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得曹国奇先生十余年来对于经济规律颇有所得。余敬佩之余彻夜拜读。但对于有关规律内容细节不敢苟同。现将自己异见修改其规律。以使同道者商榷是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关于领袖存在的社会规律异议
1,群体是否需要领袖,与是否群居习惯关系不大,群居选举领袖是因为外部自然环境和同类间安全竞争风险造成的需求体现。
2,群体是否需要领袖,是群体中个人经济劳动能力参差不同造成的经济需求的集中体现。
领袖可根据群体劳动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以使劳动者共同财富量大于个体财富量。如果个体财富量量与合作劳动量和财富量差异不大,则合作消失,领袖不再。如剩女不婚,生产队解散。
3,群体领袖制其实是私有制度的保护形式之一。是保护和创造私有财富和共同利益的组织形式。是领袖具有威权性的暴力机关。但这种组织的暴力权威性是群体人共同或一部分人所赋予的权利。一旦领袖不能保护或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则领袖权利则可更换或消失。如满清的八王联席制度。
4,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轻重程度是由统治阶级生产力与生产人数有关,一般来说,生产力高,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非劳动人数越少,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
二,关于价值三定律的异议
1,价值恒定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劳动生产效率怎样提高,总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但总劳动价值不变,这是价值恒定定律。如外卖员和富士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当然,需求增加,价格增长也是客观事实。但价格不是价值。
如果减少劳动量,增加资源和科技投入,则商品劳动价值一定很少,体现在生产价格上的反映就是成本减少,商品数量和使用价值增加。如果风调雨顺用少量的劳动量,使商品增加,那么价值便低,成本变低。需求不变时则价格变低。例子可看多打了三五斗文。
价值劳动量的测量与劳动者生产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果生活环境恶掠,衣食休息程度不一等,则奴隶劳动量与包身工劳动量相同。当然,由于科技投入较多,也可以创造更多商品量。但如果一样的耕地方式,则劳动价值相同。
2,价值决定规律
劳动价值量是劳动必要时间与单位时间的劳动能量付出量的乘积计累。
马克思的价值量本应该依照这个公式求算,如果马克思认为每个劳动量付出差别不大,那么用劳动时间积累来测量劳动价值宏观来说是成立的。劳动量不能只靠靠劳动必要时间测量是对的,他需要考虑劳动量付出是否平均化和劳动效率平均化。如果说明这一点,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测量是客观的,成立的。
说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是虚无之物,并无真实参考物是不客观的,你可以参考不同机器人的电压强度和电流付出就可看出其中细节。当然,人的劳动量付出可用宏观的满足其生活的刚需用品量多少来衡定。相信资本主义末期,科技阶级会找出办法的。现在用生产成本计量就是一个简便的方法。因为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提现。
3,价值分配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相同的情况下,群体分配到个人的财富数量与群体内劳动人数增加而增加,与群体内非经济劳动人数增加而减少。
为什么中国劳动工资水平低于美国水平,是因为在同样的劳动价值下,由于投入的劳动科技水平和劳动资源不同造成的,当然还有非劳动力人口增加,剩余价值分配减少的缘故造成的。如果是同样的劳动力人口和科技水平,则劳工资相同。但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增加,工人工资水平应该高于五年前,十年前的工资水平。
三,关于价格互动规律的异议:
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商品的劳动价值降低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应该增加。但由于相关零件商品劳动价值不变但需求增加导致零件价格上涨,且上涨总量等于降低总量,群体的工资因零件价格上涨而上涨。则群体工资增加值应为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分配所导致。
如果部门劳动价值量降低,但需求量降低或如竞争所致的剩余价值不变,则相关的零件虽然增加,但总剩余价值不会变化,相关零件工人工资不会增加。否则,部门将没有剩余价值可言,不会生产采购零件再生产或降低购买价格。这是资本互轧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会随上游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增加而慢慢不断上涨。比如农业、手工业、教育业、印刷业、建筑业。当然这也是由于上游企业竞争增加导致的。如果上游企业为垄断企业,则下游企业工资不变。
2,在生产效率和需求量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群体人数多的工资分配水平要高于劳动群体低的工资分配水平。也和当地非劳动人群参与分配比例有关。如果非劳动参与人数过高,对于劳工人数多的地区不一定高于劳动人数低的工资水平。如瑞士的工资水平和美国工资水平。
3)同样的劳务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群体高,在经济落后群体低。比如美国与中国的差别,北京与武汉的差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别。这是由于劳动科技投入导致的劳动效率和商品需求量有关。
4如果群体人数不变,经济劳动效率不断增加,需求量增加则劳工资增加,物价不变。例子可看疫情以前的美国工资。否则请看疫情下的美国物价。
2、价格上涨规律:由于价值恒定定律的限定,随商品品质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恶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量(价值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会使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也因此不断上涨。
四,价格差别规律:
由于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群体的发展速度不一,由于先进企业和规模企业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密集程度不一,且平均律的作用一定有时间过程,所以每种商品和群体的价格与其平均价格有所偏离,偏高或偏低。两种商品或者两群体间的偏离程度的差值存在价格差异。这是因群体间科技信息交换成本不同导致的结果。
价格差在不同生产条件部门、不同素质人群、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和国家间广泛存在。没有价格差异是偶尔,有价格差异是常态。但随着劳动环境改变和劳动技术提高而慢慢缩小差距。但不会完全消失。
由于不同商品价格间不可比较大小,所以价格差是表示同样商品间的市场价值差异,且用偏离率这个概念进行数学描述。数学分析表示有些地方为平行式价格差,差值将恒定在一个常数上;有些地方为剪刀式价格差,差值会不断变大。这是由于优势企业垄断和竞争导致的马太效应结果。
在意识形态上,平均机制的力量与竞争机制的力量是相互对抗的,凡二者力量不相等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价格差。价格差异规律既是保证系统活力上升的规律,也是摧毁系统和谐,竞争垄断的规律。我们要慎重利用这个规律,平衡两者的机制力量。
五价格替代规律:
不管商品当初的生产价格或购买价格如何,当它重新返回流通领域售出时,其价格与在正在流通的同类商品的价格相等或替代。
这也是商品货币价值增值贬值的一种现象。可以解释生产资料折旧和商品折旧还有股票,期货、古玩、集邮等储藏商品在现有流通市场的价格规律。
如厂房用了20年,现企业倒闭,我们会发现其厂房将按照现在的房价估算残值,残值远大于其当年的造价;相反,该企业的电子设备尽管还能使用,但是残值为0(同名电子设备在市场为废品、垃圾。这是因为在这时的商品市场中,由于供需发生变化和科技竞争导致的结果。如同类的电子商品更新和超越了以前的商品功效和质量。则过去的商品没有市场需求,没有价格可言。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会发现不管是通胀还是紧缩,,群体的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既没有蒸发也没有增加。只是由于商品价格替代规律致使一部分人睡觉赚了一笔,一部分人睡觉亏了一笔,且二者相等。很多人认为通胀导致财富蒸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睡觉亏钱这一面。通胀和紧缩只是改变财富分配关系。
六)通胀紧缩不均匀规律:
由于货币发行和流通时的渠道不可能在系统中均匀分布,所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系统中是存在非均匀现象的。
如果衡定单位空间内的货币量为货币密度,单位空间内的商品量为商品密度,那么商品在某地方的价格实际是由当地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决定。这样我们便能抛开“其他不变”这些过渡性假设,更直接地考察商品量、货币量、价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此时我们会发现货币入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总是高于其它地方,从而通胀率更高,商品价格偏高更多,卖方受益更大;货币出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其它地方小,从而紧缩率总是高于其它地方,商品价格偏低更多,卖方吃亏更多。这就是信贷政策要扶持哪儿就哪儿提高哪儿贷款量,减少还款量的原因。我国房地产一直在享受这种优惠待遇,所以……。
有人多得就有人少得。离货币入口和出口较远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反向运动,其价格在全国性通胀中反而降低,或者在全国性紧缩中反而上涨。如90年代的上海国债价格和贵州贷款利率。
七,纸币交换受益规律:
由于纸币的劳动价值远远低于纸币的交换价值,而交换是以国家信用来交换其面值的劳动价值。当国家信用降低或消失,当货币交换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货币发行交换方会因此收益,而货币承受方会因此受损。
这个受损方人可以是群体中任何一个消费者,比如商人、灾民、贫民,甚至公务员等等。受损的过程是递进的,递增的。损失的一方就是因商品劳动价值换到的货币面值无法再次流通或商品贬值造成的。如果流通量增加可转移本国劳动价值量减少。美国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大发其财的。因为美国的货币流通锚定了中东石油商品量。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建立真正的世界货币,前提是按照一种规则将新增加的纸币通过交换商品量发行到各个国家。
注:这里的纸币发行不是指商行借贷行为。商行借贷行为受“有借有还”规则的制约,不能真的发行货币流通量,只是增加流货币周转价值。但发行方可通过增加信贷量来发行货币量。
除第六条未做修改,其他阐述均与作者不同。请曹国奇先生及同行鉴赏,评判。
一,关于领袖存在的社会规律异议
1,群体是否需要领袖,与是否群居习惯关系不大,群居选举领袖是因为外部自然环境和同类间安全竞争风险造成的需求体现。
2,群体是否需要领袖,是群体中个人经济劳动能力参差不同造成的经济需求的集中体现。
领袖可根据群体劳动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以使劳动者共同财富量大于个体财富量。如果个体财富量量与合作劳动量和财富量差异不大,则合作消失,领袖不再。如剩女不婚,生产队解散。
3,群体领袖制其实是私有制度的保护形式之一。是保护和创造私有财富和共同利益的组织形式。是领袖具有威权性的暴力机关。但这种组织的暴力权威性是群体人共同或一部分人所赋予的权利。一旦领袖不能保护或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则领袖权利则可更换或消失。如满清的八王联席制度。
4,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轻重程度是由统治阶级生产力与生产人数有关,一般来说,生产力高,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非劳动人数越少,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
二,关于价值三定律的异议
1,价值恒定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劳动生产效率怎样提高,总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但总劳动价值不变,这是价值恒定定律。如外卖员和富士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当然,需求增加,价格增长也是客观事实。但价格不是价值。
如果减少劳动量,增加资源和科技投入,则商品劳动价值一定很少,体现在生产价格上的反映就是成本减少,商品数量和使用价值增加。如果风调雨顺用少量的劳动量,使商品增加,那么价值便低,成本变低。需求不变时则价格变低。例子可看多打了三五斗文。
价值劳动量的测量与劳动者生产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果生活环境恶掠,衣食休息程度不一等,则奴隶劳动量与包身工劳动量相同。当然,由于科技投入较多,也可以创造更多商品量。但如果一样的耕地方式,则劳动价值相同。
2,价值决定规律
劳动价值量是劳动必要时间与单位时间的劳动能量付出量的乘积计累。
马克思的价值量本应该依照这个公式求算,如果马克思认为每个劳动量付出差别不大,那么用劳动时间积累来测量劳动价值宏观来说是成立的。劳动量不能只靠靠劳动必要时间测量是对的,他需要考虑劳动量付出是否平均化和劳动效率平均化。如果说明这一点,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测量是客观的,成立的。
说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是虚无之物,并无真实参考物是不客观的,你可以参考不同机器人的电压强度和电流付出就可看出其中细节。当然,人的劳动量付出可用宏观的满足其生活的刚需用品量多少来衡定。相信资本主义末期,科技阶级会找出办法的。现在用生产成本计量就是一个简便的方法。因为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提现。
3,价值分配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相同的情况下,群体分配到个人的财富数量与群体内劳动人数增加而增加,与群体内非经济劳动人数增加而减少。
为什么中国劳动工资水平低于美国水平,是因为在同样的劳动价值下,由于投入的劳动科技水平和劳动资源不同造成的,当然还有非劳动力人口增加,剩余价值分配减少的缘故造成的。如果是同样的劳动力人口和科技水平,则劳工资相同。但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增加,工人工资水平应该高于五年前,十年前的工资水平。
三,关于价格互动规律的异议:
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商品的劳动价值降低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应该增加。但由于相关零件商品劳动价值不变但需求增加导致零件价格上涨,且上涨总量等于降低总量,群体的工资因零件价格上涨而上涨。则群体工资增加值应为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分配所导致。
如果部门劳动价值量降低,但需求量降低或如竞争所致的剩余价值不变,则相关的零件虽然增加,但总剩余价值不会变化,相关零件工人工资不会增加。否则,部门将没有剩余价值可言,不会生产采购零件再生产或降低购买价格。这是资本互轧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会随上游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增加而慢慢不断上涨。比如农业、手工业、教育业、印刷业、建筑业。当然这也是由于上游企业竞争增加导致的。如果上游企业为垄断企业,则下游企业工资不变。
2,在生产效率和需求量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群体人数多的工资分配水平要高于劳动群体低的工资分配水平。也和当地非劳动人群参与分配比例有关。如果非劳动参与人数过高,对于劳工人数多的地区不一定高于劳动人数低的工资水平。如瑞士的工资水平和美国工资水平。
3)同样的劳务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群体高,在经济落后群体低。比如美国与中国的差别,北京与武汉的差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别。这是由于劳动科技投入导致的劳动效率和商品需求量有关。
4如果群体人数不变,经济劳动效率不断增加,需求量增加则劳工资增加,物价不变。例子可看疫情以前的美国工资。否则请看疫情下的美国物价。
2、价格上涨规律:由于价值恒定定律的限定,随商品品质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恶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量(价值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会使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也因此不断上涨。
四,价格差别规律:
由于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群体的发展速度不一,由于先进企业和规模企业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密集程度不一,且平均律的作用一定有时间过程,所以每种商品和群体的价格与其平均价格有所偏离,偏高或偏低。两种商品或者两群体间的偏离程度的差值存在价格差异。这是因群体间科技信息交换成本不同导致的结果。
价格差在不同生产条件部门、不同素质人群、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和国家间广泛存在。没有价格差异是偶尔,有价格差异是常态。但随着劳动环境改变和劳动技术提高而慢慢缩小差距。但不会完全消失。
由于不同商品价格间不可比较大小,所以价格差是表示同样商品间的市场价值差异,且用偏离率这个概念进行数学描述。数学分析表示有些地方为平行式价格差,差值将恒定在一个常数上;有些地方为剪刀式价格差,差值会不断变大。这是由于优势企业垄断和竞争导致的马太效应结果。
在意识形态上,平均机制的力量与竞争机制的力量是相互对抗的,凡二者力量不相等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价格差。价格差异规律既是保证系统活力上升的规律,也是摧毁系统和谐,竞争垄断的规律。我们要慎重利用这个规律,平衡两者的机制力量。
五价格替代规律:
不管商品当初的生产价格或购买价格如何,当它重新返回流通领域售出时,其价格与在正在流通的同类商品的价格相等或替代。
这也是商品货币价值增值贬值的一种现象。可以解释生产资料折旧和商品折旧还有股票,期货、古玩、集邮等储藏商品在现有流通市场的价格规律。
如厂房用了20年,现企业倒闭,我们会发现其厂房将按照现在的房价估算残值,残值远大于其当年的造价;相反,该企业的电子设备尽管还能使用,但是残值为0(同名电子设备在市场为废品、垃圾。这是因为在这时的商品市场中,由于供需发生变化和科技竞争导致的结果。如同类的电子商品更新和超越了以前的商品功效和质量。则过去的商品没有市场需求,没有价格可言。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会发现不管是通胀还是紧缩,,群体的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既没有蒸发也没有增加。只是由于商品价格替代规律致使一部分人睡觉赚了一笔,一部分人睡觉亏了一笔,且二者相等。很多人认为通胀导致财富蒸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睡觉亏钱这一面。通胀和紧缩只是改变财富分配关系。
六)通胀紧缩不均匀规律:
由于货币发行和流通时的渠道不可能在系统中均匀分布,所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系统中是存在非均匀现象的。
如果衡定单位空间内的货币量为货币密度,单位空间内的商品量为商品密度,那么商品在某地方的价格实际是由当地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决定。这样我们便能抛开“其他不变”这些过渡性假设,更直接地考察商品量、货币量、价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此时我们会发现货币入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总是高于其它地方,从而通胀率更高,商品价格偏高更多,卖方受益更大;货币出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其它地方小,从而紧缩率总是高于其它地方,商品价格偏低更多,卖方吃亏更多。这就是信贷政策要扶持哪儿就哪儿提高哪儿贷款量,减少还款量的原因。我国房地产一直在享受这种优惠待遇,所以……。
有人多得就有人少得。离货币入口和出口较远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反向运动,其价格在全国性通胀中反而降低,或者在全国性紧缩中反而上涨。如90年代的上海国债价格和贵州贷款利率。
七,纸币交换受益规律:
由于纸币的劳动价值远远低于纸币的交换价值,而交换是以国家信用来交换其面值的劳动价值。当国家信用降低或消失,当货币交换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货币发行交换方会因此收益,而货币承受方会因此受损。
这个受损方人可以是群体中任何一个消费者,比如商人、灾民、贫民,甚至公务员等等。受损的过程是递进的,递增的。损失的一方就是因商品劳动价值换到的货币面值无法再次流通或商品贬值造成的。如果流通量增加可转移本国劳动价值量减少。美国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大发其财的。因为美国的货币流通锚定了中东石油商品量。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建立真正的世界货币,前提是按照一种规则将新增加的纸币通过交换商品量发行到各个国家。
注:这里的纸币发行不是指商行借贷行为。商行借贷行为受“有借有还”规则的制约,不能真的发行货币流通量,只是增加流货币周转价值。但发行方可通过增加信贷量来发行货币量。
除第六条未做修改,其他阐述均与作者不同。请曹国奇先生及同行鉴赏,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