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影评
中元这天,照例是要下雨的。
因为这个时节的天人感应极为强烈,依道家之说,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地狱之门敞开,放鬼魂们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这一天人们会放河灯,普渡水中的和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我向来对生死之事极为庄敬,就连被传得极为恐怖的“赶尸”习俗我也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因为“赶尸”无非是让客死他乡的游子跋涉千里归家。生者要回家,逝者也要回家。所以,当看到中元节前后人们在路边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的时候,我从火光中看到的是思念,是温暖。
也是图个应景,中元的前一天,我突然想看一部电影——《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是一部丧葬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之一莫三妹是武汉一个“吃死人饭”的殡葬师,另一个则是整天喊着“还我外婆”的“小哪吒”武小文。
据说,剧组为了拍摄这部电影,特意“还原”了一个“老武汉”街区,那冒着热气的早餐摊还有浓浓的烟火气从银幕中飘散出来,让人动容。
影片的细节也尽可能还原生活,比如莫三妹用烧着的纸钱点烟,比如他把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房本藏在褥子夹层,却不小心被洗衣机洗毁了,比如为了稳住老爷子,拿下一个小女孩的单子,莫三妹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谎称小文是自己的女儿,还比如他在《工作笔记》上写的“像屎壳郎爬出来”的字……凡此种种,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和局促。这种难得的真实和朴素正是这部电影能够动人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饰演莫三妹的演员朱一龙。想必很多人是从《镇魂》喜欢他的,但我觉得“沈巍”的人设本身为他增色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本人的演技。
通过这部电影,我才发觉朱一龙的确是一个好演员。他的寸头、黝黑的皮肤、脖子上挂的大金链子、宽大的T恤和邋遢的拖鞋真实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氓流似的小人物。
作为情绪咨询师,我想先从原生情绪、派生情绪的角度聊一聊两位主人公。
先说莫三妹。他的出场就彰显了他的个性,他的名字隐隐昭示着他悲惨的身世(男生女名,猜想:一来,干这行的,起名要贱,好养活;二来,前面的一个哥哥横死,所以起了女名),加之朋友用“激将法”激他时说出的“你不就是坐过牢,不就是被别人说是吃死人饭的,还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这些糟糕的经历,怪不得他总要以一副玩世不恭、吊儿郎当,暴躁易怒、生人勿近的模样示人。他的愤怒,他不羁的笑无非是在掩饰内心的“哀”,和一部分“怒”。
莫三妹进监狱是因为和情敌打架,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但是这些年一直做着自己不认为有价值的,被人看不起的“殡葬师”行当,混得不算好,加上他一直觉得父亲偏爱二哥,不喜欢自己,在父亲眼中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所以,他对父亲和二哥有着很深的怨恨,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他的朋友和亲姐姐都说他“自私”,但这个词在我听来却很刺耳,因为我知道,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善良、温柔的人。他的“自私”似乎更该被称作“任性”,而这“任性”正是由于他的愤怒和悲哀,这是一种自我补偿,补偿自己“不幸的童年”。
影片最明显的一处体现是在莫三妹缝合老六尸体的时候:即使生理上已经非常难受,他还是必须在父亲的鼓励和提醒下背诵着口诀,硬着头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童年过得有多无助、多压抑、多沉重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成年后的莫三妹的“任性”就显得理所当然,有根有据。
乍看上去,无论如何,他的人生也就只能这样了。
直到,一个小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
这是一个从发型、穿着、玩具(武器)到性格都活像“哪吒”的小女孩——武小文。两个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就因为小文外婆的过世产生了联系。
从一开始小文对这个“抢走外婆”的人的仇视,到逐渐产生了些许依赖,再到彼此陪伴,朝夕相处中生发的亲情,这戏剧化的转变却显得如此自然,不露痕迹,这也是这部电影很妙的地方。
小文的原生和派生情绪是什么呢?从她用“红缨枪”刺莫三妹的屁股,到拎着“红缨枪”闯进莫三妹的家,赖着不走,再到大闹殡仪馆,小文的派生情绪一直都是“怒”,直到莫三妹在“上天堂”灵车前,将外婆已经去世,早就被送到火葬场烧掉,化作黑烟的残忍事实一五一十地告诉小文的那个瞬间,小文嚎啕大哭,她的原生情绪“哀”才终于被表达出来,让人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分析完人物,我们再来看一看莫三妹人生的转变。
表面上看,是这个从“克星”变成“福星”的“小哪吒”给莫三妹单调无力的人生注入了活力,但从内在看来,是莫三妹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尊重、认可和接纳让他的人生逐渐有了起色。
总在人前自称“老子”的莫三妹,只有在他的“老子”面前才老实下来。经过一年的考核,他的老子终于答应把“上天堂”这家做殡葬生意的店铺过户给他。
交接房本的时候,老爷子说:“我们这行,有能耐的看不上,没能耐的干不了。”但在莫三妹眼里,这一行对他没有丝毫吸引力,这不过只是一个维持生计的营生,他一直在“被迫营业”。他之所以心心念念这家铺子也无非是为了卖掉后给女朋友开一家大的母婴店。所以,当莫三妹被绿,他立马就要“散伙”,就要转行,说“这样的日子老子过够了!”然而,因为他老子的反对,莫三妹不得不继续干下去。
到这里,我发现,原来他混得不好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他朋友说的“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直到莫三妹的父亲在缝合老六尸体后晕倒,说出了那段关键台词:“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画上了句号,有的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什么名啊利啊,都是过眼烟云……做这行,要有一颗圣人的心。”莫三妹才终于明白了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打心眼里真正接纳并尊重了这份职业,生出了慈悲心,开始认真记录起完成每一单之后的心得体会。
电影的节奏很紧密,甚至可以说,每次出事都是祸不单行、接踵而至。而在这些戏剧冲突中,最打动我的还是莫三妹和小文的亲情线。
我觉得,这对“父女”是一种双向救赎。
小文的到来,无疑为莫三妹黯淡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比如当小文得知有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也和她的外婆一样“化作了天上的星星”时,她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画了一幅水彩画。按照惯常的思维,在骨灰盒上画画是破天荒的行为,莫三妹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没想到那位小女孩的父母却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因为小女孩生前最喜欢的就是画画。比如当莫三妹的老子要打他的时候,小文手握红缨枪挡在莫三妹身前,说:“不许打三哥。”
这些言行对莫三妹来说都是一种治愈,但其实,对于小文被舅妈嫌弃,孤单无依的感同身受,对小文细腻敏感情绪的体察和照顾,为小文修好被折断的红缨枪,在她手腕上画手表,尽全力为她修电话手表,像爸爸一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也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小文,让她终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同时,在抚养小文的过程中,莫三妹开始收敛起他的脾气和痞气,不再“自暴自弃”,检点起自己的言行,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爸爸”,给小文“立规矩”,送她上幼儿园,不自觉地履行起一个父亲的职责。
当莫三妹在“亲子日”看到小文画的那幅画,听到老师说“小文说她的爸爸妈妈是种星星的人”的时候,他动容了,他的责任和担当被激发了出来,他立刻拉着小文,站到诸位家长面前,深深鞠躬并道歉:“对不起,冒犯了。”在他的带动下,小文也对着大家鞠了一躬。
让两人关系产生巨大转变的事件是“修手表”。那块电话手表象征着最疼爱小文的外婆,那里面留存着外婆的声音,那是在莫三妹没有来到小文的生命之前,小文唯一的情感寄托。这些莫三妹都懂,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块电话手表对小文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动用了所有他够得着的关系,全力以赴地为小文“修手表”。终于,在小文生日之前,把电话手表里的芯片数据恢复了。莫三妹把芯片安装到了布老虎“豆角”的尾巴上,当小文摁住布老虎的尾巴,外婆的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小文忍不住拥抱了莫三妹。
至此,在小文的心里,莫三妹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爸爸。
日子一天天过去,莫三妹和小文的亲情也越来越浓,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小文“已故”的“亲妈”突然“复活”,执意要来讨回自己的女儿。
莫三妹在狠狠骂了几句“亲妈”之后,终是不忍心地答应了她,但要她给他三天的时间。
不知情的小文在“亲子日”上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这原本最温馨的一幕在此刻却是如此让人心酸,因为莫三妹已经决定要把小文送还给她的亲妈了,他们就要分别了。就算他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舍,就算他好不容易才说服了自己。
可这一声“爸爸”让莫三妹瞬间破防。
后来,莫三妹没有征求收养小文的他的两个朋友的意见,就擅自做主把小文送走。在那个雨夜的出租车上,小文不停拍打着后挡风玻璃,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叫出的两声“爸爸”让这层亲情力透纸背。
影片的尾声,当莫三妹对小文的亲妈说“这行你能干么?”的时候,我甚至生出了一丝羡慕,因为这其实也是一句情话。这句话代表着莫三妹终于肯正视和接纳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了。对他自己,对小文,对小文的亲妈而言,或许,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电影落幕,纯真稚嫩的声音响起,银幕上出现一行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一句题外话:为了这部温馨的电影,我第一次买了电影周边——一只三哥同款银镯子。
中元这天,照例是要下雨的。
因为这个时节的天人感应极为强烈,依道家之说,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地狱之门敞开,放鬼魂们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这一天人们会放河灯,普渡水中的和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我向来对生死之事极为庄敬,就连被传得极为恐怖的“赶尸”习俗我也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因为“赶尸”无非是让客死他乡的游子跋涉千里归家。生者要回家,逝者也要回家。所以,当看到中元节前后人们在路边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的时候,我从火光中看到的是思念,是温暖。
也是图个应景,中元的前一天,我突然想看一部电影——《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是一部丧葬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之一莫三妹是武汉一个“吃死人饭”的殡葬师,另一个则是整天喊着“还我外婆”的“小哪吒”武小文。
据说,剧组为了拍摄这部电影,特意“还原”了一个“老武汉”街区,那冒着热气的早餐摊还有浓浓的烟火气从银幕中飘散出来,让人动容。
影片的细节也尽可能还原生活,比如莫三妹用烧着的纸钱点烟,比如他把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房本藏在褥子夹层,却不小心被洗衣机洗毁了,比如为了稳住老爷子,拿下一个小女孩的单子,莫三妹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谎称小文是自己的女儿,还比如他在《工作笔记》上写的“像屎壳郎爬出来”的字……凡此种种,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和局促。这种难得的真实和朴素正是这部电影能够动人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饰演莫三妹的演员朱一龙。想必很多人是从《镇魂》喜欢他的,但我觉得“沈巍”的人设本身为他增色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本人的演技。
通过这部电影,我才发觉朱一龙的确是一个好演员。他的寸头、黝黑的皮肤、脖子上挂的大金链子、宽大的T恤和邋遢的拖鞋真实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氓流似的小人物。
作为情绪咨询师,我想先从原生情绪、派生情绪的角度聊一聊两位主人公。
先说莫三妹。他的出场就彰显了他的个性,他的名字隐隐昭示着他悲惨的身世(男生女名,猜想:一来,干这行的,起名要贱,好养活;二来,前面的一个哥哥横死,所以起了女名),加之朋友用“激将法”激他时说出的“你不就是坐过牢,不就是被别人说是吃死人饭的,还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这些糟糕的经历,怪不得他总要以一副玩世不恭、吊儿郎当,暴躁易怒、生人勿近的模样示人。他的愤怒,他不羁的笑无非是在掩饰内心的“哀”,和一部分“怒”。
莫三妹进监狱是因为和情敌打架,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但是这些年一直做着自己不认为有价值的,被人看不起的“殡葬师”行当,混得不算好,加上他一直觉得父亲偏爱二哥,不喜欢自己,在父亲眼中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所以,他对父亲和二哥有着很深的怨恨,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他的朋友和亲姐姐都说他“自私”,但这个词在我听来却很刺耳,因为我知道,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善良、温柔的人。他的“自私”似乎更该被称作“任性”,而这“任性”正是由于他的愤怒和悲哀,这是一种自我补偿,补偿自己“不幸的童年”。
影片最明显的一处体现是在莫三妹缝合老六尸体的时候:即使生理上已经非常难受,他还是必须在父亲的鼓励和提醒下背诵着口诀,硬着头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童年过得有多无助、多压抑、多沉重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成年后的莫三妹的“任性”就显得理所当然,有根有据。
乍看上去,无论如何,他的人生也就只能这样了。
直到,一个小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
这是一个从发型、穿着、玩具(武器)到性格都活像“哪吒”的小女孩——武小文。两个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就因为小文外婆的过世产生了联系。
从一开始小文对这个“抢走外婆”的人的仇视,到逐渐产生了些许依赖,再到彼此陪伴,朝夕相处中生发的亲情,这戏剧化的转变却显得如此自然,不露痕迹,这也是这部电影很妙的地方。
小文的原生和派生情绪是什么呢?从她用“红缨枪”刺莫三妹的屁股,到拎着“红缨枪”闯进莫三妹的家,赖着不走,再到大闹殡仪馆,小文的派生情绪一直都是“怒”,直到莫三妹在“上天堂”灵车前,将外婆已经去世,早就被送到火葬场烧掉,化作黑烟的残忍事实一五一十地告诉小文的那个瞬间,小文嚎啕大哭,她的原生情绪“哀”才终于被表达出来,让人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分析完人物,我们再来看一看莫三妹人生的转变。
表面上看,是这个从“克星”变成“福星”的“小哪吒”给莫三妹单调无力的人生注入了活力,但从内在看来,是莫三妹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尊重、认可和接纳让他的人生逐渐有了起色。
总在人前自称“老子”的莫三妹,只有在他的“老子”面前才老实下来。经过一年的考核,他的老子终于答应把“上天堂”这家做殡葬生意的店铺过户给他。
交接房本的时候,老爷子说:“我们这行,有能耐的看不上,没能耐的干不了。”但在莫三妹眼里,这一行对他没有丝毫吸引力,这不过只是一个维持生计的营生,他一直在“被迫营业”。他之所以心心念念这家铺子也无非是为了卖掉后给女朋友开一家大的母婴店。所以,当莫三妹被绿,他立马就要“散伙”,就要转行,说“这样的日子老子过够了!”然而,因为他老子的反对,莫三妹不得不继续干下去。
到这里,我发现,原来他混得不好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他朋友说的“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直到莫三妹的父亲在缝合老六尸体后晕倒,说出了那段关键台词:“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画上了句号,有的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什么名啊利啊,都是过眼烟云……做这行,要有一颗圣人的心。”莫三妹才终于明白了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打心眼里真正接纳并尊重了这份职业,生出了慈悲心,开始认真记录起完成每一单之后的心得体会。
电影的节奏很紧密,甚至可以说,每次出事都是祸不单行、接踵而至。而在这些戏剧冲突中,最打动我的还是莫三妹和小文的亲情线。
我觉得,这对“父女”是一种双向救赎。
小文的到来,无疑为莫三妹黯淡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比如当小文得知有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也和她的外婆一样“化作了天上的星星”时,她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画了一幅水彩画。按照惯常的思维,在骨灰盒上画画是破天荒的行为,莫三妹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没想到那位小女孩的父母却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因为小女孩生前最喜欢的就是画画。比如当莫三妹的老子要打他的时候,小文手握红缨枪挡在莫三妹身前,说:“不许打三哥。”
这些言行对莫三妹来说都是一种治愈,但其实,对于小文被舅妈嫌弃,孤单无依的感同身受,对小文细腻敏感情绪的体察和照顾,为小文修好被折断的红缨枪,在她手腕上画手表,尽全力为她修电话手表,像爸爸一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也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小文,让她终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同时,在抚养小文的过程中,莫三妹开始收敛起他的脾气和痞气,不再“自暴自弃”,检点起自己的言行,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爸爸”,给小文“立规矩”,送她上幼儿园,不自觉地履行起一个父亲的职责。
当莫三妹在“亲子日”看到小文画的那幅画,听到老师说“小文说她的爸爸妈妈是种星星的人”的时候,他动容了,他的责任和担当被激发了出来,他立刻拉着小文,站到诸位家长面前,深深鞠躬并道歉:“对不起,冒犯了。”在他的带动下,小文也对着大家鞠了一躬。
让两人关系产生巨大转变的事件是“修手表”。那块电话手表象征着最疼爱小文的外婆,那里面留存着外婆的声音,那是在莫三妹没有来到小文的生命之前,小文唯一的情感寄托。这些莫三妹都懂,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块电话手表对小文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动用了所有他够得着的关系,全力以赴地为小文“修手表”。终于,在小文生日之前,把电话手表里的芯片数据恢复了。莫三妹把芯片安装到了布老虎“豆角”的尾巴上,当小文摁住布老虎的尾巴,外婆的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小文忍不住拥抱了莫三妹。
至此,在小文的心里,莫三妹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爸爸。
日子一天天过去,莫三妹和小文的亲情也越来越浓,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小文“已故”的“亲妈”突然“复活”,执意要来讨回自己的女儿。
莫三妹在狠狠骂了几句“亲妈”之后,终是不忍心地答应了她,但要她给他三天的时间。
不知情的小文在“亲子日”上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这原本最温馨的一幕在此刻却是如此让人心酸,因为莫三妹已经决定要把小文送还给她的亲妈了,他们就要分别了。就算他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舍,就算他好不容易才说服了自己。
可这一声“爸爸”让莫三妹瞬间破防。
后来,莫三妹没有征求收养小文的他的两个朋友的意见,就擅自做主把小文送走。在那个雨夜的出租车上,小文不停拍打着后挡风玻璃,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叫出的两声“爸爸”让这层亲情力透纸背。
影片的尾声,当莫三妹对小文的亲妈说“这行你能干么?”的时候,我甚至生出了一丝羡慕,因为这其实也是一句情话。这句话代表着莫三妹终于肯正视和接纳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了。对他自己,对小文,对小文的亲妈而言,或许,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电影落幕,纯真稚嫩的声音响起,银幕上出现一行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一句题外话:为了这部温馨的电影,我第一次买了电影周边——一只三哥同款银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