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春雷吧 关注:1,595贴子:139,495
  • 3回复贴,共1

从现象到应用——研究基本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践是真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能参与劳动实践观察现象,这很好。但是从劳动实践到规律,再到把规律应用上还有十万八千里。
知识最初的来源是观察现象,通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性质和内在逻辑。观察现象有两个基本思路:总结和分类,总结是把不同的物体总结出共性,比如你跳起来落地,铁球落地都是重物做竖直向下加速直线运动。分类是把相似的物体分成更细的单元,比如分辨性状相似的物种,以及把相似的物体分到一个分类单元里。
观察之后就需要分析,分析不同的现象间有什么联系和差别,找出内在的逻辑关系。这需要你建立模型,比如用力来描述物体间的。建立模型需要你抽象你观测到现象,简化你观察到的现象,即抛弃不重要的要素,分析出你需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将现象进行总结与归类。把具体的现象融入抽象的模型中,建立模型需要你引入一些虚构概念,比如力,能量。没错,力和能量并不存在,只是物理学的模型。通过虚构概念,找出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这需要你理清事物的逻辑。而这需要你在你的模型中归纳出规律,并进行演绎推理。
在这之后是提出猜想,提出猜想不仅是要验证你的规律,也要看看你的模型是否可以解释现象,并对模型做出改进。提出猜想可以是仅凭直觉,但更多的是依靠在模型里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的规律,或者是悖论,以及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
接下来就是做实验和调查,这里先说实验,进行积极的观察,而非消极的观察。把你的猜想用某种类似于数学式子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人对财富的贪念与其童年和青少年家庭财产成反比。从中找出你要研究的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并设置对照组,看看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做调查的方式大同小异,你需要总结和归类出你猜想的适用范围,然后去找出适用的对象,调查它们的关键要素,分析这些对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你攒到了一堆数据,至少是一堆表格和不等式。然后就开始分析数据。要记住极端的数据只能否定你,不能肯定你。找出不符合模型的数据,然后修改规律,甚至模型,你也可以简化模型。在这些规律中发现数学和逻辑的联系,然后发现新的规律,并验证已有的规律。
发现新规律后要不断做实验和调查,看看当前的规律和模型是否能完美解释现象。
然后你就可以用规律解释适用范围的物体。然后你就能用规律更好的改进乃至发明创造物体。你应该找到一个需求,想想这个需求与那个变量有关,并通过规律和模型找出可以通过改变其他变量来改进。发明创造的思维明显更难,你需要先从已有的出发,看看已有的东西可以通过怎样组合和改进达成新需求,这需要结合模型和规律世思考,这还是天赋与灵感的领域,暂不予更多讨论。
在这之后,你就可以用发明的东西来进行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现象,找到与原有规律与模型不符的地方,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以更好的发明创造。最后发明出可以帮助你完成上述步骤的工具,比如显微镜,计算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2-23 23:27回复
    @最爱春雷2021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2-23 23:44
    回复
      雷老师不会看的。他只会颅内实验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2-24 11:28
      回复
        楼主说得对。
        必须认认真真的实验实践,观察现象。动脑子,在颅内不断分析本质原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有人反对颅内分析,颅内实验,这本身就是没有智商,没有脑子的表现。不知道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到颅内支配的。


        IP属地:四川4楼2022-02-24 1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