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学士
一般以为曹操遭后世文人和统治者诋毁的主要原因在于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曹操的儿子最终取代了汉献帝自己做起了皇帝。
最能影响君臣关系的是权力的归属。一个对皇帝造成威胁的大臣就是觊觎政权的大臣,一个受到威胁的皇帝就是自己的政权正受到觊觎的皇帝。曹操迎驾之前的汉献帝惶惶如丧家之犬,性命尚且难保,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以外已经一无所有,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此时,曹操掌握着本来属于自己的政权,汉献帝没有什么权力可被觊觎。如果他们之间真有什么权力之争的话,那么也只可能是汉献帝企图剥夺曹操的权力。
不管汉献帝怎么想,不管躲在后方不干正事的孔融之流怎么想,曹操至少在此时是不可能把权力交出的。他的理由很充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即便是周公也是在天下大定,成王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天下的情况下才归还了本来就属于成王的政权。面对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汉献帝难道会认为这个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权力现在就应该由自己亲自掌控?
衣带诏事件应该不是出于汉献帝的本意。因为汉献帝根本就没有除掉曹操的理由,他现在之所以还是一个皇帝完全是赖曹操之力。如果他落到了别人手里比如心胸狭窄的袁绍之流 的手里也许早就命丧黄泉了。如果他真写了什么衣带诏那么此人就是一个诛杀功臣的人,就是一个只关心个人权力而不顾天下安危和百姓死活的赵构一类的人。难道做岳飞才是曹操应该有的下场吗?
还有一件损害曹操和汉献帝关系的事就是伏皇后阴谋要害曹操。据说伏皇后是因为看到曹操让自己的女儿进宫做了贵人,自己感觉受到了监视,因此非常紧张。如果要监视你曹操也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女儿。即便是监视你,如果你没做亏心事也大可不必紧张。即使心里紧张你做事小心一点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置曹操于死地呢?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是想重施外戚专权之故伎。正是外戚专权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他们的阴谋如果得逞,结果就是先害了曹操,然后自取灭亡。除掉这般只会祸国殃民而无真才实学之辈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福,同时也是汉献帝之福。伏皇后的下场实属罪有应得。如果刘禅的老婆要害诸葛亮,诸葛亮大概也绝不会手软。
汉献帝有没有参与这两件事呢?如果他参与了,那么一方面说明此人绝非善良之辈,一方面说明此人政治上极不成熟;如果他是个局外人,那么其昏庸无能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曹操没有交出权力是多么正确!无论如何,这两件事肯定在曹操和汉献帝之间造成了隔阂。曹操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同时还要防备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汉献帝并不能做他可靠的后方。他比阿斗还更不容易扶起来。
曹操和诸葛亮与他们的皇帝的关系实在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的区别在于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而诸葛亮的儿子则没有。假如诸葛亮的儿子后来夺取了刘禅的政权,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不管这件事与他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出于他的本意。“王莽谦恭未篡时”,可能就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很可能是别人的伪造。因为曹操曾经说过要让诸妻妾在他死后出嫁“令传道我心”一类的话,唯恐天下人误解他,他又怎么会说出这种话给人以口实呢?就算这句话真是曹操所言,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暗示他的儿子当皇帝。这种说法有些可笑,对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话不可以明说,为什么一定要暗示并且弄得尽人皆知?所以如果他说了这句话其意图就是向天下人声明虽然自己可以做皇帝但是绝不会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至于儿子要怎么做,自己死后是无法控制的。在他的儿子做皇帝这件事上他根本就用不着暗示,就是他劝儿子以后别做皇帝,曹丕也未必肯听,即使曹丕肯听,他手下的大臣们也未必肯听。他的大臣们之希望曹氏称帝,正如高怀德们之于赵匡胤,李逵们之于宋江。
请问如果曹操自己做了皇帝他和赵匡胤相比谁更对不起原来的皇帝呢?当然是赵匡胤。因为如果曹操做了皇帝那是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而赵匡胤攫取的却是一个完好无损的政权。曹操自己没有做皇帝除了策略上的考虑即不愿坐在火炉上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障碍或者说是道德上的障碍,也就是所谓几世为汉臣的包袱。不管是什么原因,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曹操最终选择了道德,维护了所谓的君臣大义。而被后人赞赏的刘备诸葛亮君臣为了当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听信了汉献帝已死的谣言。如果他们想搞清楚汉献帝是否真的死了,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这个所谓的谣言就是自己造出来的也未可知。由此看来,刘备君臣在这件事上至少不比曹操高尚。公正地说曹操这种行为与赵匡胤等人相比即使以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也是值得赞赏的。
曹丕取代汉献帝当上皇帝开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禅让制的先河,其实就是开创了改朝换代中和平交班的传统。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外大部分的改朝换代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著名的如晋武帝司马炎,南朝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梁太祖朱温,宋太祖赵匡胤都是用这种方式取得了政权或者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
一般以为曹操遭后世文人和统治者诋毁的主要原因在于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曹操的儿子最终取代了汉献帝自己做起了皇帝。
最能影响君臣关系的是权力的归属。一个对皇帝造成威胁的大臣就是觊觎政权的大臣,一个受到威胁的皇帝就是自己的政权正受到觊觎的皇帝。曹操迎驾之前的汉献帝惶惶如丧家之犬,性命尚且难保,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以外已经一无所有,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此时,曹操掌握着本来属于自己的政权,汉献帝没有什么权力可被觊觎。如果他们之间真有什么权力之争的话,那么也只可能是汉献帝企图剥夺曹操的权力。
不管汉献帝怎么想,不管躲在后方不干正事的孔融之流怎么想,曹操至少在此时是不可能把权力交出的。他的理由很充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即便是周公也是在天下大定,成王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天下的情况下才归还了本来就属于成王的政权。面对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汉献帝难道会认为这个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权力现在就应该由自己亲自掌控?
衣带诏事件应该不是出于汉献帝的本意。因为汉献帝根本就没有除掉曹操的理由,他现在之所以还是一个皇帝完全是赖曹操之力。如果他落到了别人手里比如心胸狭窄的袁绍之流 的手里也许早就命丧黄泉了。如果他真写了什么衣带诏那么此人就是一个诛杀功臣的人,就是一个只关心个人权力而不顾天下安危和百姓死活的赵构一类的人。难道做岳飞才是曹操应该有的下场吗?
还有一件损害曹操和汉献帝关系的事就是伏皇后阴谋要害曹操。据说伏皇后是因为看到曹操让自己的女儿进宫做了贵人,自己感觉受到了监视,因此非常紧张。如果要监视你曹操也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女儿。即便是监视你,如果你没做亏心事也大可不必紧张。即使心里紧张你做事小心一点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置曹操于死地呢?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是想重施外戚专权之故伎。正是外戚专权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他们的阴谋如果得逞,结果就是先害了曹操,然后自取灭亡。除掉这般只会祸国殃民而无真才实学之辈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福,同时也是汉献帝之福。伏皇后的下场实属罪有应得。如果刘禅的老婆要害诸葛亮,诸葛亮大概也绝不会手软。
汉献帝有没有参与这两件事呢?如果他参与了,那么一方面说明此人绝非善良之辈,一方面说明此人政治上极不成熟;如果他是个局外人,那么其昏庸无能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曹操没有交出权力是多么正确!无论如何,这两件事肯定在曹操和汉献帝之间造成了隔阂。曹操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同时还要防备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汉献帝并不能做他可靠的后方。他比阿斗还更不容易扶起来。
曹操和诸葛亮与他们的皇帝的关系实在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的区别在于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而诸葛亮的儿子则没有。假如诸葛亮的儿子后来夺取了刘禅的政权,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不管这件事与他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出于他的本意。“王莽谦恭未篡时”,可能就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很可能是别人的伪造。因为曹操曾经说过要让诸妻妾在他死后出嫁“令传道我心”一类的话,唯恐天下人误解他,他又怎么会说出这种话给人以口实呢?就算这句话真是曹操所言,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暗示他的儿子当皇帝。这种说法有些可笑,对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话不可以明说,为什么一定要暗示并且弄得尽人皆知?所以如果他说了这句话其意图就是向天下人声明虽然自己可以做皇帝但是绝不会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至于儿子要怎么做,自己死后是无法控制的。在他的儿子做皇帝这件事上他根本就用不着暗示,就是他劝儿子以后别做皇帝,曹丕也未必肯听,即使曹丕肯听,他手下的大臣们也未必肯听。他的大臣们之希望曹氏称帝,正如高怀德们之于赵匡胤,李逵们之于宋江。
请问如果曹操自己做了皇帝他和赵匡胤相比谁更对不起原来的皇帝呢?当然是赵匡胤。因为如果曹操做了皇帝那是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而赵匡胤攫取的却是一个完好无损的政权。曹操自己没有做皇帝除了策略上的考虑即不愿坐在火炉上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障碍或者说是道德上的障碍,也就是所谓几世为汉臣的包袱。不管是什么原因,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曹操最终选择了道德,维护了所谓的君臣大义。而被后人赞赏的刘备诸葛亮君臣为了当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听信了汉献帝已死的谣言。如果他们想搞清楚汉献帝是否真的死了,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这个所谓的谣言就是自己造出来的也未可知。由此看来,刘备君臣在这件事上至少不比曹操高尚。公正地说曹操这种行为与赵匡胤等人相比即使以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也是值得赞赏的。
曹丕取代汉献帝当上皇帝开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禅让制的先河,其实就是开创了改朝换代中和平交班的传统。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外大部分的改朝换代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著名的如晋武帝司马炎,南朝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梁太祖朱温,宋太祖赵匡胤都是用这种方式取得了政权或者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