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是国内ASD儿童重复刻板行为干预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主要包括控制前因事件、后果调控策略、积极行为支持。
前因干预
强调在重复刻板行为发生之前对引发因素进行排除和避免,或者转移ASD儿童的注意力。即在出现重复刻板行为之前就对相关因素进行排除或者调整,以减少或避免重复刻板行为。如由于感觉反应过度引发,最好的做法是避开引发过敏的刺激源(如离开嘈杂的环境或消除敏感性气味等);在感觉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有意义的行为来替代某些刻板行为(如晃手),以提升他们的唤醒水平。有些ASD儿童多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出现这一行为,那么干预者或家长应该避免儿童出现这种无聊的时刻,给儿童安排一些活动或任务,让他们忙碌起来而没有时间去进行重复刻板行为。虽然这种干预方法对减少ASD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很有效,但这对干预者和家长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每时每刻都把握好ASD儿童的各种行为,在下一个可能会出现的重复刻板行为发生之前尽快地清除可能因素。
结果干预
1.消退法,以行为消失原理为基础,去除行为的强化物,使行为在得不到强化的情况下逐渐减少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ASD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有时候是一种感觉刺激,这种刺激享受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消退法来减少行为的发生。如,儿童喜欢头部的痛觉刺激而不断打头时,可以给他们带上安全帽或手套来降低痛感;或者在行为发生的时候撤除儿童喜欢的某个食物、玩具等来减少重复刻板行为
2.区别强化,基于行为强化与行为消失两个原理,让期望的行为得到强化而不断增加,让不期望的行为得不到强化而不断减少的过程。比如ASD儿童因为不想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不停地跺脚,干预者可以适当辅助儿童继续进行任务,并在儿童稍微完成一点的时候给予儿童喜欢的糖果、小奖励或者其他强化物等,即通过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来减少他们的重复刻板行为。
3.惩罚。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矫正学中惩罚的含义并非是生活中所理解的对行为人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它指的是在某个行为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个行为人不喜欢的结果,使得前一个行为不断减少的过程。前者的惩罚带有贬义性,而后者的惩罚则是中性的。当ASD儿童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时候,干预者通过某种方式使儿童得到了一个他不喜欢或厌恶的结果,儿童在每次行为之后都得到这个厌恶的结果使得他们的重复刻板行为变得越来越少。如一个严重吃手而影响学习的孩子,我们可以在他的手上涂上芥末,在每一次去吃手的时候,都有一个厌恶刺激(即芥末的味道),以减少他吃手的行为。但惩罚需要适当的运用,否则可能会使儿童出现行为爆发而使得重复刻板行为更难干预。
积极的干预
以积极行为支持理论为背景对ASD儿童的重复刻板性行为进行干预的一种新方法。它强调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分析行为的功能意义,发展儿童的相应能力,使之习得恰当的替代性行为。即首先是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认为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一定是有着合理性的目的的,只是因为很多儿童存在认知和语言发展障碍,所以导致他们通过重复刻板性行为来表达自己。即他们的这一行为是具有某种功能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自闭症儿童所以才会表现出这种貌似无意义的行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还要合理地判断出儿童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原因,对该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引起注意与关注、逃避任务、表达自己还是纯粹的感官刺激享受等等,判断出功能之后要教授儿童以合理的表达方式即替代性行为来表达,并且加以灵活运用前面提到的消退法、区别强化与惩罚的方法减少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如,儿童表现出重复刻板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博得成人或同伴的关注时,要对其行为进行忽略,进而教儿童习得正确的沟通技能。干预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增加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焦虑,进而导致重复刻板行为增多,这时就要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尽量避免危险物品及不舒适的温度、噪音等,为儿童的干预训练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
前因干预
强调在重复刻板行为发生之前对引发因素进行排除和避免,或者转移ASD儿童的注意力。即在出现重复刻板行为之前就对相关因素进行排除或者调整,以减少或避免重复刻板行为。如由于感觉反应过度引发,最好的做法是避开引发过敏的刺激源(如离开嘈杂的环境或消除敏感性气味等);在感觉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有意义的行为来替代某些刻板行为(如晃手),以提升他们的唤醒水平。有些ASD儿童多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出现这一行为,那么干预者或家长应该避免儿童出现这种无聊的时刻,给儿童安排一些活动或任务,让他们忙碌起来而没有时间去进行重复刻板行为。虽然这种干预方法对减少ASD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很有效,但这对干预者和家长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每时每刻都把握好ASD儿童的各种行为,在下一个可能会出现的重复刻板行为发生之前尽快地清除可能因素。
结果干预
1.消退法,以行为消失原理为基础,去除行为的强化物,使行为在得不到强化的情况下逐渐减少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ASD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有时候是一种感觉刺激,这种刺激享受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消退法来减少行为的发生。如,儿童喜欢头部的痛觉刺激而不断打头时,可以给他们带上安全帽或手套来降低痛感;或者在行为发生的时候撤除儿童喜欢的某个食物、玩具等来减少重复刻板行为
2.区别强化,基于行为强化与行为消失两个原理,让期望的行为得到强化而不断增加,让不期望的行为得不到强化而不断减少的过程。比如ASD儿童因为不想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不停地跺脚,干预者可以适当辅助儿童继续进行任务,并在儿童稍微完成一点的时候给予儿童喜欢的糖果、小奖励或者其他强化物等,即通过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来减少他们的重复刻板行为。
3.惩罚。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矫正学中惩罚的含义并非是生活中所理解的对行为人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它指的是在某个行为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个行为人不喜欢的结果,使得前一个行为不断减少的过程。前者的惩罚带有贬义性,而后者的惩罚则是中性的。当ASD儿童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时候,干预者通过某种方式使儿童得到了一个他不喜欢或厌恶的结果,儿童在每次行为之后都得到这个厌恶的结果使得他们的重复刻板行为变得越来越少。如一个严重吃手而影响学习的孩子,我们可以在他的手上涂上芥末,在每一次去吃手的时候,都有一个厌恶刺激(即芥末的味道),以减少他吃手的行为。但惩罚需要适当的运用,否则可能会使儿童出现行为爆发而使得重复刻板行为更难干预。
积极的干预
以积极行为支持理论为背景对ASD儿童的重复刻板性行为进行干预的一种新方法。它强调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分析行为的功能意义,发展儿童的相应能力,使之习得恰当的替代性行为。即首先是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认为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一定是有着合理性的目的的,只是因为很多儿童存在认知和语言发展障碍,所以导致他们通过重复刻板性行为来表达自己。即他们的这一行为是具有某种功能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自闭症儿童所以才会表现出这种貌似无意义的行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还要合理地判断出儿童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原因,对该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引起注意与关注、逃避任务、表达自己还是纯粹的感官刺激享受等等,判断出功能之后要教授儿童以合理的表达方式即替代性行为来表达,并且加以灵活运用前面提到的消退法、区别强化与惩罚的方法减少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如,儿童表现出重复刻板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博得成人或同伴的关注时,要对其行为进行忽略,进而教儿童习得正确的沟通技能。干预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增加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焦虑,进而导致重复刻板行为增多,这时就要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尽量避免危险物品及不舒适的温度、噪音等,为儿童的干预训练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