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张溥
顾师轼的《梅村先生年谱》里,吴少年时代以前的生活仅只寥寥几笔,同时该书引用资料上的谨慎与吝啬也让人时有遗珠之憾。他似乎太注重所谓学者姿态和史家笔乘了,除告诉我们吴家原籍昆山,其父吴禹玉为当地乡绅兼知名塾师,及十二岁在同学穆苑先、吴志衍家先后借寓读书外,其它什么也不交代。倒是从同时代人所撰的传记里多少还可了解到“母朱太夫人妊先生时,梦朱衣人送邓以赞会元坊至”“幼有异禀,笃好史汉”等轶事传闻。在这种背景下,一六二二年吴十四岁时,吴中大儒张西铭的突然出现向我们传递出吴颇为诡谲的一生中第一个重要信息。明室末年,张作为著名知识分子团体复社的创始人兼首任党主席,其身份地位一如现在某些西方国家的在野党领袖。有关两人的结识交往一直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描述的那个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当时张在古镇同里设帐授经,“以文章提倡后学,四方走其门者,必纳文为赘,不当意即谢弗内。”有个被拒之门外的嘉定富家子气不过,“窃先生塾中稿数十篇投西铭,西铭读之大惊,后知为先生作,固延至家”。二是程穆衡《娄东耆旧传》所说的此事与一个叫李太虚的学者有关,天启初年李落魄在太仓知州府中任教,平时与吴家也略有往来。一日主人设宴,李席间不小心打碎一个玉杯,被东家说了几句后负气而出,吴父不但将其追回且暗中代偿所值。显然出于某种感德之情,李极力说服好友张溥将吴收入门下。两年后复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由于与张特殊的私人关系,十六岁的吴于是也就成为该社中最年轻的党员,并以其优秀的学问人品被党内同人目为未来最有潜力的政坛新星。但在吴洋洋四十八卷的《梅村全集》中几乎找不到有关他老师的只言片语,这确实是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即使假设后来他们因政治歧见与人生取向分道扬镳,在早年的诗文中也应留下难以割舍的记录。那么,这里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变故呢?由于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以问之,揭开这一秘密的任何努力看来都只好暂且罢手。
顾师轼的《梅村先生年谱》里,吴少年时代以前的生活仅只寥寥几笔,同时该书引用资料上的谨慎与吝啬也让人时有遗珠之憾。他似乎太注重所谓学者姿态和史家笔乘了,除告诉我们吴家原籍昆山,其父吴禹玉为当地乡绅兼知名塾师,及十二岁在同学穆苑先、吴志衍家先后借寓读书外,其它什么也不交代。倒是从同时代人所撰的传记里多少还可了解到“母朱太夫人妊先生时,梦朱衣人送邓以赞会元坊至”“幼有异禀,笃好史汉”等轶事传闻。在这种背景下,一六二二年吴十四岁时,吴中大儒张西铭的突然出现向我们传递出吴颇为诡谲的一生中第一个重要信息。明室末年,张作为著名知识分子团体复社的创始人兼首任党主席,其身份地位一如现在某些西方国家的在野党领袖。有关两人的结识交往一直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描述的那个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当时张在古镇同里设帐授经,“以文章提倡后学,四方走其门者,必纳文为赘,不当意即谢弗内。”有个被拒之门外的嘉定富家子气不过,“窃先生塾中稿数十篇投西铭,西铭读之大惊,后知为先生作,固延至家”。二是程穆衡《娄东耆旧传》所说的此事与一个叫李太虚的学者有关,天启初年李落魄在太仓知州府中任教,平时与吴家也略有往来。一日主人设宴,李席间不小心打碎一个玉杯,被东家说了几句后负气而出,吴父不但将其追回且暗中代偿所值。显然出于某种感德之情,李极力说服好友张溥将吴收入门下。两年后复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由于与张特殊的私人关系,十六岁的吴于是也就成为该社中最年轻的党员,并以其优秀的学问人品被党内同人目为未来最有潜力的政坛新星。但在吴洋洋四十八卷的《梅村全集》中几乎找不到有关他老师的只言片语,这确实是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即使假设后来他们因政治歧见与人生取向分道扬镳,在早年的诗文中也应留下难以割舍的记录。那么,这里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变故呢?由于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以问之,揭开这一秘密的任何努力看来都只好暂且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