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霹雳异数》作品的起名想到素还真,看到很多粉丝在网上讨论后期素还真的塑造,其中批评的声音较多。曾发帖说起素还真曾经历草根作 家、学者编剧、类游戏编剧、同人作者四种不同风格类型编 剧描摹,大致囊括霹雳布袋戏编剧风格的演化。素还真的文 学经历十分复杂,如果让这四种类型的编剧面对同一选题, 二月河、孙皓晖写的英雄、周岭写的英雄、G2 玩家的英雄 和同人写手的英雄,最终呈现的形象必定不同,呈现的结果 和编剧年龄、人文沉淀、生活阅历、精神爱好有关,也和编 剧所处年代有关。曾经,宝岛台湾的文化领衔整个华语文化圈,影视、音乐、文学各 种形态文艺创作和传播都曾风骚一时,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为那代编剧提供丰富的人文灵感和热力动源,但是那些年回 不去了。不知道算幸运还是不幸,素还真经历了这场演变, 这里允许主页菌跳开后援会账号管理员的身份说句实话,当 主页菌还不是主页菌的时候,也曾吐槽:黄董说他很喜欢曹 操,可是有人就在他眼皮底下把曹操偷换成宋江,难道他看 不出来?后来经过自我辩证,主页菌认为曾经可忆、往昔如 珍,但将过去变为今时的焦虑,转而成为针对当下的枪口, 不要如此为难自己。
言归正题,谈《霹雳异数》 作品起名。素还真战胜欧阳上智,立誓不再涉足江湖,是“真立誓”、“立真誓”、 还是“誓真立”?不得而知。那时的素素看似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借用后来者的评价“他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霹雳异数》前素还真太过冷静,从不以惯常思维方式处世,忘记身而为人,内心都存在弱势文化。 江湖上龙争虎斗,身为天虎八将中枢的素还真, 自我的认知没有被剧里剧外舆论定义,习惯于越过台面的纷乱触达幕后的本质,对天虎 八将和魔龙八奇身份更热衷的是正方代表崎路人,和反方代表太黄君。按照原计划,素素联合一线生设局揭开幕后黑手, 然而到了《霹雳异数》,剧情朝向“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方向变化,在素还真尚未触达本质天蝶盟时,他遇到了“异数”,风采铃出现,如果没有“异数”, 那么素还真的故事是一个循环,设局大破天蝶盟后,他还是那个智珠在握、心开天籁、决胜千里的素还真,坐着喷气莲花小飞船,冷静,遗忘了身而为人内心都存在弱势文化。
许久以前,闻恩师用比喻教育学生,鸡蛋如果不经过热压就不会破裂,外壳光滑匀润手感极好,但是生命真实的样貌藏在里面出不来了,里面的才是真谛,凡奏过华彩的生命个体,都曾被热压破碎。传说《霹雳异数》恰好是黄董不再直接担任素还真人物编剧之始,也是内容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世界不再像从前一样空虚混乱,要把光明和黑暗分开,出现了正义和邪恶, 当此时,什么样的人物可以成为霹雳布袋戏这个庞大星系的核心呢?是翠环山上带着神性外壳的素还真吗,属神形象虽然完美,但是属人格的艺术能量太少,缺乏信仰张力,出于艺术需要,素还真从“神道”回到“人道”,从此他遭遇“异数”被热压破裂。 借着《霹雳异数》之后的剧情, 看到那代编剧人对素还真如掌中明珠的珍爱,也看到他们对素还真如阴间之残忍的严格。
学者型编剧写人用莎士比亚人物观,在他们眼中素还真是第一性,而他的特点和属性居于次要地位。 说到这里,暂时岔开一谈“莎士比亚人物观”和“席勒人物观”。莎士比亚善写“人物故事”,他写的人和故事发生的每个要素之间互为有机关系不能分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网状的。而席勒善写“人设故事”就像一台热力机械,人是可替换的零部件和环境可以分开,只要符合属性, 组合搭配起来,设定的故事就能运转,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平 面的。莎士比亚人物观看重的是人性,席勒的人物观看重的 是属性。举例来说,如果老师出一道题《霸总素还真》,让 莎士比亚和席勒两位同学各交一篇作文,那么莎士比亚考虑 的是“素还真会怎样做”,席勒考虑的是“霸总该怎样做”。莎士比亚的第一性是素还真,霸总仅仅是素还真众多装饰品 中的一件。而席勒的第一性是霸总,霸总模型有对应的行为 模式库,霸总高潮的时候该如何表现,素还真就怎么表现, 霸总低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素还真也该是什么样子,霸总 邪魅的时候、霸总腹黑的时候都有对应的行为模式库,素还 真的剧情表现必须遵照而行,否则就有人设崩塌的嫌疑,席勒这里,人的内在人格被压缩为固定标签,不透明的人性洞穴被固定的属性库代替,人物如零部件一般可替换,假如素还真的剧情换一个没有漩涡眉朱砂痣,叫其他名字的木偶演绎,故事照样成立,这么说可能有点伤人,但事实如此,不仅素还真,后来霹雳布袋戏中大部分角色、剧情都采用席勒的人物观,只要设定好剧情库,无论选用哪个 零件组合,这台机器都能运转,优点是“人设”属性提高了 观众认识世界的速度,加快人物和故事生产的效率,现今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缺点是降低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清晰度和纵深度。另一边用莎士比亚人物观写的素还真,人与环境、和故事诸要素密不可分,拿走其中一个,整个故事的生机体就失活而枯萎,在他们笔下, 素还真不可替代,否则故事不成立。大体而言,《九皇座》素还真在九渊之巅牺牲前采用莎士比亚人物观,九皇座以后是席勒的人物观。
基于以上所谈,编剧对素还真转型过程之用功,就像手握锤子、凿子、刻刀的雕塑家,他们怀着虔诚的心,眼中放光,对素还真狠下雕凿之手。从《霹雳异数》开始,听到一 瓣瓣碎片从素素身上掉落,好痛啊,编剧心也疼吗?但刻刀雕琢出来的人物才是作品,才有穿透时间的传世能量,所以素还真是幸运的。在学者编剧看来“人物蜕变”如果仅仅是角色一个外在的属性标签,却没有嵌入骨髓之过程的分辨率,毋宁不作。 《霹雳异数》不同于改编剧《刀说异数》侧重情爱, 呈现的是血雨腥风的搏杀,情爱仅仅是热压的手段,编剧要的是心乱的、破裂的素还真,不破难立。行拂乱其所为 的就算不是情爱,也要极尽其他所能,目的在于素还真神性外壳里面真实的生命样貌,作品诞生后,争议声不绝于耳,我甚至看到从素还真粉丝而来的,对善意的最大曲解,有人认为那代编剧对素还真的雕凿使素还真人设崩塌?是这样吗?做素还真人物评价应结合语境,不应忽略年代对写作的影响,以及创作者的动机,《霹雳异数》时期,学者编剧写的是素还真的人物故事,不是席勒的人设故事。所以,素还复重复面临二难推理,即悲剧人物素还真数次面临生死离别重大选择,他要承受选择后的苦难,也要面临选择时的艰难, 回首来时萧瑟路,泪唏他一身离愁踏过满地伤,但是素还真毕竟是素还真,即使千疮情怀、百孔心肠,他人生的主旋律 依然是自强不息、天下为公。
我混迹三次元时,喜欢过一个明星。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那个明星为什么在红得发紫的时候选择沉寂,娱乐圈一般逻辑难道不是趁热打铁,多接戏巩固地位吗?他用爬山的经历告知,也借此安抚焦躁的粉丝, 他说享受爬山过程,喜欢山顶的风光,每一座山峰都是不同的风 景,正因为山顶风光绝好,所以回到平地的位置才显得重要,唯有如此,才有机会登顶另一座山峰,人不可能从一个巅峰直接飞跃到另一个 巅峰,同样的路不屑再走,同样的戏不屑再拍。他站在万众仰慕的顶峰,依然心清心静,对自己要走的路认知非常清醒, 但他的事业粉坐不住了,得了焦虑症,有的粉丝责怪他为什么不接综艺不接戏,有的选择退圈,后来我也选择退圈,但我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因为他强大的内心,感到放心,觉得可以离开了。大概是当惯亲妈粉的后遗症,喜欢素还真后,又开始操心不已,明星是能自主的人,可以坚持自己,但是素还真是二次元虚拟人 物,介质还是个木头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后来主页菌 从《霹雳异数》的起名想到素还真,突然明白,有些事那代编剧已经做了,他们对素还真的刻画雕琢,也有一份难得的自觉,他们用莎士比亚人物美学的方式让素还真从一座巅峰下来,再上另一座巅峰,素素何其有幸,霹雳布袋戏上千个人物, 可能仅有素还真有这份幸运。如果编剧不曾让他从“翠环山上居神人”的高峰上下来,又怎么摊开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呢,所不同者,他们不是让素还真下到平地,而是直接下到生命中的荆棘蒺藜丛里了。从《霹雳金光》到《霹雳九皇座》,剧情推进 15 年,素还真占尽人间风流,若不是受限小众传播瓶颈,素还真必定成为剧坛的惊世瑰宝,当时极少见,今日不可得。
学者编剧不热衷 “人设”,如果一定要说“人设”,那么“有一颗漂亮的珠蚌在江湖中翻波戏浪,有一天沙石滚进蚌壳里伤了他,在此痛苦的折磨下,他不断用生命分泌汁液润泽包裹伤他的沙石,最后把这些经历都变成美丽的珍珠送给人间,这就是素还真的人设,至于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博学多闻……仅仅是他外壳上一抹颜色。
九皇座以后,素还真的作者们从原来的“莎士比亚”变成“席勒”,就是类游戏编剧和同人作者,他们思考的是如 何把前两代编剧关于素还真创作和塑造成果更好的陈列和应用出来。作为粉丝,我们不妨把霹雳英雄战纪和《素还真 大电影》人物塑造够不够精准、内容够不够成功的讨论放置 一下,先用看霹雳布袋戏和素还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眼 光去看待这两个项目,就能发现立项决策的正确和善意,无非是初心回顾,又到了霹雳转型的关键时刻,那个人还是 素还真,而今天的素还真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和威胁比 30 年前 的《霹雳异数》时更复杂,也请多一份耐心吧 。
最后,用一句木心先生的诗回应从《霹雳异数》的起 名想到素还真。-万头攒动 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 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言归正题,谈《霹雳异数》 作品起名。素还真战胜欧阳上智,立誓不再涉足江湖,是“真立誓”、“立真誓”、 还是“誓真立”?不得而知。那时的素素看似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借用后来者的评价“他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霹雳异数》前素还真太过冷静,从不以惯常思维方式处世,忘记身而为人,内心都存在弱势文化。 江湖上龙争虎斗,身为天虎八将中枢的素还真, 自我的认知没有被剧里剧外舆论定义,习惯于越过台面的纷乱触达幕后的本质,对天虎 八将和魔龙八奇身份更热衷的是正方代表崎路人,和反方代表太黄君。按照原计划,素素联合一线生设局揭开幕后黑手, 然而到了《霹雳异数》,剧情朝向“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方向变化,在素还真尚未触达本质天蝶盟时,他遇到了“异数”,风采铃出现,如果没有“异数”, 那么素还真的故事是一个循环,设局大破天蝶盟后,他还是那个智珠在握、心开天籁、决胜千里的素还真,坐着喷气莲花小飞船,冷静,遗忘了身而为人内心都存在弱势文化。
许久以前,闻恩师用比喻教育学生,鸡蛋如果不经过热压就不会破裂,外壳光滑匀润手感极好,但是生命真实的样貌藏在里面出不来了,里面的才是真谛,凡奏过华彩的生命个体,都曾被热压破碎。传说《霹雳异数》恰好是黄董不再直接担任素还真人物编剧之始,也是内容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世界不再像从前一样空虚混乱,要把光明和黑暗分开,出现了正义和邪恶, 当此时,什么样的人物可以成为霹雳布袋戏这个庞大星系的核心呢?是翠环山上带着神性外壳的素还真吗,属神形象虽然完美,但是属人格的艺术能量太少,缺乏信仰张力,出于艺术需要,素还真从“神道”回到“人道”,从此他遭遇“异数”被热压破裂。 借着《霹雳异数》之后的剧情, 看到那代编剧人对素还真如掌中明珠的珍爱,也看到他们对素还真如阴间之残忍的严格。
学者型编剧写人用莎士比亚人物观,在他们眼中素还真是第一性,而他的特点和属性居于次要地位。 说到这里,暂时岔开一谈“莎士比亚人物观”和“席勒人物观”。莎士比亚善写“人物故事”,他写的人和故事发生的每个要素之间互为有机关系不能分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网状的。而席勒善写“人设故事”就像一台热力机械,人是可替换的零部件和环境可以分开,只要符合属性, 组合搭配起来,设定的故事就能运转,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平 面的。莎士比亚人物观看重的是人性,席勒的人物观看重的 是属性。举例来说,如果老师出一道题《霸总素还真》,让 莎士比亚和席勒两位同学各交一篇作文,那么莎士比亚考虑 的是“素还真会怎样做”,席勒考虑的是“霸总该怎样做”。莎士比亚的第一性是素还真,霸总仅仅是素还真众多装饰品 中的一件。而席勒的第一性是霸总,霸总模型有对应的行为 模式库,霸总高潮的时候该如何表现,素还真就怎么表现, 霸总低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素还真也该是什么样子,霸总 邪魅的时候、霸总腹黑的时候都有对应的行为模式库,素还 真的剧情表现必须遵照而行,否则就有人设崩塌的嫌疑,席勒这里,人的内在人格被压缩为固定标签,不透明的人性洞穴被固定的属性库代替,人物如零部件一般可替换,假如素还真的剧情换一个没有漩涡眉朱砂痣,叫其他名字的木偶演绎,故事照样成立,这么说可能有点伤人,但事实如此,不仅素还真,后来霹雳布袋戏中大部分角色、剧情都采用席勒的人物观,只要设定好剧情库,无论选用哪个 零件组合,这台机器都能运转,优点是“人设”属性提高了 观众认识世界的速度,加快人物和故事生产的效率,现今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缺点是降低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清晰度和纵深度。另一边用莎士比亚人物观写的素还真,人与环境、和故事诸要素密不可分,拿走其中一个,整个故事的生机体就失活而枯萎,在他们笔下, 素还真不可替代,否则故事不成立。大体而言,《九皇座》素还真在九渊之巅牺牲前采用莎士比亚人物观,九皇座以后是席勒的人物观。
基于以上所谈,编剧对素还真转型过程之用功,就像手握锤子、凿子、刻刀的雕塑家,他们怀着虔诚的心,眼中放光,对素还真狠下雕凿之手。从《霹雳异数》开始,听到一 瓣瓣碎片从素素身上掉落,好痛啊,编剧心也疼吗?但刻刀雕琢出来的人物才是作品,才有穿透时间的传世能量,所以素还真是幸运的。在学者编剧看来“人物蜕变”如果仅仅是角色一个外在的属性标签,却没有嵌入骨髓之过程的分辨率,毋宁不作。 《霹雳异数》不同于改编剧《刀说异数》侧重情爱, 呈现的是血雨腥风的搏杀,情爱仅仅是热压的手段,编剧要的是心乱的、破裂的素还真,不破难立。行拂乱其所为 的就算不是情爱,也要极尽其他所能,目的在于素还真神性外壳里面真实的生命样貌,作品诞生后,争议声不绝于耳,我甚至看到从素还真粉丝而来的,对善意的最大曲解,有人认为那代编剧对素还真的雕凿使素还真人设崩塌?是这样吗?做素还真人物评价应结合语境,不应忽略年代对写作的影响,以及创作者的动机,《霹雳异数》时期,学者编剧写的是素还真的人物故事,不是席勒的人设故事。所以,素还复重复面临二难推理,即悲剧人物素还真数次面临生死离别重大选择,他要承受选择后的苦难,也要面临选择时的艰难, 回首来时萧瑟路,泪唏他一身离愁踏过满地伤,但是素还真毕竟是素还真,即使千疮情怀、百孔心肠,他人生的主旋律 依然是自强不息、天下为公。
我混迹三次元时,喜欢过一个明星。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那个明星为什么在红得发紫的时候选择沉寂,娱乐圈一般逻辑难道不是趁热打铁,多接戏巩固地位吗?他用爬山的经历告知,也借此安抚焦躁的粉丝, 他说享受爬山过程,喜欢山顶的风光,每一座山峰都是不同的风 景,正因为山顶风光绝好,所以回到平地的位置才显得重要,唯有如此,才有机会登顶另一座山峰,人不可能从一个巅峰直接飞跃到另一个 巅峰,同样的路不屑再走,同样的戏不屑再拍。他站在万众仰慕的顶峰,依然心清心静,对自己要走的路认知非常清醒, 但他的事业粉坐不住了,得了焦虑症,有的粉丝责怪他为什么不接综艺不接戏,有的选择退圈,后来我也选择退圈,但我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因为他强大的内心,感到放心,觉得可以离开了。大概是当惯亲妈粉的后遗症,喜欢素还真后,又开始操心不已,明星是能自主的人,可以坚持自己,但是素还真是二次元虚拟人 物,介质还是个木头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后来主页菌 从《霹雳异数》的起名想到素还真,突然明白,有些事那代编剧已经做了,他们对素还真的刻画雕琢,也有一份难得的自觉,他们用莎士比亚人物美学的方式让素还真从一座巅峰下来,再上另一座巅峰,素素何其有幸,霹雳布袋戏上千个人物, 可能仅有素还真有这份幸运。如果编剧不曾让他从“翠环山上居神人”的高峰上下来,又怎么摊开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呢,所不同者,他们不是让素还真下到平地,而是直接下到生命中的荆棘蒺藜丛里了。从《霹雳金光》到《霹雳九皇座》,剧情推进 15 年,素还真占尽人间风流,若不是受限小众传播瓶颈,素还真必定成为剧坛的惊世瑰宝,当时极少见,今日不可得。
学者编剧不热衷 “人设”,如果一定要说“人设”,那么“有一颗漂亮的珠蚌在江湖中翻波戏浪,有一天沙石滚进蚌壳里伤了他,在此痛苦的折磨下,他不断用生命分泌汁液润泽包裹伤他的沙石,最后把这些经历都变成美丽的珍珠送给人间,这就是素还真的人设,至于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博学多闻……仅仅是他外壳上一抹颜色。
九皇座以后,素还真的作者们从原来的“莎士比亚”变成“席勒”,就是类游戏编剧和同人作者,他们思考的是如 何把前两代编剧关于素还真创作和塑造成果更好的陈列和应用出来。作为粉丝,我们不妨把霹雳英雄战纪和《素还真 大电影》人物塑造够不够精准、内容够不够成功的讨论放置 一下,先用看霹雳布袋戏和素还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眼 光去看待这两个项目,就能发现立项决策的正确和善意,无非是初心回顾,又到了霹雳转型的关键时刻,那个人还是 素还真,而今天的素还真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和威胁比 30 年前 的《霹雳异数》时更复杂,也请多一份耐心吧 。
最后,用一句木心先生的诗回应从《霹雳异数》的起 名想到素还真。-万头攒动 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 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