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4,460贴子:9,600,012

【学术交流】掌握伤寒实践精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反复读辨可与不可
《伤寒论》难学的点是什么?主要是条文过于分散,读完后很难将整体联系起来,即使是有六经之纲,但是对辨证用药来说,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而《伤寒论》最后的“辨可与不可”却是一书最好的总结。简而言之,“辨可与不可”是对零散条文的高度综合运用指导,是辨证的总纲也是实际运用的心法。“可与不可”才是仲景治病精华,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如果将“辨可与不可”熟练掌握,可以说能胜过六七成的当下“医生”了!
某些教材编法将这个去掉,实在不该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19 05:30回复
    二、反复读辨汗下吐后
    同理,“辨汗下吐后”是对零散条文的高度综合运用指导,是善后及坏病的实际处理的心法。
    读完并熟悉以上两点,在治病用方的大法上不至于出错,也不会在用药后出现各种情况而不知所措。
    《伤寒论》原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9-19 05:37
    回复
      误汗后病症
      叉手自冒心、大便硬、亡阳谵语、身目为黄、胃冷吐蛔、漏汗不止恶风、烦不解、大汗脉洪、烦渴不解脉洪大、发烦目瞑剧衄、身疼痛脉沉迟、汗出而喘无大热、脐下悸欲奔豚、恶寒阴阳两虚、不恶寒但热实、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烦渴、汗出不渴、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心中痞硬呕吐下利、便硬不可攻、蒸蒸发热者、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腹满痛者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9-19 05:46
      回复
        误下后病症
        心中懊恼、喘、胸满、痞满、下利清谷、利不止、呕哕、噫气、厥冷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9-19 05:46
        回复
          误汗下吐后病症
          恶寒发热无休止、肠鸣、噎、身重心悸自汗愈、小便不利自利愈、振寒脉细微、汗下次序相反为逆、柴胡汤症、结胸、协热利、咽痛、两肋拘急、头痛未止、欲呕、下血、痞、眩冒、哕、谷疸腹满、如疟状、仍然如故且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昼烦躁不得眠夜安静、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不解烦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9-19 05:46
          回复
            三、疾病自诊与方药推理
            伤寒问诊:除不适外
            风寒恶、头颈、汗、便、津、食、手足、胸腹痞【至关重要的伤寒问诊法】
            再是结合舌脉目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9-19 05:47
            回复
              四、方药推理概率排列
              根据四诊列出在70%以上可能的诊断
              再根据诊断列出可能的方药
              推理禁忌治法与方药
              小方体质问题:某些小方是最能体现人的体质问题的,比如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
              所以,勿轻视小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9-19 05:49
              回复
                五、依次实践体会总结
                体会汗下吐和温清消补的不同作用
                注意与一些实用的时方合用,比如说化石的小方
                根据药后反应进行加减变化或换方
                并明确一些禁忌治法与方药
                用经方后要特别注意:
                大小便、津液和手足体温的变化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9-19 05:49
                回复
                  比如: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泻心汤——理中——赤石脂禹余粮——利小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9-19 05:50
                  回复
                    六、深刻体会仲景所言的“阴阳”和补虚
                    干姜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附子芍药甘草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阳盛欲衄,阴虚小便难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9-19 05:51
                    回复
                      熟练掌握“辨可与不可”是学习《伤涵》最能节省时间的,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放弃《伤涵》呢?这都是不得其要领所致,正如仲景说的“要者难得,故重集,此易见也!”学习《伤涵》的同学们不可不知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9-25 05:51
                      回复
                        古人制方原理之一:据症化裁或药后化裁
                        《伤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相似的方剂呢?原因之一就是一个方剂通过加减变化而形成不同的方剂。比如,首先服用一个既定方剂,然后患者出现不同反应,有的恶寒肢冷未改善,那就加附子;有的腹泻便溏,那就加干姜甘草,减去泻下的药;有的口干舌燥,那就加些护津的天花粉等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9-25 06:03
                        回复
                          必研错综复杂剂
                          一般来说,单纯的方剂好掌握,错综复杂的方剂是较难掌握的,尤其是现代人情志疾病较多,疑难杂症较多,所以对于学习《伤涵》的同学来说,首先要学的就是其中的复杂方剂,代表的有柴胡类方剂和泻心汤类方剂。
                          这种错杂剂,一般都是以上热下寒的寒热错综复杂表现为主。
                          《伤涵》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个上热下寒的痞满腹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辨的。而柴胡汤中就需要一定的研究和认识了,像胆胃不和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是治情志疾病较为常见的柴胡方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是阳明比较实的,如果不是合阳明病,是合太阴病,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些人就是表现为既不能清热又不能扶阳,所以这个错杂剂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9-25 06:40
                          回复
                            多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09-25 08:12
                            回复
                              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一说到寒热错杂方剂,大多会想到半夏泻心汤,但是要真正掌握寒热并用的方,半夏泻心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方剂的源头来进行学习推理和掌握其演变规律。
                              在寒热错杂剂的源头就是简单的两个清热方:泻心汤和栀子豉汤。
                              这两个汤的汤症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辨的,都是上焦火热亢奋,是有实热表现的,一是有明显的出血表现,一个是失眠表现。然而运用这两方最容易忽略的是中焦的详辨,都是大便比较实才可运用泻心汤和栀子豉汤,这是很多老手都容易忽略的问题。
                              自古以来都说苦寒易伤脾胃,这是一种说法,在实际运用苦寒药中,我们要着重了解患者的大便和胃口情况,这是无论学习清热方还是温阳方都必须要仔细了解的情况。
                              如果患者有上焦热证,但是大便不行,就不能轻易单用泻心汤和栀子豉汤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10-01 1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