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每每想起在阿富汗扎根立业流逝的那些时光,心情就像手里握着的这杆由于质量差而书写不流畅、变得沉重的原子笔一样,沉寂紧缩,有一种冰刺的感觉。不要看那时候依依异常坚强,那是知道既然选择这个充满动荡、已知少、未知多的地方,就意味着无尽风险在等待面对。时过境迁的现在,虽然被历练的更坚强,在每个人生极限上挑战自我和知识储量都有收获,但回首那段岁月,却千肠百回、思绪万千,再不愿任何的景象进入自己脑海,宁愿埋葬这段记忆,也因此这段经历差点与我们失之交臂。今天得以见到这个故事,也算与看到这段文字的朋友心有灵犀吧,同时依依要利用这个机会感谢在不同阶段支持过中阿事业的朋友们。
权为自序。写在前面
依依是不同生活的尝试探索者,挑战过一个接一个的艰险,拒绝过不算少的诱惑,他仍将继续他的选择,很多只能谈谈而不可在此记录的内容就让它遗憾的被遗忘吧,我们目前只能分享他这段经历的十之一二,也算对阿富汗民风民俗的生活管中窥豹了。
有文笔好的才子写作一发不可收,一天上万字或者几千字,只是这段经历却因为是真实生活的凝练,就只能像绣花一样每天一段一段的艰难向前穿行。
“万事开头难”“创业难”都说的是想做成一件事很艰辛,特别是想做的事还没有眉目,还在成与不成两可之间,谁也不知道在预想期内,甚至预想期以后都不知道可否成功时,这种艰难就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了。
先不说通常都会遇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经验、环境,单说身边的人吧,你想做事就得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呢?当然志同道合是最理想的了,但未必你运气就出奇的好,总是要你一边做事还要教你一起做事的人学会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即便这个过程也是不顺利的,大多每个人都想自己是很会做事的,并不比别人差。所以这个时候你身边人就像很不顺手的工具,只能边修边用,凑合着用,忍耐着用。生活也一样,你要节省开支就得避免浪费。身边人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准把你想成一个黑心的盘剥者,虽然你这时还没有任何收益,有的只是投入和风险,没人管。他们不吃的东西你要吃,他们不用的东西你要用,你要不吃不用就只有看着他们扔掉,甚至他们不管你用不用只要他们不用就随手扔掉,你也不能说不高兴,因为你此时还需要有人在你身边一起工作,毕竟自己干不了,还没有实力吸引更多人参与你事业。此时你比员工难多了,说你是老板,更多原因是你不管多难也要按承诺按时开出工资来,至于难,那是你的事,与别人何干?别指望有人分担。只有致亲的人心疼你劳苦无助,时常劝你算了吧,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能过恬淡生活。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这句《诗经》上面的名句跃上心头。要知道想登高的人才寻找挑战,挑战就意味着艰险,但不一定都能走到艰难的另一端,那被称作彼岸。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端、那就是人们眼中的成功,比如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等你实现了理想,做成你想做的事了,人们看你的眼光也就变了。不用给周围人解释你想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所有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你做的就是对,从心理上都感觉对你服从是对的,而且自动尽力去理解你。很多时侯还会义务的心甘情愿给周围人讲解,讲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个时候,日常工作变得一切都一帆风顺、水到渠成,办什么事都容易起来了,你也就有了所谓的“魅力”,能“避邪”了。这是一个赢者通吃、胜利等于全部正确的时代。
一段和朋友的对话。
朋友:把在阿富汗的十年,直接写成就是奔新丝绸之路去的,对你回国创业有帮助;
我:想法很好,只是去的时候还不知道阿富汗会产生什么价值;
朋友:现在不是知道了?你说你去的时候就知道,谁能证明你去的初衷?
我:那不成了打哪指哪?
朋友:这个过往是真实无误的,现在又全力的在介绍阿富汗面貌和双边对接,实在应该画龙点一下睛;
我:建设工贸园更多开展文化交流就是两国交往的点睛之笔。
其实依依在阿富汗工作生活的13年,是原汁原味融进了当地,有极其丰富又差异很大的经历,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资源能囊括的。就算是回国创业会继续做的业务也还是围绕着阿富汗,也是依依到阿富汗以后才接触到的那些业务范畴,当时根本意识不到对将来所产生的影响。
权为自序。写在前面
依依是不同生活的尝试探索者,挑战过一个接一个的艰险,拒绝过不算少的诱惑,他仍将继续他的选择,很多只能谈谈而不可在此记录的内容就让它遗憾的被遗忘吧,我们目前只能分享他这段经历的十之一二,也算对阿富汗民风民俗的生活管中窥豹了。
有文笔好的才子写作一发不可收,一天上万字或者几千字,只是这段经历却因为是真实生活的凝练,就只能像绣花一样每天一段一段的艰难向前穿行。
“万事开头难”“创业难”都说的是想做成一件事很艰辛,特别是想做的事还没有眉目,还在成与不成两可之间,谁也不知道在预想期内,甚至预想期以后都不知道可否成功时,这种艰难就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了。
先不说通常都会遇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经验、环境,单说身边的人吧,你想做事就得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呢?当然志同道合是最理想的了,但未必你运气就出奇的好,总是要你一边做事还要教你一起做事的人学会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即便这个过程也是不顺利的,大多每个人都想自己是很会做事的,并不比别人差。所以这个时候你身边人就像很不顺手的工具,只能边修边用,凑合着用,忍耐着用。生活也一样,你要节省开支就得避免浪费。身边人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准把你想成一个黑心的盘剥者,虽然你这时还没有任何收益,有的只是投入和风险,没人管。他们不吃的东西你要吃,他们不用的东西你要用,你要不吃不用就只有看着他们扔掉,甚至他们不管你用不用只要他们不用就随手扔掉,你也不能说不高兴,因为你此时还需要有人在你身边一起工作,毕竟自己干不了,还没有实力吸引更多人参与你事业。此时你比员工难多了,说你是老板,更多原因是你不管多难也要按承诺按时开出工资来,至于难,那是你的事,与别人何干?别指望有人分担。只有致亲的人心疼你劳苦无助,时常劝你算了吧,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能过恬淡生活。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这句《诗经》上面的名句跃上心头。要知道想登高的人才寻找挑战,挑战就意味着艰险,但不一定都能走到艰难的另一端,那被称作彼岸。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端、那就是人们眼中的成功,比如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等你实现了理想,做成你想做的事了,人们看你的眼光也就变了。不用给周围人解释你想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所有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你做的就是对,从心理上都感觉对你服从是对的,而且自动尽力去理解你。很多时侯还会义务的心甘情愿给周围人讲解,讲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个时候,日常工作变得一切都一帆风顺、水到渠成,办什么事都容易起来了,你也就有了所谓的“魅力”,能“避邪”了。这是一个赢者通吃、胜利等于全部正确的时代。
一段和朋友的对话。
朋友:把在阿富汗的十年,直接写成就是奔新丝绸之路去的,对你回国创业有帮助;
我:想法很好,只是去的时候还不知道阿富汗会产生什么价值;
朋友:现在不是知道了?你说你去的时候就知道,谁能证明你去的初衷?
我:那不成了打哪指哪?
朋友:这个过往是真实无误的,现在又全力的在介绍阿富汗面貌和双边对接,实在应该画龙点一下睛;
我:建设工贸园更多开展文化交流就是两国交往的点睛之笔。
其实依依在阿富汗工作生活的13年,是原汁原味融进了当地,有极其丰富又差异很大的经历,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资源能囊括的。就算是回国创业会继续做的业务也还是围绕着阿富汗,也是依依到阿富汗以后才接触到的那些业务范畴,当时根本意识不到对将来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