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现今,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大熊猫已经经历了800万年的进化史,为何没有灭绝?该物种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大熊猫的圈养是否会导致大熊猫近亲繁殖进而导致种群延续能力下降?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人工大熊猫“鲜有近交繁殖”现象
这些年,我国采用人工繁育方法保护大熊猫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圈养大熊猫超过300只。然而,由于大熊猫来源的珍贵,过去往往都是生殖能力强的大熊猫承担了大部分的繁殖任务。
大熊猫中的明星“盼盼”是一名“英雄父亲”,他的“子女”有十百只。
很多专家担心这种状况会导致整个种群的退化,以“盼盼”为例,如果它的基因在这个种群里面太多的话,其它个体的基因得不到表现,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就会出现问题。另外,近亲繁殖过后,它一些隐性的遗传疾病会显现出来。
专家们担心的是,大熊猫都采取近亲交配的话,这个种群很快就会退化,而且也延续不了多少年。因为对熊猫的一个种群来说,经过100年或者200年,它的遗传基因降低以后,对这个种群的生存力、繁殖力、幼仔存活率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死胎,大熊猫幼仔的生存能力也会下降,而这也违背了人类繁殖大熊猫的初衷。
前些年,国内所有的大熊猫繁育机构的确是存在着一些繁育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研究机构在繁殖方面基本是各自为战。而为了获得新的大熊猫基因,各繁育机构就采取了捕获野生大熊猫的办法进行基因交流。
魏辅文和他研究团队的研究为大熊猫的繁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年来,魏辅文带领着研究团队一直对大熊猫遗传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不久以前,他们带来了新的好消息。
魏辅文研究团队对四个中国熊猫繁育基地中240只大熊猫的遗传基质进行了仔细分析后发现,在人工繁殖的大熊猫身上“鲜有近交繁殖”的现象,基因依旧呈现出高度多样。
因此得出结论:“所有的圈养大熊猫拥有健康的基因,没有必要再猎捕野生大熊猫,使繁育基地获得新的基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久以前,发表在牛津大学下属科学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
魏辅文团队的研究结论让不少对大熊猫未来担忧的专家总算松了一口气。
理论都是推导,大熊猫是实践验证。目前来看,暂时算有了阶段性结论。
青铜星玩家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