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制冷系统的循环就是一个能量转移的过程,即通过压缩机的做功,将蒸发器内冷媒所吸收的热量转移到冷凝器。
这里面就涉及了冷媒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过热和过冷现象,通常用过冷度及过热度 来表述具体数值,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过冷度和过热度的专业术语定义,以及冷媒在系统循环中的过冷和过热是怎么来的
本来这是制冷学科里面很基本的定义,但是也有所谓的专家妄图篡改来误导他人
下面请看老砖家的专业解释:
过冷:
过冷不是在冷凝器中形成的,应该是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在进入节流前经过再次冷却, 使制冷剂液体的温度低于冷凝后的饱和温度的再次过冷现象。
所谓“过冷”,就是将冷凝后的饱和液体通过某种装置(如过冷器)和方法(或措施)进行再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称之为过冷。把过冷前的液体温度与过冷后的温度相比较,差值为“过冷度”。
不要把整个冷凝过程分拆开或分段来区分,把冷凝器的进口或上部说成是“冷凝”,下部或过滤器部位说成是“过冷”,不能把冷凝过程的初始温度与终端温度之差作为“过冷度”,这种概念是错误的!气体从冷凝器的上部进入,逐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冷凝温度逐步得到降低,最后冷凝(液化)成液体,积存在冷凝器的尾端或过滤器里,这是完整的冷凝过程。不能说冷凝器的上部是冷凝,下部或某部位就是“过冷”;也不能把冷凝器的进口温度与出口温度相减作为“过冷度”,或者把冷凝过程中的某段温度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的差值当成为“过冷度”,这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误解了冷凝过程。所谓“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与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怎么测得?冷凝器的型式,大小各种各样,用什么方法测得?具体在什么部位测得合适?这是相当模糊和不具有操作性的。
过热度:
过热,并不是在蒸发器中形成的,应该是蒸发后的气体在经过回气管路至压缩机吸气前所产生的过热现象;
一具完整的蒸发器,节流后的低压液体制冷工质进入其中进行换交热,换热时产生的沸腾现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蒸发过程。虽然从蒸发器的热交换上存在有“先后接触热量换热”的程序先后问题,但这仍然是属于整个蒸发器中的蒸发换热过程,系统的热量在蒸发器中形成了完整的换热体系过程,压缩机的运行功率也是随着蒸发器整个换热过程所产生反应出的温度和压力而变化的。不应当“断章取义”地把它们的这种整体现象“扯开分段”而区分,把其中的某段定为“蒸发过程”,而后段定为所谓的“过热过程”。这样怎么来说明蒸发器在其中换热时前后的压力(温度)的变化问题?节流后的低压液体进入蒸发器有多种形式:有一根管路到底的;有上进下出的;也有下进上出的;还有从中间进入的;也有同时通过分液头多路进入的。这些怎么分辨哪个是“前”?哪个是“后”?怎么来区分和甄别体现所谓的“蒸发过热”现象?所以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和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所谓的“理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其实在制冷学科里也没有涉及过此类的定义,有关低压侧的“蒸汽过热现象”及“过热度”的概念指的是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与压缩机吸气前这一段由于管路换热而产生的“回气过热现象”,蒸发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为“过热度”。所谓“蒸发器前后的温度差异为过热现象及过热度”,那就完全曲解和混淆了“过热现象”的概念,是错误的,不符合“回气过热”这一科学理论的定义。
这里面就涉及了冷媒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过热和过冷现象,通常用过冷度及过热度 来表述具体数值,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过冷度和过热度的专业术语定义,以及冷媒在系统循环中的过冷和过热是怎么来的
本来这是制冷学科里面很基本的定义,但是也有所谓的专家妄图篡改来误导他人
下面请看老砖家的专业解释:
过冷:
过冷不是在冷凝器中形成的,应该是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在进入节流前经过再次冷却, 使制冷剂液体的温度低于冷凝后的饱和温度的再次过冷现象。
所谓“过冷”,就是将冷凝后的饱和液体通过某种装置(如过冷器)和方法(或措施)进行再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称之为过冷。把过冷前的液体温度与过冷后的温度相比较,差值为“过冷度”。
不要把整个冷凝过程分拆开或分段来区分,把冷凝器的进口或上部说成是“冷凝”,下部或过滤器部位说成是“过冷”,不能把冷凝过程的初始温度与终端温度之差作为“过冷度”,这种概念是错误的!气体从冷凝器的上部进入,逐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冷凝温度逐步得到降低,最后冷凝(液化)成液体,积存在冷凝器的尾端或过滤器里,这是完整的冷凝过程。不能说冷凝器的上部是冷凝,下部或某部位就是“过冷”;也不能把冷凝器的进口温度与出口温度相减作为“过冷度”,或者把冷凝过程中的某段温度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的差值当成为“过冷度”,这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误解了冷凝过程。所谓“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与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怎么测得?冷凝器的型式,大小各种各样,用什么方法测得?具体在什么部位测得合适?这是相当模糊和不具有操作性的。
过热度:
过热,并不是在蒸发器中形成的,应该是蒸发后的气体在经过回气管路至压缩机吸气前所产生的过热现象;
一具完整的蒸发器,节流后的低压液体制冷工质进入其中进行换交热,换热时产生的沸腾现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蒸发过程。虽然从蒸发器的热交换上存在有“先后接触热量换热”的程序先后问题,但这仍然是属于整个蒸发器中的蒸发换热过程,系统的热量在蒸发器中形成了完整的换热体系过程,压缩机的运行功率也是随着蒸发器整个换热过程所产生反应出的温度和压力而变化的。不应当“断章取义”地把它们的这种整体现象“扯开分段”而区分,把其中的某段定为“蒸发过程”,而后段定为所谓的“过热过程”。这样怎么来说明蒸发器在其中换热时前后的压力(温度)的变化问题?节流后的低压液体进入蒸发器有多种形式:有一根管路到底的;有上进下出的;也有下进上出的;还有从中间进入的;也有同时通过分液头多路进入的。这些怎么分辨哪个是“前”?哪个是“后”?怎么来区分和甄别体现所谓的“蒸发过热”现象?所以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和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所谓的“理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其实在制冷学科里也没有涉及过此类的定义,有关低压侧的“蒸汽过热现象”及“过热度”的概念指的是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与压缩机吸气前这一段由于管路换热而产生的“回气过热现象”,蒸发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为“过热度”。所谓“蒸发器前后的温度差异为过热现象及过热度”,那就完全曲解和混淆了“过热现象”的概念,是错误的,不符合“回气过热”这一科学理论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