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2013版电影的一点看法
转自豆瓣,作者:swing
观影之前已经看过不少影评,大多认为此版电影没有体现原著的精髓。有人认为此版黛西过于绿茶而不婊,没有呈现出原著里冷漠拜金女的本性,反倒显得纯洁而楚楚可怜,而电影是不该这么给黛西洗白的;也有人认为此版盖茨比神经质、暴躁、可怜,但唯独就不“了不起”。
观影后我感到此版电影人物塑造基本符合我读原著时的预期,一些象征意象的运用(绿灯、全视之眼等)符合主题且不烂俗,一些桥段的添加不乏令人惊喜之处。除了我很喜欢的乔丹戏份极少而彻底沦为牵线搭桥看热闹的路人,电影情节的主线90%遵从了原著,而从一些小差异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试图以一种比作者更为积极的方式诠释这个作品,把盖茨比的梦想和爱情纯净化,把悲剧色彩着力于一些特定人物之恶(如汤姆、媒体和那些跑到盖茨比家狂欢的无名人士)上,这种诠释方式外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原著之意。时代背景及美国梦的隐喻是大家都了解的话题,在此谈一点关于人物本身的看法。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关故事情节直接搬了英文原著和巫宁坤的译版,以免原著之意被大打折扣。
盖茨比是脆弱的,黛西是脆弱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脆弱而虚幻的。这个故事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不论沿着何种可能进行下去,终将以悲剧句读,看不到任何希望。
首先,我眼中的的黛西绝非典型的薄情拜金女。她只是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有几分见识的富家千金一样,将有限的理想和激情龟缩在平庸和软弱里,她和汤姆属于这样一个阶级:出身已经给了他们最安全的保护壳,他们的一切勇气和热情来源于此,他们的一切梦想不过是局限于此的一点生活调味品,他们离开了保护壳就会不知所措。黛西意为“雏菊”,纯真而无害,永不会冷漠地当面拒绝别人,但正是那份表面的纯真和楚楚可怜最具有毁灭性而让人彻底比寒心。在盖茨比邀黛西向汤姆摊牌的关键情节中,黛西的本质表露无遗,参见原著:
“Why—how could I love him—possibly?”
“You never loved him.”
She hesitated.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 as though she realized at last what she was doing—and as though she had never, all along, intended doing anything at all. But it was done now.
It was too late.
“I never loved him,” she said, with perceptible reluctance.
“是啊——我怎么会爱他——怎么可能呢?”
“你从来没有爱过他。”
她犹疑不定——她的目光哀诉似地落在乔丹和我身上,彷佛她终于认识到她正在干什么——彷佛她一直并没打算干任何事,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干了,为时太晚了。
“我从来没爱过他。”她说,但看得出很勉强。
很明显,在大半个故事里,黛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连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里,她的婚姻简直就不知去向何从了,她也只干了两件事:岔开话题让人抽抽烟喝喝酒什么的,以及高喊自己“受不了了”。她永远都是被动的,无暇考虑有关他人的任何事情,也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却偏偏占据了主宰盖茨比命运的位置。她年少之时谈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恋爱,在现实压力下恋爱破产也只是两周不跟家里人说话就算了;爱人等不到了,又有优秀多金的追求者,所以结了婚;婚后丈夫搞外遇,守着孩子和大宅子很空虚,这时昔日情人带着万贯家财送上门来,作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答应了第三者也无可厚非;昔日情人不满于现状,要跟丈夫摊牌,也就稀里糊涂地把人带到家了,临到摊牌的关头才好像刚刚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发现自己摊牌摊不起,又不愿伤害情人;发现情人的钱来路不正,彻底吓到了,恍恍惚惚地开车撞了人,好在大家都以为是情人撞的,也就开不了口承认是自己闯的祸;闹出人命了,作为一个小鸟依人的太太自然是惶惑无助的,这时本以为无甚感情的丈夫敞开了怀抱表示能摆平一切,自然也就跟丈夫跑了。她不知道盖茨比在送她回家后在外面站了一晚上怕她被丈夫欺负;她不知道盖茨比第二天还在等她电话,在微凉的入秋时节走进那个游泳池直到因为她闯的祸被枪杀;她怎么会知道呢?她出了轨,婚姻一团糟,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还开车撞死了人,她怎么承受这一切呢?她自己那么害怕,怎么会想到关于盖茨比的任何事情呢?当丈夫拉住她的手说能摆平这一切的时候,她当然是那么感激了,她当然想赶快跟着丈夫逃跑了;当她知道盖茨比因此而死时未尝不会难过,她只会把这当做一段忧伤的往事,没事闲着的时候流流眼泪已尽哀思、以表善良罢了。
同样是面临感情冰点,自己的车撞死了人,盖茨比则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肇事嫌疑,全然不顾贯穿电影的芝加哥来电,他只能想到黛西,在黑夜里孤零零地守在门外,警觉着一切可能伤害黛西的响动,然后等了一天黛西再也不可能打来的电话,直到死亡。
而黛西无疑是能饶恕自己的,永远都能。她永远都那么脆弱,那么惊惶,无暇他顾。所以,此版电影里白雪公主状的黛西和我想象的大致一样。甚至于有些地方电影中的黛西反倒表现得比原著中强势、有主见。起码摊牌那一段,电影版黛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要离开汤姆;起码电影版黛西能说出想跟盖茨比私奔这种话,这在原著里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到。不过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黛西和汤姆终究是一类人:
I couldn’t forgive him or like him, but I saw that what he had done was, to him, entirely justified. It was all very careless and confused.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ti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
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视他们的烂摊子……
黛西和汤姆无疑是careless的。有译版将careless翻译成自私冷漠,我认为翻译成粗心大意更贴切。他们粗心,他们没有care的习惯,因为他们总能从麻烦中逃脱,他们总有第二次机会;他们砸坏了东西能用钱赔,他们伤害了人会自我催眠说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有苦衷的。
因此,在即将曲终人散时,同类人终究在一起了。肇事的当天晚上,盖茨比守在东卵直到凌晨四点,尼克去帮他看一看黛西有没有受丈夫欺负,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
Daisy and Tom were sitting opposite each other at the kitchen table…He was talking intently across the table at her, and in his earnestness his hand had fallen upon and covered her own. Once in a while she looked up at him and nodded in agreement. They weren’t happy, and neither of them had touched the chicken or the table—and yet they weren’t unhappy either. There was an unmistakable air of natural intimacy about the picture, and anybody would have said that they were conspiring together.
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她不是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不是快乐的,也不是不快乐的,一切都自然而然亲密,这就是同类人在一起的氛围。原著里没有写他们谈话的内容,只是说他们在conspiring;电影里则表现的是汤姆知道了肇事者是黛西,准备带她躲一躲。如果说电影给黛西洗白了,那电影更是把汤姆抹黑了,直接塑造成了一个典型反派——作为默特尔的情夫,把与默特尔通奸的罪名和肇事的责任一齐嫁祸到盖茨比身上;在知道是自己老婆肇事,而盖茨比背了黑锅被枪杀之后,也毫无一丝悔过。在原著里,汤姆会在过去为默特尔租的房间里嚎啕大哭,到最后也以为是盖茨比撞死了默特尔,所以在威尔逊找上门时提供了盖茨比的地址,正如原著所说,从汤姆的角度看,他没做错什么。在电影里,盖茨比会死貌似是因为汤姆品性恶劣,嫁祸于他;然而原著则告诉我们,汤姆和黛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只是普通的贵族,但即便如此,盖茨比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这才让人感到更加悲凉。电影将原著的悲剧外化了,因此原著本质而永恒的悲剧性就打了折扣。
再来说盖茨比本人。除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环境是造就其悲剧的原因,盖茨比自身也蕴藏着矛盾而脆弱的悲剧性特质。
在电影中,汤姆指出盖茨比的钱来路不正之后,阐述了一段关于旧式贵族永远高于暴发户新贵的话,指出贵族的高贵实在血液里的,出身贫寒之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这个差距。这段话彻底激怒了盖茨比,他拉住汤姆的领子险些动手,眼神像是“杀了人”。但最终盖茨比还是生生压下了狂怒,放下了拳头,满面通红地解释“I lost my temper”,一瞬间显得脆弱自卑而可怜,开始喋喋不休地向黛西解释自己。黛西貌似因为Gatsby这一瞬间的“lost temper”吓住了,盖茨比的喋喋不休只能让她更加害怕和疏远他,最终竟然向汤姆求救:“Please, Tom! I can’t stand this any more.” 而汤姆则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示“闹剧结束了”,让盖茨比送情绪激动的黛西回家。
在原著里,汤姆仅仅揭露了盖茨比不正当的敛财手段,无需明言什么阶级差距,就彻底让黛西目瞪口呆了,也彻底浇灭盖茨比的气势,让其一下子从感情上的强势一方变成了急于否定和解释自己的可怜人。相比之下,原著无疑更加凝练和引人深思;不过电影设计汤姆从字面上说出Old moneyed对Newly wealth的鄙视,让盖茨比自身完成从狂怒到可怜的转化这一桥段,则是把原著中暗流涌动的阶级矛盾和盖茨比本身的疑虑和自卑通过外在冲突的手段更为明显地呈现给大家,也未尝不是一种构思精巧的改编。
转自豆瓣,作者:swing
观影之前已经看过不少影评,大多认为此版电影没有体现原著的精髓。有人认为此版黛西过于绿茶而不婊,没有呈现出原著里冷漠拜金女的本性,反倒显得纯洁而楚楚可怜,而电影是不该这么给黛西洗白的;也有人认为此版盖茨比神经质、暴躁、可怜,但唯独就不“了不起”。
观影后我感到此版电影人物塑造基本符合我读原著时的预期,一些象征意象的运用(绿灯、全视之眼等)符合主题且不烂俗,一些桥段的添加不乏令人惊喜之处。除了我很喜欢的乔丹戏份极少而彻底沦为牵线搭桥看热闹的路人,电影情节的主线90%遵从了原著,而从一些小差异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试图以一种比作者更为积极的方式诠释这个作品,把盖茨比的梦想和爱情纯净化,把悲剧色彩着力于一些特定人物之恶(如汤姆、媒体和那些跑到盖茨比家狂欢的无名人士)上,这种诠释方式外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原著之意。时代背景及美国梦的隐喻是大家都了解的话题,在此谈一点关于人物本身的看法。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关故事情节直接搬了英文原著和巫宁坤的译版,以免原著之意被大打折扣。
盖茨比是脆弱的,黛西是脆弱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脆弱而虚幻的。这个故事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不论沿着何种可能进行下去,终将以悲剧句读,看不到任何希望。
首先,我眼中的的黛西绝非典型的薄情拜金女。她只是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有几分见识的富家千金一样,将有限的理想和激情龟缩在平庸和软弱里,她和汤姆属于这样一个阶级:出身已经给了他们最安全的保护壳,他们的一切勇气和热情来源于此,他们的一切梦想不过是局限于此的一点生活调味品,他们离开了保护壳就会不知所措。黛西意为“雏菊”,纯真而无害,永不会冷漠地当面拒绝别人,但正是那份表面的纯真和楚楚可怜最具有毁灭性而让人彻底比寒心。在盖茨比邀黛西向汤姆摊牌的关键情节中,黛西的本质表露无遗,参见原著:
“Why—how could I love him—possibly?”
“You never loved him.”
She hesitated.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 as though she realized at last what she was doing—and as though she had never, all along, intended doing anything at all. But it was done now.
It was too late.
“I never loved him,” she said, with perceptible reluctance.
“是啊——我怎么会爱他——怎么可能呢?”
“你从来没有爱过他。”
她犹疑不定——她的目光哀诉似地落在乔丹和我身上,彷佛她终于认识到她正在干什么——彷佛她一直并没打算干任何事,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干了,为时太晚了。
“我从来没爱过他。”她说,但看得出很勉强。
很明显,在大半个故事里,黛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连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里,她的婚姻简直就不知去向何从了,她也只干了两件事:岔开话题让人抽抽烟喝喝酒什么的,以及高喊自己“受不了了”。她永远都是被动的,无暇考虑有关他人的任何事情,也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却偏偏占据了主宰盖茨比命运的位置。她年少之时谈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恋爱,在现实压力下恋爱破产也只是两周不跟家里人说话就算了;爱人等不到了,又有优秀多金的追求者,所以结了婚;婚后丈夫搞外遇,守着孩子和大宅子很空虚,这时昔日情人带着万贯家财送上门来,作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答应了第三者也无可厚非;昔日情人不满于现状,要跟丈夫摊牌,也就稀里糊涂地把人带到家了,临到摊牌的关头才好像刚刚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发现自己摊牌摊不起,又不愿伤害情人;发现情人的钱来路不正,彻底吓到了,恍恍惚惚地开车撞了人,好在大家都以为是情人撞的,也就开不了口承认是自己闯的祸;闹出人命了,作为一个小鸟依人的太太自然是惶惑无助的,这时本以为无甚感情的丈夫敞开了怀抱表示能摆平一切,自然也就跟丈夫跑了。她不知道盖茨比在送她回家后在外面站了一晚上怕她被丈夫欺负;她不知道盖茨比第二天还在等她电话,在微凉的入秋时节走进那个游泳池直到因为她闯的祸被枪杀;她怎么会知道呢?她出了轨,婚姻一团糟,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还开车撞死了人,她怎么承受这一切呢?她自己那么害怕,怎么会想到关于盖茨比的任何事情呢?当丈夫拉住她的手说能摆平这一切的时候,她当然是那么感激了,她当然想赶快跟着丈夫逃跑了;当她知道盖茨比因此而死时未尝不会难过,她只会把这当做一段忧伤的往事,没事闲着的时候流流眼泪已尽哀思、以表善良罢了。
同样是面临感情冰点,自己的车撞死了人,盖茨比则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肇事嫌疑,全然不顾贯穿电影的芝加哥来电,他只能想到黛西,在黑夜里孤零零地守在门外,警觉着一切可能伤害黛西的响动,然后等了一天黛西再也不可能打来的电话,直到死亡。
而黛西无疑是能饶恕自己的,永远都能。她永远都那么脆弱,那么惊惶,无暇他顾。所以,此版电影里白雪公主状的黛西和我想象的大致一样。甚至于有些地方电影中的黛西反倒表现得比原著中强势、有主见。起码摊牌那一段,电影版黛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要离开汤姆;起码电影版黛西能说出想跟盖茨比私奔这种话,这在原著里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到。不过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黛西和汤姆终究是一类人:
I couldn’t forgive him or like him, but I saw that what he had done was, to him, entirely justified. It was all very careless and confused.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ti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
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视他们的烂摊子……
黛西和汤姆无疑是careless的。有译版将careless翻译成自私冷漠,我认为翻译成粗心大意更贴切。他们粗心,他们没有care的习惯,因为他们总能从麻烦中逃脱,他们总有第二次机会;他们砸坏了东西能用钱赔,他们伤害了人会自我催眠说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有苦衷的。
因此,在即将曲终人散时,同类人终究在一起了。肇事的当天晚上,盖茨比守在东卵直到凌晨四点,尼克去帮他看一看黛西有没有受丈夫欺负,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
Daisy and Tom were sitting opposite each other at the kitchen table…He was talking intently across the table at her, and in his earnestness his hand had fallen upon and covered her own. Once in a while she looked up at him and nodded in agreement. They weren’t happy, and neither of them had touched the chicken or the table—and yet they weren’t unhappy either. There was an unmistakable air of natural intimacy about the picture, and anybody would have said that they were conspiring together.
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她不是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不是快乐的,也不是不快乐的,一切都自然而然亲密,这就是同类人在一起的氛围。原著里没有写他们谈话的内容,只是说他们在conspiring;电影里则表现的是汤姆知道了肇事者是黛西,准备带她躲一躲。如果说电影给黛西洗白了,那电影更是把汤姆抹黑了,直接塑造成了一个典型反派——作为默特尔的情夫,把与默特尔通奸的罪名和肇事的责任一齐嫁祸到盖茨比身上;在知道是自己老婆肇事,而盖茨比背了黑锅被枪杀之后,也毫无一丝悔过。在原著里,汤姆会在过去为默特尔租的房间里嚎啕大哭,到最后也以为是盖茨比撞死了默特尔,所以在威尔逊找上门时提供了盖茨比的地址,正如原著所说,从汤姆的角度看,他没做错什么。在电影里,盖茨比会死貌似是因为汤姆品性恶劣,嫁祸于他;然而原著则告诉我们,汤姆和黛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只是普通的贵族,但即便如此,盖茨比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这才让人感到更加悲凉。电影将原著的悲剧外化了,因此原著本质而永恒的悲剧性就打了折扣。
再来说盖茨比本人。除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环境是造就其悲剧的原因,盖茨比自身也蕴藏着矛盾而脆弱的悲剧性特质。
在电影中,汤姆指出盖茨比的钱来路不正之后,阐述了一段关于旧式贵族永远高于暴发户新贵的话,指出贵族的高贵实在血液里的,出身贫寒之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这个差距。这段话彻底激怒了盖茨比,他拉住汤姆的领子险些动手,眼神像是“杀了人”。但最终盖茨比还是生生压下了狂怒,放下了拳头,满面通红地解释“I lost my temper”,一瞬间显得脆弱自卑而可怜,开始喋喋不休地向黛西解释自己。黛西貌似因为Gatsby这一瞬间的“lost temper”吓住了,盖茨比的喋喋不休只能让她更加害怕和疏远他,最终竟然向汤姆求救:“Please, Tom! I can’t stand this any more.” 而汤姆则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示“闹剧结束了”,让盖茨比送情绪激动的黛西回家。
在原著里,汤姆仅仅揭露了盖茨比不正当的敛财手段,无需明言什么阶级差距,就彻底让黛西目瞪口呆了,也彻底浇灭盖茨比的气势,让其一下子从感情上的强势一方变成了急于否定和解释自己的可怜人。相比之下,原著无疑更加凝练和引人深思;不过电影设计汤姆从字面上说出Old moneyed对Newly wealth的鄙视,让盖茨比自身完成从狂怒到可怜的转化这一桥段,则是把原著中暗流涌动的阶级矛盾和盖茨比本身的疑虑和自卑通过外在冲突的手段更为明显地呈现给大家,也未尝不是一种构思精巧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