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吧 关注:39,351贴子:815,501

终极道理学——《三位一体化现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想把解密现实的文章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只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一声叹息献给度娘吧,ε=(´ο`*)))唉!


IP属地:河北1楼2023-05-06 11:11回复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假如现实里真有很多很多“质子”,为什么广袤宇宙里的“质子”都是一样的?
    假如现实里真有很多很多“基本电荷”,为什么广袤宇宙里的“基本电荷”恰好是符号相反绝对值相等的两大类而每一类的个别体都是一样的?


    IP属地:河北2楼2023-05-06 11:16
    收起回复
      有如下三个命题需要人类仔细揣摩:
      1、体积不等于零的绝对粒子是违背数学逻辑的观念,因为任何一个有质的连续空间域与无质的连续空间域的交集都是空集,空集就是不存在内含元素的集。
      2、体积等于零的“粒子”或“素材”是一个无所指谓的空洞符号,也即它不指向任何存在的对象,仅仅就是一个文字短语。
      3、体积无限趋近于零的“粒子”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赖皮概念,它属于无限次追问而又无限次否定的文字游戏。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现实里面不能有“物”存在,也不能有“质”存在,进一步说就是现实不允许出现两种不同的材料,为此佛家告诉人类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说构成“物体现象”和“真空现象”的材质其实是同一种。


      IP属地:河北3楼2023-05-06 13:45
      收起回复
        我在4楼的贴子被度娘吞吃了,也或被吧主删除了,大概是因为它肯定了神佛道的基本原则和否定了大众物理学的错误观念。其实那个帖子是有用的,以便引出如下的话题。
        《物理学》的一个伟大进步在于它认识到了一个公式:

        我们的世界里不可能毫无理由地漂浮着大量“自在的玻璃球子”,因为那是彻底不合理的。
        我们的世界里也不可能毫无理由地存在着构筑起“质量”的特殊素材,因为那也是彻底不合理的。
        我们的世界只能以“真空”本身的动荡来解析,也即我们只能认定构成“真空”的材料是唯一存在的素材。
        有一个这样的命题需要大家理解:逻辑不允许一个“静止不动的真空”长存,只因为“真空”是连续的,“连续”迫使“真空”必要发生自动的坍塌,而“真空”的坍塌只能从某些位置开始,某些位置发生“真空坍塌”首先引起局部“真空塌陷”,于是就造成一种“真空层层塌陷的运动”从一些点开始向着远方传播开来。这种“真空坍塌”的运动会成就三种效应,一是会使得现实中出现大量周期性表现出核心效果的“核子效应”,二是会使得出现“核子效应”的区域产生彼此拉近的“引力效应”,三是会使得“核子效应”密集分布的区域周围出现“真空定向流动”的“引力场效应”。
        为了说清楚这种“真空坍塌”的周期运动,我们有几个可以选择的切入点,一是要准确地解析出“核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彻底搞明白对应于“核子”概念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坍塌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影响的空间范围究竟有多大,这种运动可以造成的影响究竟可以持续多少年,这种运动可以用多大的能量进行物理量化。二是要准确地解析出所谓的“引力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空运动,所谓的“重力加速度”所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指标。
        在这里,我选择先从对于“重力势能”的思索开始。


        IP属地:河北5楼2023-05-07 10:01
        收起回复
          推动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它会沿着斜坡自动滚落,从物理上说就是石头的“动能”会一点一点地增加,如果不考虑阻力,那么它的“动能”增加量等于它的重量与下落高度差的乘积。
          《物理学》认为,在石头下滑的过程中石头的“能量”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势能”转化成了“动能”,这也就是说,当一块石头处于高山之上时和处于高山之下时,它们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前者的“势能”大于后者的“势能”。可是我们必须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为设定的“重力势能”它究竟在哪里存在?是在那块石头里面吗?很显然,高山上的石头和山脚下的石头并没有内含的区别,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在石头下滑的过程里是它所经历的那段路程为它提供了额外的能量,而且提供能量的数值与垂直下落的高度差成正比,也即每米高度给石头提供的能量基本相等。
          这一分析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体周围的空间是一种“真空能流”,并且这种“真空能流”在单位尺度的能流数量基本不变,是这种“真空能流”为下落物体提供了额外的动能。
          所谓天体附近单位尺度的“真空能流”基本不变是考虑到重力加速度并非一个常数,其实单位尺度的“真空能流”在数值上还与下落物体在天体附近所处的位置有关,准确地说是与物体所处位置包围天体的球面面积有关。
          我们有理由相信所谓的“重力加速度”一定代表着那种“真空能流”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深刻理解所谓的“重力加速度”。

          我们从所谓的“势能计算式”可以看出,所谓“重力加速度”反映的是“单位质量的物体”经过“单位尺度”而增加的能量,而我们又知道,单位质量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增加值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也即“重力加速度”与下落物体的质量其实没有关系。而我们又知道,重力加速度与下落物体所处位置的包围天体球面面积成反比,因此重力加速度反映的应该是包围天体球面的单位面积上经过单位尺度的能流量,其能量单位就是“焦耳”。
          把“单位面积”和“单位尺度”合在一起,我们发现“重力加速度”可以反映天体附近的“能量密度”,单位是“焦耳/立方米”,但是这个密度却不是一个标量,而是一个矢量,必须表示成“经过单位面积和单位尺度的能流量”。


          IP属地:河北6楼2023-05-07 11:29
          收起回复
            “坍塌的真空”是什么?我们从对现实的感觉中可以体会到现实里是没有“单纯数学真空”的,一切有体积的地方都是有光辉的,若没有光辉那就没有了体积。因此我们只能把“坍塌的真空流”理解为一种十分暗淡的光,它是最最微弱的光辉背景,最起码它在接近天体的这一端应该是一种流光。
            为此,我们可以把“经过单位尺度、单位面积的能流量”变换成“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面积的能流量”,变换的办法就是乘以一个光速:


            IP属地:河北7楼2023-05-07 12:33
            收起回复

              这个公式是我的《道理学》之基础公式,我们从它可以得到一个“最小频率”,因此也就获得了一个“最大周期”,由此就能求出“光波能量的衰变系数”,也可以是“核子”能量的衰变系数。由此就能获得“宇宙的工作功率”,也即每一秒钟里究竟有多少能量在转换。由此我们可以求出对应于“核子”概念的“真空坍塌运动”所包含的坍塌层数量。


              IP属地:河北8楼2023-05-07 12:57
              收起回复

                在这个最小能量公式中含着一个最小频率,


                IP属地:河北9楼2023-05-07 19:11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 《核子是什么》
                  1、首先需要声明:现实中不存在与“核子”这个符号对应的常在几何体。
                  “核子”是一种运动。
                  “核子”是真空坍塌的一种运动。
                  “核子”是真空在某位置发生局部坍塌而造成的断续性表现出核心效果的一种运动。
                  所谓“真空坍塌”就是有“一小块能量空间”在那里消失掉,并因此成就一次表现核心的效果。
                  因此,“核子”可以解析成“一种波动”。
                  2、成就“核子”现象的波不是正弦波,而是脉冲波,就是像心电图那样的波。
                  成就“核子”现象的脉冲波是一种波峰向下的脉冲波,也即有波谷而没有波峰,我称其为“现渊之波”,或叫“渊——面交替之波”。
                  3、“有能空间”的局部坍塌会造成外围“有能空间”的定向流动,会有一种“真空坍塌运动”层层向外传播,一层一层向着远方传播,由此造成不同位置的“坍塌中心”出现彼此靠近的倾向,这就是造成“万有引力”的原因。
                  4、“最最黑暗的有能空间”一方面因为坍塌而减少,一方面因为“电磁波”的衰变而生成,所以“有能空间”的层层坍塌存存在一种逐层减弱的趋势,因此这种坍塌运动有一个最大的远端半径,超过这个半径的“有能空间”不受坍塌中心发生局部真空坍塌的影响,这也就是说所谓的“万有引力”存在一个最大作用半径。
                  5、成就一个“核子”现象的脉冲波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核子波”。
                  多个“独立的核子波”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波,也即我们可以把核心效果在不同位置的先后闪现看成是同一个假设实体在不同地方忽然现身。我把那个在不同位置依次现身的假设对象称为“天父”或“天父本体”,我把成就所有“核子”现象的这种“坍塌之波”叫做“天父驻波”。
                  举例来说,“一个中子”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核子波”。“一个氧原子核”可以看成“十六个独立核子波耦合而成的一个波”,它的周期比“独立核子波”周期小了十六倍。“地球”、“太阳”、“银河系”都可以看成是“天父驻波”的“局部波”。“引力作用半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可以看成是“天父驻波”的全部。
                  “独立核子波”是构成“天父驻波”的基本脉冲波。
                  6、“独立核子波”需要用如下四个参数描述清楚:
                  (1)、脉冲周期。单位是时间单位。
                  (2)、波谷宽度。单位也是时间单位。
                  (3)、平稳段高度。单位是能量单位。
                  (4)、波谷深度。单位也是能量单位,但是需要加一个负号。加负号表示它是瞬间闪现一个无底深渊,而不是瞬间有能量从那里冲出来。


                  IP属地:河北10楼2023-05-07 19:23
                  收起回复
                    7、“独立核子波”的周期就是“核子周期”,


                    IP属地:河北11楼2023-05-07 19:57
                    收起回复
                      这里有干货,请大家过来欣赏一下:@joywee2007 @散步的鱼🌴 @丽雅Leah @◎粒子宇宙观察者 @K歌之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5-08 10:18
                      收起回复
                        神棍棒法乱飞舞,基本上都是胡扯淡。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5-08 10:24
                        收起回复
                          我知道他们很计较“量纲”问题。
                          听我说一句:你们知道牛顿如何为引力常数G加上量纲的?其实就是毫无理由地强硬加上去的,牛顿从数学上推理出所谓的“万有引力”在数学上的量纲是质量的平方与面积的比值,可是量纲是不对的,怎么办?只有为调整系数外加一个毫无道理的量纲。
                          其实我们也可以外加一个含有量纲的调整系数,只不过这个调整系数的数值等于1而已,有什么可惊讶的?


                          IP属地:河北15楼2023-05-13 13:18
                          回复
                            8、起初,我真的以为有一份很小的能量在“核子”位置莫名其妙地消失掉,而最近的思考发现所谓的的“核子”只不过是一份份最小能量的反弹点,因为所谓的“真空坍塌”是真的坍塌,真的“坍塌”必有相对地向着远方蹦跳传递的“缝隙”。不久前,我只是认识到了有“坍塌的层面”不断汇聚到一些中心,后来发现这种设想在“体积”问题上是不能自洽的,汇聚的层面在向着某些位置汇聚的过程里基本保持着“能量密度”不变因而“体积”也不变,因此,必然造成坍塌的壳层之间出现一种“缝隙”,这个缝隙的宽度随时减小,坍塌层的的厚度也随时减小,当坍塌运动行至远方时,缝隙宽度的缩小是以“核子”周期为单位而基本保持等差值缩小的,到最后缝隙宽度和坍塌层厚度都达到最小值,也即

                            于是坍塌运动停止下来。
                            因此,在“真空坍塌”发生的同时,必有一种向着远方不断蹦跳的“缝隙”,而这“向着远方断续蹦跳的缝隙”也能换算成一份份能量,因此,这种所谓的“真空坍塌运动”其实可以保持一种能量守恒。
                            这两天我领悟到这样一个公式:


                            IP属地:河北16楼2023-05-13 14:33
                            回复
                              9,在坍塌中心的外围有n1个向着坍塌中心坍塌汇聚的层面,因为存在一个减速度,所以每一层的坍塌速度是不一样的,最内层的坍塌速度等于光速,最外层的坍塌速度等于光速的N1分之一倍。于是我们可以写出每层坍塌速度的一个数列:

                              每一层的坍塌周期都是“核子周期”,因此从近端到远端又有一个“坍塌层的层距”系列。

                              注意一点:“层距”系列不是“层厚系列”,因为“层距”=“层厚”+“缝隙宽度”
                              “层厚”的从近端到远端是一个十分缓慢的变化系列,只因为“坍塌壳层”的体积基本不变,而主要变化的是“缝隙宽度”,因为缝隙宽度的变化造成“缝隙体积”与“坍塌壳层体积”的比值发生变化,造成全过程里“缝隙体积”与“壳层体积”的比值呈现一个大数,这个大数就是“核子引力范围坍塌中心数量的总和”,也即所谓的“我们宇宙的核子数总和”。


                              IP属地:河北17楼2023-05-13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