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殛道吧 关注:17贴子:135
  • 0回复贴,共1

文化武术哮殛道的价值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文化武术哮殛道可以上升到古代武术保家卫国的价值上去?为什么说可以提高武者的人生价值?
哮殛道和搏击格斗,可以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学武的目的,关建时刻,不但要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这叫“嫂溺”,要“援之以手”,是“下武”,也就是所谓的“下武精技防侵害”。但“天下溺”,要用“上武”,要“援之以道”,就是要身心结合的修炼,来体现“上武得道平天下”的思想。文化武术哮殛道,不局限于武者,它适合大众,适合各类人群,尤其是当所有的人通过学习和演练之后,都有相同的经历和结果,那就是:“学着学着善良了、学着学着孝道了、学着学着强大了、学着学着爱国了、学着学着大爱了”!
其实,大道至简,文化武术哮殛道“止戈为武”的思想,是将带有暴力性的武技上升为“仁”之“神明”的最高精神境界,依此身心结合的修炼,格物致知,致中和,使天下太平。最后归仁、成德、复圣,让自己上升到君子、大人、豪杰、圣贤等人格的价值观中,并通过“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成人之学”的理念而生发!倘能推广人类,深入人心,真的使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哮殛道的信号攻击力存于自然,用文化武术的文明发展,来减少战争的烟火,进一步用“上武”体现武术里‘止戈为武’的精神财富,从而体现古代武术保家卫国的价值。也正如楚庄王说的:“真正的武功,应该具备以下七种徳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你有了文化武术,便有了文明的语言,优美的姿势,正义的做事,才能“内止懦,外止暴”,才能进一步体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子为政,焉用杀”的儒家文化。所以说,儒家武学哮殛道是安国强民的课程。它是从肢体动作,发展到精神层面上去,来体现武者的人生价值的。今天的武术应该改革发展,不应该仅仅在擂台上斗来斗去,应该放大它的格局,就向哮殛道,要从新回归到古代武术保家卫国的价值上去。武术不但健身防身,还要保家卫国。一个人仅仅想用拳头说话,来捍卫自己和保护别人,来体现爱国,似乎是“援之以手”,而“援之以手”不如“援之以道”,仅用拳头保护身边的人,武术的格局太小了。要研究“止戈为武”的“上武”内含,要明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的道理。因为,武之极为文,高层次的打斗是看不到拳脚的,生活实战的核心是用心伤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哮殛道是“上武”,是文拳,所谓文拳,主要是心和脖子以上的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之极为文”,要重视无形的对手,正如武术家说的:“所谓的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影,而真正的敌人就藏身于其后”,因此,武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要进入文打、文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战之中,要进入大武不武、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
当然,文拳也有伤力,文拳的最高杀伤力,是当我进攻时,对方难以防御,因为是“用心伤人”,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畸形攻击。而文拳的最高境界,是在生活实战中,对方难以进攻,因为是不给对方进攻的理由,是将带有暴力性的武技上升为“仁”的最高精神境界,依此身心结合的修炼,使天下太平。所以,“援之以手”不如“援之以道”,“修己以安人”不如“修己以安百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如“失之,得之”,今天的武术应该放大它的格局,应该从新回归到古代武术保家卫国的价值上去。文化武术可以提高武者的综合素质,文化武术哮殛道就是儒家武学,在春秋末期的记载中,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仁”的思想相符。所以,“我们所说的文化武术哮殛道,就是颇具特色的“儒家武学”,它谈儒家文化,是直接结合,并不是分开讲的,而且是带有“形击”一体的文化武术。儒家武学形神观,战术上以“因果示形”而用武,战略上以“修心齐家治天下”而止武,讲的是阴阳和谐统一,身心结合。文化武术哮殛道以功夫引领儒家武学,更容易进入不学无术和恃才放旷以及黩武好战等武者的心灵。文化武术哮殛道力量的获得,如同身体力量的获得一样,通过反复思考学习的锻炼达到。而习练文化武术哮殛道的往往能成为德行很高、心击很强、有尊严、有大格局爱国的儒学斗士,文化武术将把武术带进一个文明的武术时代”。总之,文化武术哮殛道健心养生,止戈息战,这又是古今传统武学之哲理和各种搏击实战相互结合的武文化。
文化武术是在大爱中所诞生的武学体系,“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往往体现的是武者的人生价值!从而使武学上升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保家卫国和人类大同,乃至宇宙大爱的思想高度!这就是文化武术哮殛道所产生的价值观。


IP属地:安徽1楼2023-09-02 00: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