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吧 关注:195贴子:1,856
  • 3回复贴,共1

【转贴】吴梅村的生前与身后(作者:金性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编者按:金性尧(1916-2007年),别号星屋,笔名“文载道”,浙江定海人。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并出版《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历年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炉边诗话》、《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录》、《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



1楼2010-05-26 03:21回复
    吴梅村的生前与身后
    金性尧
    吴伟业(梅村)在清初诗坛中,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顺治十年(1653),陈名夏、陈之遴以大学士柄政。之遴与伟业为亲家,二陈想借伟业文名以结主知,因而要江南总督马国柱具疏力荐。当时也有阻伟业北行的,侯方域反对尤力。伟业自己曾有《上马制府书》和《投赠督府马公二首》,其《投赠》之二云:“十年重到石城头,细雨孤帆载客愁。累檄久应趋暮府,扁舟今始识君侯。青山旧业安常税(归宿),白发衰亲畏远游。惭愧推贤萧相国,邵平只合守瓜丘。”就是希望马总督免予征召,让他终老家园。
    但到了九月间,伟业终于就道北上,从此成为他的盛名之累,毕生遗恨。他的名作《贺新郎·病中有感》即有“草间偷活”和“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语。但此词虽题“病中有感”,实非临终所作。谈迁《北游录·纪闻上》曾录有此诗。《北游录》所记皆顺治十年(1653)至十三年事,谈迁卒于顺治十四年(1657),伟业卒于康熙十年(1671),可见他抵京以后,便有“一钱不值”之感。顺治十三年,因丁嗣母忧南迁,自此便在家乡太仓度其余年。
    这中间,曾经发生过丁酉(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江南籍的考生罹难最多,他的好友吴兆骞(汉槎)为此而远谪塞外。苏州有“哭庙案”,浙江有“庄氏史案”,这些还和他本人无直接关系。顺治十七年(1660)的奏销案,江南士大夫受牵连的达一万余人,吴伟业因与复社有关,几乎由此破家,一闻敲门之声立即惊心。不久,又有杭州人陆銮告发伟业为“复社党魁”,曾大会文士于苏州虎丘,后因有人申释,才得无事。此后清廷又下令禁结文社。这些政治上的风浪,即使“草间偷活”,也是忧患盈身。他在《与子暻疏》中说:
    改革(易代)后吾闭门不通人物,然虚名在人,每东南有一狱,长虑收者在门。及诗祸、史祸,惴惴莫保。十年(1653),危疑稍定,谓可养亲终身,不意荐剡牵连,逼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同事者有借吾为剡矢(削成锐利之矢),吾遂落彀中,不能白衣而反矣。……唯是吾以草茅诸生,蒙先朝巍科拔擢。世运既更,分宜不仕,而牵恋骨肉,逡巡失身,此吾万古惭愧,无面目以见烈皇帝及伯祥诸君子,而为后世儒者所笑也。(1)
    这更表达了他晚年恐惧惊悸和委屈痛悔的心情,与他《临终诗》的“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和“块垒怎销医怎识,唯将痛苦付丸澜”,也是一脉相通,倘开文网,这些便是百口难辩之证。
    


    2楼2010-05-26 03:23
    回复
      参考文献
      (1)伯祥,杨廷麟字。清兵围赣州时殉城死。《梅村诗话》曾谈及两人交谊。
      (2)此诗为北上时作,清人最忌南北并提字样,参见本书《坚磨生诗钞》篇。
      (3)吴伟业《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前》小传,曾自称鹿樵生。


      4楼2010-05-26 03:24
      回复
        转自:http://218.4.83.214:8090/qk/001ey/2009/2/12wmcdsqs.htm


        5楼2010-05-26 0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