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吧 关注:1,547贴子:5,573
  • 3回复贴,共1

文正公故事选九:赈灾有妙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
皇祐二年,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仲淹一改开仓济民、赈济流亡的常规办法,而是用纵民出游竞渡,倡导公私兴工造作,独创以工代赈、募民兴利的救灾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粮价,吸引粮商涌向杭城,导致粮价大幅回落以稳定人心。这种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增加就业,兴办公共设施和工程项目,组织灾民自救,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粮价双管齐下的高明措施,保证了杭州“民不流徙”⑯,安然度荒。据杭州《西湖志》记载:西湖当年有“范公堤”,灵隐寺曾珍藏范公之卧榻以纪念这位贤臣修缮寺庙之功德。皇祐三年,范仲淹移知青州,与富弼交政后,又逢河朔饥荒,范又成功地运用这种以工代赈之策,一举三得,既平抑粮价,又帮助青州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这充分体现了范仲淹过人的胆识和行政智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4-29 14:20回复

    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浙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引发大面积饥荒,位于浙西的杭州是重灾区之一。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是我们熟知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的救灾措施别出心裁,富有实效,反映了一种卓尔不群的救灾理念,仔细考量,这种理念竟然与现代经济学颇有相通之处。
      范仲淹首先采取的做法是:加大基建投资,大量雇佣农民工。
      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一种“乘数效应”。在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成功地运用过这一原理,在他著名的“新政”里包括一项措施:大量兴建公共工程,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复苏。
      范仲淹的做法与罗斯福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召集各个寺庙的住持,晓以利害,进行总动员:“本地寺庙普遍年久失修,该改善形象了。饥荒年景,工钱最低廉,正是修缮寺院的好机会啊!”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都相当富足,修缮工程均由寺院自己出资,丝毫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他还命令杭州各个官署开展基本设施维修建设,借工钱不高之机,降低了行政成本,也免去了正常年景时修缮对农民的叨扰。
      就这样,在公共工程的吸引下,杭州城涌进来大量无农可务的农民。每天雇佣的劳动力,达到一千人以上。
      因为灾民转化成了农民工,所以杭州对灾民的救助,相应地转化为工酬。换言之,就是“以工代赈”。此措施的实行,在物质层面,补上了救灾预算的缺口;在精神层面,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意识和自尊心,可谓双赢。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现代经济学的主流是交换经济学,特别重视消费在经济中的地位。范仲淹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消费对于生产的拉动。为此,他在大灾之年,“冒天下之大不韪”,组织大规模的龙舟竞赛,还“大兴出游之风”,自己带头到西湖上观赛、宴饮。老百姓见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竞赛,富人们也竞相效仿父母官荡舟湖上。一时间,西湖游人如织,分外热闹。
      就在人们的游玩之中,范仲淹悄悄达到了目的。出游使闲置资金进入了市场,使景区个体工商户赢得资金去扩大经营规模。杭州的交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在灾年依旧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时机成熟了,范仲淹开始实施下一步——使用价格杠杆,调控供求关系。现代经济学把价格视为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范仲淹居然也看到了这一点。
      饥荒年月最愁的是无粮可买。范仲淹下达行政命令,将杭州的粮价抬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价格。各地粮商顿时看到了商机,纷纷抢占杭州粮食市场。与此同时,农民们从进城务工中挣到了钱,商人们从旅游业里淘到了金,他们都有了消费能力,于是粮食市场供求两旺,一派繁荣。
      我们不得不叹服范仲淹的睿智和超前。他能在现代经济学诞生之前就悟到其原理,积极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经济调控,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运用于救灾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赈灾手段既不扰民,还不动声色地起到了安定民心、娱乐百姓的作用,赛龙舟、兴出游,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灾后心理援助”,使百姓的注意力从饥荒转移到文体活动上,不至于惊恐忧愁、流离失所。
      那一年,灾情席卷了浙东、浙西,唯有杭州比较安定,没有出现大量百姓逃荒的现象,这无疑归功于范仲淹的经济学头脑和救灾智慧。(张慧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4-29 14:21
    回复
      范仲淹的智慧,在杭州的一次赈灾中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新政当中,由于过多的触犯了旧贵族的权益,范仲淹在朝廷失去势力,只能自请辞职,失落的离开京城,来到地方做官,到了1049年,范仲淹出任了杭州知府。
      然而到1050年,吴中地区因为频繁的水涝和蝗灾,爆发了极大的饥荒,路上都被饿死者所填满。“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朝廷急忙下令,让多年以前就有过救灾经验的范仲淹到现场进行赈灾。发下来的粮款,远远不够,灾民更是僧多粥少,屋漏偏逢连夜雨,恰逢宋夏战争爆发,边境地区粮食紧缺,因此囤居粮食的不少商人,都跑到边境地区去卖粮食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赶到灾区后,粮食很快就发放完毕,然而饿肚子的人,依然是一片接着一片,于是范仲淹竟然下了一道这样的命令。他要求全杭州城的米价纷纷上涨,违者将会受到重罚。
      一时间民间怨言四起,而不少御史得知这件事后,纷纷向皇帝参奏范仲淹的罪过。对于范仲淹比较了解的宋仁宗赵祯,也是颇为不理解,生平清廉的范仲淹,为何会如此做呢?
      很快一道道旨意下来,催促范仲淹尽快安抚灾民,开仓放粮,结果范仲淹不但不照做,反而变本加厉,还动用大量民夫,修建房舍和宫殿,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客人。这也让监司继续弹劾范仲淹,要求将他撤职法办。
      然而杭州在范仲淹的执行下,很快有了另外一项景象,在米价提升后,不少粮食商人,纷纷选择跑到附近来出售粮食,当看到卖米的商人到的差不多之后,范仲淹突然下令,要求继续开仓放粮,同时严禁粮食高价出售。
      无奈的商人想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米不卖就会烂在手里,只好低价贱卖,这样一来,大部分百姓总算承担起最基本的物价,而紧接着,范仲淹也上奏宋仁宗,解释了自己大兴土木的原因,只有这样,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而百姓们得知真相后,也纷纷感叹范仲淹的英明。不得不说,范仲淹的经济头脑,让人感到佩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4-29 14:23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4-29 2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