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最红的时期是在9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都爱叫她“大V”,不知道为何现在似乎都忘记了这个昵称?在那个时期的内地,唱片基本上还于奢侈品。当时的引进版磁带一般10元左右一盒,CD一般60元左右,而港台原版CD起码都是100元以上。作为一介穷学生连引进版CD都买不起,更别说原版CD了,而且我是绝对不会买盗版的,因此最多只能买引进版磁带过过瘾。但那个时候引进版的制作非常混乱。由于内地体制原因,不允许国外的文化单位直接在内地从事销售,要通过合法渠道上市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特别指定的进出口单位直接进口,二是由内地出版单位代理发行。出于对音像制品进行管控的需要,当时的进出口单位只有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这一家,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进口唱片的品种,可以选择的范围非常小,再加上关税等费用,进口产品的价格都非常高,在那个年代能买得起港台原版的必定是富豪级别,因此原版唱片在内地基本上是可望而不可及。而唱片公司又舍不得放弃广大的内地市场,于是与内地出版单位合作发行就成了最佳选择。具体操作是由内地出版单位购买唱片公司版权,然后报文化部门审批,再复制销售,这就是所谓的引进版。引进版是不能跨国销售的,不能算进歌手的官方唱片销量,歌手也分不到一分钱,最多是增加唱片公司的收益。因为当时国内消费水平很低,如果以港台的价格标准销售必然打不开销路。为了尽可能的压低制作成本,引进版基本上都会被“阉割”,最明显就是歌词本极大简化,原版唱片里面的照片写真以及个性化设计全部取消,一般除了封面封底有图片就只剩白底黑字的歌词。为了体现区别,很多唱片的封面封底图片也会换掉。这个根据唱片公司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策略,但是周慧敏所在的宝丽金就是彻头彻尾的换掉。而唱片里的歌曲也会因为销售策略或其他原因被打乱、删除、替换等。可以说除了标题和主打歌,基本上就是另外一张唱片了。所以那个年代的歌迷真的很不容易,很难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唱片。一直到90年代后期,国内的CD制作才渐渐的与国际接轨,但可惜那时候整个香港歌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周慧敏在90年代后期淡出歌坛,其实也是大时代变迁的一个映射。
听了这么多年大V,我一直更喜欢大V的粤语歌,因为粤语毕竟是母语,咬字和情感更到位,而且粤语歌词大都写得比国语歌词更好,尤其是很多翻唱自粤语的国语歌,歌词的差距更加明显。整个90年代,只要大V一发行引进版粤语磁带我一定会买,国语则会根据喜爱程度选择购买。但是作为大V的歌迷,听不到原汁原味的唱片一直都是一个怨念。所以后来有条件购买原版CD的时候,便想着一定要弥补这个缺憾。我收碟一般只收大碟和有新歌的精选,EP和全部是重复歌曲的精选都不会收。最近几年很多国际唱片公司纷纷倒闭,收购了香港宝丽金的环球唱片公司也在垂死挣扎,把过去的经典唱片反反复复地再版圈钱,其中当然也包括大V的系列,但是制作质量却实在不敢恭维。就拿“环球经典礼赞”这一系列来说,CD盒子软绵绵的不说,拿在手里点掂量几下就知道差距明显。歌词本也跟当年的引进版一样被“阉割”了,精美的设计全都没有了,只剩简单的歌词,印刷质量也堪忧,除了曲目保持了原样,制作质量甚至还比不上当年的引进版。因此早期的原版唱片更显得弥足珍贵。这里重点说一下我收集的大V在宝丽金时期发行的港版大碟CD。
听了这么多年大V,我一直更喜欢大V的粤语歌,因为粤语毕竟是母语,咬字和情感更到位,而且粤语歌词大都写得比国语歌词更好,尤其是很多翻唱自粤语的国语歌,歌词的差距更加明显。整个90年代,只要大V一发行引进版粤语磁带我一定会买,国语则会根据喜爱程度选择购买。但是作为大V的歌迷,听不到原汁原味的唱片一直都是一个怨念。所以后来有条件购买原版CD的时候,便想着一定要弥补这个缺憾。我收碟一般只收大碟和有新歌的精选,EP和全部是重复歌曲的精选都不会收。最近几年很多国际唱片公司纷纷倒闭,收购了香港宝丽金的环球唱片公司也在垂死挣扎,把过去的经典唱片反反复复地再版圈钱,其中当然也包括大V的系列,但是制作质量却实在不敢恭维。就拿“环球经典礼赞”这一系列来说,CD盒子软绵绵的不说,拿在手里点掂量几下就知道差距明显。歌词本也跟当年的引进版一样被“阉割”了,精美的设计全都没有了,只剩简单的歌词,印刷质量也堪忧,除了曲目保持了原样,制作质量甚至还比不上当年的引进版。因此早期的原版唱片更显得弥足珍贵。这里重点说一下我收集的大V在宝丽金时期发行的港版大碟CD。