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
曲:使之弯曲; 突:烟囱; 徙:迁移; 薪:柴。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
《汉书·霍光传》记载,有一户人家,灶上装了个直直的烟 囱,灶旁堆满了柴禾。有人劝他把烟囱改弯,把柴堆搬开,免得发生火警。这一家不听,后来果然失火,幸亏邻居来救,才熄灭了,于是这一家摆酒谢邻,烧伤的坐上席,却不请早先劝他改造烟囱的那个人。当时流行这么两句话:“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后来就用“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我们在人来人往的世间
我们是碍于面子,不肯承认事实的主人?
还是看不清直的烟囱,灶旁的柴与火灾有什么联系?
或者直到事后,身为主人的我们还是根本就没明白什么?
其中什么是人性呢?
但若主人当时就改,是出于真心呢,还是装出来的呢?
而装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
换个位置,我们是那个提出建议的人
我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我们是知道真知的
而且我们告诉了那个主人
但主人并不理睬
且事后他也只是宴请了那些帮助他救火的人
那么,此时的我们又会怎么想呢?
今后呢,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还会告诉别的主人吗?
倘若一次会,两次会……那么十几次,几十次以后呢?
如果十几次,几十次的主人都没有理睬你,且事后都只请了帮他救火的人?
你还会一如既往吗?
叶沙说到了西西弗斯
是的,西西弗斯,永远推着巨石,永远做着一件不见效果,没有成效的事
这是对西西弗斯的惩罚,也是想要惩罚他的人想出的并认为是最好的惩罚方式
而我们,未被惩罚,能甘心吗?
也有人说到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我们是只能看到表象,而无法透彻真理吗?
曲突徙薪
未完的思考。
2005-10-18 13:06:34: 跳格子
如果“曲突徙薪”更多的是在说人和事物的关系问题,
那么“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却更多的说到了人和人的关系。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盲”目状态,会给人很强烈的“不应该”的感觉。这里似乎出现了一种悖论,像西西弗斯的命运。而这种“不应该”的感觉仿佛却是明明很明白,却根本没办法讲明白的矛盾。突然感受到了“愚民政治”强大的影响力。又想到文革时期,整个国家都在被这种悖论所左右...
又突然觉得这种“盲”目状态所带来的现代困惑很像学者的研究和社会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可现实社会里最根本的元素又是大众。学者的研究如果只能在研究的领域里生存,那就会如同被置于“劝主人改造烟囱的那个人”的境地上。所以,如果光有“曲突徙薪”的办法,是没有用的,怎样使“曲突徙薪”更好的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的确是个重要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了人和人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很好,先发个回应,思路还不是很清晰,有待继续思考...
2005-10-18 13:12:31: 跳格子
说到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这不由得还让我想到了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倒不是说它与曲突徙薪有什么关系,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另一句话——“己所欲,勿施于人”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理解,不用多说,可说到“己所欲,勿施于人”,就很有意思了。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人好的事情,并不能通过是不是也对别人好的结论来衡量。一件事是不是对一个人好,只能通过当事人“亲自”的感受来判断。而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固定的[判断模式。也就是说站在施与与被施与者的不同角度来看,的确会产生很不同的感受...
吼吼,扯远了。
2005-10-22 20:58:12: 王子殇 (南宁)
不太理解,“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是什么意思?
曲:使之弯曲; 突:烟囱; 徙:迁移; 薪:柴。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
《汉书·霍光传》记载,有一户人家,灶上装了个直直的烟 囱,灶旁堆满了柴禾。有人劝他把烟囱改弯,把柴堆搬开,免得发生火警。这一家不听,后来果然失火,幸亏邻居来救,才熄灭了,于是这一家摆酒谢邻,烧伤的坐上席,却不请早先劝他改造烟囱的那个人。当时流行这么两句话:“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后来就用“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我们在人来人往的世间
我们是碍于面子,不肯承认事实的主人?
还是看不清直的烟囱,灶旁的柴与火灾有什么联系?
或者直到事后,身为主人的我们还是根本就没明白什么?
其中什么是人性呢?
但若主人当时就改,是出于真心呢,还是装出来的呢?
而装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
换个位置,我们是那个提出建议的人
我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我们是知道真知的
而且我们告诉了那个主人
但主人并不理睬
且事后他也只是宴请了那些帮助他救火的人
那么,此时的我们又会怎么想呢?
今后呢,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还会告诉别的主人吗?
倘若一次会,两次会……那么十几次,几十次以后呢?
如果十几次,几十次的主人都没有理睬你,且事后都只请了帮他救火的人?
你还会一如既往吗?
叶沙说到了西西弗斯
是的,西西弗斯,永远推着巨石,永远做着一件不见效果,没有成效的事
这是对西西弗斯的惩罚,也是想要惩罚他的人想出的并认为是最好的惩罚方式
而我们,未被惩罚,能甘心吗?
也有人说到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我们是只能看到表象,而无法透彻真理吗?
曲突徙薪
未完的思考。
2005-10-18 13:06:34: 跳格子
如果“曲突徙薪”更多的是在说人和事物的关系问题,
那么“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却更多的说到了人和人的关系。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盲”目状态,会给人很强烈的“不应该”的感觉。这里似乎出现了一种悖论,像西西弗斯的命运。而这种“不应该”的感觉仿佛却是明明很明白,却根本没办法讲明白的矛盾。突然感受到了“愚民政治”强大的影响力。又想到文革时期,整个国家都在被这种悖论所左右...
又突然觉得这种“盲”目状态所带来的现代困惑很像学者的研究和社会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可现实社会里最根本的元素又是大众。学者的研究如果只能在研究的领域里生存,那就会如同被置于“劝主人改造烟囱的那个人”的境地上。所以,如果光有“曲突徙薪”的办法,是没有用的,怎样使“曲突徙薪”更好的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的确是个重要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了人和人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很好,先发个回应,思路还不是很清晰,有待继续思考...
2005-10-18 13:12:31: 跳格子
说到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这不由得还让我想到了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倒不是说它与曲突徙薪有什么关系,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另一句话——“己所欲,勿施于人”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理解,不用多说,可说到“己所欲,勿施于人”,就很有意思了。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人好的事情,并不能通过是不是也对别人好的结论来衡量。一件事是不是对一个人好,只能通过当事人“亲自”的感受来判断。而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固定的[判断模式。也就是说站在施与与被施与者的不同角度来看,的确会产生很不同的感受...
吼吼,扯远了。
2005-10-22 20:58:12: 王子殇 (南宁)
不太理解,“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