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常说“观水见道”,《道德经》也说水性几于道。水性谦下,有容乃大,而与大道的属性非常的相近。水常往低处流,甘愿处于卑下,而江海因位于低下,纳百川之细流,是为百谷之王....修行人常保谦卑之心,就是要学水志德,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要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认清别人很容易认清自己很难。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辩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比较客观实在评价,敢于直视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能够听得进师朋道友的批评意见,并能在实际修行中不断加以修正落实,不停地去鞭策提升圆满。其次是要宽以待人,和睦关系。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隐于高山还是居于闹市,都必不可少需要与人接触交往。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面临与不同类型、性格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与人为善,懂谦让、知礼节、讲宽容;要胸怀大度,主动与道友、家人和睦相处。俗话说“高山不留德水”,只有去除贡高我慢心,不自是、不自矜,常怀宽容体谅的心,常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做到遇事恕人责已,拥有海纳百川的雅量。第三要虚心好学,知性明礼。行者若想要做到谦虚谨慎,那需要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心,时时向恩师、道友求教,广采并蓄,学有专长,深入学习,明通道典,知法明理,增长智慧来涵养心灵、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第四要慎终追远,谨言慎行。修行人要时刻不能忘记祖师、师父的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 m,明白修真养性的真谛,时时做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涵养之”,不断拓宽我们的眼界、广大我们的德量,提升我们的道行,增长我们的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