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吧 关注:1,546贴子:5,570
  • 9回复贴,共1

文正公故事选十九:孝亲教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继父在秋口寻到一所学宫,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读书。有时母亲回长山朱家料理家务,时间稍长,范仲淹便又从秋口沿着孝水到长山探望母亲。潺潺孝水,便成了连接范仲淹与母亲的一条亲情河。
范仲淹考中进士,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决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安排如何把母亲接过来奉养。当时与范仲淹一起赴举的同窗劝他先去广德赴任,然后再派人去接他母亲。范仲淹说:“五年前,辞母离家的情景宛在目前,相约十年接母奉养的承诺犹在耳际。我要把喜讯尽快告诉自己日夜惦念的母亲,我要让母亲尽快结束悬念游子度日如年的煎熬。我与母亲相约十年,现在才五年,我怕母亲不相信,我要亲自回去接母亲。”
  回到千里之外的长山朱家,一见到面容憔悴、双目深陷的母亲,竟衰老得这么厉害,范仲淹不禁肝肠寸断,痛彻心脾。这时他的继父朱文翰早已因病去世。告诉母亲,他已考中进士,他已经做官,要接母亲去应天府安家奉养。并且他不仅接母亲去奉养,还将异姓的兄弟一起结过去照顾。经过一番细心周到的安排,范仲淹与母亲一行很快踏上了南归之路。在应天府同学朋友的帮助下,又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终于把母亲和一位朱氏兄弟安顿在宁陵新家。
  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修复捍海堤堰,正当工程进展到艰难的关键时刻,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尽管公务缠身,但范仲淹还是妥善安排工程事宜后,亲自回宁陵看望和照料风烛残年的母亲。哲人曾讲,母子之情是世间最神圣的情感。天圣四年,母亲在宁陵病逝,范仲淹悲痛欲绝,立即辞官为母亲守孝三年。范仲淹将母亲先葬在了宁陵。
  天圣九年(1031年),范仲淹经过缜密思考与安排,决定迁葬母亲,并上书皇帝,乞将磨勘转官恩泽移赠考妣,状云:
  今为迁奉在迩,未曾封赠父母。窃念臣在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恩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移赠考妣……
  这篇奏状,字字句句,动情陨泪,道出了范仲淹这位孝子的至诚至爱,令人感佩。
  范仲淹认为他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母亲过世太早。母亲在世,他当官十余年,升迁很慢,官位低,俸禄少,生活过得不宽裕。后来他出将入相,俸禄高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真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他给自己孩子信中说:“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意思是说,在他贫穷时,他与妻子侍奉母亲,妻子亲自掌厨,母亲常常是粗茶淡饭。
  百善孝为先,仁以孝为本。范仲淹以孝立身,才使他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为天下生民谋福祉,兢兢业业,终其一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01 10:05回复
    教子:
    1、儿子结婚。
    儿子范纯仁深知范仲淹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01 10:42
    回复
      2、父子同心。
       有一次范纯仁奉范仲淹之命把五百斗的麦子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遇到了父亲的故友,父亲的故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范纯仁回京城跟父亲报告,讲到他最后把五百斗麦子卖了但是钱还不够时,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范纯仁回答说:“已经把它卖了”。范仲淹很高兴,夸赞儿子做得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5-01 10:43
      回复
        4、子有父风。
        范仲淹有四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明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仲淹曾经评价自己较有作为的三个儿子:“纯仁得到我的忠义,纯礼得到我的沉静,纯粹得到我的干略。”
        长子范纯祐很孝顺,一直侍奉左右,可惜身体不好,三十岁以后便缠绵病榻,不堪任事,所以未被父亲提及。
        幼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沉毅”、“有干略”,符合其父之言。
        第三子范纯礼曾任永安县令(今河南巩义),宋仁宗驾崩后,朝廷在这里营建永昭陵。京西转运使(相当于省长)在辖区内摊派木石砖瓦和工匠役徒,永安县拒绝奉命。
        山陵使(治丧委员会主任)韩琦收到报告,料想必有缘故,并未发怒:“范纯礼难道不知轻重?一定会有个说法。”
        果然,面对众人的质问,范纯礼说出了一番道理:“陵寝位于本县境内,一年四时都需整治修缮。与其现在和其它百县平摊赋役,不如暂且不办,以后专门提供平时的用度。”
        其它县承担营建费用,永安县负责修缮费用,很合理。韩琦拍板,就这么定了。
        与包拯一样,范纯礼也曾任职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有一天,范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忽然宋徽宗派人传来圣旨,要他严审淳泽村谋反案。
        钦点大案怎可怠慢,当下派衙役密密查访,将人犯提来细细审问。案件很快水落石出,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淳泽村的一个村民,去戏场看戏,回家途中看见木匠在做木桶。戏迷入戏太深,抓过木桶倒扣在头上,模仿皇帝的平天冠,并洋洋自得地说:“俺和先主刘备比起来如何?”
        木匠的觉悟非常高,一把揪住这个浑人,扭送衙门。
        第二天入朝应对,徽宗询问如何断案。
        范纯礼回禀道:“乡野村夫无知,如果以叛逆论罪,恐怕违背陛下的好生之德。以行为不当而杖责,也就足够了。”
        徽宗不满意,施加压力道:“处置这么轻,怎能起到警戒后人的作用!”
        范龙图的风骨可以媲美包龙图,并未屈服:“正是想让天下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法,足以为训!”
        徽宗悻悻然,不再坚持。
        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就是副宰相。《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刚正”、“沉毅”,也符合其父之言。
        在洛阳伊川县,有范仲淹家族墓地,分为前后两域。范仲淹与母亲谢氏、长子范纯祐葬于前域,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葬于后域。陵园内,翁仲、石羊、石狮肃穆无语,还有千株古柏,森森矗立,守护这一门忠孝。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5-01 10:52
        回复
          5、次子纯仁
          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范纯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父亲,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气度。
          一代大儒程颐与范纯仁素有交往。一天,程颐去拜访刚刚卸任的范纯仁,谈起往事,范纯仁显得十分怀恋自己当宰相的时光。程颐不以为然,直言不讳道:“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不知程颐所指何事。程颐解释说:“在你任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发生暴民抢粮事件,你本应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可你却什么也没说,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惩罚。”
          范纯仁连忙低头道歉:“是啊,当初真该替百姓说话!”程颐接着说:“在你任相第三年,吴中发生天灾,百姓以草根树皮充饥。地方官员报告多次,你却置之不理。”范纯仁愧疚无比:“这的确是我失职!”此后,程颐又指出了范纯仁的许多过失,范纯仁都一一认错。
          事隔多日,皇帝召见程颐问政,程颐畅谈了一番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大有当年范纯仁的风范啊!”程颐不甘心将自己与范纯仁相提并论,忍不住问:“难道范纯仁也曾向皇上进言过?”皇帝命人抬来一个箱子,指着说:“里面全是范相当年进言的奏折。”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那些奏折,这才发现自己前些天所指责范纯仁的事情,其实他早就进言过,只是因某些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罢了。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专程登门道歉。范纯仁哈哈大笑:“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
          范纯仁曾自我总结:“懂得恕人,受之不尽。”恕,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面对他人莫须有的责备,与其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谦卑地认错,往往比桀骜地辩解更加有力。
          【延伸阅读】
          范纯仁为人谦逊温和,正直宽恕。从来不对人严声厉色,只要出于道义,再困难危险的事他也毫不畏缩,至于面对分歧和私怨,屈辱或不公时,他从来不去计较,总是宽恕于人,大公无私,以大局为重。
          熙宁二年,范纯仁直言上书批评王安石变法,因此遭到贬逐。司马光复相后,准备将新法全部废掉,范纯仁却说:“把那些太过份的去掉就可以了。”并劝司马光如果有可取之处应尽量采纳,司马光非常生气。范纯仁叹息道:“怎么又是一位固执的相公啊!”
          蔡确结党营私,范纯仁非常反对他。后来有大臣认为蔡确的一首诗是毁谤圣上,范纯仁却认为应宽厚处理,不可以这样兴诗狱,坚持不同意将蔡确贬往新州,以至被人误认为他是同蔡确一伙的。
          苏辙与范纯仁之间平时有很多分歧。有一次苏辙论述殿试试题时,引用了汉昭帝改变了汉武帝法度一事,结果惹得皇帝震怒,说怎能以汉武帝与先帝相比。苏辙只有退下等着被治罪,此时,大小官员没有一个敢抬头看,只有范纯仁从容的站出来向皇帝进言解释,终于使皇帝怒气渐消,苏辙免于被责罚,但范纯仁后来还是因此事被降职。苏辙事后敬佩的向范纯仁说:“您是佛地排位中人啊!”
          宋朝的章敦,他当宰相的时候,把元佑年间曾经担任过宰相的重要大臣,全部都放逐到岭南地区;范纯仁也是其中的一位,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当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就立即欣然的前往。范纯仁每每教诫他的儿子们:“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点点的不平啊!”只要是他听到了孩子们有一点点埋怨章敦的话,就一定会很生气的予以制止。在前往岭南的路上,范纯仁坐的船在江中翻覆了,而他只是弄湿了衣服而已。这时候他回头对孩子们说:“难道船翻了,也是章敦害的吗?”
          范纯仁被贬到永州后,听说韩维被贬往均州,但韩维的儿子申辩说韩维执政时曾与司马光不合,结果韩维因此而免于被贬。范纯仁的儿子也想替范纯仁如此申辩,说他当时也与司马光意见不和,但范纯仁制止说:“我因为司马光的荐举才位至宰相,以前我们同朝论事时有不和是可以的,但现在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要我心中有愧的活着,不如心中无愧的死了。”他的儿子也就作罢了。
          在永州的三年中,范纯仁心平气和,自得其乐。有人对他蛮横无理,一般人无法忍受,而范纯仁却不为所动,也不在事后怀恨。每次和客人交谈,只是谈论圣贤,修身养性之事,其它的事一句也不说。他的气色与外表越来越安康宁静,就象在京城一样。
          范纯仁曾经说:“我一生所学只得‘忠恕’二字,一生受益无穷,用在朝廷上侍奉君主,接待同僚朋友,与同族的人和睦相处,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这两个字。”他还经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最愚蠢的人,在指责别人时也是清醒的;即使非常聪明的人,宽恕自己的过错就是糊涂。你们应该以指责别人之心来指责自己,用宽恕自己之心来宽恕别人,如此就不用担心达不到圣贤的境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01 11:07
          回复
            范仲淹的儿子“变了家风”
            北宋将门,以“杨家将”最为出名,此外还有在西北边陲抵御西夏的“种家将”。《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口中念念不已的大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便是第二、三代种家将种谔和种师道。
            范仲淹曾经主持西北防务,期间提拔重用第一代种家将种世衡,两家结下战友之谊。
            物换星移,神宗时期,范纯仁来到西北庆州为官,种世衡的儿子种古在环州领兵。
            种古抓获一批羌人盗贼,流放南方。这些人被押送路过庆州时,齐声喊冤。范纯仁命令下属审讯查证,却发现并非盗贼。
            诬民为盗、捕良冒功,罪过不小。种古为了自保,反而上书诬陷范纯仁。朝廷里掌权的新党,正愁没有把柄整治反对新法的范纯仁,接报大喜,雷厉风行地安排御史前去办案。
            深得民心的父母官要遭难,消息传开,庆州震动,数万百姓拦马哭泣,阻塞了道路,甚至有人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案子事实清楚,想做手脚也难。审理结果,种古因诬告被贬官。新党放不过范纯仁,寻了个由头,也将他贬官调任。
            多年后,范纯仁被朝廷重用。他在西北的时间不短,深知种家将能打仗,不计前嫌推荐种古担任钤辖(带兵武官),不久再次推荐为知州。
            为什么以德报怨,把宿怨一笑置之?他这么解释:“先父与种家前代彼此投契,纯仁不才,被其子嗣诉讼,哪能斤斤计较以往的曲直呢?”
            国事当前,唯求有利,不避仇怨,也不轻易附和好友。
            宋神宗驾崩后,九岁的儿子哲宗继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滔滔起用司马光执政,停罢新法,恢复旧制,史称“元祐更化”。
            范纯仁与司马光曾经同在洛阳为官,当时经常聚会,糙米一碗,薄酒三巡,畅谈阔论,莫逆于心。
            可是,当司马光要把新法完全推翻的时候,范纯仁却强烈反对,认为应该加以鉴别,去芜存菁。
            司马光不听,范纯仁愈加坚持,说道:“如果要献媚取悦于您,哪如年轻时就依附王安石速取富贵呢!”
            他几年后正式拜相。从前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只是副相。单论仕途发展,儿子超过了父亲。
            范纯仁大权在握,一秉公心。对于在朝争中获罪的大臣,不分派别施以援手。
            大文豪苏轼看不过旧党清算新党,仗义执言,自己反被攻讦,是范纯仁为他辩白无罪。
            旧党要对新党首领章惇(读如敦)、蔡确等人穷追猛打,也是范纯仁主张高抬贵手。
            他为新党分子缓颊,惹恼了旧党中人,以致被攻击出朝,当了一阵子地方官,才重回相位。
            高滔滔重用旧党人物,她驾崩后,孙子哲宗亲政。被压制了多年的皇帝,逆反情绪像松开的弹簧一样迅猛释放,对祖母全盘否定。于是新党卷土重来,旧党黯然失势。
            哲宗和新党群臣暗斥高滔滔“老奸擅国”,范纯仁不负这个老妇人的临终嘱托,劝谏道:“太皇太后对圣上有护佑之功,希望陛下像仁宗那样,不要追论前事。”
            当年,范仲淹也是这么做的。(参见:范仲淹:拒绝合唱)
            哲宗恢复神宗时期的新法,苏轼的弟弟苏辙上奏反对,引用了汉昭帝改变父亲汉武帝法度的典故。哲宗当场发作,无理取闹道:“你怎敢将汉武帝与先帝相比!”
            苏辙无语,退到殿外等待降罪。
            范纯仁一举朝笏,从容上言:“汉武帝雄才大略,苏辙用来比拟先帝,不算贬谤。况且陛下刚刚亲政,进退大臣,不应当如同呵斥奴仆。”
            副相邓润甫越次抢过话头道:“先帝法度,尽被司马光、苏辙败坏。”
            范纯仁反驳说:“不然。法度有弊病,怎能不改?”
            哲宗犹自强词夺理:“人们常说秦皇汉武,可见汉武帝人品不怎么样。”
            范纯仁分辩道:“苏辙论述的,是事与时,并非人品。”
            哲宗总算怒意稍退。
            新党又翻苏轼的旧账,并嫌他贬谪的地方太近,想进一步陷害。范纯仁二次搭救,反复出面力争。
            待到哲宗让章惇执掌朝柄,新党势焰炽盛,他明白事不可为,自请出京,以大学士的身份知颍昌府。
            章惇搞大清算,要对流放岭南的旧党重臣终身不赦。范纯仁忧愤难平,打算上书反对。亲近的人劝他,触怒皇帝和权臣,以高龄之身贬斥到偏远之地怎么办?
            他说:“事到如今,无一人敢言。如果成功说动皇上,意义重大。如果不成功,死也无憾。”
            奏疏递上,章惇不念当初缓颊之德,说动哲宗降罪,将他贬谪随州,一年后再贬永州。
            在贬官途中,他始终心平气和,听到儿子们怨恨章惇,会立即不快地制止。有一天江上行舟,船只倾覆,他被人救起,全身已经湿透,却对儿子们说:“难道这也是章惇干的?”
            范氏家风,以清苦俭约闻名于世。范纯仁担任宰相之时,有一次挽留大臣晁端彦在家吃饭。过后晁端彦对人扬言道:“宰相的家风变了!”
            别人惊讶不已,追问何以见得。
            “我在他家吃饭,盐豉棋子面上居然有两块肉,岂不是家风已变!”
            听者无不大笑。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01 11:21
            回复
              发米赈灾
                宋朝的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孩子。在他掌管庆州的时候,有一年闹饥荒,饿莩满路。范纯仁请发常平的大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上奏才可以发米。范纯仁说: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发,济什么事。你们不必担忧,有罪我来担代。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后来范纯仁官拜宰相。
              范纯仁的弟弟驻守关陕,范纯仁担心他在西夏问题上有想立功的想法,于是写信对他说:“天子所乘之车与柴车争赶,明珠与瓦砾相碰,君子与小人斗力,中国与外邦比胜负,不只是不能胜,而且也不值得胜,即使胜了也是不对的。”范纯仁为人处事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在面对争斗、屈辱或不公时,以一颗超然事外的高姿态之心对待,这可能就是他能够宽恕于人,不与人计较争斗的原因吧!曾有亲族向他请教修身养德之道,他说:“只有俭朴可助人廉洁,只有宽恕可成就德行。”
              范纯仁的儿子范正平,学问品行也很好,因公事得罪日后的奸相蔡京。蔡京得志,翻寻旧事,罗织罪名加以诬陷报复,范正平与弟弟范正思争相领罪。范正平认为自己是长兄,坚持担当,在狱中饱受折磨,并遭流放,最终遇赦生还。
              范仲淹有子孙如此,可谓忠良有后。很多人觉得,能写出《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常了不起。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范家父子都能躬行“先忧后乐”,任凭仕途挫折,世路艰难,始终素志不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5-01 11:23
              回复
                范仲淹妻子李氏,在临产前的那天夜里,梦见小孩从月亮中落下,连忙用衣襟接住,醒来生下次子范纯仁。范仲淹在仕途上的顶点是副相,范纯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官至宰相。他的名声远不如父亲响亮,却算得上宋朝屈指可数的名相。
                范纯仁天资聪颖,八岁的时候,已经将学到的经书讲解得头头是道。明明拼智商就能甩开同龄人一大截,他还要拼勤奋。
                范仲淹苦读成才,名重于世,身边追随了一批著名大儒。范纯仁不去与官宦子弟们飞鹰走狗、走马章台,偏喜欢与父亲门下的读书人交往。他刻苦学习,常常深夜不睡,把油灯放在帐子里继续读书,久而久之,帐顶被熏成了墨色。
                很多年以后,范纯仁位极人臣,夫人还收藏着熏黑的帐子,有时候拿出来给子孙们看,说道:“此为你们父祖年轻时勤学的痕迹。”
                一顶帐子,比任何大道理都有说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书香门第的家风就是这样形成的。
                按照恩荫制度,副宰相的儿子不愁出路,混进体制内安安稳稳领一份工资,易如反掌。范纯仁的第一份工作是太常寺太祝,正九品,掌管祭祀。
                满肚子都是学问的人,怎么甘心沾着父亲的光,当个荫补官?“赖恩泽而生,吾耻之”,撂下这句话,他就去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金榜题名。
                晋身新科进士,起点立即上了一个台阶,他被调离清水衙门太常寺,担任武进知县。忠良之后,才学堪用,今后在仕途上足以一路高歌猛进。
                正当大家一致看好的时候,范纯仁出人意料地辞官回家了,原因很简单,远离父母不便照顾。
                这是真孝子,有关领导肃然起敬,说把你安排去近一些的长葛县吧。他仍然推辞不就。
                这下连范仲淹都不解其意了,问道:“先前你以路远为理由辞官,现在近了,又有什么托辞?”
                孝子恭恭敬敬地回禀父亲:“怎么可以看重俸禄,而轻易离开父母呢?虽然路近,毕竟不能朝夕在身边奉养。”
                范纯仁淡看世间利禄,安心在家孝敬父母,直到多年后范仲淹夫妇都病故,方才出山做官,担任著作佐郎、襄城知县。
                为了让民间富足,他教导百姓养蚕产丝。鉴于本地以往没有这种营生,又采取种种措施予以鼓励,比如有罪而情节轻微的,可以多种桑树减免相应的处罚。
                天长日久,桑树逐渐成林。日后他离开此地,百姓怀念前任父母官,把桑树林命名为“著作林”。
                范纯仁是个好儿子、好官员,也是个好弟弟。
                长兄范纯祐多病,他把哥哥接在身边,像对待父亲一样精心侍奉,药材、饮食、居室、衣服,都亲自按时调理。
                镇守北都大名府的高官发来邀请,要委以重任,他为了照顾兄长,婉言谢绝。
                朝中重臣给了一个名额,可以参加考试,晋升清贵的馆职。他却说:“京城天子脚下,熙熙攘攘,不是兄长养病的好地方。”
                富弼责备他:“馆职岂是能轻易得到的,何必如此!”
                他不改初衷。
                后来范纯祐病故,他把兄长葬在洛阳的父母陵墓旁。富弼、韩琦都写信给洛阳府尹,请父母官帮忙援手。
                范纯仁没去麻烦别人,自己料理了丧事。事后府尹奇怪为什么不通知,他说,私人有力量办好,何必打扰您呢。
                范家没有揩公家油的子孙。
                家事料理已毕,范纯仁放心踏入仕途,从此承父之志,遂成一代名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01 11:42
                回复
                  补3、训勉子孙
                  (一)
                  范仲淹不但自己节俭奉公,居官清廉,
                  对子女要求也甚为严格。
                  他任参政知事后,
                  可谓位高权显,薪高禄厚,
                  他召子孙儿女及家人于庭堂,
                  当范仲淹看到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
                  心里很高兴。
                  告诫子孙说:
                  “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子孙们个个点头称是。
                  (二)
                  范仲淹在《教子家书》中说:
                  “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三)
                  在《告诸子及弟侄》一文中,
                  告诫子弟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
                  “要慎于高谈阔论,
                  要注意树立自己平日的形象。
                  应当看大节,
                  不要因私论曲直、取小名声而招致大的悔恨。
                  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
                  要与同事和睦多礼。
                  不要纵使乡亲到自己辖下兴贩取利,
                  要做清官,切不可营取私利。”
                  (四)
                  身居高位后,
                  范仲淹的俭朴生活依然如故,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终其一生,范仲淹一贯以节俭自持,
                  “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
                  诸孤亡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5-01 13:53
                  回复
                    家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5-01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