱发议论。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历史上的曹操和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告诉他们其中的差别应该是文化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曹操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也没有人出来主张他的名誉权,对他如何评价又有什么要紧?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对他的评价其实影响的是我们活着的人。有没有公正的舆论实在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标志。以倡导正确地评价曹操为契机也许可以创造一种有利于正确评价一切历史人物以及尚在世的人物的一种公正的舆论。
      公正的舆论有什么作用呢?它至少可以促使人心向善。假如曹操知道自己死后的名声反而不及杨坚,赵匡胤这些真正的篡位者,他会不会后悔呢?请看担了虚名的晴雯是怎么说的:“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5-16 17:03
      回复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6-02 23:31
        回复
          大汉护啊客扒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6-07 17:32
          回复
            古人不都说了,流芳遗臭非两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6-07 17:37
            回复
              人民群众的生命、利益大于天。
              看到网上曹粉说曹操统一北方功劳很大,真是人不要脸、百事可为啊!
              首先北方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汉献帝传檄而定以及亲汉人士、汉室大旗的功劳。
              其次坑降、屠城、草菅人命这些功劳成分促成的统一还有统一的必要和意义么?
              再次,没有曹操北方就不能统一吗?非得曹操这种卑鄙无耻、惨无人道的方法统一吗?被囚禁无处发挥的汉献帝找谁说理去?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
              实际上。没有曹操,老百姓应该生活得更好,这绝不是黑他。实事求是地说,不能说他一点功劳也没有,但夸大太多、美化太严重。
              一、袁绍有机会统一,他不会像曹操老贼这样屠城、奸淫、滥杀无辜。
              二、后起之秀唯贤唯德以人为本德刘备诸葛亮统一的可能性很大,更不会做坑降、屠城、奸淫之类的恶事,人民苦难会少很多。
              所以说说曹操老贼统一北方贡献很大纯粹就是睁眼睛说瞎话,几十万被曹操老贼无辜杀害的人民就不愿意。
              我的意思是说曹操有一点贡献,但罪恶更大而且大得多,总体上是一个历史罪人确凿无疑。


              IP属地:广东8楼2021-06-08 20:08
              收起回复
                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9-21 16:04
                回复
                  刘备吃人肉他们看不见。不管演义还是史书,都吃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6-25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