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帖子说,我因为听的很多,丧失了对音乐的共情能力,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我在这儿多说两句。
昨天晚上有一个前同事带着女朋友去我那玩儿,我这个同事跟他女友说,包大师天天和许嵩歌迷吵架。那个姑娘说,许嵩是我们的青春啊。我说:对,我知道是你们的青春。然后她问,那许嵩的音乐怎么样。我说:你的青春怎么样在你看来他的音乐就怎么样。
而对我而言,我去评价音乐,我必须要有一个从音乐出发的角度。比如说音乐的工业标准,创作本身,等等。
比如说这个吧叫老Jay迷吧,我就用周杰伦的音乐举例。周杰伦的音乐,前两张。《Jay》和《范特西》,尤其是Jay,音乐听起来制作是很穷的,从音乐生产标准上看是很差的。这种状况到了《叶惠美》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你可以听任意一首歌的,吉他,鼓,弦乐的饱满程度你就可以发现质量上的进步周杰伦音乐制作的工业标准很好的被提高了。这种高工业制作标准,维持到了现在。
那我们能反过来说周杰伦更新的专辑,比如《床边故事》要比《Jay》好么?显然不能。因为从创作层面上,周杰伦停滞了,创作的闪光点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挺客观的事儿。客观看音乐还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后的本质。举个例子,周杰伦的《Mojito》很多人说这歌儿不好,说不如以前的好,甚至有人说周杰伦油腻,或者都20年了没长大,还在说这些事儿。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周杰伦音乐做了20年,听众也听了20年。20年前,听众是小朋友。在成长的时代,内心满怀梦想,周杰伦也是一个年轻人,他唱的和想的,都是年轻人的那些事儿。20年后,小朋友长大了,仍然希望周杰伦能唱和他们成长有关系的音乐,但是周杰伦呢?
周杰伦40多岁,赚了非常多的钱,娶了很好看的老婆,过着顶级富豪的生活。你觉得这样的人在音乐里唱个爱情,有什么不对么?你不喜欢,只不过是因为你不能共情周杰伦罢了。因为比起周杰伦,你是个过于普通的人。
所谓“共情”那么一定是从这个音乐人的音乐中体会到了某种和自己相通的感情。那么对于许嵩这样的音乐人来说,他不在我的青春里,那自然和我是没有共情是很自然的。不止许嵩,周杰伦的音乐也不在我的青春里,我也没有共情,但是这完全不妨碍我说周杰伦的音乐好。像2001年那会儿我听到《印第安老斑鸠》的时候,那会儿就是直接感觉到,这就是以前没听过的华语流行音乐的样子。我今天听这首歌,Groove都特别好,但凡许嵩好好琢磨琢磨这首歌儿,也不会去说那什么《穷小子》有Funk元素了。但是你问我喜欢周杰伦么?流行音乐我都那么回事儿。
我经过了很多和我有共情的音乐,我听音乐也是被一次次感动过来的。我也有那种因为小时候没钱错过然后遗憾终身的现场,但是我不在音乐评论上谈这些事儿,因为音乐评论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事情。你应该给观众说清楚音乐本身而不是你与音乐的关系。我反复说“站在音乐后面”就是这个道理,音乐到底怎么感动了你从根源上根本不重要。你必须把自己的情感从音乐里抽出来,你才能真的把评论做好,这是非常非常起码的素质。
昨天晚上有一个前同事带着女朋友去我那玩儿,我这个同事跟他女友说,包大师天天和许嵩歌迷吵架。那个姑娘说,许嵩是我们的青春啊。我说:对,我知道是你们的青春。然后她问,那许嵩的音乐怎么样。我说:你的青春怎么样在你看来他的音乐就怎么样。
而对我而言,我去评价音乐,我必须要有一个从音乐出发的角度。比如说音乐的工业标准,创作本身,等等。
比如说这个吧叫老Jay迷吧,我就用周杰伦的音乐举例。周杰伦的音乐,前两张。《Jay》和《范特西》,尤其是Jay,音乐听起来制作是很穷的,从音乐生产标准上看是很差的。这种状况到了《叶惠美》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你可以听任意一首歌的,吉他,鼓,弦乐的饱满程度你就可以发现质量上的进步周杰伦音乐制作的工业标准很好的被提高了。这种高工业制作标准,维持到了现在。
那我们能反过来说周杰伦更新的专辑,比如《床边故事》要比《Jay》好么?显然不能。因为从创作层面上,周杰伦停滞了,创作的闪光点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挺客观的事儿。客观看音乐还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后的本质。举个例子,周杰伦的《Mojito》很多人说这歌儿不好,说不如以前的好,甚至有人说周杰伦油腻,或者都20年了没长大,还在说这些事儿。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周杰伦音乐做了20年,听众也听了20年。20年前,听众是小朋友。在成长的时代,内心满怀梦想,周杰伦也是一个年轻人,他唱的和想的,都是年轻人的那些事儿。20年后,小朋友长大了,仍然希望周杰伦能唱和他们成长有关系的音乐,但是周杰伦呢?
周杰伦40多岁,赚了非常多的钱,娶了很好看的老婆,过着顶级富豪的生活。你觉得这样的人在音乐里唱个爱情,有什么不对么?你不喜欢,只不过是因为你不能共情周杰伦罢了。因为比起周杰伦,你是个过于普通的人。
所谓“共情”那么一定是从这个音乐人的音乐中体会到了某种和自己相通的感情。那么对于许嵩这样的音乐人来说,他不在我的青春里,那自然和我是没有共情是很自然的。不止许嵩,周杰伦的音乐也不在我的青春里,我也没有共情,但是这完全不妨碍我说周杰伦的音乐好。像2001年那会儿我听到《印第安老斑鸠》的时候,那会儿就是直接感觉到,这就是以前没听过的华语流行音乐的样子。我今天听这首歌,Groove都特别好,但凡许嵩好好琢磨琢磨这首歌儿,也不会去说那什么《穷小子》有Funk元素了。但是你问我喜欢周杰伦么?流行音乐我都那么回事儿。
我经过了很多和我有共情的音乐,我听音乐也是被一次次感动过来的。我也有那种因为小时候没钱错过然后遗憾终身的现场,但是我不在音乐评论上谈这些事儿,因为音乐评论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事情。你应该给观众说清楚音乐本身而不是你与音乐的关系。我反复说“站在音乐后面”就是这个道理,音乐到底怎么感动了你从根源上根本不重要。你必须把自己的情感从音乐里抽出来,你才能真的把评论做好,这是非常非常起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