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吧 关注:165,896贴子:372,331
  • 15回复贴,共1

蚩尤的苗族先祖之说,杨鲁牵强附会为蚩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迁移的传说》作杨鲁,《亚鲁王》作亚鲁/耶亚鲁/梭亚鲁,《古博阳娄》作阳娄,《嗄骚卯碧》《根爷耶劳与根蚩耶劳》也这样唱道:这里是根爷耶劳的地方, /这里是根蚩耶劳的家乡。《龙心歌》作格诺爷老,《则嗄老》作格耶爷老,格蚩尤老/蚩格尤老是故意的翻译,所谓的苗人伟业先祖杨鲁,这个名字完全就是汉族的名字,也和蚩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22 08:57回复
    其中很多的情节也在讲苗人始祖[杨鲁]种植农物后,日子越来越好,被敌人[沙敖]骗走龙心法宝,最终而被杀死成为天上的神,有的版本的是敌人被骗走龙宝后,敌人又杀死了杨鲁的大将军[祝迪龙],最终杨鲁大为悲伤带着族人远迁,《战争与迁徒》(古博杨鲁)中,就彻底丢失了神话的元素,很有可能这个故事也被神话历史化了,这里的[杨鲁]写为[尤娄],反派则叫[沙徒],只因沙徒祭祀时丢失猪心则认为是杨鲁所偷,他们互相之间攻伐而都阵亡了,最后也就是沙徒压倒杨鲁氏族,杨鲁氏族不得不选择迁徙,在这个版本中也与《迁移的传说》一样将敌人定性为汉族,这个敌人的名字也飘忽不定,比如:赛阳/赛霸/都雾/么鲁/尤沙/沙蹈爵氐敖/沙徒,有的时候在一些版本里头就是杨鲁的兄弟,或者是弟弟,有的版本则是反派嫉妒杨鲁的富裕兴起争伐,最后杨鲁战败,不得不选择迁移,《亚鲁王》中的杨鲁犹为神异,
    打造二十四副金银手镯,让手镯变为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但是不同的是他同样侵占了自己的亲族的王国,还让12个儿子攻伐开阔。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8-22 08:57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8-22 08:5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8-22 08:59
        回复
          确实,太牵强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8-22 10:52
          收起回复
            有一种观点认为,蚩尤与苗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是苗族后来借用了蚩尤这个名字来表达对自己的祖先崇拜。这种观点认为,“格蚩爷老”、“姜尤”、“榜蚩尤”等名字并不是原始的苗族祖先的称呼,而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或者是为了与汉族沟通而采用的。苗族的祖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三苗部落,而三苗与蚩尤并无渊源。三苗部落曾经在中原地区与周朝交战,后来被迫南迁,分散在云贵川湘等地。三苗部落的首领有不少以“鲁”为名,如杨鲁、亚鲁、阳娄等。这些名字可能是苗族祖先的姓名,而不是蚩尤。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8-22 23:27
            收起回复
              不同版本的故事中,有些是神话化的,有些是历史化的,有些是混合的,可以从中看出苗族人的祖先崇拜。杨鲁是在苗族传说中经常出现的名字,有些人认为他就是蚩尤,有些人认为他是三苗部落的首领,有些人认为他是苗族迁徙过程中的英雄。他种植农物后日子越来越好,被敌人骗走龙心法宝,最终而被杀死成为天上的神。这个故事我也在网上找到了一些资料,比如《嗄骚卯碧》 和《根爷耶劳与根蚩耶劳》。这个故事可能是苗族人对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种表达和对战争和迁徙的一种回忆。杨鲁打造二十四副金银手镯,让手镯变为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这个故事也存在一些资料,比如《亚鲁王》 和《龙心歌》。这个故事可能是苗族人对王权的一种象征。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8-22 23:32
              回复
                蚩尤成为苗族祖先这一学说,从其产生至今不过只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
                1894年,法国人拉克伯里(T.deLacouperie)在《中国上古文明西源论》等著述中用自己臆想的“汉族西来说”解释了蚩尤事件。其观点如下:华夏先祖黄帝是从巴比伦迁入中国的,然后击败了当地土著的首领蚩尤。蚩尤的手下一部分成为了奴隶,一部分难逃成为了苗族。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日本学者的认同,进而影响了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清末的大学者章太炎当时就在日本留学,因而信奉“汉族西来说”,并回国加以传播。
                清末革命家陈天华在《反清檄文》中,把黄种人分为汉、苗、东胡、蒙古四种。也认为汉族是黄帝西来打败了蚩尤,把土著苗族赶到了南方。其实,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某些学说,主要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未必科学可信。在今天,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里,也采用了这个论证,说三苗与九黎同族。其酋之著者,曰“蚩尤”。
                最后,这一说法越传越真,最后很多人都相信了苗族人祖先就是蚩尤。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29 13:42
                回复
                  1994年年初,涿鹿大战的发生地河北涿鹿县想要在当地修建炎黄塑像,建立炎黄城,由此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当时在南京军区任职的苗族老将军陈靖在听到消息后,当即给涿鹿县委、县政府领导写去一封长信,对此表示反对。
                  陈靖将军认为,蚩尤不仅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汉族的始祖,应当恢复蚩尤作为中华文明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当时,这封长信在苗族群众之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于是有人开始从史书、传说、民间故事中,寻找蚩尤是苗族先祖的相关证据。后来找到了一个貌似比较接近的,即为:在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的关于“格蚩爷老”的传说。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格蚩爷老”也能翻译成“格蚩尤老”。再把“格蚩尤老”一简化,这“蚩尤”不就出来了吗?所以,“格蚩尤老”就等于“蚩尤”。
                  关于这个论点,我曾在《蚩尤之谜:关于蚩尤的名字》一文进行过讨论。对于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但如果从苗语语法和苗族史诗叙事习惯来看,这种说法是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们从语法角度分析:格蚩爷老( Gid Chib Yeul Laol),“格( Gid)”是词头,无实意。“蚩( Chib)”是当地苗族杨姓人的苗姓,是“羊”的意思。“爷老( Yeul Laol)”其实是汉语借词,老爷爷的意思。“格蚩爷老”的意译当为“杨爷爷”(抑或“杨老爷”)。如果掐头去尾,只保留中间两个音节缩减成“蚩尤”,实属强行附会。
                  那么,我们再从苗族史诗叙事习惯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当前能够找到的所有苗族史诗的原文中,更是没有一例将“格蚩爷老”简称为“蚩尤”的。
                  苗族史诗《则嘎老》:“过去的事现在还知道,知道格耶爷老当年住劳坞,劳坞距笃纳伊莫十七里。也知道格蚩爷老当时住劳锢,劳坞劳锢相距一百二十里。”
                  苗族史诗《格耶爷老、格蚩爷老》: “格耶爷老、格蚩爷老提起骑鞍出营门,骑鞍套在马背上,跃马扬鞭去布阵。”
                  可见,在苗族史诗文学中,是没有把“格蚩爷老”简作“蚩尤”的叙事习惯的。
                  另有一说认为,苗话里“格蚩”意思是“爷爷、老人”,“爷老”的意思是英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格蚩爷老”大概就是“老英雄”的意思,但所指实在太抽象,也难以证明这个“格蚩爷老”就是蚩尤。
                  在此,建议参看吴晓东先生所写的《论西部苗族迁徙史诗非蚩尤时代苗族战争迁徙口碑史》一文。此文第三部分单独论证了“格蚩爷老并非蚩尤”这一命题。
                  因此,把“格蚩爷老”强行和“蚩尤”划等号,只是部分人主观臆断的望文生义,实不可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8-29 13:44
                  回复
                    距今见记载最早的“畤”,为轩辕氏黄帝建的“吴阳武畤”和“好畤”。《周官》载:自古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祠皆聚云。又曰:畤当建在大山之下,小山之上,于泽之中园丘上。《礼祀》称:“好畴”在东与“吴阳武畤”于殷时废。商殷时废了的“畤”,到了春秋中期时,诸候国——秦,又开始建“畤”和在“畴”的祭祀活动。秦襄公成为诸侯后,认为秦氏能够从一个马官到显场成世的诸侯,除了自身牧马的功劳外,还有天帝神灵的保佑。为了感谢神,他决定仿效古帝王们建“畤”以祭祀。 公元前767年他在封地南部建“西畤”以祀白帝(少昊)。 (见《史记·封禅书》)秦文公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766年),他通过占迁都于汧渭(今陕西陇县南),第十年(公元前755年)也仿照秦襄公在都地东北建“鄜畤”,也祀白帝。公元前675年秦宣公继位,他于继位的第四年(公元 前672年)也在渭南(雍地的渭河南)建了“密畤”,从祀青帝。 到了公元前424年秦灵公继位后,他认为“王帝”之尊属黄帝,可先辈们建的“畤”多是祀白帝的,应该建祀黄帝 的“畤”。于是在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远古黄帝建的“吴阳武畤”废址上建了“上畴”以祀黄帝,又建了“下畤”以祀白帝。从此有了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这时秦在不断发动战争扩 张中,已将都城迁到栎阳(今陕西),迁都后在其地建了“畦畤”以祀白帝,从此秦在“雍”的“五畴”告完成。(“不在雍地除外”)它们是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畴。(见《史 记·秦本纪·封禅书》、《过秦论》、《资治通鉴·礼》)到了西汉高皇帝刘邦,他认为秦王在雍有四畤以祀黄白青赤四帝,没有祀黑帝的,所以又建了“北畤”以祀黑帝。其实高 皇帝称雍有“四畤”是祀“上畤”、“下畤”划为一时,秦“四 畤”都在“吴阳”一地。这就是《史记》、《汉书》有一畤之差的原因。(见《汉书·高祖本纪·郊祀志》)。秦“五畤”的祭祀活动,从有记载看,最兴从秦姑皇开始,最盛当为西汉。公元前220年,秦王赢政在他统一中国称皇帝的第二年就首先西巡,祠在雍的“五畤”后从陇,西北折经鸡头、回中去北地。为了更方便他在“畤”的祭祀活动,紧接着派人专门修了东自雍(今陕西风翔)西至陇山的御道,又建了“回中宫”。他先后六次到“畤”祭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首建“北畤”以畤扩大的祭祀活动。汉文帝从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历年)开始,每年 都到“五畤”祭祀。汉武帝继位后,在“畤”的祭祀活动更频繁,他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开始,多次亲祀“五 畤”,因为在祀“畤”时得一怪兽,还特别改元“元狩”以示 庆祝。这年以后他每年一次到“畤”祭祀。为了更方便在“畤”的祭祀活动,他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6年)扩修了秦 始皇的御道称其“回中道”。又在元封六年(公元前l04年)祀“畴”后修了“首中道”,恢复了汉文帝十四年(公元 前166年)被匈奴烧毁的“回中宫”之所在。(见《始皇本纪》,《汉书·郊祀志》、《资治通鉴·汉纪》)。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29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