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茅山道士,笔者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林正英老师在影视剧中饰演的“茅山道士”。相信很多80后90后都对茅山道士降伏身穿清朝官服的僵尸,印象深刻。
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茅山道士呢?茅山道士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茅山道士的起源。
在凉州方言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叟叟先生茅道士”这样的描述。武威人遇到道士,也会逢人就讲,咦今个天出门碰到个茅道士。
仔细查阅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凉州方言中的“茅道士”真的和武威有关系!
道教的起源众说纷纭,据说起源于周穆王时期,其道教思想源于黄帝(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学派托言。
黄帝学派吸收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合并而形成。后经过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茅固建立茅山派,东汉时期张道陵(张天师)建立天师道,道教拥有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后又经历“老子化胡之争”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道教。
茅山派一般指的就是茅山上清派,源自西汉时期的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其中茅固为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曾在凉州莲花山(姑臧紫山)与茅盈、茅衷,一起修道。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师从道教上清派。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武威太守中茅君茅固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
但要数茅固三兄弟的高光时刻,还是要数北宋时期。宋太宗和宋真宗、宋徽宗、宋理宗等对武威太守茅固屡有加封,武威太守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
如今的茅氏祠堂也将三茅视为茅氏先祖,宗祠对联也有“三茅仙术,四世义门。”、“同堂四代,脊令三君。”等纪念茅氏三兄弟的词汇。
时过境迁,如今的凉州莲花山已经没了茅山道士。但茅山道士的传奇却留在凉州方言之中。现在说起“叟叟先生茅道士” 还有多少武威人会记得武威太守茅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