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桥在正史中只出现如下片段: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现在许多人认为二桥是孙周二人破城纳的妾,身份不高,地位颇低,他们常用的理由如下,笔者将一一进行反驳:
1. 古话说娶妻纳妾,据《三国志》中:“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可以看出二桥必为妾室。
“纳”字从古至今都不是妾室的标配,例如:
①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遣吏。
②骧欲『纳』杜氏为『妻』。
③壬午,纳皇太子妃杨氏。 冬十月癸卯,齐遣使来聘。
在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史书中,随处可见此类用法,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因此,仅凭『纳』一个字而断定二桥是妾的说法实在荒唐。
2. 已知孙策24岁纳大桥,对古人来说是晚婚,并且孙策有一子二女(一说三女,笔者倾向二女,即顾邵妻改嫁给朱纪或陆逊),孙策在纳大桥后不到一年便去世(关于孙策死亡时间有争议),因此大桥必定是妾。
此话更加经不起推敲。
如何证明孙策不是先纳妾,后娶妻;如何证明孙策不是丧偶而正室空缺?
有孩子并不代表孩子都是正室生的,不能够从此推出大桥不是正室——即使这二女一子全部是妾的孩子,也绝无问题。
原因是孙策太忙,忙到不可能有时间娶老婆……
从孙策年表来看:
中平元年(184):孙坚讨黄巾。孙策9岁,成为一家之主,带领母亲和弟妹们,举家自下邳迁寿春。
初平元年(190):孙坚讨董卓。孙策15岁,认识了周瑜,举家再次自寿春迁舒城。
初平三年(192):孙坚战死。孙策18岁(一说17岁,但年代又对不上),失怙。举家又自舒城迁曲阿(葬父),后迁江都。因为“徐州牧陶谦深忌策”,回迁曲阿。
也就是说,在孙坚死前,孙家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搬家再搬家。而孙坚长年征战在外。讨完黄巾讨区星,讨完区星讨零陵、桂阳,讨完桂阳讨宜春,讨完宜春南阳,讨完南阳讨董卓,讨完董卓讨刘表,然后就挂了……
其间孙策一直留在家里做家长,老爸没时间给他定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孙策独身投袁术,以及只向张弘托付“老母弱弟”而未提家眷来看,他在父丧之前已婚的可能相当小。
孙坚去世,在此期间孙策要守孝三年(实际27个月),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大概率在20岁之前未婚。我们再看三年之后。
兴平二年(195):孙策21岁。败刘繇,入据曲阿。得兵士两万余,马一千余。术表策殄寇将军。威震江东。
建安元年(196):孙策22岁。八月,引兵东渡,逼会稽。破王朗。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孙策23岁。夏、献帝诏书至。封孙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会稽太守,命其讨袁术。权代明汉将军。陈瑀之乱。
建安三年(198):孙策24岁。遣张结上贡,曹操与之结纳,上表举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周瑜带鲁肃来投。十二月,进击陵阳,擒祖郎;进击勇里,擒太史慈。
跟他老爸差不多,打仗打仗再打仗,基本都没有什么休整期,怎么着也比关羽和张飞忙得多……接着建安四年(199),大约春夏时节,袁术病死,残部投皖城刘勋。十一月,孙策和周瑜破皖城,俘虏三万,纳大小乔。
孙策死的那么早,就是只有一个庶出儿子,也一定会让他袭官爵的,毫无问题。何况他的这个儿子只封到“侯”,说不定和并非正室所出也有关系。孙策一直在打仗,却生了二女一子,那为他生子女的女人应该是随军的,否则说不通。而随军的只可能是妾,基本不可能是妻。妻子作为主母,要管孙氏一族的内务,按照当时的情况,是孙策回家拜母的时候才能相见,生子如此之多,反而不太可能。 所以结论应该是,孙策有妾,侍妾很可能随军,但一直不太可能娶妻。大桥与孙策至多有一胎。
如果大桥是妻,那么小桥没有任何理由是妾。
相反,笔者认为二桥是孙策,周瑜妻可从许多细节窥见一斑。
1. 关于二桥的史料,皆出自«三国志周瑜传»,陈寿惜字如金,自然不会记载两个年轻人纳妾的花边新闻。此处应该是为了点明孙策周瑜的『连襟』关系,二桥才被记入正史。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假设二桥是妾,那么孙策周瑜姻亲关系不存,但事实上孙策周瑜在无数典籍里都有坐实的连襟身份,就比如说明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那这样一对姐妹,丈夫又不是皇帝,也没有明确记录的子嗣,更没有政治影响力,惜字如金的陈寿何以大费周章的记载?难道是因为“国色”吗,不是。因为同是“国色”的樊氏和冯方女只在裴注中出现过,樊氏的故事是为了侧面反应赵云的正直不阿,面对美色仍能保有底线,冯氏的故事则是说明了袁术称帝后的荒淫无度,仲氏垮台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况且裴松之数百年之后还特意补注一句?“得吾二人作婿”就更加证明了二桥的地位绝不只是妾这么简单。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现在许多人认为二桥是孙周二人破城纳的妾,身份不高,地位颇低,他们常用的理由如下,笔者将一一进行反驳:
1. 古话说娶妻纳妾,据《三国志》中:“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可以看出二桥必为妾室。
“纳”字从古至今都不是妾室的标配,例如:
①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遣吏。
②骧欲『纳』杜氏为『妻』。
③壬午,纳皇太子妃杨氏。 冬十月癸卯,齐遣使来聘。
在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史书中,随处可见此类用法,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因此,仅凭『纳』一个字而断定二桥是妾的说法实在荒唐。
2. 已知孙策24岁纳大桥,对古人来说是晚婚,并且孙策有一子二女(一说三女,笔者倾向二女,即顾邵妻改嫁给朱纪或陆逊),孙策在纳大桥后不到一年便去世(关于孙策死亡时间有争议),因此大桥必定是妾。
此话更加经不起推敲。
如何证明孙策不是先纳妾,后娶妻;如何证明孙策不是丧偶而正室空缺?
有孩子并不代表孩子都是正室生的,不能够从此推出大桥不是正室——即使这二女一子全部是妾的孩子,也绝无问题。
原因是孙策太忙,忙到不可能有时间娶老婆……
从孙策年表来看:
中平元年(184):孙坚讨黄巾。孙策9岁,成为一家之主,带领母亲和弟妹们,举家自下邳迁寿春。
初平元年(190):孙坚讨董卓。孙策15岁,认识了周瑜,举家再次自寿春迁舒城。
初平三年(192):孙坚战死。孙策18岁(一说17岁,但年代又对不上),失怙。举家又自舒城迁曲阿(葬父),后迁江都。因为“徐州牧陶谦深忌策”,回迁曲阿。
也就是说,在孙坚死前,孙家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搬家再搬家。而孙坚长年征战在外。讨完黄巾讨区星,讨完区星讨零陵、桂阳,讨完桂阳讨宜春,讨完宜春南阳,讨完南阳讨董卓,讨完董卓讨刘表,然后就挂了……
其间孙策一直留在家里做家长,老爸没时间给他定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孙策独身投袁术,以及只向张弘托付“老母弱弟”而未提家眷来看,他在父丧之前已婚的可能相当小。
孙坚去世,在此期间孙策要守孝三年(实际27个月),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大概率在20岁之前未婚。我们再看三年之后。
兴平二年(195):孙策21岁。败刘繇,入据曲阿。得兵士两万余,马一千余。术表策殄寇将军。威震江东。
建安元年(196):孙策22岁。八月,引兵东渡,逼会稽。破王朗。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孙策23岁。夏、献帝诏书至。封孙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会稽太守,命其讨袁术。权代明汉将军。陈瑀之乱。
建安三年(198):孙策24岁。遣张结上贡,曹操与之结纳,上表举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周瑜带鲁肃来投。十二月,进击陵阳,擒祖郎;进击勇里,擒太史慈。
跟他老爸差不多,打仗打仗再打仗,基本都没有什么休整期,怎么着也比关羽和张飞忙得多……接着建安四年(199),大约春夏时节,袁术病死,残部投皖城刘勋。十一月,孙策和周瑜破皖城,俘虏三万,纳大小乔。
孙策死的那么早,就是只有一个庶出儿子,也一定会让他袭官爵的,毫无问题。何况他的这个儿子只封到“侯”,说不定和并非正室所出也有关系。孙策一直在打仗,却生了二女一子,那为他生子女的女人应该是随军的,否则说不通。而随军的只可能是妾,基本不可能是妻。妻子作为主母,要管孙氏一族的内务,按照当时的情况,是孙策回家拜母的时候才能相见,生子如此之多,反而不太可能。 所以结论应该是,孙策有妾,侍妾很可能随军,但一直不太可能娶妻。大桥与孙策至多有一胎。
如果大桥是妻,那么小桥没有任何理由是妾。
相反,笔者认为二桥是孙策,周瑜妻可从许多细节窥见一斑。
1. 关于二桥的史料,皆出自«三国志周瑜传»,陈寿惜字如金,自然不会记载两个年轻人纳妾的花边新闻。此处应该是为了点明孙策周瑜的『连襟』关系,二桥才被记入正史。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假设二桥是妾,那么孙策周瑜姻亲关系不存,但事实上孙策周瑜在无数典籍里都有坐实的连襟身份,就比如说明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那这样一对姐妹,丈夫又不是皇帝,也没有明确记录的子嗣,更没有政治影响力,惜字如金的陈寿何以大费周章的记载?难道是因为“国色”吗,不是。因为同是“国色”的樊氏和冯方女只在裴注中出现过,樊氏的故事是为了侧面反应赵云的正直不阿,面对美色仍能保有底线,冯氏的故事则是说明了袁术称帝后的荒淫无度,仲氏垮台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况且裴松之数百年之后还特意补注一句?“得吾二人作婿”就更加证明了二桥的地位绝不只是妾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