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吧 关注:53贴子:274
  • 2回复贴,共1

建筑学家英若聪认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出路是创新

收藏回复

  • 218.80.97.*
建筑学家英若聪认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出路是创新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英若聪是研究和教授建筑史的,他认为,不能把建筑简单地与艺术划等号;中国的建筑要现代化而不能复古。 

  人们常把建筑与艺术相提并论,而英先生则认为,建筑与一般的艺术很不一样,它有很多层次,有的是艺术,甚至与雕刻差不多,如纪念碑、凯旋门;有的则不一定是艺术,例如普通的居民住宅。对于建筑,外国与中国在概念上也不一样,在英语中,architecture是具有艺术性的建筑,building则是指一般的建筑。而中文中的“建筑”则没有这种区别,就连街边简陋的小棚,也被称为建筑——违章建筑。 

  英先生认为,建筑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建筑是实用的产品。一点用都没有的建筑是很少的。正由于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在英先生看来,把建筑与其它艺术并列,甚至把艺术家的话硬往建筑上安,这是很荒谬的。 

  搞了几十年的建筑史,英先生自称酷爱古代建筑已成了职业病。但却不赞成现代建筑去复古,他说“那样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1993年,在当时北京市负责人的倡议下,北京提出了“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作为市政协党委的英先生却敢于反潮流,在《北京政协》上发表了一篇《古都风貌今难在》的文章。他说,“夺回古都风貌”这口号不通,不能,也不对。首先,把被别人抢走的东西再抢回来叫夺回,而古都风貌应叫恢复。其次,即使恢复了,也是假古董。而且当时要夺的并不是城墙、城门楼、牌楼、四合院,而是想复古,想把新建筑与古建筑结合。但在现代建筑与民族传统有机结合方面,中国已经经过了几代建筑师的努力,而回过头来看看,成功之作几乎没有。因为这里有着先天的不可逾越的客观障碍,而并非建筑师们认识不足或对民族建筑艺术的功底不够。英先生希望有人科学地证明一下此路不通,就像“永动机”一样。他认为现代建筑要搞成中国传统样式,就是“永动机”,因为建筑形式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 

  熟悉建筑史的英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很费木头,《阿房宫赋》里说:“蜀山兀,阿房出”,说的是蜀山上的树砍光了,才建成阿房宫。中国历代大兴土木,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再多用木结构了,但是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大楼,去仿照木结构大殿的样式,还有必要与可能吗?历史证明,建筑的样式主要是它的结构和构造的结果,装饰是后加的和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古今建筑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其功能、结构与体量。过去连两层楼都很少,现在几十层的大楼随处可见,在几十层的大楼上再顶个小帽子或摆几座小亭子,就很不像样子了。 

  英先生强调,现代建筑一定要现代化,不能古代化。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新,而非复古。他说,用现代技术去满足传统,就像主张今天不发展小汽车,而要研制机器人去抬轿子一样荒谬。至于民族特色,他认为只要放手让建筑师去创造,不要干涉太多,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她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1楼2005-12-28 14:16回复
    • 61.187.12.*
    英若聪你好你的建筑理论好得很! 田瑞曾 /07314710517 


    2楼2008-04-22 12:15
    回复
      • 61.187.12.*
      英若聪:你好!没想到打开网页见到你的建筑理论,太好了!希望你能见到我的这个信息,回个信儿。1943/辅仁/田瑞曾/0731-4710517


      3楼2008-04-22 1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