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1.10.22.天气:阴。
铜城的气息
最新一期的《圆桌派》讲的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问候对方一般都会说:“您吃饭了没有?”而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人问候一般会说“您身体好吗?”
主持人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人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中,人民曾经有几个阶段深刻地体会过饥荒带来的恐惧,以至于渐渐我们民族后来逐步积淀出以问候吃饭来表达亲近与热情。
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把吃饭赋予如此多的涵义。吃饭有时候不叫吃饭,叫饭局。结婚吃饭为喜宴,有人去世吃饭是丧宴,生孩子吃饭曰满月酒,考学吃饭叫升学宴,小孩出生纪念日为生日宴,老人出生纪念日为寿宴,大年三十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鸡蛋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狗肉,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至于饭桌上的主次座位的顺序,先上哪道菜,后上哪道菜,菜的摆位和方向,喝酒如何互敬的礼仪等等,都有规矩。
我不会饮酒,更拘束于酒席宴上的礼仪之道,每每赴宴,除低头猛吃,再只能欣赏在酒席上游刃有余的人表演了。
民族有民族的文化记忆,城市也会有城市的记忆。
首先是关于故乡的。故乡的记忆,也是从吃开始。锅盔,是江汉平原地区人们永恒的记忆。如同新疆人心目中的馕,兰州人心中的拉面,山西人心中的馍。儿时的记忆里,早餐一个香喷喷刚出炉的蒜苗芝麻锅盔包上一根油条,如果再来一碗黄潭米粉,那简直就是一天最幸福的时刻。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菜——这样的天沔三蒸,就是江汉平原人舌尖上永远的故乡。
铜仁人也有做粉蒸肉的。两地最大的区别就是铜仁粉蒸肉采用扣碗回蒸,而江汉平原蒸肉蒸菜多采用木甑气蒸。“天沔三蒸”先将调好味裹好米粉的食材层层在木甑上铺开,最底下是米饭,米饭上一层铺菜,菜的上一层铺肉,肉的上一层放鱼。大火烧开水,木甑的木香在高温下散发,和鱼、肉、菜的香味交织,肉和鱼蒸熟后的油,慢慢流淌到蒸菜上,使其滋润,使其愈发软润、香甜、芬香。铜仁粉蒸肉多在扣碗底下垫梅干菜,也有垫杂辣面,或者米粉面,这种扣碗摆盘,使得品相更上一个档次,大块的五花肉,吃在嘴里,软糯相间,回味无穷。
铜仁城留给当地人的记忆离不开锅巴粉,油粑粑,胡辣椒。行走在瓦窑河,逛一逛东山寺,爬一爬文笔峰,年龄大的一伙聚集在新市桥,年轻人多从四面八簇拥到各大酒吧,或买醉,或趁着夜色音乐摇曳。
来铜城快二十年,渐渐脱去异乡人的穿戴,慢慢融入这座城市,从呼与吸都与之同步,慢慢感知,慢慢喜欢。
我喜欢顺着锦江边新修的步道前行,或小跑,或急行,或闲散游荡,一路看锦江,看这座城市,看这座城里的人。
这样的季节,我更喜欢漫步金滩的街道。看人,看车,看桂花,看这花开花落闲情时光,(写到这里,才是我真正提笔初衷想写的,哈哈😃,这,是不是就是我女人所说的啰嗦?)鼻息闻着香甜芬芳,眼里全是慈悲善良。这沁人心脾人来人往的街道,一半有大自然的恩赐,一半是人间烟火彷徨。
莫道花期晚,莫道细雨寒,步履金滩里,悠然见东山。
今年金滩两旁桂花树的花期比往年要迟很多,过了“重阳节”好多天,都还没有动静。她们倒是沉得住气,我忍不住特意去看了几次,桂花树只是低头不语。
一夜之间,气候突然转凉,让人猝不及防。翻箱倒柜找出往年御寒的衣服添上,走在街上,不经意闻到一阵香,她来了,她来了,抬头望去,桂花开了。
桂花开了。开始是零星几朵,隔日便是成枝成串满树满树挂满枝头。初开的桂花小枝翠绿,花朵有的洁白,有的呈黄褐色,她们簇拥在一起,推搡着,喧闹着,花枝招展,如同《红楼梦》中在贾府憋久了好不容易盼到出门去家庙烧香的丫头们,一个个打扮的粉妆玉砌,出门便兴奋异常,唧唧喳喳,争先恐后。
花大约通人性的,你若爱她,她便绽放得更加生机勃勃的娇娆与妩媚来。如同人一样,花也会寻找自己的归宿。从最初的移栽,到寄居,慢慢再到身份确认,她不会吝啬,只要有土壤,空气,阳光和雨水,她便赋予这座接纳她的城市新的气息。
金滩的桂花树早就和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每年的这个时候,她的芬芳馥郁,弥漫在金滩的大街小巷里,扩散到城市的四面八方。城市,在山和水的滋养下成长,在花香潜移默化的渲染下有了灵秀,有了令人愉悦的气息。
如果你想要寻找铜城气息,这样的季节,来找我,从金滩大桥漫步清水河大桥。如果你嗅到了芬芳,也就找到这座城市的气息。
2021.10.22.天气:阴。
铜城的气息
最新一期的《圆桌派》讲的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问候对方一般都会说:“您吃饭了没有?”而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人问候一般会说“您身体好吗?”
主持人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人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中,人民曾经有几个阶段深刻地体会过饥荒带来的恐惧,以至于渐渐我们民族后来逐步积淀出以问候吃饭来表达亲近与热情。
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把吃饭赋予如此多的涵义。吃饭有时候不叫吃饭,叫饭局。结婚吃饭为喜宴,有人去世吃饭是丧宴,生孩子吃饭曰满月酒,考学吃饭叫升学宴,小孩出生纪念日为生日宴,老人出生纪念日为寿宴,大年三十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鸡蛋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狗肉,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至于饭桌上的主次座位的顺序,先上哪道菜,后上哪道菜,菜的摆位和方向,喝酒如何互敬的礼仪等等,都有规矩。
我不会饮酒,更拘束于酒席宴上的礼仪之道,每每赴宴,除低头猛吃,再只能欣赏在酒席上游刃有余的人表演了。
民族有民族的文化记忆,城市也会有城市的记忆。
首先是关于故乡的。故乡的记忆,也是从吃开始。锅盔,是江汉平原地区人们永恒的记忆。如同新疆人心目中的馕,兰州人心中的拉面,山西人心中的馍。儿时的记忆里,早餐一个香喷喷刚出炉的蒜苗芝麻锅盔包上一根油条,如果再来一碗黄潭米粉,那简直就是一天最幸福的时刻。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菜——这样的天沔三蒸,就是江汉平原人舌尖上永远的故乡。
铜仁人也有做粉蒸肉的。两地最大的区别就是铜仁粉蒸肉采用扣碗回蒸,而江汉平原蒸肉蒸菜多采用木甑气蒸。“天沔三蒸”先将调好味裹好米粉的食材层层在木甑上铺开,最底下是米饭,米饭上一层铺菜,菜的上一层铺肉,肉的上一层放鱼。大火烧开水,木甑的木香在高温下散发,和鱼、肉、菜的香味交织,肉和鱼蒸熟后的油,慢慢流淌到蒸菜上,使其滋润,使其愈发软润、香甜、芬香。铜仁粉蒸肉多在扣碗底下垫梅干菜,也有垫杂辣面,或者米粉面,这种扣碗摆盘,使得品相更上一个档次,大块的五花肉,吃在嘴里,软糯相间,回味无穷。
铜仁城留给当地人的记忆离不开锅巴粉,油粑粑,胡辣椒。行走在瓦窑河,逛一逛东山寺,爬一爬文笔峰,年龄大的一伙聚集在新市桥,年轻人多从四面八簇拥到各大酒吧,或买醉,或趁着夜色音乐摇曳。
来铜城快二十年,渐渐脱去异乡人的穿戴,慢慢融入这座城市,从呼与吸都与之同步,慢慢感知,慢慢喜欢。
我喜欢顺着锦江边新修的步道前行,或小跑,或急行,或闲散游荡,一路看锦江,看这座城市,看这座城里的人。
这样的季节,我更喜欢漫步金滩的街道。看人,看车,看桂花,看这花开花落闲情时光,(写到这里,才是我真正提笔初衷想写的,哈哈😃,这,是不是就是我女人所说的啰嗦?)鼻息闻着香甜芬芳,眼里全是慈悲善良。这沁人心脾人来人往的街道,一半有大自然的恩赐,一半是人间烟火彷徨。
莫道花期晚,莫道细雨寒,步履金滩里,悠然见东山。
今年金滩两旁桂花树的花期比往年要迟很多,过了“重阳节”好多天,都还没有动静。她们倒是沉得住气,我忍不住特意去看了几次,桂花树只是低头不语。
一夜之间,气候突然转凉,让人猝不及防。翻箱倒柜找出往年御寒的衣服添上,走在街上,不经意闻到一阵香,她来了,她来了,抬头望去,桂花开了。
桂花开了。开始是零星几朵,隔日便是成枝成串满树满树挂满枝头。初开的桂花小枝翠绿,花朵有的洁白,有的呈黄褐色,她们簇拥在一起,推搡着,喧闹着,花枝招展,如同《红楼梦》中在贾府憋久了好不容易盼到出门去家庙烧香的丫头们,一个个打扮的粉妆玉砌,出门便兴奋异常,唧唧喳喳,争先恐后。
花大约通人性的,你若爱她,她便绽放得更加生机勃勃的娇娆与妩媚来。如同人一样,花也会寻找自己的归宿。从最初的移栽,到寄居,慢慢再到身份确认,她不会吝啬,只要有土壤,空气,阳光和雨水,她便赋予这座接纳她的城市新的气息。
金滩的桂花树早就和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每年的这个时候,她的芬芳馥郁,弥漫在金滩的大街小巷里,扩散到城市的四面八方。城市,在山和水的滋养下成长,在花香潜移默化的渲染下有了灵秀,有了令人愉悦的气息。
如果你想要寻找铜城气息,这样的季节,来找我,从金滩大桥漫步清水河大桥。如果你嗅到了芬芳,也就找到这座城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