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827贴子:472,956

小议后唐伐蜀布局存在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诸大神 @apm79 @馨伊菇凉😜 @箴瑛
码个5000字,小议一下后唐伐蜀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IP属地:福建1楼2023-03-28 17:32回复
    前言:
    号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其实并不难平。历史上灭蜀政权所用的时间都不算长:曹魏灭蜀汉用了三个月,东晋桓温灭成汉用了五个月,东晋刘裕灭焦蜀用了半年多,后唐灭前蜀用了三个月,宋灭后蜀用了三个月,也就是东汉刘秀灭公孙述用的时间比较长,一年多。蜀不难平,但平蜀大将易出问题,前有三国时钟会、邓艾被诛,再有今天要说的后唐灭前蜀的郭崇韬、康延孝。而郭崇韬被杀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变故:朱友谦被诛,康延孝等在蜀地反叛,邺都兵变、兴教门之变。。。原本平蜀是李存勖灭掉后梁统一北方后,南下统一天下、开创盛世、中兴大唐的第一步,却没想到变成身死国灭的开始。那么李存勖、郭崇韬伐蜀的布局究竟有什么问题?他们又犯了哪些错误?就值得我们探讨一下。


    IP属地:福建2楼2023-03-28 17:33
    收起回复
      一、平蜀的时机
      首先我们来看后唐平蜀的时机是否已到,李存勖做出平蜀的决策是否正确?这主要要看三个方面:后唐的形势、蜀国的形势、南下先伐哪国?
      公元925年九至十一月,李存勖正式发兵征讨前蜀。在此之前923年后唐已灭后梁,扫平北方,岐国、楚国、吴越国、闽国、南平国等割据政权纷纷入贡称藩,唯有吴蜀不臣。可以说后唐统一天下的时机已到。那么先伐哪国呢?一般会有两种意见:是先伐蜀还是先伐吴(南唐)呢?比如王朴的平边策就主张先伐吴。火龙认为并不恰当,这在以前的讨论平边策的帖子也讨论过,原因不再赘述,只是说伐吴需要更长的准备时间,而先蜀后吴也是自曹操赤壁之败经验教训后,历代大多数先巴蜀再顺流取江南,这是常见的统一流程。再者前蜀当时的情况也李存勖选择先伐蜀的重要原因,王衍是阿斗还阿斗,在历位“后主”中唯一可以比拼的大概就只有那位“大将在前线拼命抗敌,他在后面玩大将老婆的陈后主”了。所以说李存勖、郭崇韬此时作为伐蜀决策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们也是做了相应的准备的,在行动之前还派出了李严进行“调研”。问题在于平蜀的布局。


      IP属地:福建3楼2023-03-28 17:33
      收起回复
        二、平蜀的方式
        蜀当平,平蜀的方式,其实有三种。
        第一种:李存勖可以御驾亲征,郭崇韬辅助李继岌留京。这刚好与现实的选择相反。作为五代中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李存勖御驾亲征当然也是可以的。之前的很多次李存勖也都御驾亲征过,而张承业留守大本营,当然这时候张承业已经死了,但用郭崇韬来代替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皇帝(或类似于皇帝的权臣)亲征,一般是在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中,而像伐蜀这种其实无关大局、所用兵力也不会很多的、并不是很难攻克的战役,亲征是很少见的。所以李存勖、郭崇韬在讨论伐蜀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这种方式。只是我们事后看,这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但是,考虑到郭崇韬和宦官的关系,可能后来在蜀地上演的一幕在洛阳一样的上演。


        IP属地:福建4楼2023-03-28 17:34
        回复
          第二种就是采用司马昭平蜀汉的方式:兵分多路,不设主帅。左路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马,中路雍州刺史诸葛绪三万,右路镇西将军钟会帅10万大军,同时魏兴太守刘钦帅所部在子午谷与钟会汇合,另外,司马昭又额外派给卫灌一千多人马作为监军。这几路中钟会人马最多毫无疑问是主力,但这几路互不统属,邓艾诸葛绪并不是钟会手下不受钟会节制,甚至邓艾官职要比钟会高一点,刘钦实际也不受钟会节制,直接听命于司马昭是独立的一支队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各路人马可以互相牵制,防止伐蜀统帅做大,脱离朝廷(司马昭)控制。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容易激化各统兵将领的矛盾,造成互相扯皮,彼此争功,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效率低下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前魏也曾发动过两次伐蜀,第一次是以曹真为主帅、司马懿为副,总兵力约10万,对蜀军主帅诸葛亮。第二次曹爽为帅、夏侯玄、郭淮为副,总兵力也约10万,对阵蜀军王平。前两次都失败了,最后是这一次,成功了。但并不是这种方式有多好,其战斗力不一定比前两次好多少,主要是在于:第一兵力比前两次多了将近一倍。第二更重要的在于蜀国那边,凝聚力和斗志都比前两次下降了很多。第三是蜀汉姜维放弃了此前的依靠汉中的有力地形,依山阻击、层层设防的策略,转而调整为敛兵聚谷的策略,地利之便荡然无存。否则魏晋这次伐蜀,大概率还是连蜀的大门都摸不到。如果李存勖选择这种方式,是否会更好?他又将如何布局?


          IP属地:福建5楼2023-03-28 17:34
          回复
            第三种,那便是李存勖最后选择的方式,以一上将为主帅,统领各军伐蜀。而对于主帅的人选,李存勖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召开了“御前作战会议”,还和郭崇韬心照不宣的演了一出双簧。我们先看具体史料记载。
            丁酉,帝与宰相议伐蜀,威胜节度使李绍钦素谄事宣徽使李绍宏,绍宏荐“绍钦有盖世奇才,虽孙、吴不如,可以大任。”郭崇韬曰:“段凝亡国之将,奸谄绝伦,不可信也。”众举李嗣源,崇韬曰:“契丹方炽,总管不可离河朔。魏王地当储副,未立殊功,请依故事,以为伐蜀都统,成其威名。”帝曰:“儿幼,岂能独往,当求其副。”既而曰:“无以易卿。”庚子,以魏王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崇韬充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军事悉以委之。又以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充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凤翔节度使李继严充都供军转运应接等使,同州节度使李令德充行营副招讨使,陕州节度使李绍琛充蕃汉马步军都排陈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西京留守张筠充西川管内安抚应接使,华州节度使毛璋充左厢马步都虞候,邠州节度使董璋充右厢马步都虞候,客省使李严充西川管内招抚使,将兵六万伐蜀,仍诏季兴自取夔、忠、万三州为巡属。都统置中军,以供奉官李从袭充中军马步都指挥监押,高品李廷安、吕知柔充魏王府通谒。辛丑,以工部尚书任圜、翰林学士李愚并参预都统军机。


            IP属地:福建6楼2023-03-28 17:34
            回复
              对于主帅的人选,其实也有几种方式。有人先推荐段凝。这其实代表了一类人,降将。郭崇韬立马表示反对。伐蜀主帅,需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足够的军中威望和皇帝的信任。先不说段凝没什么军事才能,降将作为一路主将尚可,若作为整个伐蜀主帅,无疑威望不足,而且将6万大军交到其手中,李存勖估计也是信不过。威望不够、信任不足是降将硬伤。那么只能用旧臣宿将,此时李存审已去世,这便首推李嗣源了。郭崇韬再表示反对,理由是为防契丹不可离河朔。但这个只是表面的理由而已。真正的理由是此时李嗣源备受猜忌。李存勖、郭崇韬本就忌惮李嗣源功高盖主、掌兵权镇大镇,怎么可能再把6万大军的统兵权交到李嗣源手中?
              那就只剩下从朝中宰辅大臣中选择。郭崇韬无疑是最佳人选,这点在两人心里看法是一致的。郭崇韬其实想自荐,但可能是为了让李存勖相信自己是完全出于公心,郭崇韬绕了一个弯,推荐以李继岌为主帅,并且以中晚唐以来的惯例作为推荐魏王的理由。李存勖采纳建议后也很“配合”的请郭崇韬担任副手。“以魏王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崇韬充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军事悉以委之”这便是伐蜀的主帅配置方式。君臣之间貌似如鱼和水般和谐默契,但其实这里面很有问题。


              IP属地:福建7楼2023-03-28 17:35
              收起回复
                第一、储君或皇亲作为名义上的统帅,名将当副手实际指挥军事行动。这种方式确实是中晚唐以来常见的一种方式。在历代开国统一战争中,也可以见到。一如隋灭南陈,以晋王杨广为统筹各路兵马,以高熲为元帅长史决断行军谋略。唐平江南,以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但这种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皇帝对大将的不信任。隋文帝是出了名的猜忌之主。唐高祖也是心胸狭窄之人,投降他的也都没有好下场,例如李密、杜伏威、窦建德,尤其是杜伏威,当初可是被封吴王,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仅次于秦王李世民。李渊也几次想杀李靖,不是李世民、许绍等人的劝谏早死了。很显然,郭崇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高估了李存勖对于他的信任。这是相当致命的,所谓君疑臣则臣必死。郭崇韬没有想到,之前李存审、李嗣源之所以被李存勖猜忌而自己是因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李存审、李嗣源战功太盛,手握重兵,占据重镇。而自己身在中枢,虽位高并无兵权。而现在不一样,他成为李嗣源同类的人,如何能不引起李存勖的猜忌。可笑的是郭崇韬“自荐”伐蜀的初衷是为立更大功劳,好在李存勖面前更有发言权,更能制约他看不惯的也看不惯他的那些宦官。
                可是,他立更大功更容易引起李存勖的猜忌。可以说郭崇韬的出发点已经是完全错了。而五代中另一个这样的悲剧“直男”便是对面梁朝的王彦章。(王彦章)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结果当然是自己先被害死了。“恃功除奸”根本就行不通。


                IP属地:福建8楼2023-03-28 17:35
                收起回复
                  第二、对于李继岌为主帅这一点,双方的理解是存在误差的。虽然都默认李继岌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事部署主要由郭崇韬负责。但是李存勖的真实想法在于:郭崇韬必须辅助李继岌取得伐蜀的胜利,但是胜利的荣耀应当由李继岌优先分享。前一点容易做到,伐蜀非常的顺利,前锋康延孝可以说也没遇到多少抵抗。但是对于后面这一点,双方就有了分歧了。李存勖希望战后的处置是由李继岌来主导。而郭崇韬是彻彻底底的从头到尾的把李继岌当成了摆设,他当初提议李继岌挂帅纯粹是为了能更大可能性促成自己伐蜀而已。这可以说触及到了李存勖的底线。李存勖伐蜀的阵容布局的出发点是培养李继岌的军政能力提升他的威望地位,而郭崇韬却只想“以宦官相倾,欲立大功以制之”,把主帅李继岌的威望踩在脚下,这岂能为李存勖、李继岌父子所容?


                  IP属地:福建9楼2023-03-28 17:36
                  收起回复
                    第三 郭崇韬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身处蜀地的魏王李继岌的看法。李继岌作为皇子、储君,历来身份尊贵,但却从未真正掌过大权。伐蜀可以说是李继岌第一次掌握这么大的权力。这种情况下,其内心的权力欲望可想而知有多大。而郭崇韬完全的无视这一点。而李存勖在伐蜀的布局中,除了出征的诸将还安排了李从袭、李廷安、吕知柔三个宦官随军。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跟着大军来前线,就是想趁机捞一笔,偏偏军中置办都是郭崇韬安排的,这些人无法染指。他们便在李继岌本就对郭崇韬本就有看法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构陷郭崇韬,让出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本优柔寡断的李继岌最终下决心除掉郭崇韬。初次掌权对权力有无穷的欲望、性格又耳根子软毫无主见,对于李继岌这种二代身上“固有”的这些弱点,李存勖和郭崇韬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在布局上进一步放大这些。


                    IP属地:福建10楼2023-03-28 17:36
                    回复
                      第四、此次伐蜀行营当中,除正副主帅外,几乎都是一众后梁降将,朱令德、康延孝、张筠、毛璋、董璋等等。。。而转运粮草的是岐国的李曮,凤翔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粮草供应基地。或许李存勖这样布局有消耗后梁、岐国降将实力的考量,又或者为完全制衡郭崇韬。但这样做也导致了后来康延孝等人的反叛。康延孝作为伐前蜀前锋,居功至伟。而郭崇韬为了压制康延孝,刻意提拔董璋,让董璋担任东川节度使,这让康延孝非常的不满。李存勖诛杀了郭崇韬、朱友谦更让康延孝等感到恐惧。不满加恐惧迫使康延孝铤而走险。
                      第五、郭崇韬在伐蜀临行前,推荐孟知祥作为平蜀后镇守西川的人选,这也有点问题。孟知祥的能力当然可以胜任,此时也还不会有割据之心。但西川节度使这个位置很多人盯着,郭崇韬没有从军中举一人担任西川节度使,而是举荐故交孟知祥。孟知祥无功受禄,而平蜀的诸将却都得不到相应的封赏。赏罚不明必然出事。另外,孟知祥原本在镇州,而且先要到洛阳拜见李存勖后到成都,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平蜀大军不能马上班师回朝,再加上当时蜀地盗贼四起,需要四处围剿,郭崇韬派人围剿,延缓了班师回朝的时间。西川节度使迟迟无人接任,郭崇韬又迟迟不肯班师回朝,这时候就流言四起说郭崇韬想自为西川节度使。再加上之前郭崇韬强行让董璋出任东川节度使,李存勖李继岌就愈发相信郭崇韬想据蜀自立的流言。


                      IP属地:福建11楼2023-03-28 17:37
                      收起回复
                        结语
                        李存勖、郭崇韬、李继岌在伐蜀前后犯了太多的错误,让本来是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变成了身死国灭的开端。出将入相、一代名臣郭崇韬及其家人身首异处。而这场变故对李存勖父子及他们的后唐影响更是巨大。正如何去非评价的那样“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假使郭崇韬不死,假使没有这次叛乱,或许就没有之后一连串的反叛,或许李嗣源就不敢反。退一步讲,就算这些都发生了,李继岌若能在郭崇韬的辅助下,“举全蜀之众,因东归之士,拥继岌,檄方镇,以讨君父之仇,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这或许都是未可知。然而李存勖终究无高祖之略,无光武之明。
                        网上关于郭崇韬之死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是从郭崇韬入蜀之后的飞扬跋扈的做法和郭崇韬政治上反映迟钝与自大来说,但这些只是表面问题的体现,而不是内部潜在的隐患。火龙本文更多的是从李存勖郭崇韬伐蜀方式和行营布局存在的问题入手。这也更说明了后唐这次“伐蜀之役”的爆发在偶然之外存在着一定必然性。
                        郭崇韬,出将入相,本应辅助明君一统天下以立不世之功绩,却以谗冤死。可悲!
                        李存勖,用兵无敌,本应亲贤远佞扫清六合创万世之基业,却身死国灭。可叹!
                        完-----------------------------------


                        IP属地:福建12楼2023-03-28 17:38
                        回复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3-28 18:38
                          回复
                            历史上的布局,就是最好的。
                            错在于,不该听郭崇韬的,把孟知祥派走。平蜀后,应该直接任命任圜为西川节度使,分郭崇韬之权。如此也可保全郭崇韬。孟知祥应该留在中原应变。


                            IP属地:天津15楼2023-03-28 18:51
                            收起回复
                              还有吗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3-28 18: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