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de笔记吧 关注:1贴子:60
  • 9回复贴,共1

<木鱼世家>百家姓--徐氏源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6-01-12 07:15回复
    `


    2楼2006-01-12 07:15
    回复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 

      《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人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赵世家》则更详细: 

      “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 

      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6楼2006-01-12 07:19
      回复

        《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其中前四个均在山东,最后一个在河南,这与先秦时期徐姓的迁徙不无关系。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章禹的13世孙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姓人已西迁到陕西关中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 

        2.一支遗民随徐君章禹来到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天的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 

        3.徐国故地被吴国吞并后,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了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如据《左传》所载,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里的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 

        4.一支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5.一支遗民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这一支徐人到了唐代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6.一支遗民继续南迁,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she)族,也称畲民、畲客或佘民。徐和畲古音相近。另据《路史》记载,钟离氏是徐人的支族,后代称钟氏,畲族中有不少钟姓,大概就是徐族支族钟离氏的后裔。 


        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徐姓人虽然也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其主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正是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的。 

        徐吴灭亡之后,徐子章禹的13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当了秦庄襄王的宰相。秦始皇时的徐福也正是从徐姓的祖居地鲁南、苏北沿海一带东渡日本,远播海外的。


        12楼2006-01-12 07:19
        回复
          • 218.25.121.*
          东北徐姓来源有二说:一说为满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另一说为山东徐姓,在今辽宁省营口,海城地区有分布.但目前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可是在一部分家族家谱中,明确家族来源的可算有证可考.因此,徐姓不仅仅南迁,而在明朝时期有一部分迁居东北.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历史记载的证明.如确为明朝时迁往东北,东北徐姓(包括沈阳地区)可以确定地说为汉族.而非现存记载之满族.
           又东北(辽宁地区)徐姓,在明清时期,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和政治等因素的约束,很有可能将民族改为满族.
           清朝之族谱把东北徐姓定性为满族,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不可否认其民族划分的政治统治目的.八旗军之中,关内移居汉族人多,建功者很多,徐姓可考证成为高官的也很多,因此在清朝入关后,出版姓氏族谱的目的也就略见一斑了.此为愚见.
           考证历史,不仅要从生态\人文\战争\灾害上考证,但就姓氏而言,也有政治统治目的.如唐朝徐世绩,明朝的郑成功等.历史上如此之例泛泛,还是要认真考证为好.
           阅读<中华姓氏>发现有很多不可考之处,亦请能认真考证后再版,以不误后人.


          24楼2007-03-08 15:56
          回复
            • 58.209.24.*
            大徐州呢?曾经是一个地区的中心


            25楼2007-11-04 18:30
            回复
              • 121.16.156.*
              从盐山到晋城多少千米?回来给你奖励啊 呵呵


              26楼2009-04-17 21:14
              回复
                • 121.16.156.*
                从盐山到晋城多少千米?回答到会给你奖励哦 一定要注意啊 O(∩_∩)O~呵呵


                27楼2009-04-17 21:15
                回复
                  • 60.235.142.*
                  挺好,我们的老家是胶南市现住在烟台市


                  28楼2009-10-07 21:55
                  回复
                    • 117.136.11.*
                    不好找


                    29楼2010-05-12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