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意义(另)
作者:冬箫
现如今世间流传的《易经》叫“通行本”,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由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等组成。“传部”是由《文言》、《彖传》、《象传》、《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因此又叫“十翼”。《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作品,旨在解释《易经》的要言大义。据传说称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对八卦作了新的排列,并作了卦辞,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又作了爻辞。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包括我之前讲的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也只是传说。其实《易经》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易经》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创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和用途?理论依据是什么?
一、时代背景
之前我讲过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从历史教科书上可知,据考古学家考证,伏羲氏生于中华文明的上古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从有关资料来看,伏羲氏的成长,经历了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以至于农耕时代。以此来看“伏羲氏”或许并非是指一个人,有可能是代指一个“氏族”。
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知道储藏和生产。有了储藏和生产也就会有分配,因此种种则“记录”就不可或缺,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文字,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刻画杠杠”来计数、记事。从卦符可以推导出,一开始就是两种符号“-”和“^”。后来“^”这个符号变化成为“——”。这两个符号首先表示人和动物的性别,“-”代表男人(雄性),“^”代表女人(雌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人或动物,“繁衍”是首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部落不断扩大,需要记录的类别也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多了,就要区分老年人、青壮年人、未成年人,因此而将两个符号进行组合,这样又能代表类比更多的事物。如此可知卦符也许就是中华文字的雏形。基于中华文字符号的“象形思维”,有人说卦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照”,“一”表示大地无遮无挡,阳光全面照射大地,因此“一”代表“阳”;“^”表示有山遮挡,阳光照不到地面,因此“^”代表“阴”。还有一种说法是“-”象形雄性生殖器,代表男性(雄性);“^”象形雌性生殖器,代表女性(雌性)。我认为后者更加切合实际,因为符号的初始功能是用于记录,而最初需要记录的是人和物,而日照的时间长短变化则是后来农耕时期的事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伏羲得河图、洛书而画八卦。(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组成符号是黑白两种圆圈,从形象上来看,它更能象征太阳,白圈表示有阳光,代表白天为阳;黑圈表示没有阳光,代表黑夜为阴。而个数则表示白天、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人们常说“河、洛数理”,认为河图、洛书是用于计数的,那么它计的什么数呢?从简捷思维来讲,圆圈也不适于计数,那么图、书起始于计数的此种说法逻辑上显然说不通。如果说图书是用于计数的,那么这个作品就应该是时代发展而演变的“升级版”,如果是伏羲之前或同时期的作品,从河图、洛书的排列布局来看,人类思维已经不再是画杠画圈的“简单思维”,而是有了排列、组合、运算的复杂的“系统思维”
随着氏族部落不断的发展壮大,人口增长则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而产生了农耕生产业。而农耕生产受气候时令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产生了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的记录。《系辞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段话说明了伏羲通过观察天地物象,在原有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而对符号“一”和“——”进行组合、排列、布局,作成了“八卦”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伏羲先天八卦”,植入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信息,而指导农耕生产。说伏羲“始作八卦”,实际情况是伏羲通过对图、书、卦画的整合,建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模型”,不再是零星的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更多的自然信息植入到“八卦”这个系统中,山川地理,风雷水火,以及天地八方方位等。社会发展人口增长,部落之间就会因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传说中黄帝时代,《易》首次用于战争,相传九天玄女传“奇门遁甲”于风后,帮黄帝打败了蚩尤。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黄帝时期已经有了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有了文字,起码已经有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否则,九天玄女传“奇门遁甲”的事就不成立。战争胜利后,人们更加认识到了符号记事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奇门局的变化来看,“奇门遁甲”就是揉合了渔猎捕兽技术,将猎捕技术“围、陷、诱、惊、伤”制作成了一份环环相扣的图纸,按图布阵,战无不胜。从而展现了文字的力量。此后人们开始注重文字的创造。而《易》也开始被植入了人文信息,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模拟天地运转的规律,使《易》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到了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统治”的需要,《易》被植入了“政治”信息。
作者:冬箫
现如今世间流传的《易经》叫“通行本”,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由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等组成。“传部”是由《文言》、《彖传》、《象传》、《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因此又叫“十翼”。《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作品,旨在解释《易经》的要言大义。据传说称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对八卦作了新的排列,并作了卦辞,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又作了爻辞。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包括我之前讲的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也只是传说。其实《易经》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易经》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创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和用途?理论依据是什么?
一、时代背景
之前我讲过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从历史教科书上可知,据考古学家考证,伏羲氏生于中华文明的上古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从有关资料来看,伏羲氏的成长,经历了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以至于农耕时代。以此来看“伏羲氏”或许并非是指一个人,有可能是代指一个“氏族”。
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知道储藏和生产。有了储藏和生产也就会有分配,因此种种则“记录”就不可或缺,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文字,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刻画杠杠”来计数、记事。从卦符可以推导出,一开始就是两种符号“-”和“^”。后来“^”这个符号变化成为“——”。这两个符号首先表示人和动物的性别,“-”代表男人(雄性),“^”代表女人(雌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人或动物,“繁衍”是首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部落不断扩大,需要记录的类别也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多了,就要区分老年人、青壮年人、未成年人,因此而将两个符号进行组合,这样又能代表类比更多的事物。如此可知卦符也许就是中华文字的雏形。基于中华文字符号的“象形思维”,有人说卦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照”,“一”表示大地无遮无挡,阳光全面照射大地,因此“一”代表“阳”;“^”表示有山遮挡,阳光照不到地面,因此“^”代表“阴”。还有一种说法是“-”象形雄性生殖器,代表男性(雄性);“^”象形雌性生殖器,代表女性(雌性)。我认为后者更加切合实际,因为符号的初始功能是用于记录,而最初需要记录的是人和物,而日照的时间长短变化则是后来农耕时期的事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伏羲得河图、洛书而画八卦。(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组成符号是黑白两种圆圈,从形象上来看,它更能象征太阳,白圈表示有阳光,代表白天为阳;黑圈表示没有阳光,代表黑夜为阴。而个数则表示白天、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人们常说“河、洛数理”,认为河图、洛书是用于计数的,那么它计的什么数呢?从简捷思维来讲,圆圈也不适于计数,那么图、书起始于计数的此种说法逻辑上显然说不通。如果说图书是用于计数的,那么这个作品就应该是时代发展而演变的“升级版”,如果是伏羲之前或同时期的作品,从河图、洛书的排列布局来看,人类思维已经不再是画杠画圈的“简单思维”,而是有了排列、组合、运算的复杂的“系统思维”
随着氏族部落不断的发展壮大,人口增长则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而产生了农耕生产业。而农耕生产受气候时令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产生了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的记录。《系辞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段话说明了伏羲通过观察天地物象,在原有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而对符号“一”和“——”进行组合、排列、布局,作成了“八卦”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伏羲先天八卦”,植入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信息,而指导农耕生产。说伏羲“始作八卦”,实际情况是伏羲通过对图、书、卦画的整合,建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模型”,不再是零星的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更多的自然信息植入到“八卦”这个系统中,山川地理,风雷水火,以及天地八方方位等。社会发展人口增长,部落之间就会因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传说中黄帝时代,《易》首次用于战争,相传九天玄女传“奇门遁甲”于风后,帮黄帝打败了蚩尤。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黄帝时期已经有了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有了文字,起码已经有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否则,九天玄女传“奇门遁甲”的事就不成立。战争胜利后,人们更加认识到了符号记事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奇门局的变化来看,“奇门遁甲”就是揉合了渔猎捕兽技术,将猎捕技术“围、陷、诱、惊、伤”制作成了一份环环相扣的图纸,按图布阵,战无不胜。从而展现了文字的力量。此后人们开始注重文字的创造。而《易》也开始被植入了人文信息,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模拟天地运转的规律,使《易》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到了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统治”的需要,《易》被植入了“政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